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繆斯19
-
2 # 流洛之家
清朝(1616-1912)共296年,在長達近300年的歷史中總共有五次幼帝登基,君臨天下。
1、順治皇帝,公元1643年 皇太極猝死,由於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劍拔弩張,我個人認為有三個人可以有資格繼承皇位。第一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第二位皇太極弟弟睿親王多爾袞,第三位皇太極哥哥禮親王代善。由於代善在太祖時候和繼母阿巴亥的事情 受到過處罰(太祖長子褚英死後 代善實際上就是長子 因為這件事情而未能即位)所以縱然有兩紅旗的支援也很難勝出,所以就剩豪格和多爾袞,兩叔侄之間水火不容,眼看就要火拼,都要當皇上,這時候皇太極的重臣(鰲拜 索尼 蘇克沙哈等)兩黃旗表示即位者 必須為先帝子 ,禮親王代善等為了大清不分裂 選了一個折中的 皇9子福臨,豪格和多爾袞都不好說 加上代善的威望 不服也的服,就這樣福臨登基為帝 年號順治 順治二年,大清入主中原。
2、康熙皇帝,順治17年,順治暴斃(另一說出家為僧),皇三子 玄燁在孝莊太后的支援下登基為帝,這過程比較平穩。
3、同治皇帝,咸豐病逝後傳位於獨子載淳 同治皇帝 唯一兒子 也平穩
4、光緒皇帝,同治沒有子嗣 死後慈禧太后立醇親王子 載湉為帝 即位過程平穩
5、宣統帝,1908年光緒皇帝猝死 沒有子嗣 慈禧立光緒胞弟的兒子溥儀為帝 即位過程平穩
可以看出 清初兩位幼帝 從歷史裡看不合理 特別順治帝,大清初立,幼帝皇旁落 很容易被人篡位 例如 後周末帝 柴中旬 被趙匡胤黃袍加身 。清末三帝,由於政治腐朽 幼帝便於慈禧太后控制 也是不合理的
-
3 # 宋安之
清朝實際上有五次幼帝繼位,先後是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宣統(末代皇帝溥儀)。
個人認為康熙繼位的安排最為合理。
我們先用排除法,清朝最後三帝都是幼年繼位,同治起就成為後宮干政,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咸豐帝安排的並不合理,意圖以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互相牽制,有大臣進言應仿效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故事,應殺同治帝生母慈禧卻沒有采納,這個輔政模式漏洞頗多,咸豐帝駕崩當年就爆發了“北京政變”,八大臣被踢出權力核心,成為兩宮太后+恭親王執政的模式,最後慈安太后病死,恭親王被排擠,慈禧太后一家獨大,同治帝英年早逝,雖有兩年親政,但其實和沒有親政一樣。
據說同治帝駕崩之前曾意圖立一個成年皇族之人為接班人,卻被忽視,光緒帝是咸豐帝侄子,更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兒子,雙重身份,所以被慈禧內定為下一任皇帝,這樣的安排更不合理。
宣統帝也是慈禧太后臨終之前指定的,之後三年清朝就完蛋了,這樣的安排不說也罷。
相對來說康熙帝的繼位安排最為合理,順治帝駕崩之際,因為當時天花肆虐,所以選擇了出過痘有了免疫力的玄燁,參考之前的攝政王亂政,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命令四個異姓大臣輔政,加之孝莊太后的輔佐,還是不錯的,雖有鰲拜專權,但是之後也去除了,參考現在的資料來看,鰲拜這個人,雖然比較狂妄自大,喜歡結黨營私,但是還是忠心於清廷的,並沒有造成更大危機。
-
4 # 立志成蟲
順治的繼位安排最合理。要知道順治繼位時不過6歲,原本他對皇位是沒有任何競爭力的,他的十四叔睿親王多爾袞和長兄肅親王豪格都是年長軍功赫赫的人。可是兩人勢力相當,相爭不下,到了差點兒要兵戎相見的程度。順治的母親莊妃,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經過背後運作,順治成了候選人。多爾袞和豪格都覺得只要不是對方繼位還可以接受,代善和濟爾哈朗等中間派們也認可贊同了。順治繼位,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實際上清朝在皇位之爭的內部妥協至關重要,如果一旦禍起蕭牆自相殘殺,很可能會錯過李自成打進北京明朝滅亡清軍可以趁虛而入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正是這次妥協,順治成為清朝各方勢力的平衡點,保證了內部的團結,明朝滅亡時清朝牢牢的把握住了機會,正如後世的評價,清朝得江山容易
回覆列表
當然是康熙帝,玄燁是順治帝三子,登基時只有八歲。
而他的父親當年登基時比他更小,只有六歲,當時皇太極暴斃,未留下任何有關繼承人的遺言,當時最有繼承資格的是代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和豪格。大清初立國,腳跟未穩,為了避免爭端,福臨被戲劇性的扶上皇位。
福臨繼位後,由他的兩個叔叔,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郎共同攝政。多爾袞位高權重,大權獨攬,一直想取而代之,當時幸虧福臨的生母孝莊太后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對多爾袞遷就順從,甚至不惜太后之尊下嫁多爾袞。還讓順治帝頒佈詔旨,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享受與皇帝並列的殊榮。最後朝廷上下“成知有多爾袞,而不知有世祖”的地步。直到多爾袞死後,才結束這一局面。
順治皇帝嘗夠了親王攝政專權,飛揚跋扈的苦頭,所以下定決心革除祖制,改由諭定親信大臣輔理圜政。
順治帝病故後,由八歲的三子玄燁繼位,臨終前從直屬皇帝的上三旗中指定四名親信大臣,令其輔助幼帝,佐理政務。分別是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順治帝這一決策,是與其母孝莊太后經過斟酌,選擇,並在母后親自主持下實現的。
為什麼四大異姓輔臣有此獨特待遇呢?不僅因為這四人都是皇帝親領的上三旗,家世顯赫,屢建功勞的功臣,更是因為他們在支援皇統繼承,反對多爾袞專權擅政的重大政治變更中,旗幟鮮明,態度堅決,甚至受到迫害。
更值得注意的是,四位大臣其中有三位任領侍衛內大臣,掌握著全部宮廷侍衛的指揮權,一個為內務府大臣,總領全部宮廷事務。這種安排煞費苦心,極其慎重,又萬般無奈。這是孝莊皇太后又一次面臨幼君登位,半生風風雨雨的經驗與智慧的安排。她保住了兒子的江山,又要使孫子安然於位,含悲忍淚,借用兒子的亡靈有秩的導演出一幕幕群臣誓死效忠的場面。
四位大臣相互牽掣,雖然後來出現了鰲拜專權,但前後八年零五個月的輔政時期,也極大的維持了大清江山穩固的局面。
第三位是同治帝載淳,六歲繼位,由載恆,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名大臣輔政,但由於其生母慈禧不滿八位大臣專權,和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殺了三個,另五個革職或遣戌,實行了兩太后“垂簾聽政。”後來出現西太后專權。
最後一位是宣統帝溥儀,也是清朝入關的第十位皇帝,更是最後一位。繼位時年僅三歲,由於光緒死時無後,最後議定讓載灃的兒子繼位,由於是自家親侄子,監國的又是親弟弟,光緒十分滿意,宣統三年,辛亥革命暴發,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宣告了滿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