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恥鑑定師
-
2 # 航行觀世界
這是個意味深長的話題。
首先直接說優點: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核心思想和思維方式。
而國學正是中國文化中最值得傳承、最值得發揚的瑰寶。
所以,國學復興的意義: 首先,透過國學復興,助推以國學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
其次,透過國學復興,以國學這種獨特的文化佔領世界文化陣地,充分展示中國的軟實力。
其三,透過國學復興,尋找華人獨有的精神家園,凝聚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精神動力。
我們如今走上了一條快節奏,以經濟為核心的路線。在這樣的時代步伐中,我們很多千年流傳下來優秀國學文化很多被摒棄。最佳的例子便是: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路低速詞彙或語句,這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有句名言叫做:給文明以歲月,而非給歲月以文明。(劉慈欣《三體》著作摘錄)
這句話便道出了文明的重要性,無形中也折射出文化的比重。
其次,便是近年來我們的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歐美文化衝擊,我們的孩子在不知道陰曆新年的日期的時候,卻記得哪一天該找聖誕老人了,我們的年輕男女在不知端午節為何吃粽子時,卻知道萬聖節給自己畫鬼臉。這些便是文化的衝擊。如果這樣下去,我們很多美好的國學文化會被一再稀釋。
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們提出要國學復興。
但,這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它不僅僅存在於教育方面,也不單單體現在社會制度裡。方法不能簡單粗暴,亦不能太潤物無聲,由此觀之,這項任務任重而道遠。
最後,放眼世界。
當今時代,雖然文化多元化的要求已成為全球性的呼聲,然而,現代社會的話語霸權、文化霸權同樣存在。在與強勢文化的爭奪中,放棄自身固有的傳統文化就意味著全盤西化,就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優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振興國學,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漢學家都在積極研究並加以利用,我們更沒有絲毫道理不去繼承、不去推動,不去發展。
所以,國學復興,是件積極且偉大的事情,需要全民參與。
大致如此,希望幫助到你。
-
3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國學的復興
是中華文明覆興的基石
國學是什麼,答案豐富多彩,但也是各樹一幟。我贊同章太炎先生的論點:“國可亡,天下不可忘,存學以存天下。”先生所言為一個民族所以自立的“元氣”,就是各國固有的“文化”。而國學正是中華民族“元氣”、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 兩漢經學、 魏晉玄學、 隋唐道學、 宋明理學、 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 漢賦、 六朝駢文、 唐宋詩詞、 元曲與 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 西學東漸”後相對 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係,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思想教化領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淵源演變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裡面就有,《漢書》、《後漢書》、《晉書》裡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麼意思呢?是所學校。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 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一詞,有學者認為源自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國學”之稱。“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後捱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小”“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範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自 “西學東漸”之風后,為了區別開“西”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佈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
何謂國學?這個詞的涵義有不同的解讀,社會上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亦有學者認為國學是專對治國理政而言的,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但無論怎樣,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
