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傘下等雨1
-
2 # 七木訁吾
不是,如果是晚清怎麼會糟成那個樣子。
除了康熙、雍正兩位一直表現出色之外,也只有順治、嘉慶還不錯,不過順治在位太短。只是嘉慶的眼光不夠開闊,對西洋的無知導致戰事來時還不知道對手是誰,也許這不能全怪他吧。
道光道是很節儉,但皇帝個人節儉有什麼用?做不到上行下效就是扯淡,對國家沒有絲毫幫助,而且連個接班人都選不好,他不是昏君,卻是個庸君。
咸豐、同治就是十足的昏君,面對國家的困局毫無主意,處處亂下偏方,以至於民不聊生,餓殍遍地,農民起義不斷。
光緒、宣統畢竟不是實際掌舵者,指責他們是沒有依據的。
如果說誰是滿清衰敗的劊子手,那非乾隆、慈禧莫屬了。乾隆好大喜功,繼位之初還比較勵精圖治,幹出了一點成績開始固步自封,終日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自我意淫中,下江南,詩歌遊樂,國家土地兼併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貪汙成風,軍隊武備鬆弛,而他卻還渾然不知。
西太后就不用多說了,世人太熟悉了。一個能把北洋水師的軍費挪過去給自己辦60大壽的西太后你還能怎麼說她。還有馬拉火車,她想幹什麼?
至於清軍入關前的兩位,野豬皮就不怎麼樣了,一個連自己的家事都處理不好的人能怎麼說他,諸子爭汗位到了不惜親手弒母的地步。然而直到他死都沒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差點引起內部相殘的鬧劇。
皇太極在政事戰事上比他老子強,不過在繼承人問題上處理的也不行,在他死後也差點引起滿清內部相殘。
-
3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雖然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最後在不斷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尷尬收場,但它從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建元天命,開啟了大清王朝十二帝296年曆史,在後期連續出現了三個沒有實際帝權和作為的傀儡兒皇帝,但相較於歷朝歷代的皇帝世系,還是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皇帝整體水平最高的王朝。
1
太祖創業,太宗奠基,終於使一個崛起遼東、不過數十萬兵將的部落汗國,成功地打敗了百餘萬眾的關內兵力,問鼎中原,經略中華。
清太祖努爾哈赤年號曰“天命”,即天命所歸。努爾哈赤及其祖父輩都是明朝的建州衛都督,接受明遼東總兵節制。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建國稱汗,以“七大恨”為檄文對抗明朝,故而建元天命,意在為其造反制造有理的的合法性。雖然努爾哈赤在位不過十一年,但他作為後金汗國—滿清王朝的創業者,他的歷史功業還是可以圈點的。
清太宗皇太極第一個年號“天聰”,為天賦聰明之意。他的繼位,並非努爾哈赤臨終前的指定,而是經歷了一場宮廷政變,逼死了大福晉阿巴亥,打翻了多爾袞、多鐸兄弟“幼子守灶”的舊俗。後來,他改變四貝勒同朝執政,加罪其他三貝勒,權力集於一身,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故而學習漢人制度,改汗稱帝,改元“崇德”,即崇尚德化,以德治天下。無論稱汗,還是稱帝,天縱英雄的皇太極,卻是不負清皇朝的奠基者使命,為事業和皇位接班人入主中原,夯實了足夠的國力和兵力。
皇太極
清世祖福臨登基,多爾袞攝政,出現國有二主的局面,但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理想和目標,那就是“治國順利,實現華夏統一”。多爾袞經略中原,福臨打破滿漢界限,在面對李闖、南明和漢人多重抵制的情勢下,走進了紫禁城改朝換代,使清皇朝順利傳之後世。順治帝親政十年,雖在最後的罪己詔中自責改變了崇滿抑漢的既定國策,但他在新的抗清高潮出現時,推行撫撫重於剿的策略,重用漢臣,整肅吏治,穩定秩序,鼓勵墾荒、恢復生產,還是一個年輕有為的青年天子。
