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
2 # 高勇博士
不能撒上肥料第二天栽種作物,這裡有兩個誤區,一是種苗需肥時間,二是肥料有效時間。
一、不同作物需要供肥時間不同,不同種苗需要肥料時間不同,這兩個問題必須根據當地具體地溫、土壤溼度和肥料品種進行試驗才能做到正確的資料。
二、肥料主要有兩大類:化學肥料(以複合肥為主)和有機肥(農家肥),兩者有效供肥時間不同,其中有機肥與原料和生產工藝相關。有機肥原料與有機肥肥料是兩回事,有機肥肥料供肥時間在20天以後,有機肥原料供肥時間在6個月左右,未發酵秸稈有機肥在8-10月,所以大家感覺秸稈直接還田缺乏肥力。畜禽糞便是有機肥原料,只有新增定向降解發酵菌或者自然發酵半年才是肥料,這是我們普遍犯的錯誤。
舉例說明:湖北省恩施州烤煙施肥,根據當地地溫和土壤溼度,4-5月份之間,菸草專用複合肥開始供肥時間是20天左右,使用100%菸草秸稈生產的新型生物有機肥(專利發酵菌和獲得中國菸草總公司2015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發酵工藝),開始供肥時間是25天左右。這樣施肥才能得到“清江源品牌優質特色菸葉”,成為湖北省兩大品牌烤煙之一。
-
3 # 李增喜3
各地的情況不同,施用的化肥有所不同,所以回答問題就不一樣。
按照我們當地農民耕地施肥的習慣,一般釆取的是現施肥,現旋耕的方法。我們一般施用的是複合肥,每畝大約在100斤以上,含量50%左右。很多農民為了省事,種植農作物,釆取"一炮轟″。也就是在播種前,將足量的複合肥,一次撒在地表層,然後用旋耕機械旋耕勻。這樣有一部分肥料依然在地表面,天長日久會揮發掉,浪費了肥料資源,增大投資成本。即使是現耕現灑肥,依然難以解決肥效的發揮損失。以前使用過施肥機械,由於設計不理想,農民們早已放棄了使用。
現在這種施肥的習俗也有弊端,我曾提倡過先將肥料翻入土中後,再使用旋耕機淺旋耕的辦法,這樣可充分利用肥料資源,減少肥效損失。可又增加了耕種的麻煩及投資,由此,將化肥當日撒在地表面,用旋耕機旋耕地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仍在採用。
種地是門科學,應當在不斷的在種植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地探討改變方法方式,以奪取糧食逐年豐產增收。
-
4 # 九九雷
撒化肥後第二天耕翻地,這種施肥方式是不好的,因化肥本身有揮發性,隨空氣而流失,也就是說,一百斤化肥當七十斤用了,還是採用隨時撒肥隨時翻耕最好。
-
5 # 熱愛生活的15嫂
如果化肥、複合肥之類的最好當天或儘早翻效好。春耕溫度低日照弱早上撒下午翻地沒問題,如是夏耕最好是邊撒邊翻,這樣肥料才能得到最好的利用。
如果是家畜家禽肥可適當延長時間,但要發酵過的家肥才不會燒根哦。
-
6 # 秦農視野
撒上肥料第二天耕地好嗎?我的回答是可以撒,但是不建議那麼做,因為化學肥料雖然肥力強,易被農作物吸收,且大多易溶於水,但是容易揮發掉,在耕地之前撒肥料的話,就會有一部分肥效流失。因此,很多農民朋友的做法是在耕地的同時把肥料撒進去。
同樣是肥料,農家肥卻是可以提前撒進地裡的,為什麼呢?
第一,農家肥的發酵腐熟需要時間。我們知道,農家肥大多以人畜的糞便為主,它很難被農作物直接吸收,需要稀釋併發酵以後,形成沼澤液體,才能充分被利用,這樣的農家肥相比化學肥料,肥效更持久,礦物質元素更全面。因此,我們當地的農民朋友通常在耕地前十天左右,就把農家肥均勻地撒到地裡,經過十天的充分發酵分解,絕大部分礦物質元素都會隨翻耕滲透到土壤裡,作為基肥被下一茬農作物的種子吸收。
第二,農家肥比化學肥料更穩定,既不容易揮發,也很難隨雨水流失。正是因為這一點,農家肥才可以提前撒入農田,如果是化學肥料提前幾天撒入地裡,恐怕到耕地時肥效都揮發的所剩無幾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耕地時最好把農家肥全部翻耕進土壤裡面,如果暴露出地面,那麼它的肥效就不會充分被利用,吸收率就會降低。
其實,在化學肥料沒有出現之前,農民朋友一直使用農家肥,提前把它撒進地裡,待其發酵腐熟後,再把它翻耕進土壤,作為基肥被種子吸收。自從化學肥料出現以後,它以高效,易吸收,針對性強等優勢迅速佔領市場,我們應根據兩者的特點合理使用。
-
7 # 木雨聽風
謝謝邀請,撒上肥料,第2天耕地好嗎?秋收秋種可以說是農民朋友的最繁忙的季節。一邊收穫的喜悅,一邊抓緊時間進行秋季種植,唯恐耽誤了時間,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在黃淮一帶的廣大小麥產區,寒露節氣前後正是冬小麥播種的適宜時期,同時也是大蒜等越冬蔬菜的種植期。為了得到農作物的豐產豐收,在種植小麥,大蒜等之前在習慣上一般都是先使用相應的肥料,然後進行耕翻土地25~30公分左右,使肥料大部分翻入犁下與土充分均勻混合,使土壤上宣下實,有利於農作物健壯生長。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由於機械的繁忙,很難一下子把土地全部耕翻一遍,準備耕翻的土地,耕地有早也有晚。
耕地
在中國大部分是以農戶承包土地進行經營種植的,在耕翻土地種植農作物時,一個村莊有1~2套中大型機械執行基本能滿足需要。有的農戶為了能及時的耕翻土地,使用的肥料撒開後,結果第2天才耕到,心裡不禁犯了嘀咕,間隔了一天,肥肥料還管用嗎?
