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路帝君
-
2 # 薺菜糰子
其實法國在一戰時也說不上有多厲害,沒有英美相助恐怕也不一定能贏。至於二戰的迅速失敗,在於法國軍方高層從一戰中吸取了完全錯誤的經驗,預測下一場戰爭還是陣地戰,準備充分工事完善的防禦方將佔據優勢。而德國則吸取了正確的經驗,認識到憑藉自己的國力不可能在陣地消耗中取勝,利用機械化部隊閃擊敵人縱深關鍵節點才是制勝之道。法軍僵化思想的關鍵人物就是元帥貝當。此事的根源就要從一戰說起:一戰之前的法軍興起一種觀念,就是進攻勝過一切,決定勝負的根本因素不是武器的火力,而是進攻精神,是誰具有一往無前不顧傷亡的把進攻堅持到底的意志。即便形勢所迫不得不暫時防守,也要寸步不退死戰到底。所以法軍鄙棄偽裝色軍服(別國都用土色、灰色,法國用高調明亮的藍色),輕視重型遠端火炮(但擁有第一流的75mm速射野炮),福熙元帥就是這種觀念的支持者(但不是這個觀念的領軍人物,那位叫什麼忘了,開戰初期就在貫徹其思想的進攻裡掛掉了)。而貝當開戰時還是個不如意的非主流,他的思想是火力制勝,彈性防禦。法軍盲目崇拜進攻,在開戰之初並未造成大的惡果,因為德軍也抱著在機動進攻中迂迴殲敵的想法,法國試圖以攻對攻,雖然未能成功,傷亡不小,但還遠遠比不上塹壕戰時期的傷亡。但當戰爭轉入塹壕戰,盲目進攻的惡果就顯而易見了,法國士兵的生命遭到極大浪費。貝當在凡爾登戰役裡實踐了自己火力制勝的理念,集中了大量的火炮給德軍重大殺傷,德軍本來想用凡爾登流盡法國的鮮血,但貝當讓凡爾登成為德法雙方的絞肉機,德國的血流得一樣多,戰略意圖基本失敗。這一戰確立了貝當國民英雄的威名地位,加官晉爵躋身高層核心,他主張放棄無意義的進攻,節約人力,利用彈性防禦和火力殺傷消耗敵軍,拖垮德軍(這在當時是個正確的計劃,因為德國遭到海上封鎖,戰爭潛力已經近乎耗盡,有英美支援的法軍是有資本打消耗的)。但福熙和民意追求速勝,憑藉美國參戰的強援,以巨大的代價壓垮了德軍。貝當雖然未能最終貫徹其作戰思想,但憑藉凡爾登英雄的威名,大戰結束後在福熙之後執掌了法軍,得以貫徹其強調防禦和火力殺傷的作戰思想,馬奇諾防線就是貝當一派法軍高層思想的體現。貝當及其提拔的高層認為,根據一戰經驗,堅固的多層永備工事,可以給進攻方巨大的殺傷,從而削弱對手,為反擊以致最終勝利創造機會。用中國兵法說,就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耗資巨大的馬奇諾防線是錯誤經驗的產物這種思想本身不能算錯,但法軍高層完全忽略了武器發展對戰爭方式的巨大影響。奉行千年的機動進攻思想之所以敗於陣地戰,傷亡慘重,很大程度是因為機槍的普及推翻了原有戰術的基礎。而坦克的出現,預示了一戰經驗同樣將要被推翻。但勝利者總是喜歡回味自己賴以勝利的經驗,一戰戰勝國無不忽視坦克的作用,把坦克當作突破塹壕的工具。雖有利德爾哈特、戴高樂、巴頓這樣遠見卓識的英才,但基本無所施展。反而是戰敗的德國一心復仇,另闢蹊徑學習並發展出了閃擊戰的新戰術。德軍的一切裝備和戰術都是為了縱深快速突擊量身打造。集中使用的大規模機械化部隊,以坦克裝甲兵為刀鋒,在自行火炮和“空中炮兵”(俯衝轟炸機)伴隨支援下,不與法國守軍糾纏拼消耗,迅猛向法軍後方的戰略支撐點和指揮中心突擊,讓固守陣地戰迷夢的法軍措手不及,無力應付,在各自為戰的無力抵抗中迅速崩潰。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法國、德國是一對冤家,從古至今。這種冤家的關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上天註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歐洲地緣政治,是世界上最複雜,最破碎的板塊了,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擁擠在一塊小小的土地上。歐洲的地形,有三座大山: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
這三個山脈形成了連綿山地,將歐洲的整體性破壞無遺。這些山脈以南,被稱作南歐;這些山脈以東,被稱作東歐;這些山脈以北,被稱作北歐。
有山,自然就會有水。
這些山脈所孕育出來的各種水系,也均衡的分佈在歐洲大陸上。每個水系都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體系,彼此之間需要交流的不多,大家就都都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真的是老子所說,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這些地緣上的先天條件,決定了歐洲實現統一的難度非常大。