2
康雍乾祖孫三代,成就了大清王朝的鼎盛。嘉慶撿桃子,平庸皇帝還是過了一段舒心的日子。
清聖祖玄燁八歲登基,成為大清入主中原後的第二代領導人。他的任務只是治國,讓天下歸心。雖然康熙少年時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取得對三藩、臺灣、準噶爾的戰爭勝利,驅逐沙俄侵略軍,以《尼布楚條約》確立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招呼喀爾喀蒙古,蠲免賦稅,發展經濟,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千古一帝”。
清世宗胤禛繼位之後,以制度廓清康熙後期荒廢朝政所留下的種種弊端,給乾隆留下了一個強大的財政和國本。遺憾的是,雍正帝過分勤政,提前耗盡了生命。清末民國時期歷史學家孟森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而與孟氏其名的蕭一山說:“世宗治國天資獨高,循名責實,信賞必罰,好MISTRA治,於國有功,以文景之治的景帝喻之。”
清高宗弘曆弘曆即位時,已是躊躇滿志的青年君王,亟須證明自己能比推行新政的先帝雍正更優秀,可以同其祖“千古一帝”康熙比肩,故要宣示自己偉大的治國理想。他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頂峰,但因其虛華狂妄,矜誇十全而成就一衰,成為清朝最大的拐點,為王朝的覆滅埋下了禍根。乾隆這個年號雖然只用了六十年,次於康熙,但乾隆帝實權執政達六十三年(嘉慶前三年真正的皇帝,還是太上皇乾隆帝,嘉慶帝只是名義上的皇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執政最長的皇帝。
清仁宗顒琰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歷史角色,與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但是,他算不上昏君,也想重振積弊已久的朝綱,但能力有限,過於敦厚,故而美國曆史學家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專闢一章談“嘉慶的改革”:“嘉慶帝認為,掐斷了和珅的庇護制網路結構的花朵,它的根株便會自然枯萎。但是,上層行政的改革不能醫治十九世紀官僚制度中根深蒂固的弊病。”
3
清宣宗道光帝不再幸運了,天朝崩潰,上國進入了晚清大變局。旻寧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然其資質不高,弊政積重難返,他除了節儉戒奢很著名外,就是遭遇了更著名的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最後十年,道光苟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措施。他以光輝之名,把中國帶進了黑暗之路。
清文宗奕詝在位十一年,勤政改革,罷斥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起用精明能幹的滿臣肅順和陶澍、曾國藩為首的一批漢臣,企圖重整朝綱,但能力有限,命運之神卻未善待他:列強紛至沓來,內亂屢戡不止,最後落了個外敵犯京、倉皇出逃、病逝熱河。
清穆宗載淳年號“同治”,其實是其生母太后慈禧為擅權聽政,向當時實力最強的嫡母太后慈安,以及助其發動祺祥政變的恭親王奕訢示好,在皇帝年號上實現權力共享盟約。但是,慈禧一旦真正執政,就劍指慈安和奕訢,逐步獨裁,使得同治十三年,內亂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條約不是喪權就是辱國,熱鬧的洋務運動一夜成名也如一現曇花。
中為慈禧