秋季作為基肥使用的肥料,一般分為有機肥,也叫農家肥,土雜肥,氮磷鉀三大元素複合肥,控釋肥,生物菌肥菌劑,各種微量元素肥料等。在一些地方播種小麥,有用種肥的習慣,種肥一般採用磷酸二胺等使用。一般種植莊稼使用的農家肥,每畝使用2000~5000公斤,將準備好的過磷酸鈣等磷肥與之混合均勻一起堆漚,可提高肥效。應進行充分腐熟後提前使用,均勻撒開。
犁地
磷肥與鉀肥,一般不容易揮發,氮素化肥容易揮發是眾所周知的,比如尿素,碳酸氫銨,硝酸銨等很容易吸溼融化,在水分與太Sunny的作用下,極容易揮發至空氣當中。在使用上就不可頭一天撒施,第2天耕翻。目前種植小麥與大蒜,一般採用複合肥或者控釋肥作為底肥使用。控釋肥裡面含有的氮肥,是經過包膜處理的,使用後不會馬上融化,而是經過一段時間,被農作物根系緩慢吸收利用,經試驗,將控釋肥當中經過包膜的的尿素顆粒撿出放入常溫的水中進行浸泡,經過兩三天仍然不會融化,可見,使用這樣的肥料不用擔心頭一天撒的肥料,當天沒有耕作完畢而出現失效。
生物菌劑,菌肥是一種新興的肥料,據專家介紹,每克菌肥當中含有上億的有益菌,可刺激農作物的根系快速的生長。有利也有弊,生物有宜菌劑,菌肥中的活菌不耐乾燥與高溫,在直射的Sunny下,活性有益菌很快就會死亡,使肥料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有益菌及時的施入土壤,會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因此,準備使用菌肥的土地,應在撒施肥料之後,馬上進行耕翻土地,儘量減少有益的菌肥菌劑暴露在Sunny的直射之下,這樣的肥料撒施之後,第2天再耕作,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犁地
綜上所述,農家肥可以提前幾天使用,磷肥鉀肥揮發性小,可以提前使用,氮素化肥容易融化,在耕地時使用過早,會有一部分融化而揮發到空氣當中,使用後不能隔一天再犁地。帶有活菌的菌劑應現撒現犁,或者在耙地時撒施。
-
8 # 著迷大鄉村
玉米收割以後,家裡的幾畝旱地,除了種植了一小塊油菜,其餘的旱地大多休耕了,待來年種植上早玉米,希望早玉米能夠獲得更好的收成。現在的農村種地,不再像以前那樣,幾乎都是儘可能的採用機械化的方式去耕地。基本上,我們當地農村都有專門以耕地為業的農民,農忙時,都是開著旋耕機進出在耕地裡,正忙時,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在我們當地,大多數農戶在要旋耕土地的時候,都是電話先通知一下犁地者,然後就趕忙去田裡,進行施肥,等待旋耕機來耕地。比如我家要種植油菜了,就會在當天將農家肥,化肥先撒施在地裡,然後聯絡旋耕機來旋地。一般來講,我們種植油菜會施用農家肥,複合肥,也有施用尿素。在這些肥料裡面,複合肥和尿素都具有一定的揮發性,特別是其中的氮元素不穩定,會造成肥效的丟失,所以正常來說,我們在施肥以後,都會及時旋耕,使各種肥料被翻耕覆蓋上土壤,避免肥效流失。
透過上面的講述,一般情況下,我們在向耕地裡面施肥以後,最好立刻進行旋耕耕地。因為施肥後,若旋耕的越遲,揮發丟失的氮元素就越多,自然肥效就越低。
當然了,也並不是絕對,在撒施了底肥以後,就必須快速的進行旋耕耕地。下面有這樣的情況,就可以不必立即旋耕土壤。比如當我們在在剛撒施了底肥不久,就下了一場雨,使化肥被打溼溶於了水中,從而滲透到土壤裡面。那麼,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可以不用立即去旋耕。因為化肥在雨水的作業下,已經滲透到地下,並且下雨以後,土壤溼度高,也不利於去旋耕土地。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撒施的肥料並不具有揮發性,那麼我們也就不用擔心肥效的流失,那麼我們就不用立即對耕地進行旋耕,而保持肥效。所以說,撒施肥料以後,能不能第二天來旋耕土地,需要根據撒施的肥料有一定的關係。
-
9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灑上肥料第二天耕地好嗎?
