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面板科郭醫生
-
2 # 養涵菡
專家介紹,面板並非無痣不成腫瘤。半年前,陳伯的臉上長了一個小疙瘩,不疼不癢,他沒怎麼理會,可兩個月後小疙瘩慢慢長大了,還破了皮,每天往外一點點地滲黃水,每過幾天還會結一層痂,再過幾天痂自己就掉了......陳伯怎麼治都不好,一查,發現那個疙瘩竟然是面板癌!
半年前,陳伯的左邊顴骨部位長了一個小疙瘩,不疼不癢,他沒怎麼理會,可兩個月後小疙瘩慢慢長大了,還破了皮,每天往外一點點地滲著黃水。這滲黃水的地方每過幾天會結一層痂,再過幾天痂自己就掉了,週而復始,傷口既沒有癒合,滲出也照舊。陳伯嘗試了各種方法:貼創可貼、用碘酒塗、用草藥敷,都不管用,傷口還是一天天變大了,洗臉稍微碰得重一點還會出血;可奇怪的是,即便傷口已有蠶豆大,但並沒有明顯的痛癢感。陳伯終於坐不住了,他想,或許該上醫院開點消炎藥吃了。
到了面板科門診,陳伯向醫師講述了自己發病的過程。出乎陳伯意料的是,醫師沒有直接給他開藥,而是建議他做一個叫“病理活檢”的檢查,排查面板腫瘤。經陳伯同意後,醫生在面板破損的地方注射了少量的麻藥,切下大概1釐米長、0.5釐米寬的一小塊組織送去做檢查,仔細縫合幷包紮了切口,不到半小時就結束了手術。一週之後,到了約定的複診時間,陳伯忐忑不安地來到面板科門診,病理報告證實了醫師的懷疑:陳伯患了基底細胞癌。
經過醫師的解釋:基底細胞癌惡性程度不算高,很少發生轉移,可用手術、放療、光動力治療等常可達到根治效果。陳伯瞭解後恐懼減輕,和家人研究決定先手術切除病灶,再做光動力治療徹底清除病變細胞。
來自江門農村的林婆婆則沒這麼幸運了,她的右額角上長了一個雞蛋大小,像火山口一樣周圍隆起、中央壞死的巨大潰瘍,深可見骨,疼痛難忍,流著嚇人的膿血。經過病理活檢證實,林婆婆患的是生長速度更快、惡性程度更高、容易發生轉移的鱗狀細胞癌。由於林婆婆已年過八旬,她的家屬最後選擇了姑息性的放療以減少她的痛苦。
醫師解析:面板癌好發於面部手背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面板科主任翁智勝介紹道:“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都屬於面板癌,都好發於中老年人,常見於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像陳伯和林婆婆這樣的面板腫瘤患者並不鮮見,廣醫三院面板科光去年一年已發現了近10例,但在前幾年,似乎門診接診到的病例並沒有這麼多。
基底細胞癌發病、進展緩慢,主觀症狀輕微,惡性度低;而鱗狀細胞癌發病急、進展快,惡性度較高,可致死。因早期自覺症狀不明顯,患者常常容易忽視或因為嫌麻煩、怕花錢等原因自行處理、拖延就診。
面板腫瘤的治療越早越好,光動力療法是目前治療該病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尤其是基底細胞癌,有望不做手術,單純用光動力療法治癒。對於早期未發生轉移的鱗狀細胞癌,也可作為手術的補充治療手段。
-
3 # 美中嘉和談腫瘤
色素痣,是面板常見的問題,根據痣出現在面板的深度不同,黑痣分三種。
1、交界痣:位於表皮和真皮交界處。多見於手掌、足底、口唇及外生殖器部位。表面平坦或稍高,大小在1~2毫米之間,呈淡棕、棕黑或藍黑色。有癌變可能,可發生黑色素瘤。
2、皮內痣:存在於真皮層內。表面光滑,界線清楚。大於1毫米,呈片狀生長,平坦或稍隆起。顏色較深而均勻,呈淺褐、深褐或墨黑色。一般不發生癌變。
3、混合痣:為上述兩種混合而成,一般像皮內痣,因有交界痣的成分,故也能癌變。
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色素痣,但是成為惡性腫瘤的機率不到萬分之一。而且,很多都是由於良性的色素痣受到刺激引起的,比如經常摩擦,外傷,不規範,不徹底的除痣治療等。惡性黑色素瘤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其可能原因為紫外線照射,外傷及不良因素刺激,遺傳及內分泌因素,免疫功能減退或免疫缺陷等。
