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流砂21613833

    歐洲人民族獨立性太強,也沒有敢於承擔統一後的責任,他們看重的是各族群自我生存的能力。對統一的認識缺乏認同。

  • 2 # 墨子

    歐洲歷史上曾經有過三次統一的機會,第一次是羅馬帝國時期,第二次是法國拿破崙時期,第三次是第三帝國時期,但是,無一例外的是,這三次機會都被外部勢力打破。

    從文化上說,歐洲各國的文化差異較大,語言,文字,習俗不同,民族融合性不高。

    從歷史上說,歐洲各國常年陷入戰亂之中,各個大國之間戰爭頻繁,但是,始終沒有一個國家能取得決定性的優勢。

    從地緣上說,歐洲大陸上每當崛起一個強國時,就會引起另一個海上強國,英國的注意,而百年來,英國的國策就是決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單一強權,法國,德國就是死於英國的這一國策中,聯弱伐強,讓歐洲各國相互制約,就是近代拿破崙和希特勒失敗的原因。

  • 3 # duh23333

    其實歐洲整體發展國家,地區之間差異不大。百姓反而覺得統不統一不是什麼問題,只要日子好過就行。歐洲人認為文化的多樣性會讓生活豐富多彩。

  • 4 # 胖腚眼

    一個國家需要一個主體民族,歐洲統一為一個國家的話,誰為主體民族?雅利安,斯拉夫還是法蘭西?誰都無法獨大,無法將多個民族訴求合為一體。歐洲統一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 5 # 小八點

    我認為,不是因為阿爾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為萊茵河、多瑙河的壯闊,而是因為歐洲固有的“勢力均衡”的思想和歐洲獨特的地理特點。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種“勢力均衡”和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所謂“勢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平衡制約,宗教與世俗勢力的平衡制約,國家內部各階層(包括國王、教士、貴族、市民、農民等之間)的平衡制約,以及同一階層內部的分權制約等等,不讓其中一方的勢力獨大,大家互相牽制,這已成為西方文明最顯著的特徵之一。表現在歐洲史上的國際關係上,哪一個國家力量過大,哪一個國家表現出過強的慾望,就會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歐洲史上,多次發生過國家集團之間的大混戰,從17世紀的德意志30年戰爭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止,參戰國家在五個以上,甚至十多個、幾十個的大型國家集團大混戰至少有六七次,在這些戰爭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兩個國家集團的力量總是差不多相等,換句話說,如果出現一方明顯壓倒另一方的情況時,通常就會有其他國家加入到較弱的一方。

    還有一些戰爭,本身就是為了制約某個力量過強的國家,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拿破崙與反法同盟的戰爭、克里木戰爭等。而一旦戰爭分出勝負之後,戰勝國集團中某個有可能撈取最大利益的國家,又會遭到戰勝國集團其它國家的聯合抵制,這也決定了每一次大型國際戰爭之後的和平會議,都是錯綜複雜的。

    歐洲的小國向來有極強的生命力,這與西方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關係。在一次次戰爭過後,先後有一些夾縫中的小國獲得公認的中立地位,從17世紀的荷蘭、瑞士,到二戰後的芬蘭、奧地利等。所謂公認的“中立”,就是說如果有大國膽敢入侵它們的話,這個大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之所以加入到協約國集團作戰,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德國公然入侵中立小國比利時,這直接造就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結局。

    在歐洲,有些袖珍國家,如盧森堡、列支敦斯登、摩納哥、安道爾等,這些微小的國家歷經幾百年仍然在頑強地生存著,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大洲(尤其中國)是難以見到的。 相比之下,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就缺乏這種平衡制約的思想,通常是一個國家成為霸主,馬上就會有一班尾巴國追隨。春秋戰國時代國際間的平衡只會是幾個霸主之間力量的平衡,這與歐洲扶助弱國打擊強國的平衡是不同的。

    歐洲獨特的地理特點,西北部是一個島國——英國,東部是深不可測的東歐大平原,由一隻雄壯的北極熊——俄國佔據著這個地帶。正是這兩個國家的存在,造成了歐洲不能夠統一。 英國是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最積極維護者,長期扮演著鋤強扶弱的光榮角色,誰力量過大就打擊誰。而俄國有著遼闊的大後方,敗了可以不斷後退,可以花費比對手多出數倍的代價來打一場消耗戰。 在歐洲歷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經扮演過爭霸者的角色,但他們偏於一隅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有更多的作為。曾經強大的奧地利帝國雖然地處歐洲的心臟地帶,但他只是一個內部分崩離析的雜和體,經過打擊終於土崩瓦解了。

    在歐洲大陸的中心真正有稱霸實力的國家只有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確也產生過有志於統一歐洲的野心家——拿破崙和希特勒,他們也的確曾經打遍歐洲無敵手。但這兩個霸王的共同特點是,首先是海上英國的存在使他們無可奈何,然後當他們對俄國(蘇聯)發動最沉重一擊的時候,他們自己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既然英國和俄國的存在使其他國家不可能統一歐洲,那麼這兩個國家本身呢?英國的島國身份決定了它的島國文化特徵,儘管它的海軍勢力曾長期雄霸於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陸軍勢力在19世紀之前一直只是歐洲二流水平。那麼俄國呢?說實話,我認為如果不是因為美洲新大陸的存在,讓歐洲歷史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下去的話,那俄國是最有可能統一歐洲的國家。俄國與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非常相似,都是從落後的“蠻夷之地”崛起,都透過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強國之路,都有著廣闊的大後方,都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但軍事超前發展等,更為關鍵的一點,俄國不受歐洲文化中固有的“勢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遠填不了的領土慾望。實際上,彼得一世和葉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訂過雄心勃勃的吞併全歐的計劃,只是因為時間所限,還來不及實施。二戰過後,如果不是因為來自新大陸的美國的制約,從蘇聯產生出一個“秦始皇”來,將歐洲統一是極有可能的。

    還有兩點,我認為也和歐洲不能統一成一個國家有很大關係:·一是美洲新大陸的存在,將歐洲各國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慾望引導到新大陸去冒險了,從而減輕了歐洲國家自身的碰撞。·另一點,自從1789法國大革命以後,歐洲各國民眾的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到1848革命以後,歐洲各國先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權力轉移到議會手裡,民眾的意向對國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響。一般來說,民眾不像君主那樣具有不斷征服和擴張的野心,他們更關心的是國內的建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聽別人說魔獸有五大古神呢?第五大古神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