歷史只有一次:古羅馬。
在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以南的歐洲,加上非洲的北部,圍繞著地中海,依靠著遍佈海中的大小島嶼,形成了一個自由貿易區,成了一個統一的政體,實力碾壓歐洲其他的破碎地緣,統一了歐洲。
古羅馬之後,北非被伊斯蘭化,單靠義大利那點平原面積,不能夠形成壓倒性優勢,南歐統一歐洲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在這些山脈以北的北歐,有一大片平原,從東歐平原一直延伸到法國。
好了,終於說到法國了。
法國土地上也是有很多河流的,塞納河、盧瓦河、羅納河分別流入北海、大西洋、地中海,藉由這種聯絡三地的優勢,法國是歐洲各個板塊中最具有可能成為一個大國的國家。
但是這個國家先天不足,因為它面積太小,而且四面都有包圍,它出不去。英國在海上競爭、西班牙在山那邊擋著、地中海經常有阿拉伯人或奧斯曼人衝過來、東南有哈布斯堡王朝、只有東邊相對壓力比較輕一點。
東邊是誰呢?德國。
這個時候的德國還是神聖羅馬帝國,但當然了,它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他是大大小小几百個城邦和自由市組成了的一個鬆散聯盟。
法國自身還沒有統一,而且在他走出去擴張勢力之前,還要照顧這麼多不懷好意的鄰居——簡單說,這些鄰居因為地緣的關係不可能在歐洲成事,但是它們依然有實力讓法國不能順利地在歐洲當個穩妥的一哥。
法國面臨的戰略困境這麼多,只好在東方,用盡一切辦法,讓東邊不能再形成一個封堵它向東的強大勢力,所以,德國成為法國遏制的第一個目標,法國不會讓德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冤家,就是這樣形成的。
法國整合了幾百年,把英國也打跑了,集權國家的道路,法國越來越歡快,太陽王都出來了。可是這些時候他的這些鄰居也沒閒著,法國沒有辦法跟鄰居隔三差五的幹仗,直到最後,把國庫打空了,國王要加稅,人民不答應。
法國大革命爆發了。
法國大革命,對德國來說,是痛苦的,也是幸運的。
法國大革命催生了拿破崙,他用近代化的行政管理讓法國這塊土地的戰爭潛力達到最大,最終建立了盛極一時的拿破崙帝國。但是在不安分的鄰居的持續不懈的打擊下,拿破崙最終還是被流放,法蘭西第一帝國亡了。
這跟德國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拿破崙沿著北歐大平原一直往東打(只能往東,往西、往南還有往北都是海),統一整個歐洲,結果功虧一簣。但他把東邊德國的各個邦國也打殘了。
戰爭促進了交流,德國在拿破崙失敗後,迅速地走到了一起。
這是法國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在1870年發生了色當會戰。德國打敗了統一路上最大的敵人——法國,才最終實現的統一。
統一後的德國無論在人口、經濟、工業等各個方面都已經全面的超過法國,法國只有在英國、俄國的配合下,才能與德國正面對抗。
法國可選的地緣戰爭,幾乎沒有可突破的方向了,被堵死了。
由於在1870年的戰爭失敗,而德國崛起的太迅速,而且德國一點面子也不給法華人留,法華人在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實際上是報仇血恨,根本不需要動員,全民參戰。
但是即使如此,法國也沒有在正面戰場上擊敗德國,沒能把戰場推進到德國一線,戰爭一直在法國境內打,法國的經濟受傷最為嚴重。
剛開始德國的攻勢凌厲,法國政府都已經從巴黎遷到波爾多了。這個時候是法國的將軍霞飛,發現了德國軍隊推進太快,後勤跟不上的戰機,發動了馬恩河戰役,把戰爭從速決戰變成了陣地戰,消耗戰。
德國這時悲催的發現,自己相比法國,也好不到哪裡去,他的四個方向也都被堵的死死的。但是德華人的實力很強,打擊法軍的傷亡慘重。作為一個陸軍大國,法國承受了精銳德軍的沉重打擊,對人民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創傷。
在一戰結束後,法國軍隊的改革比其他國家都差,與此有關。英軍、美軍、法軍內部都有新的思維誕生,比如制空權、空中打擊海軍、坦克獨立化等等,但是法軍高層都不接受,反而依照一戰的想法建造了馬其諾防線,進行築壘防禦,並且增加火炮口徑,還在延續一戰的陣地戰經驗。
而一戰的結束,並非是因為德軍戰敗,當德國在1918年3月發動攻勢作戰時,還看不到一點德國戰敗的影子。實際上,英法、德都已經打不動了。國內的叛亂只是給了德國一個理由,來結束這個不會有結果的戰爭。
