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心理學中有沒有說服別人的黑科技?
16
回覆列表
  • 1 # 草原上的白球鞋

    有啊,勸說別人的黑科技大概有三種方式:共情、深度對話、面質。

    共情指的是藉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絡,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共情法的好處在於它比較柔和,能減少對方對諮詢師的反感,幫助諮詢師從當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促進當事人的進一步表達。

    而它的缺點在於慢,如果一直共情,會讓當事人找不到問題的關鍵。

    深度對話的關鍵在於:提示當事人,她遺漏了一些關鍵資訊。引導她思考,什麼樣的情緒導致了她現在的困境。這裡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他解釋。

    面質是指諮詢者指出來訪者身上存在的矛盾,目的不在於向來訪者說明他做錯了什麼,而是反射矛盾,協助來訪者認識自己,鼓勵他們消除過度的心理防禦機制,正視自己的問題,促進問題的解決。

  • 2 # 叨逼叨逼叨

    說服人真的是個技術活,看過一個例子,說一個人曾經把一個失戀要跳樓的男生勸了下來,最關鍵的話不是“大家愛你啊”,“不要為了一棵樹木放棄一片森林啊”。最終把他勸下的那句話是:像你這樣一有感情波動的男生,告訴我,誰敢和你好。

    任何說服他人的技術都是基於人性的,對方是什麼樣的性格,是什麼樣的人,要採取不同的說話溝通方式。現代年青人的特點就是可變性大。擁有無限的可能性,變數太大,所以你要根據不同人的性格特徵和當時談話時的狀態,採取靈活的溝通技巧。例如,有時候,用暗示要比命令、強制命令更管用。

    當你發現他開始自我憐憫時,一定要鼓勵他,及時讚揚他,告訴他有優秀和積極的一面,使用共情技巧,給予他支援,提升其內心的正能量。當意志動搖時,先緩一下用面質法,當對方開始恢復平靜和理智時,再使用面質,把兩個矛盾衝突點,用某種暗喻輕鬆的方式指出來,讓對方自己去思考和覺察,聊天是慢慢了解和滲透的過程,不要想著一上來就用大道理說服對方。消除認知錯誤,使用深度對話,並且要使用問句,而不是肯定句。例如不說:“你應該如何如何....”,而是說:“你有沒有發現,覺得....對不對?”讓對方自己去思考,讓他去發現自己遺落疏忽的地方,突破思維的盲點,由於自己絕對化、過分概括化,他沒有看到,沒有覺察的地方。而用問句,讓對方體會到自己的錯誤。

  • 3 # 小咖美

    確實。說到技術總感覺很炫,但是術永遠趕不上道,技術只是一個工具,冷冰冰的,無情感。

    說服別人也一樣,想要說服別人可以沒有術,但是一定要有道,道就是精神層面,精神層面有共同才可能說服別人,就像是那些追星的腦殘粉,她的偶像代言了一款產品,哪怕這種產品很垃圾,她也會覺得還不錯,這就是心的力量,然而,要想做到這些,必須先從術下手,畢竟你不是大明星!

  • 4 # YoungLInFEng

    要知道老師都是要學學心理學的…我以前高中語文美女老師常常跟我們得瑟,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問我們:這篇作文,你們是今天寫還是明天寫呢?當我們異口同聲喊:明天!她竟然…

  • 5 # 胡說區塊鏈

    營銷過程的核心就是消費者態度的轉變,既然是轉變,就存在前態度和後態度。

    前態度的主要分為空白、略知、熟知三種程度,抵制和支援兩種形式。

    那麼,什麼是態度?

    態度是個體對特定物件的總的評價和穩定性的反應傾向!

