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運動中心馮春雷

    沒有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是慢性病,患者必須長期使用降糖藥或胰島素。糖尿病管理的五大要素藥物治療、飲食控制和運動、糖尿病教育、自我血糖監測。

    1.生活中的自我管理:⑴合理膳食,達到滿意控制血糖和體重的目的。實施低糖、低脂、高維生素、適量蛋白質、高纖維素飲食,同時定時、定量。

    ⑵適量運動:最好每日進行,每次運動時間為20~30分鐘,一般不超過1小時。運動時攜帶甜品及寫有姓名、家庭住址、親人電話號碼卡片,以便低血糖發生時急用。

    ⑶正確應用降糖藥:注意:①遵從醫生處方,按時服藥,定時進食,不可隨意增減藥量或變換藥物;②定期監測血糖、血壓、血脂和體重變化;③觀察藥物療效和藥物劑量及藥物的不良反應。④使用胰島素治療,多采取多部位輪流皮下注射法。學會觀察胰島素的不良反應,防止延時進餐引起低血糖。

    ⑷正確監測血糖:通常選擇空腹、餐前、餐後2小時、睡前及凌晨2~3時。

    ⑸保持樂觀心態:既不要特別緊張、焦慮,又不要滿不在乎,不當回事,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去生活、工作和學習。

    ④如果食慾差,可選用宜消化飲食,如米粥、燕麥粥、麵條、清湯等;如不能進食,每小時應少量多次飲水或飲料,如250毫升的牛奶、豆漿或果汁。如正嘔吐和/或腹瀉,應避免吃奶製品和果汁,可進食含鹽的流質或清湯。

    ⑤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患者必須到醫院就診或入院治療: 血糖水平超過15毫摩爾/升,並且持續不降;感覺口乾、多飲、多尿,突然的體重下降(超過5%);尿酮陽性持續4~6小時以上;不能進食和喝水;體溫超過38℃持續24小時;持續嘔吐或腹瀉;既往的慢性感染加重;發生緊急情況如骨折、外傷、昏迷、心腦血管急症等。

  • 2 # 聶文濤健康管理

    飲食傳播說法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傳統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糖尿病的爆發。

    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營養學界曾經對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結構進行了兩次改革。

    第一次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倡導多吃肉蛋奶。華人的食物構成相對西方發達國家,肉蛋奶的比例太低。專家認為,肉蛋奶比重太低導致華人的健康水平下降。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肉蛋奶倡導受到了巨大挫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人數急劇增多。這時候,很多營養學家注意到歐美國家營養學界對蔬菜的研究成果,也注意到了歐美營養學界對過多肉食攝取的警告。

    第二次發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次營養變革主要是倡導多吃蔬菜。透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在素食主義者中,越來越多的肥胖和糖尿病,其患病率遠遠超出三十多年前的中國平均水平。這再一次導致了很多人困惑不解。以糖尿病為例,古今中外的觀念都是營養過剩的問題,如《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說“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於是,人們又開始在營養之外尋找原因。

    三方面的原因,導致華人食物結構中蔬菜比重迅速提升

    第一 蔬菜的營養價值的發現

    僧侶中一些高血脂、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出現,讓原來相信素食可以避免此類疾病的人難以理解。原來主張吃蔬菜的專家,其理由是蔬菜熱量低,可以避免能量蓄積,從而避免肥胖、高血脂和糖尿病。

    問題:多吃蔬菜能預防糖尿病,還是多吃蔬菜引起糖尿病?

    中國古代養生家認為,凡是有形、氣的生命都是這樣:“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1]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生物學問題。生命的一切功能,都需要在不斷髮揮中得以儲存。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因此提出“用進廢退”學說。人體經常處理碳水化合物,這個能力就會儲存下來;如果處理碳水化合物的工作量長期不足,這個能力就會衰退。這樣看,蔬菜代替了糧食,也同樣會得糖尿病。

    人如果一天吃蔬菜多了,不會得糖尿病;兩天吃蔬菜多了,也不會得糖尿病;五年把蔬菜當成主食,就有人受不了了;二十年把蔬菜當主食,一批人處理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就衰退了。蔬菜吃得太多,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 對糧食恐懼感的建立

    1797年,Rollo發現尿糖。他同時觀察到一位患者吃穀物以後,尿糖增多。此後,西方醫學開始把這個高消耗的代謝疾病叫做糖尿病。直到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釋出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標準,主張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應該提高到55%到65%,禁止吃糧食的錯誤飲食防治方法才得到糾正。所以,這一錯誤持續了整整200年時間。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了美國糖尿病協會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標準。

