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劉求智慧
-
2 # 飛天情感驛站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教育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從世界範圍內看,中國大學生從整體素質上仍有不少弱點,集中表現為缺乏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差。中國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還存在著培養模式單一、評價學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勵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弊端。培養老師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
一個人的想象力決定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給學生創造創新的氣氛,使他們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創新技能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產生新知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其目的歸根結底是要學生運用已知的資訊,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組合和系統的能力。動手實踐,是把構想變為現實必不可少的途徑。因此在實踐教學中,要熱情鼓勵、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實踐操作過程,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確清晰的表象,使他們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和靈感,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中提供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得不到表現或者認可,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得不到強化,創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創新的動機也會慢慢消失。因此,應在良好的創新氛圍,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動手能力,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展現創新的才能,體現創新的樂趣。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其成為創造型的優秀人才,是時代和社會對新時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潮流和趨勢。因此,高校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並予以高度重視。
-
3 # 評論班前班長
精神之培養,精神之陶冶,與教育是並駕齊驅,甚至重於教育!
一個漂亮的氣球,沒有給他充足氣,無論如何,他也無法展現漂亮的外形,也瀟灑飛不起來。
一個光有教育,而沒有精神文明創造來充斥投入的,只是一具有知識文明冰冷的機器。是一臺有記憶體的計算機!但計算機是需要人來操作!
在一個社會向前發展的時候,每個時期,都有他的特質。每個階段都有他的共性,他才會走下去,發展下去!這就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其實就是最初的認知,也可以說是一個群體的信仰!一個全民族的信仰!有這種共同的信仰,才有團結和凝聚力!
精神創造與教育文明,是如影隨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當精神方面缺失的時候,教育一定會崩塌,走向畸形扭曲!成為烏合之眾!
試想一群具備高度知識教育知識文明,而不具備信仰,不知為何奮鬥,奔向何目的的人,如何來完成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成!只是一盤散沙!
每個時代走向巔峰的時候,都有一句時代特有的吶喊!大漢時期“犯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就是創造性的精神巔峰!凝聚士氣,凝聚民心,驅逐匈奴,直搗黃龍府,放馬天山,永除邊患!
民國時期的“驅除韃虜復我中華”,使一批批英雄兒女前赴後繼,踏著烈士的血,最終推翻滿清,開創共和!
至抗日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百花齊放,勃勃生機“打過黃河去,解放全中國”!“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們黨率先在延安開展全民教育,精神文明和教育文明的培養,為新中國奠定人才基礎。
毛主席在全民抗戰時期,一篇《論持久戰》,是定海神針,指明方向,讓全民族士氣高昂,充滿必勝信心,以最終勝利,打敗日寇。儘管我們付出巨大犧牲!
你可以打倒我,但你永遠不能戰勝我!——這是海明威的話!
今天,我們的國歌依然唱響中國大地“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們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每當聽到恢宏悲壯的國歌響起,多少人和我一樣,熱淚盈眶……!
所有人都明白,今天的世界是不太平的!戰亂,流離,難民!都充斥新聞一角。
所有人都明白,都明白!
是我們中國,是我們中央政府,是我們人民解放軍,是我們科學家科技者,是我們駐各國大使館,是我們各行業領域的無數默默為祖國奉獻的人,共同為我們築起一道萬里長城,保衛我們,守護我們!
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夢想,使我們中華人凝聚一起,堅定不移,奔向偉大復興!