一般不採取撒好肥料第二天耕地的方法,我們都是耕地機械馬上到地裡時臨時撒化肥隨時開始耕的方法。這樣能保證肥料能量不損失揮發,尤其是氮元素化肥,揮發流失嚴重。比如使用的是碳酸氫銨化肥,第一天灑到地裡,晴天再颳風,風吹日曬一天,第二天再去耕地,這個化肥幾乎等於沒施,效力基本完了。
灑上肥料第二天耕地好嗎?不好!但是,除了氮肥、氨肥外,其它肥料則無大仿礙。如磷肥、鉀肥、農肥、廄肥等。
在這方面,我有個親身體驗。有一年,我有一塊地12畝,撒肥料每畝一袋碳酸氫銨、一袋磷肥、20斤鉀肥,我事先就問好了旋耕機器,說好了3小時左右趕到我地裡,我和老伴兩個人就趕緊撒肥料,也沒找別人幫忙撒,收秋種麥時都忙,能自己解決的事,我也不願意麻將別人幫忙。我倆把磷肥先撒完,再撒碳胺,儘可能使碳胺在機器耕地不誤事的情況下再撒施,我們就把碳酸氫銨先撒了一半的地,打算機器過來了邊耕邊撒也不誤事。
著緊馬扒的撒了一半地的碳銨,機器過開了,結果剛旋耕了有兩節地長時,拖拉機發生故障拋錨了,不能動活了。他們需修理,還得到市裡去買零配件,沒法等著吧!另一個機手說,這說不定什麼時候修好呢!要不你去從找臺機器耕吧!哎呀!我說沒事的,等會吧!心裡話,算說一句話,去哪找去啊!大忙的時候,那時機器還不很多,全村大型的機械耕地的也就是四臺,小拖拉機、手扶的幹活也不趕勁,多是自己使用的。再說了,我這人比較直正,說好叫人給耕地的,出點毛病,很正常,又去找其它機器耕,有點不好意思了。用農村人的說法,我這算死腦袋瓜不靈活,我覺得這就是講信用。耐心等待吧。
買來零件,天也黑了,黑燈瞎火的修理也不方便,第二天開始修理,到上午半晌才修好開始旋耕。邊耕我們邊撒另一半地的碳銨肥料,他們耕的也挺好的。我們把地角各處都收拾好,明天播種啊。
小麥種了後,年前並未看出有什麼異常,到返青拔節後,看出來了,先撒了碳銨第二天耕的那半邊地,明顯的沒有臨耕時再撒肥料這半邊地的麥子長的好。在後來孕穗澆水時,專門往長像差的這半邊地多追施些尿素,但始終攆不成一樣。從麥穗的長勢看,產量肯定的有差距,不過,沒有另開收穫,收穫時都是轉著收到一起了。差多少也不知道了。
回覆列表
從肥料利用率的角度來講,撒肥料之後進行耕地並不是很科學的方式。播種時利用機械將肥料深施在種子的側方深層土壤,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受限於中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撒施之後進行整地也不失為一個好方式。
傳統的種地方式就是將農家肥撒施在耕地的表面之後進行翻地、起壟作業,目的就在於將肥料與耕地的土壤混合在一起,讓肥料施用的更加均勻。在當今的農村,還是有這樣的做法,肥料撒施在耕地的表層之後,在進行深耕、旋耕,或者是深耕之後撒施肥料,在進行旋耕。也能將肥料盡最大的程度與土壤混合的均勻。但是,這麼做,對肥料的利用率來說還是有著一定的浪費,不符合當今農業發展的需求。
首先是肥料施用的過於分散。肥料透過人工或者機械,撒施在土壤的表層,肥料撒施的較為分散。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整地之後需要起壟,一般的大田農作物種植所需的壟寬都是50-60釐米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很多的肥料顆粒會分散在壟臺之間的空隙,對於農作物的根系來說,很難對如此分散的肥料進行吸收,從而造成肥料的浪費。
其次是有可能造成肥害的情況發生。撒施的肥料在土壤中過於分散,不可避免的會與種子出現接觸的情況。一旦肥料顆粒與種子接觸,就極容易出現肥害的情況而影響到種子的出苗率,從而造成出苗數量不足的情況。
所以,最科學的方式還是在播種時透過機械將肥料施在種子的側方深層,既不會與種子發生接觸,也能讓種子的根系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安全性比較好。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