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寒字應該是有出處的,隸書寶蓋底下是兩個土,當屬四橫。新字呢?二王延續到清朝,有很多成熟的解字範本,為何這樣寫?用意為何呢?
17
回覆列表
  • 1 # 朝海暖春

    王鐸書法特點

    王鐸,清朝時期的一個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無論在當時還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視作珍寶的。而且儘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舊沒有放下對書法的熱愛,一直潛心練習,從未鬆懈。這也就是王鐸書法水平愈加高超的原因。

    王鐸書法作品

    王鐸的傳世墨寶無論是數量,還是類別都是比較多的,像什麼題詞和法帖都是有一直流傳下來的,比如《清史稿》和《擬山園帖》都是很有名氣的在書法歷史上。有一個說法叫做“先王后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後王則是指的就是王鐸,這是多麼高的歷史評價。

    王鐸的楷書之中,他的小楷體現著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覺,而大楷則充滿了強勁剛毅的感覺。字型上嚴肅中卻不失典雅的氣質。每一筆一劃都強勁有力,給人一種強烈的氣勢撲面而來,每一個字之間整體之間雖然聚集的靠近,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無章,是僅僅有條,讓人賞心悅目。對於行書上,王鐸用筆沉著又痛快,筆觸線條流暢又充滿了跳躍感,文字在他的筆下在紙上疾騁。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鐸用墨可以用大膽來形容,讓人感覺酣暢淋漓,而且文字之間過度很是自然。王鐸草書的書寫的行筆的速度是有節奏的,因為行筆速度快,所以節奏明顯。文字線條的粗細變化隨著節奏呈現一種漸變的方法,沒有其他一絲一毫其他多餘的動作,顯得乾脆利落。

    王鐸字怎麼評價

    王鐸,清朝時期的有名的書畫家。他官位做到挺高的位置,但是對於書法的熱愛從未減少。他可以日復一日,不間斷的去練習書法,只為在他的書法之中能夠更加完美,追求更好,只為精益求精。

    王鐸書法作品

    在中國的書法史上,有一個說法,就是“先王后王”,先王就是著名的書聖王羲之,而和他併名的后王就是王鐸。另一個說法,明朝的董其昌他的書法在當時盛行一時,但是王鐸則提倡取用法,開創新的書法局面,獨樹一幟,所以歷史上將董其昌和王鐸齊名,並稱作為“南董北王”。

    王鐸的書法上是風格多變的,他是一個書法奇才。他的字中,草書是把二王當做宗源,並且學習米芾和顏真卿的一些筆法,所以他的草書字是強勁灑脫的,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讓人看字也可以看出奔騰之感。王鐸的楷書則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但在此中卻不乏一種典雅的氣質,一筆一劃間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每一個字都顯的很挺拔。王鐸的行書裡的字型用墨大膽,但是卻不失沉穩,讓人感覺穩健,一種清風傲骨之氣躍然紙上。字型上,王鐸的行書縱橫曲直,字型總的來說略長,微微會向右邊傾斜,結構耐人尋味,巧拙結合。

    王鐸擅長寫詩文,尤其是在書法上有及其卓越的成就,他的字不同的字型會帶給別人不同的感覺,時而奔放時而含蓄,所以被世人稱作“神筆王鐸”。

    王鐸楷書

    我個人覺得,王鐸的楷書的造詣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算是比較低的了,比起他的行書和草書,他的楷書,我覺得只能算是一般了。不過對於我們來說,不管如何,他的楷書也是有很多學習之處的。

    清代王鐸楷書《明肅府本淳化閣帖》

    縱觀全域性,王鐸的楷書還是比較方方正正的,但是仔細一看,他的楷書“橫”筆並不平整,他的橫基本往右邊提升,所以往往造成他整個字都有一些傾斜。他的“豎”筆也並不直,有點彎曲,後來網上翻閱資料,原來,這才是楷書的真正寫法,之前我們觀念上的橫平豎直的寫法是錯誤的。

    比起他的大氣飛揚的行草書,他的楷書就中規中矩很多了。王鐸善於臨摹,將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的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相互融通。王鐸的大楷跟小楷我個人以為展現除了兩張不同的風格,他的大概有些許行草書的影子,大氣偉岸,而他的小楷就顯得質樸醇厚多了。

