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她為安史之亂埋下伏筆,可是又是怎麼被洗白成一代明君的?
17
回覆列表
  • 1 # 90大歷史

    武則天時期當時主要在內政,而非武力時期,加上武則天的女帝身份,使得她必須控制自己的手中權利,賦予合適的人給足相對的權利!每代帝王的時政方針必須有所調整,畢竟唐太宗這樣的皇帝不能隨便就有的!

    女帝的集權迫使武則天必須為自己的權利服務,而非大唐初年的開疆拓土!這自然使得疆土,武將相對降低,而胡人身份對應也受到了限制,直到玄宗即為,大唐才繼續重用胡人,安祿山就是實際的例子!

    這些都取決於帝王們不同的選擇!和自己的政治策略!

  • 2 # 醉眼觀花之怡覽天下

    一代君王一代臣,為帝之道多有心,

    漢將帥將難取信,捨近求遠翻乾坤。

    至於安兒為何反,歷史背景埋禍根,

    明君如成誰稱起,一一笑談在古今。

  • 3 # 王朝的廢墟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有問題

    首先,唐代並沒有什麼國家疆域的概念,唐代第一個對外擴張高潮,唐高宗時代實際佔領的土地,羈縻州這種很鬆垮的統治在邊境地區大量存在,所以唐代的實際國土面積要比很多歷史地圖集裡繪製的小很多。

    其次,武則天統治時期,從吐蕃手中奪回安西四鎮,重新設立安西都護府。然後設立北庭都護府管理東起伊吾,西至鹹海一帶,北抵額爾齊斯河到巴爾喀什湖一線,南至天山這一大片區域。所以說武則天丟失三分之一唐代領土,倒不如算算她替唐朝收復或者增加了多少疆域。要說唐代的國土大面積淪喪,那也是安史之亂後的事情,這個丟失領土的鍋可不能由武則天背。

    再次,武則天是殺了很多軍中的將領,但這些人只是忠於李唐皇室,而不一定全是漢人。舉個例子,當時的唐朝大將黑齒常之,就是百濟人。他在歸降唐朝之後,縱橫青藏所向披靡,數破突厥威震天下。但還是被酷吏周興誣陷,含冤自縊而死。

    而且是在武則天在位期間,才有了武舉這種選拔武將的形式,所以怎麼能說後來無人可用呢?再說重用胡人將領,從唐代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這種風尚,而且屢試不爽。除了上文提到的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契苾何力為唐朝開疆拓土立下了漢馬功勞,與安祿山的叛軍作戰的哥舒翰、高仙芝,平定安史之亂的李光弼,全部都是胡人。不能說一個安祿山,胡人將領就一無是處,就是唐朝衰落的罪魁禍首了。

  • 4 # 誰說呢不在乎1

    題主對歷史認知有問題,問出的問題也是不對的。

    首先,武則天並沒有丟失唐朝三分之一的國土,反而是在她在位期間設立了安西四鎮,朝廷有效的控制了很多土地,因為唐朝的實際能控制並且日常活動疆域沒有歷史地圖上的那麼大。

    其次,武則天時期殺害的將領是不分名族,只區分效忠物件是不是自己,而且經過南北朝時期,實現了民族大融合,隋唐皇族都有少數民族的血統,代表性的就是李世民的皇后是長孫氏,長孫是鮮卑族姓氏,安史之亂的平定,少數民族將領也是功不可沒。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她在位期間,徹底幹掉了世家,隋朝開創科舉,就是想打擊世家,隋煬帝時期更是對外頻繁用兵,內部打壓世家,最終被李唐推翻(隋煬帝楊廣是李淵的表哥),李世民時期大力提拔山東世家,藉此削弱關隴世家,李治時期世家死灰復燃(宰相長孫無忌是關隴世家代表人,也是李治的親舅舅,李治上臺和他的支援關係很大),到武則天時期,世家集體反對,她大興酷吏,徹底將世家打落雲端,寒門子弟開始活躍在政治舞臺(選官有科舉,選將有武舉),這對歷史進步的貢獻不容置疑,所以歷史對她的評價很高。

  • 5 # 燕山飛雪大如席

    妖后西北丟了河瀧,正北後突厥崛起,東北丟了遼西走廊。西南被吐蕃南詔壓迫,東南是大海,如果不是大海,隨便一個國家也能欺負一下妖后。妖后的可控制領土不及慈禧的1/3。

  • 6 # 化虎龍

    古代唐朝中國帝王很自信,認為天下皆服我大唐,沒有什麼領土概念,就是誰不服我我就打誰,管你是哪國的,反正我是天朝上國,四方皆賀。至於用人,唐朝由於自信心,從不擔心無人可用,在唐朝有很多外華人入朝為官。例如,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曾做過節度使。這是現在我們無法想象的。

    至於唐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安史之亂只不過催化了它的程序。其實在唐玄宗末期就已經腐敗不堪,黨爭劇烈,藩鎮割據初現,宦官專權。安祿山只不過早已看出,付之行動而已。

  • 7 # 不見其影

    武則天時後突厥帝國建立,突厥復國,契丹反叛,這些神探狄仁傑中都有涉及。所以說唐高宗時唐朝領土面積最大,不過嚴格說來,武則天篡唐,這時不是唐朝,而是周朝,武週週朝。

  • 8 # 沙中土大溪水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分水嶺,使得唐朝從盛唐一下下跌落下來了。一下子打的唐朝找不到南北了。安史之亂出現很突然,出現的有點出乎意料。而且開元盛世之下居然這麼虛弱。平定安史之亂也不是完全武力征服的,前後八年,最後的消亡也是河北三鎮的內訌以及其他藩鎮的力量。從此以後唐已經失去對河北三鎮的控制。