-
4 # 好爺72282589
意義重大,就是要厚今薄古,以往所做得一切,尤其是所謂現在的那些“國學”,不敢苟同。又一次看到成龍和于丹的一次會面,就說于丹教授~您會講英語嗎?于丹教授,不客氣的說,只適合於當個考古學家,不太適於現代,但不否認借鑑意義。如果李小龍聽了她的“論語”可能會轉過頭去,“呲呲地笑”。所以,不是什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算什麼。中華精神應該是弄清“武”的要義,這是進化動力。然後“達而文”~物種起源。有人要找中華民族的“根”,跟你說,不是什麼“孔子”,那也不能“空著”,那麼一定要找的話,很可能是“秦始皇”。
-
5 # 心中有夢243342651
感謝邀約。面對您如此厚重如此有底蘊的問題,我遲遲不敢下筆。由於我自身能力和專業的原因,對於教育,尤其是對創造精神的教育我真有些不夠發言資格。前面幾位答友說的已經非常好了。我在這裡只是攏統的說一下我讀完這句話的一點體會。如果說教育是我們的長江黃河,繼承和傳承就是河中那浩瀚的水波,而創造精神的培養於這河中毫無疑問就是在扮演著那河中的源頭的角色。因為有創造之精神的培養,河中的水才不腐不減,彌久長新。因為有創造精神的培養,才造就教育這不老的黃河長江。甚至可以說是創造精神的培養決定了教育的走向,也決定著我們民族從原有的輝煌走向更大的輝煌!
-
6 # 牛推推羊撞撞
創造是一棵參天大樹的根基,創新則是這棵樹的茂密枝葉,二者共融為一體,有著各自的作用。師範生教育問題如果只是無根的創新,是沒有生命力的,創造是創新的動力源泉。與此同時,創新又推動著新創造的產生和發展,所以創造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是教育的真正本質。“創造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對人的本質屬性的關注,是在哲學意義上對教育更為深切的感悟與思考。換個角度來講,人是教育的主體,“創造的教育”也就是“創造的人”,這一理念是對於人的地位的全面提升,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的當代詮釋,是人的本質的全新解讀和發展。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創造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追問教育之本真的最真切的回答。
這個時代需要創造,教育離不開創造,創造首先就是一種精神的信念,教育,尤其是師範教育的目的就是給予學生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雙重培育。教師就是這種信念的實踐者,去塑造出求真、做善與得美的學生。針對師範教育,大學教師要意識到眼下的學生也許就是未來基礎教育的教師,師範生的這種雙重身份,就必然使得我們去追問教育的本真,唯有澄清“何為教育”才能夠不讓我們當下的任何一種形式的教育成為奴役人的工具,而是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的一種路徑。
“創造的教育”是一個二維的理念,這一理念本身就意味著創造的精神的存在,同時蘊含著該精神所擁有的現實力量,即創造力。創造精神與創造力二者互為推動,不可割裂開來,但是也不能將其混為一談。實現當下教育的又一次質的飛躍所需要的根本力量就在於創造精神的發掘和樹立、創造力的培養和落實。
“創造的教育”是在一代又一代東師人的共同努力下總結出來的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基礎的教育理念,當我們擁有創造的精神的共同信念之後,接下來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在現在以及未來的師範生教育實踐中如何將這種精神深化為學生有能力擁有的現實的創造力。這種轉化過程需要從外因和內因去分析,環境作為外因,其內含有三個方面,即學校、家庭和社會;教師與學生作為實際主體是創造力實現的內因。內外因的結合是踐履創造精神的前提和基礎。
第一,環境的三位一體。學校、家庭和社會是進行教育的三大場所,亦共同構成了教育共同體,其中學校是作為專業化教育的基地,家庭是作為第一教育的直接地點,社會則是囊括了前兩種場所的大環境。社會承擔著教育的責任,要努力營造出有利於激發創造力的環境,不僅僅是硬體基礎設定,還要有人文環境的薰染,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社會教育的最高理想狀態。社會是由人組建而成的,人也是社會之人,所以人的教育是在社會這個大環境的保護中孕育起來的。學校是創造力培養的主要陣營,要將知識的接納和儲存,轉換為知識的探求和創造,實現教育的“產學研”——產生問題、學習問題以及研究問題的良性迴圈。課堂教學是學校中永不過時的教育方式,因此要從課堂教學抓起,讓學生成為自己人生學習舞臺的導演,教師作為指導,而“創造的教育”理念就是這部舞臺劇的背景音樂。教育的第一場所就是家庭,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倡導良好家風的傳承,因為家庭是國家的基礎,國家是家庭的保障,正如歌詞所唱的那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所以,家庭必然也是創造精神的萌發地,創造力培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創造的教育”的前提就是學校、家庭和社會所形成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共同體。