可以對照以下幾項自查判斷是否有早期癌變的可能:顏色,黑痣處面板顏色混雜,如摻雜紅色、白色或藍色;邊緣,黑痣處面板邊緣參差不齊,呈鋸齒樣改變;表面,黑痣表面不光滑,隆起伴有片狀脫屑,有滲液或滲血;周圍面板出現水腫,喪失面板原有光澤或變白、變灰;感覺局部發癢,灼痛和壓痛;區域性出現結節狀或息肉樣腫物或潰瘍伴滲液、出血;黑痣周圍出現其它黑色結節。 如出現上述現象就是癌變訊號。此外,手、足、會陰區摩擦部位的痣也可能惡變,特別是企圖消滅黑痣的“點痣”術常導致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 因此不可對黑痣施行各種物理、化學刺激如針挑刀剜、點藥腐蝕等。痣惡變的徵象是突然擴大或發紅、出現癢感、滲水或出血,應立即請外科醫生診治。凡手足頭面部的黑痣若要除掉,必須請外科醫生按醫學常規徹底切除,不可隨意處置。
平時,還要注意面板防曬,少用刺激化妝品等。
-
4 # HealthCrew
面板轉移所引起的臨床表現,有時可能是潛伏的內臟腫瘤最早僅有的臨床體徵,也可能提示原有腫瘤的復發,及早認識這種面板變化,對進一步診治內臟腫瘤有著重要的意義。
幾乎任何種類的內臟腫瘤均有可能轉移至面板,轉移到面板上的部位,大多認為與腫瘤的播散模式,以及解剖部位相關。幾乎所有的面板表面均可發生轉移性病灶,以前胸、腹和骨盆部居多。
在接近原發腫瘤所在部位的面板,可能會多痣,或許是內在原發腫瘤的面板轉移,也可能是經由血液迴圈播散至遠離原發腫瘤的任何皮區。
內臟器官長腫瘤,面板轉移的臨床表現形式多樣,即可發生在任何年齡、部位,亦可源於任何內臟器官的腫瘤。
有時候,因為原發性病變進展較緩慢,因而面板轉移病變偶可在原發病變前被檢出,加之同一患者可能出現一種以上形式的病變或多處面板轉移,單單依靠面板病變的臨床表現診斷內臟腫瘤癌,是較為困難的,而先期確定的原發腫瘤史對提示面板轉移癌的診斷是極為重要的。
面板多痣,很可能是原發腫瘤的面板轉移,也表明了其預後的嚴重性。更為可靠的是,透過組織病理檢查,組織學特徵是否與原腫瘤相同,面板轉移病變的組織病理檢查,對發現潛在原發腫瘤的部位和性質常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周雲龍.內臟腫瘤的面板轉移.鐵道醫學.1995(23)114-115.
如果一個人的面板長很多痣(包括那種"大″痣),其父母也是長了很多痣,此人內臟器官長腫瘤或囊腫的機率會很高嗎?
人類胚胎分化過程中,面板是哪些胚層分化形成的?內臟器官又是哪些胚層形成的?兩者關係嗎?
回覆列表
優仕美地醫療面板癌門診 提供了一種最新的高階智慧裝置,這種技術可以尋找面板癌的蛛絲馬跡,並且能時刻監控痣的變化。
這種裝置有身體掃描攝像頭和智慧軟體,該軟體名為“幫助我們快速找到面板癌(helps us find skin cancer in a flash)”
(FotoFinder Bodystudio Automated Total Body Mapping),這種技術可以在10分鐘內讓面板病專家對患者全身拍攝超過20張的照片,包括手掌和腳底。並且在以後每次的拍照中,都能進行相應部位的對比,提示面板病醫生患者的痣的變化或新出現。
“這種技術能讓幫助我們拯救更多的面板癌和黑色素瘤患者,並能發現早期病變,並且對患者面板的變化有更加精準的監測。”
如果發現被檢查者的皮膚髮生了變化,這種的裝置包含的另一種技術,名為體內反射共聚焦顯微鏡(In Vivo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將採用一種非創傷的最佳化的成像技術,這種技術能提供高畫質晰度的面板細胞影像。在很多情況下可以替代疼痛的面板活檢。
另外,面板病專家提醒,如果身上有很多痣或者家族有面板癌或黑素瘤疾病史人群,建議這部分人群每半年去專業醫生那進行一次面板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