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怎麼知道一個女生是不是有戀父情結,這種情節有什麼危害呢?
412
回覆列表
  • 1 # 那個東西叫愛情

    戀父情結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認為在孩子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最先要在親近的異性家長那裡得到滿足:女兒會對父親產生愛戀,愛父嫌母(還有的單親家庭,父親如果和哪個女人親近一些或者再婚,女兒就以極端的手段反抗,甚至自殺),叫作“戀父情結”。弗洛伊德的這一學說後來受到了人們的批評,認為他的說法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現在,我們既不能把此類情結看作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理論,不能把它絕對化,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一般說,女孩在3—5歲時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戀父煩母,但這種現象大多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如果到了青春期前,女孩子還表現出對父親的情愛獨佔欲,那就成問題了。

    過度者表現

    心理學研究發現,戀父情結的形成有兩條軌跡:一是戀父情結多出現於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過於親近而母女親近不足的家庭,這是客觀的環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戀父情結者性格多為內向,且多有嬌氣、刁蠻、任性,這是主觀的個性方面的原因。戀父情結的癥結是女兒無法與父親實現心理分離,甚至有的女兒已經成年還要求與父親同床而眠,其結果往往很糟糕,不僅會妨礙女孩與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戀,即使結婚之後,夫妻感情也難深篤;而且還會影響父親的婚姻,還可能為此而釀成家庭悲劇。

    創傷體驗

    過早失去父愛的女孩,常常會將對於父親的感情轉移到現實中某個人物的身上,這個人物便會成為父親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於父親。在父親的光環效應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來,成為無可替代的“情聖”,供奉在女孩記憶的深處。因為“他”與特定的時期聯絡緊密,而那個時期對女孩子來說刻骨銘心,所以無形之中,後來者便始終會讓女孩覺得缺少共鳴。

    相關建議

    摺疊讓自己成長

    首先要明白,“戀父”並非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它只是說明我們在心理上依戀父親的時間比一般人更長一些、程度比一般人更深一些罷了。要讓這種依戀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我們就必須讓自己成長起來,明白家庭之間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定位,然後,以一個成熟女兒的身份來看父母。實際上,家庭之中,最基本的關係是婚姻、而不是父女,相對於父母而言,我們是配角、不是主角,所以我們必須“心理斷乳”,不再像個小女孩那樣將父親當作神話來依附。

    摺疊放下孩子氣

    青春期的女孩子“愛”上老師,是常有的事,因為身心的發育需要一個寄託“異性崇拜”的物件,而年輕的男老師自然是“近水樓臺”。青春期過去之後,大多數人會郝然一笑、然後釋懷,繼而開始真正的戀愛,但也有人會越來越將這段經歷完美化、絕對化,以此來逃避真愛的繁瑣。其實,我們始終看不到好風景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們不肯前行——放下孩子氣的迷戀,我們才能得到愛情。

    摺疊讓愛做主

    掙脫了自己吐的“絲”,我們接著要學會的是如何面對生活。愛情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從來都不會是完美的,都可能是磕磕碰碰的。能夠領略愛的美妙的人,首先一定是一個接受不完美、願意冒險並且能夠為愛負責的人,戀愛之前,他或者她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解開自己心中的“情結”,然後,讓愛做主,引領自己的身心到達快樂和幸福的彼岸。彼岸有多遠並不重要,因為風景其實早在旅途中。

    “至於能不能找到像父親或者老師的人,”結束諮詢之前,我對桑妤說:“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具備了真正去愛的能力……”

    相關對策

    第一,性的教育。實際上,就是性的補課教育,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性的社會角色教育,讓孩子明白“男女有別”,教育孩子從依戀父親中解脫出來;二是幫助孩子走向同齡同性夥伴,結交同性朋友,為將來青春期結交異性朋友做好墊鋪。

    第二,行為配合。孩子的“戀父情結”,既源於其嬰幼兒期父愛的過溢與母愛的不足,因此,矯枉時必須過正:一方面,作為父親,應堅定而巧妙地暫時疏遠女兒;另一方面,作為母親,則應急起直追,行為上親近。再親近女兒,滿足女兒的愛慾依附。

  • 2 # 王光北

    戀父的女生多數為父母離婚的家庭!自幼父親帶大,什麼你是父親管!從幼,小,中,到大學。還有社會都是父親在關愛下成長的,所以戀父情節嚴重!需要引導!和社會的支援!

  • 3 # 釘棺材

    戀父情結的表現有哪些?關於戀父情結的人在生活中的表現,很容易被單純的看作性格問題,而不去思考這背後的原因。所謂找準癥結,才能對症下藥。關於戀父情結的表現,大家都清楚多少?戀父情結在理論上具備的條件~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有戀父情節的孩子應該具備以下條件:

    1、是女孩子。

    2、以母親自居,並且依母親的樣子行事。

    3、她要獨佔她父親的愛。

    4、她對自己父親所愛的人常懷嫉妒,特別是對自己的母親常懷嫉妒。心理學研究發現,戀父情結的形成有兩條軌跡:一是戀父情結多出現於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過於親近而母女親近不足的家庭,這是客觀的環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戀父情結者性格多為內向,且多有嬌氣,這是主觀的個性方面的原因。戀父情結的癥結是女兒無法與父親實現心理分離,其結果往往很糟糕,這會阻礙女孩與母親的感情交流;會妨礙女孩與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戀;即使結婚之後,夫妻感情也難深篤,還可能為此而釀成家庭悲劇。戀父情結過度者的癥結和表現~心理學研究發現,戀父情結的形成有兩條軌跡:一是戀父情結多出現於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過於親近而母女親近不足的家庭,這是客觀的環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戀父情結者性格多為內向,且多有嬌氣、刁蠻、任性,這是主觀的個性方面的原因。戀父情結的癥結是女兒無法與父親實現心理分離,甚至有的女兒已經成年還要求與父親同床而眠,其結果往往很糟糕,不僅會妨礙女孩與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戀,即使結婚之後,夫妻感情也難深篤;而且還會影響父親的婚姻,還可能為此而釀成家庭悲劇。1、創傷體驗

    過早失去父愛的女孩,常常會將對於父親的感情轉移到現實中某個人物的身上,這個人物便會成為父親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於父親。在父親的光環效應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來,成為無可替代的“情聖”,供奉在女孩記憶的深處。因為“他”與特定的時期聯絡緊密,而那個時期對女孩子來說刻骨銘心,所以無形之中,後來者便始終會讓女孩覺得缺少共鳴。

    2、不安全感

    在童年時期失去雙親中的任意一方,都會嚴重破壞兒童內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導致的最直接反應,是防禦心理加重,常常拒絕或者回避一切不確定的因素。

    3、極端的內向

    在人格上表現為極端的自戀。如從張愛玲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她的這兩個極端,一個就是沉默不說話,按照當年看到張愛玲的那些在上海的老作家和她同學的回憶,張愛玲是一個安靜得不得了的人,這種安靜用文學語言來說就是埋金埋沙的安靜,就是這樣一個安靜得不得了的一個女孩子,當她對父親的愛被父親背叛以後,她就恨不得自己死掉,恨不得把母親殺死,這種人格便是那種極端自戀的人格表現。

    4、性情漠然,懶散。

    如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女中讀書的時候,據她的老師回憶,張愛玲是一個萎靡不振,一個很懶惰的人。當時聖瑪利亞女校是一個貴族女校,規矩是極嚴的,比如說你不穿的鞋子,你一定要放到鞋櫃裡,如果你不放進鞋櫃,女舍監就會把你的鞋子拿出來放在走廊裡示眾,這對女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羞辱性的懲罰。但是張愛玲極為漠然,她的鞋子差不多每天都會被女舍監拿到走廊裡示眾。老師實在看不慣了,就問:張愛玲,你為什麼總是這樣啊?我忘了。除此之外,張愛玲的朋友很少,平日總是一臉的哀愁,對周圍的人和事似乎冷淡。她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是由於那種自戀的特殊人格而造成的一種自我疏離。戀父情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1、都二十出頭的人還一口一個“我爸爸”,回到家裡不管有沒外人,往父親懷裡鑽的親熱勁兒誰看了都肉麻。

    2、找男朋友必以自己的父親為最高標準,總在男友面前說:“我爸就不會這樣……”

    3、對男性有過分憤怒,沒來由地怨恨,甚至輕微的暴力傾向。

    4、肆無忌憚地傷害自己愛的人,事後卻又撒嬌痛哭,用一切辦法挽回,在她們的眼裡,男友和爸爸一樣,是永遠不會記恨的。

  • 4 # 長天含秋

    一、戀父情結的定義

    女孩子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要在親近的異性家長或者從父輩年齡的異性那裡得到心理滿足的傾向叫作“戀父情結”。(本文圖文無關)

    二、戀父情結的表現

    女兒會對父親產生愛戀,愛父嫌母,特別是單親家庭,父親如果和哪個女人親近一些或者再婚,女兒就以極端的手段反抗。一般說,女兒在3—5歲時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戀父煩母,但這種現象,絕大多數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

    雖說戀父情結不等於父女愛情,但是如果到了青春期,女兒還表現出對父親的情愛獨佔欲,那就不需要加以糾正了。因為懵懂的女孩分不清,青春期裡的父女特殊情感,就可能轉移到另一個與父親年齡相近、性格相似的男人身上。

    三、戀父情結的根源

    一是戀父情結多出現於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過於親近而母女親近不足的家庭,這是客觀的環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戀父情結者性格多為內向,且多有嬌氣、刁蠻、任性,這是主觀的個性方面的原因。

    四、戀父情結的後果

    戀父情結的癥結是女兒無法與父親實現心理分離,其結果往往很糟糕,不僅會妨礙女孩與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戀,即使結婚之後,夫妻感情也難深篤,而且還可能為此而釀成家庭悲劇。

    特別是青春期裡的父女特殊情感,轉移到另一個與父親年齡相近、性格相似的男人身上的時候,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很容易被所謂“成熟男人”、“魅力男人”等“大叔”所吸引,因此上當的女孩並不少見。

    五、戀父情結的破解

    (一)性的教育。實際上,就是性的補課教育,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性的社會角色教育,讓孩子明白“男女有別”,教育孩子從依戀父親中解脫出來;二是幫助孩子走向同齡夥伴,為將來青春期結交異性朋友做好墊鋪。

    (二)行為配合。孩子的“戀父情結”,既源於其嬰幼兒期父愛的過溢與母愛的不足,因此,矯枉時必須過正:一方面,作為父親,應堅定而巧妙地暫時疏遠女兒;另一方面,作為母親,則應急起直追,行為上親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耀8好還是9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