第二,師生的雙向交往。教師和學生是“創造的教育”的兩大主體,只有創造型的教師才能影響學生去進行勇敢的創造活動,學生的創造想法也同樣激勵著教師進行不斷地創造和創新,因此更為根本的是二者在交往當中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才是尤為珍貴的。大家都熟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教育中的名言,但是,往往被忽略的後半句話才是真諦,那就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才是更為重要的”,所以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才是教育的本真。而靈感存在於學生自身,也要受教師的啟迪,皮亞傑也有過這樣的表達,“如果沒有情感的溝通,智慧的交流是無法達成的”。教育就是透過師生的對話,去促進教育的創造,在這裡不用“互動”或者“關係”一詞,是因為“交往”一詞更能體現師生之間的心靈、情感和人際等多方面複雜的心理互動、心靈溝通,這是“創造的教育”實現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由驚奇和問題開始。”也許,教育也是這樣從創造始發。
-
7 # 歐陽木拓
一般地說,教育主要以傳遞知識為己任,主要是透過知識的傳遞來培養人的,那麼,知識在創新能力培養中居何地位?起何作用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既關係到現有學校中課程結構的調整,同時也關係到創新能力培養的手段與途徑。 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上,西方多年來主要採用的是技能訓練的方法,中國在80年代中期也出現過思維訓練之類的做法。在這種做法背後,隱藏著這樣一種假設:創新能力或創造性,實際上是一種技能,如同其他一些技能如游泳、射擊一樣,可以透過直接訓練來獲得或提高。就如同大力倡導創造技法的奧斯本(Osborn,A.F)所講的:“就象我們能夠扼殺我們的想象力一樣,我們同樣也能豐富它。個體的創造性如任何其他技藝,能夠藉助某些技術得到提高。” 〔轉自沈力軍:《創造性培養的基本策略初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1985年第4期。〕 如果按照這種想法,或者說這種說法能夠成立的話,創新能力的培養僅透過思維訓練也就可以做到了,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創新的累贅。其實不然,創新從來就不是空洞的,而總是依託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的,幾乎不存在無知識的所謂創新,也不存在能夠脫離知識而存在的單純的能力。就知識與能力來講,兩者實際上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知識為創新提供了原料,創新是知識的轉化與整合。美國學者柏金斯(Perkins,D.N)在分析知識與創造的關係時談到:“一般性的啟發式原則與具體領域中的知識,孰輕孰重?或者說,如果缺乏某個具體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有效的啟發法能起多大的彌補作用?從一個明確的回答中,你可以領會這個問題的基本含義。如果一般的啟發法可以彌補特殊的經驗,那麼,教育就可以集中於一般的原則及其應用,完全用不著為綿羊育種之優劣,統計方法是否精確等瑣碎事情費心。”〔[美]柏金斯著、蔣斌等譯:《創造是心智的最佳活動》,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7頁。〕在他看來,這種教育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教育,是一種盲目樂觀主義,知識是不可替代的。 創新不是別的,而是知識的重新組合。從知識形態上看,任何一種創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識從固定的結構中游離出來,然後在全新的組織中產生全新的系統,全新的知識結構。創新在內容上總是制約於原有的知識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有利於創新,都能夠成為創新的動力與源泉。也正因為如此,一些心理學家將創新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概括成這樣兩句互相矛盾的話:“首先,一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越多,他越有可能對新問題有創見性;其次,一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越少,他的創見性就越大。”〔[美]克雷奇等著、周先庚等譯:《心理學綱要(上冊)》,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第263頁。〕實際上,這種矛盾只是表面的,而非實在的。從不同方面來理解,意義不同。在一方面,為了解決一個困難或一個問題,一個人必須要具有相關的專門知識,他對這個問題了解得越多,就越有靈活性;在另一方面,知識也可能具有侷限性,如果在一個問題的傳統的意義上受到了過多的訓練,就有可能形成知識功能上的固定性,阻礙一個人認識那些新穎性的意義,從而不能創見性地解決問題。