    態度有內在性、物件性、穩定三個特點。

    真對支援的消費者,我們比較好掌握,只需要按照我們的模式,讓消費者認知,從空白到熟知;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灌輸的是整套的符合邏輯並且便於接受的知識,也就是說要自圓其說並且能體現消費者的利益關係。

    不能自圓其說,整體知識卻少邏輯性和現實性,你講的越多,消費者的疑問越多,量的積累形成抵制心理;

    所以初次營銷如果消費者興趣不大,不要講太多,只是讓消費者從空白到略知即可,以便下一次的溝通。

    不能體現消費者利益的營銷是錯誤的營銷,沒有利益說明形不成需求,自然不存在交易。

    針對抵制性消費者,營銷變的複雜起來,消費者往往對產品略知或則熟知;

    牽扯到利益點的重新輸入、原態度的瓦解、新態度的轉變。

    第一、利益點的輸出

    這一點主要針對愛貪便宜的消費者,透過初次交流了解該消費者小的需求;

    往往是小的需求動機最為強烈,透過心理的自我催眠達到非理性消費。

    第二、原態度的瓦解

    要想瓦解一個人的態度,必須要知道態度的組成要素。

    態度的組成要素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也被稱之為“態度的ABC模型”

    “C”指的是認知,是個體對態度物件的所有認知,即關於物件的事實、知識、信念、評價

    認知的改變主要檢視對方針對產品的知識是否全面;

    如果不全面,那就需要補充,利用未知的因素進行公關;

    人的本性區域接受新知識,所以“洗腦”的作用在這時候開始體現,攻陷其薄弱的位置是最好的戰略手段,改變認知,也是“洗腦”的精髓所在。

    “A”指的是情感,是個體在評價的基礎上,對態度物件產生的情感體驗或情感反應。

    情感談不上瓦解,主要在於改變,這裡有一個心理學觀點“喜悅的心情可以掩蓋牴觸的情緒!”

    講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那就是營銷過程需要幽默、快樂、喜悅等正面情緒的引導,往往一句話就能改變消費者的態度。

    “B”指的是行為傾向,是個體對態度物件的預備反應或則某種方式行動的傾向性。

    所謂行為就是心理的外在反應,抵制的行為往往是內在心理的壓抑造成的;

    也恰恰說明消費者的興奮抑制狀態傾向於內向。

    這裡就更簡單了,內向的人往往由於內心的牴觸,其實對產品的瞭解程度不夠,也就是說可以進行“洗腦”;

    “行為傾向”明顯的消費者,我們需要給他製造發洩機會,讓他把負面的情緒全部傾吐;

    吐完了就意味著內心感受的空白,“洗腦”過程變得簡單許多,這時候單刀直入,直接駕馭消費者的心靈,成功拿下!

    心理學中的“催眠”、“洗腦”不僅僅可以用於營銷,同時可以用於“戀愛”、“公關”、“管理”等多種社會關係的革新;

    用之正則正,用之邪則邪!

  • 6 # 知我君

    《天蠍》裡的行為分析專家託比曾非常巧妙地展示他的說服術,首先是在行為和表情上模仿對方,在不引起對方暴怒的情況下切入溝通,很快就改變了對方的看法。

    美劇《心理遊戲》(2014)講述了Clark(Steve Zahn)和Rose Edwards(Christian Slater)兩兄弟“使用人類動機和人類控制等領域的科學專長來為客戶解決各種疑難問題”的故事。看過一點,憑印象敘述一下:為了讓一個企業家同意一個簽字,他們瞭解了這個企業家的性格,然後在公交車上激怒他,再安排一個漂亮女人在長椅上與他友善地溝通,然後安排他們的委託人——一個單親母親(?)——出場,順利拿到簽字。這部劇沒火起來。

    他們接待的第一位客戶是一名心急如焚的母親,她的兒子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但健康保險公司的老闆拒絕出錢讓他接受臨床實驗治療。Clark和Ross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這位老闆改變主意!