一戰結束後,法國又陷入到政治漩渦裡,政府總理經常換,國家政策不能很好的保持統一。德國在希特勒上臺後,進行了獨裁統治,國家對內對外一個聲音。
法國號稱是高利貸國家,國民不熱衷投資實業,而是希望拿出去借貸,吃利息過日子,這與德國的嚴謹的實業精神不一樣。所以法國雖然拿到了德國的戰爭賠償,但是法國一方面修了馬其諾防線,一方面拿出去放貸去了,國內的工業水平,在1929年之後,就比不上德國了。在英國的貸款政策下,德國再一次成為了歐洲的工業強國(法華人真傻,英華人說,我借錢給德華人,他才好發展經濟,掙了錢,再還給你——法華人信了,希特勒發了)。
法華人在一戰結束後採取的防禦作戰思想,是極端被動的等待德國的挑釁,這種作戰思想,影響了法軍的戰爭思路、武器研發思路,讓德國在發動戰爭時,已經在軍事上比法國先進了一個時代。
所以法國在二戰開始後,迅速失敗,法國第一次亡國了。但是法國還有一個叫做戴高樂,帶著殖民地的軍隊,一直在堅持作戰,這也是法國戰後能夠進五常的原因之一。
德國在1940年前後,過了一把之前拿破崙在19世紀初的癮,同樣,德國也發現他的戰略選擇是東方。結果德國更悲催的是,被來自亞洲和美洲的兩大列強撕成了兩半。
法國、德國的恩怨,還在繼續。
德國被美蘇壓榨,法國在二戰後成為歐洲實力最強的國家,西德也得聽法國的。法國搞了一個歐盟的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德國、義大利都是小弟,法國在主導。
後來1990年,德國再次統一,經濟實力再次和人口再次凌駕法國之上。法國和德國互相看看,再看看外面,蘇聯雖然不在了,俄羅斯的脾氣也不算好;美國在大西洋那一邊也不是好惹的——還繼續窩裡鬥嗎?
法國把統一後的德國拽進了歐盟,希望在這個法國主導的國際體系裡,再壓過德國一頭。但是德國是誰呢?德國不漏聲色,憑藉超強的經濟實力,又成了法德核心,而且貌似還是德國強一點的核心。
法德最終要和解,這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以現在來看,以法德為核心的歐盟,現在面臨的不確定性也很多,德國雖然錢多,但是歐盟國家好吃懶做的人太多,養不起。興許有一天,德國對法國說,我不想混社會了,我只想安靜的做個美男子,我走了。然後,只剩下法國一個人在風中凌亂。
在歐洲,那三座山: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依然沉默不語。
-
4 # 翰海孤狼
很簡單的問題主要有兩點!領導人的無能和禁錮的作戰思想!
第一點;一戰後英法的領導人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幫了德華人的大忙,麵包師出身的法國總統達拉第和英國首相張伯倫是罪魁禍首!
第二點;法國軍界老頑固派認為陣地戰才是戰爭的最佳方式,對以機械化作戰為主的運動戰採取排斥態度!對少壯派提出的新式作戰理論嗤之以鼻根本就不予理睬,把眾多的坦克分散在步兵連隊!當德軍的坦克叢集出現在薄弱的阿登地區時,陣地戰就名存實亡了,貌似強大的馬其諾防線腹背受敵!進入比利時預設陣地的英法聯軍也被包圍其中!
回覆列表
兩國交戰涉及到三個方面,大戰略、戰略、戰術。
大戰略即國策、政策。
一戰時,各帝國主義之間,早在十數年前便在方方面面暗中較勁,軍備競賽,為將來的大戰作準備,因此一戰爆發,彼此都是硬骨頭,打的異常艱難!
但法國自經歷一戰之後,民眾深深的體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飽受生靈塗炭,滿目瘡痍之苦,因此在領導人的競選上,還是在位的領導人,都是傾向於消極避戰的,況且當時正值經濟大危機,社會一片蕭條,領導人更是不敢輕啟戰端。
反觀德國,自納粹一上臺,希特勒便實施了獨裁的戰爭經濟,舉國所有動能,全部用於法西斯擴張!
在戰略上,法國後來儘管因德國入侵波蘭,出於盟約的責任,被迫與德國宣戰,但這也僅僅停在口頭上,軍隊的調動並不積極,在打與不打之間猶豫,至少他們覺得希特勒在吃了波蘭之後,胃口就滿足了,不會真的同他們發動戰爭!
反觀德國在拿下波蘭之後,便刻不容緩,迅速調兵西線,完成了周密的曼斯坦因計劃的部署,之後便不折不扣的執行了下去。
戰術上,因全國避戰,法軍不論在裝備上,還是在軍事思想上,自一戰後並沒有做任何改良,還停留在一戰時的老舊時期。
再反觀德國,希特勒啟用了古德里安,對德軍完成了機械化裝備,閃擊戰術改革。
如此差異,勝負早算於廟堂之上,法軍若不敗,法國若不亡,他孃的有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