清德宗載湉是撿漏帝,三歲時透過伯母兼姨母慈禧的手,被扶上了先帝堂兄坐過的龍椅。他這個年號,是重振國力的願望,還是讓慈禧繼續垂簾聽政呢?那只有慈禧心裡清楚。光緒六年,慈安暴崩。光緒十年,慈禧藉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奕訢集團全班人馬(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慈禧的權力功業達到鼎盛,有心救國卻回天乏術,除了高調起用平庸貪婪的奕劻、載漪之流誤國害民外,能幹的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和翁同龢也是內鬥不止。即便後來光緒名義親政後想玩變法圖強,僅僅百日,就落了個戊戌慘變、幽禁瀛臺的命運。
清遜帝溥儀也像乃伯光緒一樣三歲撿漏,但他撿到的清王朝已經是大廈將傾,大統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和自我的安慰。慈禧已經看到了清王朝分崩離析、革命者摧枯拉朽,但怕後世歸罪於她。她想讓一個三歲的娃娃作為替罪羊,但歷史不會因為宣統三年而亡,而不反思慈禧回天乏術的獨裁治績。有趣的是,從宣統手中結果印把子和金龍椅的袁世凱,曾是大清朝的總理大臣,曾被慈禧格外賞識。
-
4 # 閒雲絡繹錦霞垂
在歷史學家看來,滿清皇帝最差勁的也只庸而不昏,在歷朝歷代中絕無僅有。在我看來,順治武功強盛,康熙文武兼備、完成一統、奠定康乾盛世,雍正第一勤政,乾隆諸國來朝、開闢新疆、清朝自此不修戰事,嘉慶懲貪、道光節儉、咸豐平庸,此三代使清朝沒落,同治中興,清朝位列八強,光緒有強兵富國之志,宣統無為。清朝皇帝其實都不差,但是思想愚昧落後,所以晚清倍受欺凌。歸根究底,不應該說清朝皇帝差,而是那個時代使然。自古天朝稱上邦,隋唐明清,只要國家強盛,都是貴中華賤夷狄的,清朝也不例外。我們說清朝自高自大,是因為西方正在崛起。但試想西方崛起之前,我們武功強盛,國家一統,天下太平,都會自高自大的(比如隋煬帝對日本來使不跪而怒,唐太宗對北韓諸國輕蔑)。這也不是清朝一朝的問題。唐明後期疆域都大幅度縮水,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因此我們也不能單單數落清朝。只不過,打敗唐明的如今都是自己人,而打敗清朝的確實真正的異族異邦。晚唐我們比較幾個強盛的封建王朝,東漢晚唐南宋明後期,會發現皇帝大都昏庸無能。而西漢北宋好皇帝還是比較多的。不過至少西漢有成帝寵幸趙氏姐妹亂政,北宋還出了個宋徽宗佞臣盈朝,至少歷史學家說清朝明君集中,庸而不昏還是相當在理的。不過,晚清的悲劇也是前期皇帝們奠定的。康熙號稱是千古一帝,封建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不是清朝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麼?乾隆時雖值封建末期,但比唐玄宗還是更開明的吧,卻是清朝自高自大的巔峰。
-
5 # 卡薩7
滿清一朝,治國最好的就屬雍正一朝了,同時也是對待漢文化最接納的一朝。雍正最有能力,康熙算半個。其他的只能說不懶。不懶還把國家治理成這樣,只能說廢物
-
6 # 若無其是
大錯特錯!就像康乾盛世是個笑話一樣。滿清皇帝整體不如明朝皇帝。但一個被貶低摸黑,一個被吹捧粉飾。評價標準輿論完全不同。這樣說吧,明朝皇帝本身政績能打七分的,能摸黑貶低到五分。而清朝皇帝本身政績能打六分的,能吹捧粉飾到八分。滿清皇帝像康乾等水分極大。
-
7 # abel2000
大方向都搞錯了,思想不開放,天天防著人民,控制人民思想,再努力都沒有用。戰略永遠高於戰術。鄧小平都說,再聰明也沒有人民聰明。皇帝不努力沒關係,交給底下一幫能臣幹好比皇帝一個人在那裡努力要強得多。
-
8 # 豫則320
清朝皇帝整體水平還是算可以的,縱觀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一般都是賢不過三代,但清朝確是個例外,只不過清朝遇上了世界大潮流之變局,但是清朝確沒有能力去跟上這個步驟,只是一味地修修補補,才有了中國近代一百年的屈辱。
-
9 # li周某人li