    另有大衛·芬奇導演的電影《心理遊戲》(1997),這是部懸疑開場喜劇結尾的電影。

    尼古拉斯·萬·奧托繼承父業成為一企業集團的Quattroporte。在他48歲生日這天,他忽然接到久未謀面的弟弟康拉德所贈送的“消費者娛樂服務中心”(簡稱CRS)的會員卡作為生日禮物。CRS的負責人吉姆·范戈德熱情接待了尼古拉斯,並告知他將成為一場“遊戲”的參與者。一連串的怪事接連發生在尼古拉斯的周圍:穿著考究的他莫名其妙地被墨水弄髒了襯衫;與下屬發生衝突卻無法行使自己的權力;在高階餐廳進餐,女侍兩次將酒打翻在其身上。在此後的“遊戲”中,尼古拉斯不僅與弟弟反目,更是多次受到了財產和生命的威脅。他決心要搞清CRS的真相,奪回自己的財產。——百科

    綜上,最有效的說服技術肯定是精心設計的,有點耍陰謀的意思在裡面。如果你周圍發生一系列事情,將你導向某個結論,你將很難發現真相。電影《心理遊戲》裡的弟弟雖然是好心,但是,仍然讓人不寒而慄,因為“人可以被他人操縱”就是很可怕的。最好的說服便是讓人以為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事實。人總是很自信,認為自己不會被操縱,但這種自信反而容易讓人上當。人的觀念不容易改變,所以,口頭說服是很難奏效的,可一旦現實中的事件被人事先安排,人的觀念就會被引導。

  • 7 # 桑代克的貓er

    想要成功的說服別人,還應該考慮說服物件情況。不同的說服物件,我們還應該考慮他們的時代背景,他們的做事風格習慣,只有更瞭解你的說服物件,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容易被你說服。

    比如以下幾種人更容易被你說服:

    1.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社會地位高的人,容易說服較低社會等級的人。

    2.喜歡從眾的人。在社會潮流中喜歡隨波逐流的人,他們往往缺乏主見,別人做什麼自己就跟著做什麼,他們常常以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的參照,這樣的人也非常容易被說服。

    3.具有社會焦慮的人。社會焦慮的人一開始跟別人交談的時候總是會重複別人的觀點,能夠博得一些好感,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才使得他們更容易被說服。

    4.親密需求較高的人,有些人總是希望別人能給他建立親密的關係,他們會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在說服過程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使用一些策略。比如說熟悉性。我們可以在所熟悉的場景發揮最大的作用,被說服者總是喜歡熟悉的資訊,我們更喜歡見到我們經常見到的東西。在說服過程當中所舉的例子都是身邊熟悉的例子那樣可以讓被說服者放鬆警惕,很快取得他們的信任。

    再比如相似性。你的處境和被說服者的處境相似,更容易說服。比如你想說服一個病人買治療這種病的產品,那如果你跟這位病人有相同的患病經歷,那可能這位病人更願意相信你所說的話和你推薦的產品。

    最後還有一點是被動和主動的關係,如果你自願參加我的講座呢,這是一種主動的說服。如果我在某個公共場合大肆宣傳自己的主張,而你只是被動的接受,那這就是被動的說服。實際上主動說服不一定比被動說服更管用。心理學家的建議就是隨著某件事情的不熟悉性的增加,被動說服更管用。

  • 8 # 冥想學徒

    有。利用思維定式。

    如果你能讓她連續說6個是,那她第七次是很難說不的。好訊息是,無論這些問題有沒有分量。比如可以是:今天天氣真好,不是嗎?(看來英華人這樣打招呼是有道理的)壞訊息是,如果都是廢話問題,到第三四個問題,一般對方就不耐煩回答了。

    最常見的是:律師問證人,開始問幾個確定的問題,證人想說別的,律師就馬上打斷證人,只讓他說是,連續說幾次是之後丟擲題眼,攻破對方人證。當然證人自己的律師往往會在對方套路的時候說“我抗議!”即使抗議駁回,也是有利於自己證人走出思維定式。

  • 9 # 知我心理學

    心理學研究中確實發現了一些能有助你說服他人的小技巧:

    1. 站在聽眾的右耳邊進行說服

    Marzoli 和 Tommasi (2009)做過一個實驗,讓一名女性去舞廳中隨機向176人(有男有女)討要香菸。他們發現,當該名女士站在人的右邊提出請求時,她說服別人借煙的成功率是她站在左邊提出請求時的2倍。

    這項研究也證實了先前的發現:當語言資訊從右耳傳入時,人們更能注意到這則資訊,並對資訊進行分析。這可能是因為,人們更多使用左腦處理語言資訊,而左腦支配的是人的右耳,所以人們會對右耳傳來的語言資訊更加敏感。

    2. 告訴對方“你有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的自由”

    研究發現,當你需要對方為你做一件事時(比如讓對方捐錢、幫你幹活),如果你在提出請求之後,再加上一句“但是你可以選擇做或者不做”,會有多出1倍的人答應你的請求。

    這是因為,人們不喜歡被剝奪選擇權。如果你對他們提出請求,他們會覺得你只給他們留下一個選項——幫你做事。而為了對抗這種被強迫的感覺,他們會變得更加“心胸狹窄(close-minded)”;相反,如果你主動指出對方有更多的選擇,會減少對方被你要求而產生的不悅,也會更平和地考慮你的提議(Carpenter, 2013)。

    3. 在談論一件對方不喜歡的議題時,加快語速

    研究發現,當你在說服他人去認可一個他們本身不喜歡的觀點時(比如,讓一部分父母接受“女孩子不早點結婚也不錯”),適當加快你的語速會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這可能是因為,較快的語速會逼迫對方迅速做出判斷,而沒有時間去思考應該如何反駁你(Smith & Shaffer, 1991)。

    4. 在談論一件對方很熟悉的事情時,要動之以情

    當受眾對你談論的議題比較熟悉時,你要更多地在說服過程中加入情緒性的表達,讓對方從情感層面理解和支援你。比如,如果你不願意下班後開車接伴侶回家,適當的做法並不是理性地幫伴侶分析:“坐地鐵回家會更快”、“繞遠路實在浪費時間”;而是疲憊地表示,你今天真的太累了,希望早點回家休息。

    相反,當你知道受眾對你傳遞的資訊並不熟悉時(比如,你給上級介紹一種新的概念),要多從理性分析的角度去說服對方,因為你需要幫助對方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你提供的資訊(Zimbardo & Leippe, 1991)。

    5. 提供一個反方觀點,並駁倒它

    許多人在說服的過程中,傾向於只舉支援自己觀點的例子,因為他們害怕如果談到了反方的觀點,會讓受眾更加註意到自己說法裡的漏洞。但是,在論證自己的資訊的正確性時,如果你能舉一個反對自己的例子,然後駁倒它,會更容易說服你的受眾。因為當你舉出反例時,人們往往懶的自己再去想出更多反例;同時,當你證明反方的觀點站不住腳時,你也自然提升了自己觀點的可信度(O’Keefe, 1999)。

    6. 說對方的話

    你需要了解你的受眾,瞭解他們熟悉的領域、他們的說話習慣等等。當你試圖說服Ta時,你需要多使用對方經常使用的語言、舉對方熟悉的例子,這樣能讓你更容易說服受眾。

    這是因為:一方面,使用對方常用的語言可以拉近你們的關係、增加受眾對你的好感,而人們會更容易被自己喜歡的人說服;另一方面,在解釋你的想法時,如果能使用對方熟悉的領域裡的資訊,能更好地幫助對方理解你想傳達的意思。舉個例子,如果你用計算機術語,來向法律人士解釋一個問題,法律人士很有可能無法理解你使用該術語的意圖,並且很難與你產生共鳴(Zimbardo & Leippe, 1991)。