關鍵在於,我們給學生提供或讓學生學習的是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具有什麼樣的質量?質量高的知識能夠成為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料與土壤,反之,質量低的知識也許會成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羈絆。 那麼,什麼樣的知識有利於創新能力培養呢? •邏輯上有必然聯絡的知識。 這類知識具有穩定的組織方式,雖然它對思維也起著一定的定勢作用,但同時也起著使思維經濟化的積極作用。人們在思考複雜的問題時,通常需要在頭腦中展開多種平行的資訊加工活動。但記憶能力總是有限的,使得人同時處理多種資訊的能力也受到限制。這就要求主體最經濟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對某些過程給以儘可能少的注意,將盡可能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最關鍵的問題上。邏輯上有必然聯絡的知識,減輕了思維負擔,縮小了思維的搜尋範圍,提高了思維的效率。 •程式性而不是事實性知識。 知識一般可分為兩個類別,一種是程式性知識,一種是事實性知識。前者只告訴人們一個事物(定理、公式、法則等)到底是什麼,後者則讓人們知道如何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不僅使學生明確完成一項任務應採取哪些行動,而且使他們明確在哪些條件下才能採取這些行動。具有這類知識的人,只要在現實情景中遇到滿足記憶中知識的某項條件,就會轉化已有的知識形態,採取相應的行動。 •高度精確、親和力強的知識。 知識以概念等為表現形式,概念精確,人們在思維中就有了對事物進行內化操作的材料,可以進而發現事物的新異特徵。概念之間的聯絡性對創新具有著特殊的意義,不同觀念的結合、不同概念的聯合,實際上是創新產生的重要火花 ,它既使知識的定勢影響減小,也容易生成新概念分子。 •以主題為中心構成的結構性知識。 創新面臨複雜的問題,需要多種多樣的知識,但是,一般說來,那種能方便地儲存、提取、修飾的知識,是有助於更靈活地應用於創新活動的。以主題為中心構成的結構性知識,將專門的知識納入了更普遍、更廣泛的知識體系之中,使知識在內容上形成從特殊到一般的知識等級,增強了思維的靈活性和跨度。思維的跳躍性越強,創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多方面、多型別的知識。 業已證明,能力並不能遷移,操練智力結構中的某些內容領域內的功能,不會自動地遷移到所有其它的內容類別中去,傳統的形式訓練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歷史陳跡。而另一方面,也業已證明,人的創新能力是多方面的,創新的潛能在不同的個體那裡表現形式不同,如有的擅長視覺資訊的加工,有的擅長聽覺資訊的加工,有的則擅長符號資訊的加工,如此等等,因而,提供多方面的知識適應個體不同潛能,為不同的創新能力提供原材料,就尤為必要。
-
8 # 賈老師讀數學
一句話,創新精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品性,只不過伴隨著成長,因為各種固化的教育禁錮了創新精神的發展,只在知識層面積累導致探奇和好奇心喪失。創新教育也就是要重新找回遺失的素養。就說這麼多吧,你可能已經煩了。
-
9 # 達小童
培養創造力,方法對了,孩子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大神
1拓展孩子的空間想象力機器人學習套裝裡包含種類豐富的結構零件,這些結構件可以組成各種簡單和複雜的機械結構,這些結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孩子們在學習機器人的時候,自己搭建起這些結構,不僅可以讓孩子瞭解很多結構知識,培養孩子的空間感,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孩子的空間想象力。
2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機器人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邏輯程式設計。機器人是透過一整套嚴密的程式來實現設計者的要求的。
因此,只有經過嚴謹而周密的思考,編寫出一套好的執行程式才能達成自己的設想,讓機器人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動。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是機器人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培養。
學習型機器人的邏輯程式設計軟體不是生澀難懂的各種程式碼,而是形象易懂的圖形化介面,使得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訓練變得更加容易。