總體來說,明朝皇帝是“懶”,而清朝皇帝大多比較“勤”。明朝的皇帝大多比較有個性,朱元璋就不不必說了,心狠手黑的主兒;其它皇帝有玩木匠的,有煉丹的,有喜歡熟女的,有經常離家出走到外面玩的……總之自朱棣、朱高熾以後,明朝皇帝不務正業的比較多,嘉靖萬曆更是多少年不上朝。明朝兩大牛:一是內閣,牛人滿天飛。解縉、徐有貞、夏言、三楊、張居正、高拱、徐階、嚴嵩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二是宦官,鄭和、魏忠賢、劉瑾、王直、馮保等等。整個明朝的歷史其實就是權力的鬥爭史,皇權、文人集團(相權)以及把持國家經濟能左右局勢的宦官勢力三方互相制約互相扯皮的歷史。明朝的滅亡我個人理解是違背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明末天災饑荒嚴重,出現流民,朝廷不能安民,流民變為流寇,剿而不絕,尾大不掉;女真遊牧騷擾邊境,燒殺搶虐完就跑,機動性強,無法一舉而滅之,明軍僅靠關寧防線死守,不佔地利;用人失當,如孫承宗、袁崇煥、熊廷弼等等。但明朝的皇帝多有氣節,天子守國門,這是歷來為人稱道的。
清朝,由一個邊遠的少數民族部落能取代曾經偉大的大明帝國並不是偶然現象。努爾哈赤十幾人起家,經過年年征戰入主中原,除去當時明朝的經濟崩潰、貪腐成風以及流寇橫行的內因,一言概之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努爾哈赤和崇禎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崇禎性格中多疑、猶豫的缺點恰恰是努爾哈赤果敢、堅韌的對照。
清朝入關以後,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所以清朝基本沒有內宮、太監干政的現象。明朝皇帝的“懶”而敗家也是警鐘,清朝皇帝大多比較“勤”。康熙雍正就不比說了,每日的工作比較繁忙,大量的奏章批閱。就連才能平庸的嘉慶道光也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很少請病假事假。康乾盛世我認為是有的,康熙的文治武功歷史都有記錄,雍正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功不可沒。清朝的版圖比明朝的大,前期政治上比較清明,人民得到休養生息。清朝滅亡的原因我覺得主要還在意識形態上,長期的閉關鎖國,世界那麼大,他也不去看看。明朝在這一點上比清朝好,思想比較開放,文人社團比較多,也有一定的言論自由,文官敢死諫,所以牛人比較多,比如海瑞、鄒應龍等;清朝比較古板封閉,多有文字獄,高壓政策下大家不敢說話,時間長了,人民逐漸失去了思想和思考的能力,成為井底之蛙。所謂的“東亞病夫”不僅僅是指體格,更多的是指封閉保守的思想和病態的三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清朝取代明朝是一大退步。
經常看到只要有關於清朝歷史的文章,總有幾個噴子大呼“滿清誤我三百年”,這是種狹隘的民族觀和歷史觀。滿清誤你什麼了?這就好比現實中自己不行,總喜歡把原因歸結於父母沒能力,出身不好等等,從來不從自身找原因。
總結一下:明朝的理論思想是對的,但由於太懶缺少真抓實幹所以無法實現;清朝的指導思想是錯的,再怎麼勤做苦扒也無濟於事。
-
10 # 寶哥貝妹
拉倒吧,水平高不高,經濟上看老百姓有沒有提高生活質量,軍事上看打仗打不打得贏,文化上看留下多少佳作……清朝比漢唐宋明都要差
都說富不過三代,皇帝也很少賢三代的。然而清朝的皇帝基本沒有昏君努爾哈赤皇太極開天闢地打天下,順治也很有作為的皇帝只是當政時間短了一點。接下來康乾雍盛世就不多說了,一概而過。接下來嘉慶帝殺年豬和珅,也算明智!然後就是黑暗的時代,鴉片戰爭開啟國門,從道光開始國家頻遭外強欺凌,同治咸豐一是大勢所趨無法無法跟列強抗衡,二是慈禧把持朝政難有作為。到了光緒,其實光緒皇帝是個蠻有作為的皇帝,重用康梁變法,可以看出他是不甘的,只是失敗了。最後的溥儀皇帝怎麼說呢,人家刀俎上的肉只能任人擺佈。總體來說,兩個先古神獸加三個超巨加兩個全明星加三個常規輪換加兩個飲水機。實力誰可一戰?
回覆列表
滿清的皇帝雖然不是昏君。但是都是暴君愚昧無知剛愎自用!導致中國百年恥辱!野蠻的滿族代表的就是倒退反動腐朽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