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透明流動虛無

    問題有些寬泛。大概回答一下。

    不僅當代藝術創作和展示都愈來愈強調作品(或展示系統)和觀眾的關係,如關係美學、參與式藝術、互動式藝術等等,尋常的博物館展示時也開始更注重觀眾觀看的體驗。

    今天藝術界比較讓人接受的看法:藝術品只有在被觀看時才存在——藝術展示的最小單位是展覽(不是作品),關於藝術家、藝術品、藝術展覽、觀眾以及藏家的關係,學界有大量的討論,普遍認為現在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互可為補,但任一方都是重要的變數。

    “使觀眾成為展覽的一部分”,也可以理解成好幾個意思,比如,展覽的藝術作品是開放式的,觀眾的參與即是作品的一部分,自然,觀眾本身即是展覽的一部分。此處重點在於觀眾的參與是否進入作品的生成;互動式的作品,意味著觀眾的介入會改變作品的面貌或呈現方式,注意與前一點的區分;觀眾不介入作品或展覽方式,但觀眾的在場很重要,這可能是因為展覽中某些作品的獨特展示方式,需要觀眾進行特定模式的觀看;最後一點,即僅站在觀眾的角度,展覽並非參與式的特殊展覽,但依舊需要考慮展程的設定以及給予觀眾的感受。

    即,展覽經驗實際上是一段在某時間內對某空間的審美體驗,通常博物館的展示空間是固定的,因此如何控制時間因素異常重要。這裡的時間,指的是以觀眾的角度,對該固定空間的遍歷感受。如何根據空間安排視覺元素和展示媒介,控制各部分時間長短,引導觀眾的漫遊路徑等等。落實到細處,如展品的光線如何佈置,引導是用文字還是語音,都很重要。

    最後,還需要題主確定好問題方向。

  • 2 # 新格物小站

    聊點自己的感受,有不對的地方,望批評指正!

    站在策劃者角度:要讓觀者無論參觀一個博物館還是展覽,先要前期宣傳和科普(開胃小菜),幫助觀眾瞭解基礎的背景資料,包括:歷史、文化、藝術家生平、核心展品、展品來源,等等。

    這很重要。這也是與展品的一種互動,只有大概瞭解展覽背景知識,在展覽之前,觀眾已經成為展覽的一部分?東京美術館

    站在觀眾的角度,在“宜家”購物的例子,買家簡直是“沉浸式體驗”,也許購物和看展比較不是很匹配

    但透過展覽路線,觀者一步一景般跟著策展者的節奏與展覽形成一個流動的迴路(互動式體驗)

    也可以透過科技手段,如閩臺緣博物館投影技術的運用,一些博物館開通網上VR看展,全息投影,水幕投影等。

    最後,觀展之後的展覽周邊產品(明信片、畫冊、環保袋等),留影地點的設定等,策展者可以切入的角度,從時間、空間、情感上,使觀者成為展覽一部分。

    有情提示:

    如果有講解員,也可以提前查詢博物館志願講解員的時間,跟隨講解員觀展。(編輯)

    27/12/2017

  • 3 # 畫廊主

    首先藝術家選擇很重要,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年齡和閱歷的積累很重要,然後就是作品的呈現方式,當然因人而異,觀者和藝術家能產生共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4 # 三聯中讀

    題主所說的“使觀眾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其實是現代博物館美術館策展非常重視的方面,也是策展的必然趨勢。“使觀眾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強調了博物館展陳設計時需要注意的“參與原則”,即調動觀眾的主體意識,努力使觀眾產生“置入感”,無意識地自然地介入到展覽所表達的生活中去。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曾在其社交媒體分享關於博物館和美術館設計的未來準則,其中就第一條就是包容(Be inclusive),強調博物館設計師做的每一件事都應以觀眾為中心。其他準則也包括了“多感官體驗”(Be multi-sensory),強調博物館的體驗必須貫穿人的身心;“社會互動優先”(Prioritise social interaction),即無論是對於參觀者還是陌生人,博物館設計師應創新方法以支援和實現互動,這是他們社會角色的基本要素;“人性化”(Be human),主張博物館設計應避免華而不實的趨勢,創造有意義的人性化體驗。當然現在的很多博物館都在積極尋求在原有策展基礎上的突破和改變,也越來越注重和觀眾的“互動性”。近些年來新的策展方式和理念不斷髮展,其中“沉浸式”展覽就為實現展覽高度“互動性”提供了一種方式,突出的例子就是2015年底在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展覽的《雨屋》(Rain Room)展和TeamLab的一系列光之展覽。這些安裝了大型藝術裝置的展覽將藝術和科技結合在一起,讓每一名觀眾稱為了展覽中的主角,也成為了拍照“打卡”聖地。此外,VR、AR技術在展覽中的應用也極大地增強了互動性。這些新的方式讓觀眾稱為展覽的一部分,每個個體基於自身的不同經歷和藝術家的思想產生碰撞,甚至創造了屬於觀眾的藝術。這就是策展中注重觀眾參與,讓每個展覽富於個性和變化的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睡前必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