3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是開發孩子智力的重要方式。機器人學習就是一個完全由自己動手搭建、程式設計、除錯、操作、執行的過程,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比其他型別的方式更全面更豐富也更好玩,深受孩子的喜愛,是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
4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在機器人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需要孩子不斷去嘗試新的方法,採取新的措施去獲得滿意的結果,這是一個不斷試錯——修正——再試——再改的過程,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培養一種科學探索的精神和科學探索的能力。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鍊和提高。
5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機器人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創造力”。因此,機器人學習的過程和結論都是開放式的,不同的學習者可以自行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採取不同的方式來達成某一個目標。如何控制機器人完全在於使用者自己的想法。這種創新的能力培養不是一般的學習方式所能達到的。
6提高孩子的科學素養機器人學習中會綜合學習到很多機械、電子、工程、系統、數學的概念和知識,同時會運用很多先進的感測裝置來實現機器人的很多功能。這些現代和前沿的科學知識對於開闊孩子的眼界,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都是非常有益的。
7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學習機器人有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去嘗試,在失敗中不斷提高能力去獲得成功。同時,可以跟家長和同伴一起互動,交流學習,協作去完成一些專案。這些都是在培養孩子迎難而上的堅定信念,質疑探索的科學態度,嚴謹求真的踏實作風和協同合作的團隊精神。
8提高孩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機器人的學習是一個探索進步的過程,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只有認真分析找出問題的原因才能不斷改進方法去獲得成功。這個過程就是幫助孩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而且是孩子們非常願意去嘗試和接受的一件事情。
9促進孩子的學業成績提高機器人學習是一種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激發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的能力,促進各科學業成績的提升。
10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基礎時代的發展已經進入到機器人時代,這已經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共識,學好機器人就是在為孩子的未來開啟一扇前途光明的人生和事業的大門。從小學習機器人的孩子未來一定會是時代最需要的人才!
樂高機器人帶給孩子的不僅只是上述能力的培養,當看到色彩繽紛的小配件所有小朋友的注意力都會被它吸引,併發揮自己的想象搭建出自己喜歡的機器人,這就是程式設計的魅力所在。
回覆列表
【創造學之於教育概要】
創造性思維培養是最神聖和具有挑戰的。創造精神培養做為橫向學科,應該可以作為正常教育的護航,同時對當前資源有限導致的各種教育問題,也定是一劑良藥。甚至可以遠見,創造性教育會逐漸升級為主體,一般教育將圍繞她轉。學以致用,才是社會群體大教育的主要方向,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組織的動力。當前探究式教育就是很好的一種方式,但不應該只體現在正常教育中。
概要意義如下:
1.有創造性習慣的人心理上會更健康並積極樂觀向上,創造性本就是人的天性。
2.有創造性習慣的人會自覺學習,探索,積累學識。
3.有創造性習慣的人,面對社會洗禮,不會憂愁,會找出多種方法解決生計,做的好的就會極富有創業精神。
4.有創造性習慣的人,富有創業精神也會富有社會責任心,對社會極具有價值。
5.創造學是橫向學科,除了可培養記憶力,理解力,更注重想象力、創造力。不論走正常的教育路線還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輟學都極具價值。不抱怨,有方法。正常的教育路線上,大學以後,學士、碩士、博士階段如果有該習慣性可做出一定有價值的原創研究。進入社會較早的更會及早創造財富。
6.具有創造性習慣的人,可能會在現實社會的教育中會有些挫折,但這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更好的歷練。但社會應該加強如何保護和引導受過創造學培訓的人。
7.創造學培訓應該至少包括創造認識、創造態度、創造技法、創造實踐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