1. 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什麼?“國學”的現在涵義是“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的,所以國學無可爭議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2. 國學門類寬泛複雜,有無主從之分?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無主從關係;如就各時期所起作用而論,諸子百家學說在各時期各相應領域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諸子百家學說並無主從之分。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並涵蓋後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國學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國學屬性
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華人。可是,近些年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簡稱儒學),以為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或是認為,只有儒學才是真正的國學。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徐灝注箋:“人之柔者曰儒,因以為學人之稱。"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稱學者,如《字彙·人部》:“儒,學者之稱。”以“儒”稱謂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種用法,如《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古代服務於帝王統治的教化學說,並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而為老百姓服務的學說。因此,如果以儒家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看作古代專制主義或為古代專制主義服務的思想的代名詞。當然,並非全盤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說,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旨所在。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華人之學。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是不斷變化的,但無論怎麼變化,都可以稱之為中國或華夏。也就是說,國學應當是中國或華夏曆朝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從歷史來說,國學不能侷限於儒家之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併列之一家學說。
百家並存
在學理上,國學何謂卻是可以討論的。這無疑有助於我們在進行國學教育時增加幾分自覺性,使得我們對國學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會天真的以為穿著長袍馬褂逛街就是在講國學了。曹聚仁先生當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沒有明白國學是個什麼,也沒想到要去研究國學的原因,只不過因循的盲從,胡亂提倡些國學,做冒牌的聖人之徒”,那“是很危險的”。而前人比如被譽為最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的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無疑具有豐富的借鑑意義。
從章太炎本人思想發展的歷程來看,“國學”作為內容當然是貫穿其一輩子的思想主題。從他入俞樾的詁經學社做學生起,直至臨終那一刻,他堅持的就是“飯可以不吃,學不可以不講”。不過,“國學”作為一個概念卻不是從來就在他的話語體系中獲得合法性的。早先,作為國粹派主將的章太炎是用“國粹”來指稱後來“國學”所代表的內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將概念改換成了“國故”,並作有《國故論衡》。在第三個階段,才有“國學”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還會使用“國性”來稱呼國學。顯然,就這四個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國粹”無疑顯示了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難以回答“凡是歷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嗎?”這樣的疑問。“國故”則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認為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似乎給人某種灰塵僕僕的感覺,比不上“國粹”的古色古香。“國性”所指當然也是歷史傳統文化。章太炎認為,中國當時面對強敵外逼,即便亡國了,只要國性存在,依然有復國的那一天。顯然,國性的含義是比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較而言,“國學”的提法不僅中立,而且具體。以此為背景,我們似乎也能從“國學”立科而不是“國粹”立科的做法中體會出國家中正的態度。
那麼,國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用章太炎的話來說,就是“國學的派別”究竟有哪些?他主要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經學的派別、哲學的派別、文學的派別,這些派別絕非儒學一家能夠涵蓋的。