    醫學的錯誤甚至影響到了全世界各個文化層面。在南韓、中國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古代名醫就囑咐患者不允許吃糧食,這種與歷史嚴重不符的電視劇更普遍的誤導了公眾。在一些健康書籍的彙編過程中,過多引用歷史資料卻不加考證,甚至一些圖書主編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審閱相關內容,或者沒有時間來參閱各種最新研究,這也導致了知識傳播中的錯誤。對糧食的恐懼,使華人的飲食結構偏離了糧食為主食的農耕民族生存傳統。

    第三 肉蛋奶在食物中比例提升過快

    在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之後,華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提高全民族食物中肉蛋奶含量被當作一個重要的健康營養知識。這一行動的結果,導致華人肥胖的人數明顯增多。隨著時間的繼續,糖尿病、高血脂、痛風、高血壓等代謝疾病患者增加,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明顯增加,於是對肉蛋奶開始恐懼。

    當人們恐懼糧食、恐懼肉蛋奶之後,只剩下了水果和蔬菜可以食用。一些研究者開始把主張吃蔬菜和吃水果當成了最先進的知識。其實,食物結構偏離傳統太遠,會導致民族食物鏈改變。食物鏈是最大的環境因素。根據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環境因素改變將會導致無數個體因為適應而儲存,也會導致無數個體因為不適應而被淘汰。食物結構的鉅變已經成為危害全民族健康的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

    觀點節選自聶文濤《有效康復糖尿病》《糖尿病人的飲食管理》

  • 3 # 慈虎84127451

    飲食傳播的說法是不科學的,用“傳播”這個詞也沒有根據。認為是傳統飲食結構的改變造成糖尿病爆發的觀點也不準確。糖尿病的發生主要原因是人體功能的改變,主要是胰腺功能的改變造成的,不良的飲食結構只是造成人體功能改變的原因之一,準確的說,是不良的飲食結構為人體功能改變提供了基礎並推動了發生改變的程序。

  • 4 # 大蠍子王

    哦,古今中外,從未有一例是被傳染的糖尿病。絕大部分是又懶又饞、胡吃海塞的結果。自作自受啊!!!

    極小極少部分是遺傳、外傷…

  • 5 # 精靈醫生

    對於“飲食傳播”這個說法,應當說其並非一個意義非常明確的說法,更多的人看到這個詞會想到傳染病,因此會認為有某種病原體的存在,其可以透過飲食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遞,感染這種病原菌的人則會容易得糖尿病。如果是這樣認為的,從目前科學界對糖尿病的認識來看,這種認識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目前認為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其中I型糖尿病與自身免疫相關,主要是由於免疫系統對胰腺B細胞造成損傷,導致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所造成;此外,發病人數最多的II型糖尿病則是由於環境和遺傳因素所造成的機體細胞發生胰島素抵抗,產生胰島素相對不足所造成。從這些認識來看都與有明確病原菌的傳染性疾病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如果以這種方式認為糖尿病是一種“飲食傳播”的疾病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除了以上對“飲食傳播”的主流認識之外,也有人認為飲食習慣和飲食的結構也可以納入到“飲食傳播”之中,畢竟無論是一個家庭,還是經常在一起吃飯的朋友,他們會有更加類似的飲食習慣和結構,而飲食習慣與結構又恰恰是糖尿病眾多的發病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就會形成一開始提到的糖尿病聚集發生的現象。應當說這種認識有一定的科學性。這方面非常直接的科學證據還沒有看到,但是與糖尿病同為代謝性疾病的肥胖症,在之前的確有科學家做過類似的研究。他們觀察到肥胖症患者的朋友更容易患有肥胖症,因此認為肥胖症可能是一種廣義的“傳染性”疾病,這裡所謂的“傳染性”也指的是他們有更多相同的發病風險。回到糖尿病來說,廣義的“飲食傳播”雖然可以認為有一定道理,但是絕對是不全面的,這主要是由於糖尿病是一種複雜性疾病,其發病原因除了與飲食有關外,還與運動、心理、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因此,單純用廣義“飲食傳播”來解釋糖尿病也並不科學。

    最後,要強調的是,正如剛剛所說,糖尿病是一種複雜性疾病,包括飲食在內的多種因素都可能會增加糖尿病發病的風險,而相反如果科學的對可調節因素進行調整的話也可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這對於時下多數人來說都是適用的。因此,少些對一些非科學說法的恐慌,多些有科學依據的實際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維護健康最好的途徑和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鼠狼的傳說有科學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