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菠蘿線上國際課程

    我們都知道,“上海最貴國際學校之一”的包玉剛,是包氏家族為紀念已故船王包玉剛爵士而創辦的。

    但這背後堪比一部史詩級電視劇的故事,你又瞭解嗎?

    可以說,上海包玉剛學校背後,承載著半部中國近代史!

    01

    “海上的統治者”——包玉剛

    包玉剛,曾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世界船王”,被稱作香港首位世界級華人商賈。

    1918年11月10日,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小商人家庭。早年入上海中興學堂,後入吳淞商船學校。

    之後曾任職中國工礦銀行重慶分行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後,任職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兼業務部經理。

    1949年初,包玉剛到了香港,與人合資開設華人行,經營進口貿易,為大陸裝運進口鋼材、棉花、藥品等緊缺物資。

    1955年,37歲的包玉剛開始了他的“船王”之路。“我一直看著港口的設施,很多船在裝貨卸貨,於是我打定主意要往航運業發展。”

    可是憑藉他們當時的資金,連一艘舊船都買不起。

    於是包玉剛先是去了英國和香港借錢,但都失敗之後,轉身就去了日本,終於湊足了77萬美元,再次前往英國,買下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取名為“金安號”。

    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採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

    可是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採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透過訂立合約,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一些同行見包玉剛這樣做,都譏笑他為“門外漢”。

    但事實證明,包玉剛做對了。

    包玉剛很快趕上了一個發財的好機會。他買下金安號的第二年,由於蘇伊士運河因埃及戰爭而關閉,航運費用猛漲。當年年底,金安號賺的錢,就已經夠包玉剛買下7艘新船了。

    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運業出現蕭條,運價跌到最低點,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賠老本,只有包玉剛卻可以憑著合約穩收租金。

    人們不得不承認,包玉剛的運氣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1978年,包玉剛的海上王國達到了頂峰,穩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財團之一。

    1981年底,包玉剛擁有船隻210艘,總載重噸位2100萬噸,睥睨群雄。美國《財富》和《新聞週刊》兩雜誌把他稱為“海上的統治者”和“海上之王”。

    02

    熱衷教育事業的包玉剛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出臺後,包玉剛敏銳地感受到了新變化——回家的時機到來了。

    1978年深秋,離開內地整整三十年的包玉剛終於回來了,已經60歲的他,急切地想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第一次回國時,包玉剛響應“科教興國”的戰略,提議捐資1000萬美元,為上海交通大學興建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後來這座以其父命名的包兆龍圖書館,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大學圖書館。

    包玉剛先後捐資興建了寧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包兆龍圖書館,以及在浙江大學設立包氏獎學金等。

    在中國改革開放大幕剛剛開啟之際,包玉剛就活躍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舞臺,發揮著橋樑、凝聚的帶頭作用。

    1981年7月,包玉剛鄭重地向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面交捐贈的確認信函,鄧小平欣然接受了1000萬美元的捐贈並表示讚賞,由此開創了新中國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個人姓名命名建築物或專案的先河。

    03

    上海包玉剛學校的創辦

    今天,包玉剛的國際視野和大局觀、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正直品格,正在上海包玉剛學校學子的努力下得到繼承和發揚。

    包玉剛的孫子包文駿說:“2005年,母親和我想在內地建一所‘紮根本土、面向世界’的學校,從南到北考察了許多城市。上海的包容與開放打動了我們,認為這裡最適合我們的教育模式。”

    上海包玉剛學校成立於2007年,是一所非營利的雙語學校,由包氏家族為紀念已故船王包玉剛爵士而建立。

    目前有超過1000名中外籍學生,學校提供小學至高中十二年制的學歷教育,提供IGCSE課程, 目前為IB學校。

    學校分為小學部和中學部,其中小學部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長寧區,校園小而精,實行走讀制。中學部位於上海松江區,校園大而美,採用傳統英、美國寄宿學校模式。

    當問到包文駿先生“為什麼要創辦包校”時,他是這樣回答的——

    一是受家族影響,外公做了大量教育領域的事情,我母親83年的時候在香港也創辦了一所學校,漢基國際學校(如今香港的頂尖“藍血”國際學校,李嘉誠的孫女中學時就讀於此)。

    香港最早提倡普通話教育的雙語學校,那時候的香港人沒人講普通話,但我母親覺得香港小朋友學普通話是非常重要的,她和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這個學校,它既是一所國際化學校,又重視普通話。

    我母親的確是很重視漢語,這裡有一個小故事分享:

    伊頓的外語非常強,有法語、德語、日語、阿拉伯語,我母親就找校長說為什麼沒有漢語課呢?校長說,一是沒有學生學,而是沒有費用。

    她說我幫你解決這幾個問題,首先我兒子已經考進伊頓,我兒子周圍也有幾個朋友考上了。第二我給你十年的經費。第三我去中國給你找老師,推薦教中文的老師。

    於是到了91年,伊頓就有中文課程了。很多學校是近幾年才開始有中文課,伊頓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

    所以家庭對我有很大影響。

    第二是我在斯坦福讀研究生的時候對教育感興趣,我喜歡做有意義、而且對社會有一定價值的事情,當時我在美國一個很大的跨國企業工作,但是覺得沒有太大的影響,有你沒你都行。

    不像現在做教育,我們現在影響到學生,以後我們的幾千名學生能影響到別人。

    我希望將外公那樣擁有赤子中國心的世界公民的精神傳承下去,用自己的行動幫助香港年輕人瞭解祖國,也同時幫助更多同胞從上海、從中國走向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一個對你好了一個月的男生,你會同意跟他在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