章太炎指出,經學包含著“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兩家,每一家又有各個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經學家,認為今文經學所講的,雖然不完全是宗教,但總體上傾向於此。對此,他是有些不滿的。他認為,就“六經”本義而言,“無一非史”。《尚書》、《春秋》都是記事的典籍,是確定無疑的史;《詩經》大部分是為國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謠,所以也是史;《禮經》記載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臚列事實,中寓褒貶之意,是顯明的史;《易經》蘊含著史的精華;《樂經》已經失去,但章太炎揣測它是家在樂譜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著史的特性的。可見,章太炎堅持“六經皆史”說,所以正如湯志鈞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在國學的派別中章氏並不專列史的派別。由於“六經皆史”,章氏反對對六經“推崇過甚”。這個態度當然和他古文經學的立場密切相關,然而,今日我們再來看“經”,它們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還是需要與時變化的文字,那是需要仔細考量的,否則一不小心,我們就可能抬舉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來,對他們我們只有跪拜的分。
關於哲學,章太炎認為中國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謂哲學的主要派別。他認為,《論語》一半講倫理道德學,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談過哲理;老莊的主張,和哲學密切聯絡;名家大量的涉及“論理學”也即邏輯學;墨子的《經上》《經下》是極好的名學;法家之中韓非的《解老》《喻老》兩篇,將他與哲理聯絡了起來。當然,這是章氏對先秦時期的哲學的刻畫。事實上,他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的論述言簡意賅,揭示了國學哲學之部的豐富內容。
-
4 # 狂心頓歇3
我覺得所謂“國學復興”不是個話題,因為國學或者文化一直都存在於每一個華人的骨子裡血液裡,所謂的“國學復興”準確的說是國學文化在民間的再次熱烈探討或者風行,我們的希望是——透過對古代典籍古代道德準則的重新審視和研究,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並以次來改變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如果停留在探討或者話題的層面甚至被人利用當做掙錢工具(當然不可避免),其實並不會對我們的社會我們自己產生正向影響。千淘萬漉雖辛苦,國學精要一點就夠用一生,何須遍覽?所以能起到對到國民素質的正向影響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
-
5 # 梅奧醫邦診所
現在談“國學復興”這個話題尚早。華人還沒有真正學到科學和民主,在學習世界主流文明方面我們還沒走出幼稚園,就去“復興”國學,只會倒退到更封建更專治的社會。
你只要看看現在人們的浮躁、自負、膨脹的心態,不懂規則、不守契約,與自己的古文明與世界的現代文明都相差萬里。不具備科學與民主思想,就不能鑑別和剝離國學中的糟粕。
我的意見是,“沒有最穩妥的保護文物的手段,就不要盲目去挖掘古墓”。
-
6 # 時代傻瓜李博士
國學要復興,必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第一,要根據時代發展的趨勢和需要確定國學的範圍與內容。第二,要用現代理念來對古人的思想進行新的詮釋。第三,研究國學的目的是促進族群的文化認同,而不是復古。“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者昌,逆者亡。”
-
7 # D拇指的隨想啊
簡單,倉廩實而知禮。溫飽和生活不成問題後,就會有精神追求,何況我華夏的文化底蘊根本是別的文化比不了的,守著這樣的寶藏,能挖掘萬分之一都是了不起的了。
-
8 # 默沙飛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算不算國學?如果算,那麼國學復興是不是包括復興它們?如果不算,那麼“國學”指的又是什麼?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是百度百科的解釋。我覺得“國學”是個偽概念,稱為“優秀傳統文化”更為恰當!
-
9 # 東華禪寺
思想與方法的區別:其實,我們真正的學習,是學習思想,而不是方法。
當一個人有了思想,自然會找到方法。方法屬於技巧層面,而思想屬於心靈層面。當你的心靈層面打開了,方法自然就會了。
就如同現在社會上所教的東西,很多都是停留在方法層面上,它並沒有啟迪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靈魂。
所以,很多人學的東西進入社會後卻運用不上,甚至連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夠。
因為它跟古人的教學根本區別在於:古人注重思想上受教,而現在的這種學習偏重於方法上受教。
釋迦牟尼佛傳播的從來是思想,他不傳播方法。就如同老子的《道德經》一樣,它傳的也只是思想,沒有具體的方法。
當你熟讀思想,融匯于思想以後,自然就懂得找方法了。
萬行大和尚
現在的大學也很可悲,學出來的學生,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和家庭搞好關係,和社會搞好關係,全都是格格不入的。
因為他的心靈並沒有受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只偏重於方法上教。
如果你的家庭教育沒有跟上,在學校,思想方面的教育是被忽略的,教育的是一種生存方法、生存技巧、生存技能。
所以這個時候,很多人認識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為傳統文化,它就偏重於思想方面的教育。
這些技巧、技術、技能,我們自己也可以學得會,可以掌握。
一個人有了精神做主宰,思想就有了方向,有了定位,對於一些細節上的東西,自然就抓得住了。
-
10 # 故香樓閣閒人
因為經近百年,特別近幾十年的折騰,華人除了錢,什麼也沒有了。其實"國學"也沒有了,已被自己撕得稀巴爛。在這廢墟中,唯一可能聚集民族的,也就是"國學"了。
-
11 # 高金波
泡沫生,國學興!
大道廢,有仁義;孔孟出,有大偽!
孔孟之道興盛的起點是社會繁榮的終點(有興趣自己問度娘)。
仁義禮智信,破壞的是等價交換的契約精神,讓人不識數,最終個體精似猴,群體蠢如豬。
所以,ta如何宣傳和我無關。希望你也是!
回覆列表
啥國學?!那是扯淡的事,我算準了那玩意就是儒學,而不是至今未被定論的什麼什麼學是真國學的國學!我算準了某些人和單位搗鼓這玩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