    應用以上小技巧,也許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說服他人,不妨試一試。

    以上。

  • 10 # 鯨魚小星球

    當然有了!社會心理學裡有專門的領域就是研究“說服”這件事的。

    社會心理學認為說服是主動地運用各種資訊來改變別人態度的一個過程。關於影響說服力的因素,我可以滔滔不絕寫上半天,因為這是個太豐富和複雜的領域了。鑑於題主你可能主要關心實用性層面的東西,我主要把一些研究發現的結論性東西簡單寫一些吧。

    什麼樣的資訊來源更具說服力呢?首先,資訊的可信度很重要。耶魯研究小組(Cecil,1996)認為,可信度主要基於兩方面:專業性和可信賴性。其中專業性是指人們認為資訊傳播者所擁有的知識量,而可信賴性則是指人們覺察的資訊傳播者的欺騙意圖。所以,某某博士、某某權威說的話,而且此人和說服物件之間還沒有利益往來火衝突的時候,更容易有說服力。

    其次,資訊傳播者的吸引力也有利於說服。研究發現,有吸引力的人所傳播的觀點,往往會被更多的人認同。那麼什麼樣是有吸引力的資訊傳播者?Stanton等人認為,吸引力具備以下要素:外表吸引力、可愛度,以及與聽眾的相似性,俗話說就是長得漂亮、招人喜歡,以及同類相近。前兩個容易理解,關於同類相近舉個例子,Dembroski等人發現,當非裔美國學生聽牙醫關於牙齒保養的呼籲和勸說時,如果這個牙醫也是非裔美華人而不是白人,那麼呼籲和說服的效果也更好。

    說服的方式也很重要。有些研究發現,語速較快似乎更有利於說服,因為說話快會使人形成更可信的印象。但這也不是絕對的,Petty和Wegener發現,只有在聽眾態度一開始和說服者是相對立的時候,語速快才有效。因為太快的語速阻礙了聽眾對自己態度的加工,所以他們更容易聽進去反面意見。但是,當聽眾態度沒有這麼對立的時候,語速快反而不利於說服。這時候,稍微放慢或正常的語速會讓聽眾有時間充分加工聽到的資訊。所以在說服方式上也要區別對待哦,即:聽眾對立時,快說;聽眾中立時,慢說。此外,強有力的表達風格也比軟弱的表達風格更有說服力。此外,說服證據的生動性、幽默的說服方式、資訊的重複都可以增強說服效果哦。

  • 11 # 郝小茹

    有~但請保證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應用,不要去欺騙、忽悠別人:

    (一)培養好感

    當然假如你恰好是對方的偶像、暗戀物件、欽佩的人等,我想你的說服力已經棒棒得了,可以跳過這一段~如果不是,請繼續閱讀~~

    尋找更多相似性。心理學家F.B.Evans利用保險公司記錄中的被保險人的統計資料發現,如果銷售人員與潛在客戶的年齡、宗教、政治甚至吸菸習慣相似,那麼,銷售人員成功銷售保單的可能性很大。相似性可能是經歷、性格、表情、語氣、習慣、愛好等等。讚美。當人們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美時,會油然而生一種好感,而在這種好感的催使下,將大大的提高說服力。共情。也就是進入到對方的立場和情緒當中,先理解和認可對方的情緒和境況,讓對方先接受自己、信任自己,再陳述自己的觀點。良性頻繁互動。互動頻繁的人,親密度高,往往我們都更容易被與我們更親密的人說服。(二)提升自己的可信度

    言行一致。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他的話大家是不怎麼當回事兒的。當一個人在生活中誠信度比較高時,自然可信度就高,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往往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真誠。真誠是最高的情商,唯有真誠才最具有感染力。想做到真誠,第一要真心實意喜歡和接受對方;第二要真心實意為對方來做決定,提供為對方有利的產品和建議。

    (三)稀缺原理

    人們都對少量的或只為自己準備的事,特別關注。當我們強調一個事情的獨有性或者稀缺性,比如這個是我特別為你準備的,或比如這個事情如果你不再這麼做,機會就失去了,就沒有這個機會了,往往會引起對方的高度重視,就容易說服對方。