    王鐸楷書的代表作品有《延壽寺碑》,此作也是王鐸學習柳體的代表作之一,但是也是流在世上唯一一幅王鐸學柳的作品了。此作將柳公權的字臨摹的惟妙惟肖,不管是形態還是神韻都展現的淋漓盡致。另外,他的楷書的代表作有《一覺庵銘》、《明肅府本淳化閣帖》等。

    王鐸草書

    王鐸的草書造詣比行書更為高,但是保留的作品非常之少。他的草書,有行書的跌宕起伏,揮灑任性。人們都說字如其人,這可能跟他的經歷有關吧。他的一生,也可謂歷盡磨難了。

    王鐸草書《杜詩》

    從小,他的家境並不富裕,一日三餐都不能定食,有時甚至連粥都喝不起。其實,他的祖父輩裡家境還算殷實,也有良田百畝,但是他的祖父跟他的父親一直渴望仕途,一心撲在考取功名上,但最終都沒能成功,也落得家境日益衰敗。就連王鐸也是三十一歲才中舉人。但命途多舛,身處亂世,他做官沒多久清兵就入關了,王鐸降,最後雖然也在清庭做官,但是被很多百姓唾棄,最後,只能一心寄託在書畫上。也讓他的書法造詣登峰造極。

    王鐸的草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基礎,又滲入了唐人狂草的書法,還集合了黃庭堅等大家的特點,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草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起筆有力,手筆乾脆利落,用墨多變,從起筆時的濃墨重彩一直寫到墨幹,這起起落落,讓人產生很強的節奏感。就看上面這幅《杜詩》,其中的一、三、五行明顯用墨比較多,一氣呵成之後,到後面的二、四行明顯他已將筆墨用盡。

    王鐸草書代表作品有《唐人詩九首》、《草書詩卷》、《杜甫秋興》等。雖然不能完全能夠領悟其風騷,但是我想,在這裡也能明白一二吧。

    王鐸行書

    王鐸,清末明初著名書的畫家,他的字是覺斯,號為十樵,是當時的孟津人。因為王鐸自己本身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高超的書法水平,在官場上他被封為了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等一系列高位。王鐸最讓世人銘記的還是他的書法,他的書法有自己獨特的味道,被世人稱作“神筆王鐸”。

    王鐸行書作品

    王鐸的書法可以和著名的董其昌相比,所以被人們稱作“南董北王”。王鐸的書法粗粗一看規規矩矩,鬆弛有度,但是仔細一看,書法用筆很是自由流暢。

    王鐸的行書是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他的行書把奔騰和收斂,古典和放縱結合在一起,既有對法度存有的約束力,也不失對於自己本身情感的宣洩;既有對於傳統的繼承,也有對於當時時代精神的發展。對於王鐸的《行書卷》,它是王鐸行書的代表作之一,由於王鐸書法水平的高超,所以在當時出現了一場盛行的時代書風的風潮。《行書卷》中王鐸用筆沉著又痛快,筆觸線條流暢又充滿了跳躍感,文字在他的筆下在紙上疾騁。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鐸用墨可以用大膽來形容,讓人感覺酣暢淋漓,而且文字之間過度很是自然。雖然用墨大膽,但是卻不失沉穩,讓人感覺穩健,一種清風傲骨之氣躍然紙上。字型上,王鐸的行書縱橫曲直,字型總的來說略長,微微會向右邊傾斜,結構耐人尋味,巧拙結合。

  • 2 # 呂永亮

    題主請看下“新”字篆書:

    右邊的是標準書寫,本來就應該多一橫的。

    左邊的是日常書寫,我就屬於喜歡去除一橫的。

    類似於“德”字,心上應該有一橫,現在是去除了一橫“徳”。

  • 3 # 八公山人王世國

    增減筆畫是書法家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在各種書體中都被經常使用。

    增減筆畫有時是為了增加一個字的神采,有時是為了章法佈局的需要,有時是為了使之有特別的造型等。王鐸便是如此。

    增減筆畫不能任意妄為,而是有原則的,即在增減一個字的筆畫後,不會被他人錯誤地認為是另一個字。

  • 4 # 麓風軒

    王鐸的“寒”字和 “新”字多寫一橫(如下圖),我認為沒有特別用意,這是個人書寫習慣使然,況且書法文獻中也有多寫一橫的先例。一、先說“寒”字

    “寒”是一個會意字,金文外面是“宀”( mián),即房屋;中間是“人”;人的左右兩邊是四個“草”,表示很多;下面兩橫表示“冰”。寒冷是一種感覺,人們雖能感覺到,但是卻看不見。於是古人就採用上述四個形體來創造這個字,人踡曲在室內,以草避寒,表示天氣很冷。

