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十一戶小山村
-
2 # 科學劉小酷
太陽到地球是一個天文單位(AU),約149,597,870,700米,約等於1.5億公里以前科技落後,所以導致觀察天體距離出現誤差
關於怎麼確定,日地距離的方法有好幾種,一種是利用金星凌日還有種就是利用小行星測量日地距離。古代很久以前就是用這種方法出來的
還有三角測量法,.地球沿著直徑約為3億公里的軌道,繞太陽執行.天文學家觀察一顆恆星,隔半年觀察另外一顆恆星,觀察他們的視角差,然後利用很簡單的三角原理就能計算出來了。這種方法有侷限性,只能測400光年的距離
那到底是誰採用這些方法側量的呢,誰這麼聰明?當然我們記住的只是第一個測量出的,第二第三總是會被人遺忘,最早測定地球到太陽距離的是古埃及的埃拉託西尼.他就是利用日地月三角關係測量出來,誤差有很大,但是對於第一次測量出還是有很大意義的,
-
3 # 亂答題
根據光速里程來計算星球之間的相格距離的遠端。光速每一秒鐘能跑三十萬公里,一分鐘就要跑一千八百萬公里,據天文科學家多次用天文望遠鏡反覆測量,太Sunny速到達地球的時間大約需要八分鐘。也就是地球與太陽之間距離大約是一億四千四百萬公里。地球到月亮需要一點一秒鐘,也就約等於六十四萬裡的光束距離。相當於地球周長的八倍。中國所有的人身高,可以立成四根柱子,能夠摸得著月亮。
-
4 # 全網最優秀的男人
如果想知道具體情況,建議收看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的五集紀錄片《宇宙大爆炸》第一集《何處是中心》:裡面闡述了人類從遠古矇昧時期對宇宙的認識到人類如何知道地球是個球體,如何測量地球周長半徑以及地月距離,再到如何測出地球與太陽距離,最後到各種星雲宇宙天體之間的距離,萬有引力,宇宙微波輻射,宇宙年齡,反物質,暗物質等等。反正解釋的很全面,建議收看。
-
5 # 賽先生科普
距離大約1.5億公里,太Sunny到地球大約在8分鐘左右。
日地距離的確定,可以說到18世紀偉大的天文學家哈雷,他提出可以利用金星凌日的天文現象來測定日地距離。其中的一種方法就簡單來說說:利用在同一經度上的兩個不同地方,當然是距離越遠越好,但是也不能偏到看不見金星,之後利用兩地觀測出的金星在太陽表面的不同位置,進行一些幾何測量和計算,再加上開普勒第三定律,即能基本確定出日地距離。
這種方法,天文學家用了幾百年,當然現在也可以用。當然了,天體測距的方式還有很多,這邊就不一一介紹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試試(當然就不要測太陽了,因為太麻煩了)。
記得筆者中學時候,還測過地球的周長,當然啦,不是赤道周長,是和赤道面斜著相交的一個圓,算出來是3.8萬公里左右。其實測地球周長還是挺容易的,算好自己的經緯度,再從網上找到當天直射點的經緯度,在量一量豎立在地面上的標尺的影子長度,就能算出個大概了。
-
6 # 廚師二加二
日地距離,又稱太陽距離,指的是日心到地心的直線長度。由於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所以這個距離是時刻變化著的。其長度大小約為149597870千米。日地距離又是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現已改為其絕對距離149,597,870,700米。在天文上把這個長度確定為1AU,即一個天文單位。
中文名
日地距離
外文名
Distance of the eart
長度
1AU(天文距離)
長度
1AU(天文距離)
簡介
日地距離:(Earth-Sun Distance)
其最大值為15 210萬千米(地球處於遠日點);
最小值為 14 710萬千米(地球處於近日點);
平均值為14 960萬千米;
這就是一個天文單位,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它確定為 149597870千米,並從1984年起用。按此距離計算,太Sunny到達地球表面只需8分18秒。
測量方法
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有好幾種:
一種是利用金星凌日(即太陽、金星一地球剛好在一條直線上);
另一種方法是利用小行星測量日地距離。歷史上就是用前一種方法測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
測量歷史
1716年哈雷就提出利用不同地點觀測金星凌日來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
1672年, 天文學家、工程師 Giovanni Cassini 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精確日地距離的人。Cassini 透過將自己測量的到火星的距離與他同事 Jean Richer 的觀測資料進行對比,並結合了他們的計算,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 8700 萬英里,這個資料與今天天文學家假設的資料相當接近。
1677年,21歲的哈雷對將要發生在1761年的金星凌日作了預報,他明白,自己是無法親自看到那年的金星凌日了。但哈雷相信,只要透過觀測金星凌日得到了金星的視直徑,並且知道金星的公轉週期,則太陽視差可以很容易地由開普勒第三定律推算出來,從而計算日地距離。
1761年,果然如哈雷所料,出現了金星凌日,但由於金星路徑太過接近太陽邊緣,無法精確測量,天文學家們只好相約8年後,1769 年的另一次金星凌日時再完成哈雷這樁壯志。
1769 年5月23日,在歐洲天文學家與航行至塔希提島的庫克船長合作觀測下,終於得到精確的觀測資料。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英法兩國正在交戰,但為了完成這項歷史性的科學探測任務,法國政府特別下令海軍不但不得攻擊庫克船長的奮進號(ENDEAVOUR),還必須保護其航行安全。正是在這種國際合作之下,數百年來未解的“天文單位”才得以在這難得的天象機會下見諸於世人。
1771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朗德(Lalande)根據這次珍貴的觀測資料,首次算出了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大約為 1.52~1.54億公里,與今日的測量值1.49597870691億公里甚為接近。
回覆列表
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00000千米,合為(1496)億米。這個距離被稱為天文單位(AU)。
從1639年到1716年,天文學家霍羅克斯(Jeremiah Horrocks,英格蘭)、格雷果裡(James Gregory,蘇格蘭)和哈雷(Edmund Halley,英格蘭)提出透過對金星凌日的三角視差觀測可以精確測定天文單位的長度。
在1761年的金星凌日過程中這一方法第一次被成功使用,由此確定的天文單位長度為9500萬英里(約1.5×10^8千米),在1874年和1882年對金星凌日的國際聯合觀測中這個值精確到了9270萬英里(約1.49×10^8千米),誤差53 000英里(約8.5萬千米)。
1931年,在愛神星近距離透過地球時進行的三角測距大大提高了天文單位的測量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