    (四)權威原理

    假如我們本身,或者我們的論據中體現了具有影響力的權威人士的經歷或言論來佐證我們的觀點,那麼我們的觀點往往更容易說服對方。專家、社會地位比較高,在社會上比較有影響力的人都往往更有話語權,更有說服力。比如整形醫院會把所有的資質掛在牆上展示,以增加自己的權威性。

    (五)好心情效應

    當陳述的內容與好心情相關,或對方本身就處於非常好的心情狀態下,就會更有說服力。

    (六)恐怖效應

    比如說服對方遵守交通規則時,就可以描述如果不遵守會怎樣,將資訊與恐怖聯絡起來,也是有效的。

    (七)互惠互利原則

    別小看小禮物:在人際關係中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人們都習慣於——有來有往。有時,送一個小禮物,確實能夠起到增密互動的作用,而恰恰有許多人會因為這樣一個被給予的舉動,而做出反饋的行為。這很好理解,比如銀行客戶經理帶著禮物隨機尋找客戶辦理信用卡時,成功率明顯高出30%-40%。

    (八)從眾心理

    當我們營造了一種大多數人都是這麼做的氛圍,往往就容易讓對方很容易說服對方發生同向的行為。其實很多詐騙,旁邊的托兒,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 12 # 夯七婚戀指導

    想到一個心理學家用幾毛錢,戰勝一棒子熊孩子的故事,如果這也算一種黑科技的話,我是覺得挺神的。

    有一個心理學家,在自家的書房安心閉關寫作,可是,偏偏書房前的草坪上,來了一幫子熊孩子玩耍。心理學家一開始沒在意,還是專心看書。可是,沒想到第二天,第三天,後面幾乎每一天的下午的不定時間,熊孩子就會出現在窗前,並且,還越玩越樂乎,開始踢球,扔東西,影響到了心理學家的寫作和思考。

    心理學家一思考就很可怕。於是,心理學家走出書房,來到草坪上,孩子們頓時驚住了,以為都會被這個看上去十分嚴肅的老爺爺給訓斥一番。可是沒想到,心理學家反而笑呵呵地說:孩子們,歡迎你們來這裡玩,我可寂寞了,有你們過來陪伴真好。我很高興,你們來玩的話,我就給你你們5毛錢獎勵。孩子們沒想到,竟然還有獎勵,樂壞了,欣然接受了今天的意外5毛獎勵,開心的回家了。

    於是,每一天,心理學家都會去給吵鬧的孩子們打賞5毛錢。每次幾乎都不落下,不多不少,每一次都是刻板的5毛前。可是,沒過多久,孩子們玩耍的熱情似乎減少了。越來越少的孩子來到這裡,即便嬉戲,對打賞的5毛錢也越來越不感興趣了。逐漸的,書房前的草坪恢復了平靜。或許,你不禁會問:孩子們去哪裡了呢?其實,就是乖乖去別的地方玩了。

    這個心理學家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不動聲色地就驅散走了熊孩子們,而且似乎還以非常正面好人的形象趕走了他們。答案就在於,外部獎勵某種程度上會削弱人的內部動機。一開始,孩子們過來玩耍,純粹是出於內在的需要和享樂動機。然而,心理學家巧妙地引入5毛錢這個不痛不癢的獎勵。逐漸地,孩子們就會覺得過來玩耍,就是為了這個區區五毛錢,這種獎勵水平,很快就不足以維持玩耍的動機,便對因為5毛前,而來這個地方玩耍喪失了興趣。

  • 13 # 心生吳量

    如果真有這種黑科技,那是不是我們應該馬上用在日本人身上,然後就能說服他們把釣魚島還給我們了?然後我再用在馬雲身上,說服他隨便給我個三五億花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硃砂葉蟎有哪些特徵?苦瓜受其危害該怎麼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