    《說文解字》:寒,凍也。《列子·湯問》注: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看一下《清 · 趙之謙 · 鐃歌冊》和《清 · 吳昌碩 · 七言聯》中的寒字:

    再看一下《金石大字典》中的“寒”字:

    根據“寒”字的造字法,人的左右兩邊是四個“草”,後來簡化成四橫、三橫,現在規範的是三橫。

    所以說王鐸的“寒”字多寫一橫,也沒有錯,只是我認為行書、草書宜簡化為妙,而王鐸的行草書筆畫繁雜、纏繞,這只是他追求的風格,是他的個性使然。

    二、再說“薪”字

    《說文解字》:薪,蕘也。通俗說就是柴火,現在引申為薪水、報酬。

    這個字在篆書中很複雜,筆畫比現代楷書要多,見《元 · 趙孟頫 · 六體千字文》的篆書“薪”字:

    在出土的《秦 · 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中也有很多橫畫,見下圖:

    所以,王鐸寫的比現代簡化字多一橫,也就在所難免了。見《明 · 王鐸 · 行書青圃通鄰巷五言詩冊頁》:

  • 5 # 純鈞LHGR

    舊體字而已。並且從漢字的象形角度來說,是舊體字更合理,現代漢語把漢字魔改了。

    很多人看到舊體字,都會有些納悶。尤其是那些去名勝古蹟遊玩的人,看到那些碑、匾,都會覺得那是錯字,要麼缺胳膊少腿,要麼畫蛇添足。比如說,碑林的碑字,趵突泉的突字,花港觀魚的魚字,避暑山莊的避字,等等。

    唉,都是胡說八道。

    漢字寫法的演變,是罪魁禍首。

    就說這個“寒”字和“新”字。

    寒,最初本義是人睡在草堆上,無遮無攔。至於後邊加上的寶蓋頭,這個我在以前其他文章裡解釋過,不代表房屋,而代表定居的意思。

    為什麼要多一橫?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這四橫,表示的是“茻”,也就是“草蓐”。王鐸的寫法,是根據篆文衍生出來的,也是一種古體寫法,並沒有錯,而且還很有道理。只是後世把字型變來變去,反而逐漸失去了本字最初的象形內涵。

    哦,順便,寒字下邊那兩點,是“仌”即“冰”的變形。冰天雪地睡雜草堆,寒。

    搞不好我老了以後就會睡草堆那樣子,真可怕。

    新。

    王鐸的寫法也是源於篆文。看樣子這人對篆文有點癮。

    “新”字的本義,就是用刀砍取樹枝,它是“薪”的原字。只因為,“新”是沒有草字頭的,用什麼來表示呢?現在講,就是這個字:

    只不過被現代漢語給取消了。

    這個字,旁邊加一把刀,就表示用刀子砍取樹枝,作為柴薪。這也是篆文在象形上比現代漢字更符合邏輯的證明之一。

    當然我們不能說後世的簡化字不好。雖然簡化來簡化去,最終都可以用“什麼狗屁玩意”來對簡化字一言以蔽之,但如果你不這麼寫,答卷子的時候,判卷子的老師就會認為你是錯的了。——雖然那老師是個沒文化的廢物,可他身在其位呀。

    今天呢,我們也不是特別提倡古體。古體雖好,寫起來麻煩。對於越來越懶的我們來說,多寫一筆都跟上刑一樣。

    反正滿世界都是文化半吊子,那就這麼著吧。這年頭,就算有文化也不吃香,跟半吊子們打成一片才比較容易被認可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修版《天龍八部》中關於逍遙派有哪些令人迷思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