    安史之亂一般都歸結於唐玄宗的用人不當,以及李林甫,楊貴妃,楊國忠這些人的好與壞上。其實不然,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從唐立國時就已經存在。

    唐朝是在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支援下,借隋末的大動亂以有天下。自西晉八王之亂,東晉南下建康後,北方就一直在五胡亂華的混戰中,最後鮮卑族拓跋部落在五胡十六國中混亂中統一北方。六鎮之亂後分裂為東西魏,後被權臣廢東西魏,建立北周和北齊。在這過程中北周在胡人軍事酋長和部落基礎上形成八柱國。這些人就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北周,隋,唐等皇族均出自此集團。隋滅亡就是在統一後,有鑑於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加強皇權的過程中,建立均田制,科舉制等損害了這些人的利益,最後這些人借隋煬帝徵高麗失敗而推翻隋朝。

    唐雖在關隴軍事集團的支援下上的臺,深知道這些勢力的危險,但在隋滅亡的影子下。只能有限制的控制這些人。李世民從諫如流不是因為自己是明君,是不敢。唐初的大臣多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和關東的門閥士族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有漢一代的教訓,是不能讓這些人做大的,否則就會再次進入魏晉南北朝的混亂中。所以只能是用科舉制度提拔的新人逐步進行。一旦手段激烈些就會有像隋末那樣的反彈。所以直到高宗,武后時才有成效。武后在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重用酷吏株連百官,有些本身就是誣陷,但武后就是相信,這一背後就是有目的處理這些關隴軍事貴族和門閥士族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文官,這才是保障唐王朝穩定的方法。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是武后朝選出來的。

    唐王朝前後幾代的努力,終於不再受制於關隴集團和門閥士族。從這開始,宇文,孤獨,等很明顯的是關隴集團的姓氏不再出現了 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盛唐在這一時刻才開始迸發,進而到玄宗時就是開元盛世。

    說了這麼對前世今生的事情,是想說明安史之亂原因的由來已久,很多事都有其脈絡。唐朝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在支援下建立的,雖然受制於關隴集團,但畢竟有一箇中間的管理階層,這麼大統一的大帝國。皇權是無法直接管理的,總要需要一箇中間的階層,隋唐以後有了科舉制度以後,官僚體系都是出自科舉。這一制度保障了帝國的穩定,雖有文官黨爭,但再沒有造反的文官。

    但在軍事上依然存在威脅皇權的力量,這是唐朝在這一問題上的無奈。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是脫胎於北魏六鎮有遊牧民族部落性質的軍民合一的集團,其實是軍事性質的門閥士族。唐初雖不敢剷除,但也是有目的利用擴邊,以建功立業等方式引導,將這些軍事力量消耗在西域,並同時將這些人派往邊境守邊,以防在關內威脅軍權。

    但這些人畢竟是五胡十六國、北魏等一路廝殺來的,非常有戰鬥力,初唐擴邊一下下制服了突厥,收復了西域。打出唐朝西域一片天,也打出唐朝的軍威。這一盛況唐邊塞詩有所體現,現在讀來依然有一種豪邁的一往無前的英雄史詩。

    但唯獨在徵高句麗一事如隋一樣不順利,直到高宗朝才算征服,這已經到了公元668年這已經是開國已經50年了。這前前後後的來龍去脈的事,顯示出到玄宗時,唐朝已經到了繁花似錦的地步。玄宗時繼承武后朝留下的政治遺產,門閥士族,關隴集團已經退出,科舉考試已被世人接受,一切都看似正確。但由這些措施實行帶來背後一系列問也已經開始顯露,這就是河北六鎮。

    中國從魏晉南北朝就開始顯現出政治中心逐步東移,北移的趨勢,直到最後定都北京。河北六鎮就是其中關鍵,北魏諸多將相出自這六鎮就說明問題。唐朝為防止軍事貴族集團威脅,採取了外重內輕的做法,同時也有防衛邊境、威懾草原的作用。初唐時,這些邊境將領和北魏時還是一樣,入則為相,出則為將,並且從北魏開始的習慣,任用胡人也是習慣。玄宗朝時李林甫為防止邊將入相奪權,堵塞了邊將入相的路。看似李林甫奸人小人,其實背後未免不是玄宗防止武將再次形成軍事集團的考慮。但這一來未免邊將長期守於邊境,形成私人勢力。這一連串的事情就導致了後來河北和大同北方六鎮的做大。但邊境又不能不守,人少還不行。頻繁調將也不利於打仗,後世宋以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措施防止了武將做大,但也閹割了軍事力量。但在這種情況下六鎮之禍遲早會出,從北魏到唐初的軍事佈局就已經顯現出來。往遠裡說,北魏毀於六鎮之禍,這就是唐安史之亂的預演。

    對付這一困境,從後世經驗看,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就是這一系列問題發展到最後的辦法。北京從元明清就是國都的道理就在這裡。但有唐一朝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北京也就幽州,當時還沒有足夠經濟條件來做都城。而且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幽州燕山一代,還是漢化最不充分的地方。河北三鎮並不是什麼城市 就是軍事要塞,僅用於防範外族入侵。

    這一系列背後的故事就是安史之亂的原因。

  • 9 # 路生觀史

    簡單粗暴地回答:敗家的娘們!李世民時唐的北部邊疆到了極地,到她的手裡丟了乾淨,還讓自己的情人去打仗,每回打不到一個突厥,還要在一現場勒石記功,回朝長官加爵,用以渡金。她殺了程,突厥人給程立祠。突厥人起事就幾百個人,她收拾不住,還給人家種子讓人家去種地。好在沒成功,若成功不可想像,指對生態之破壞。若她能把那塊地方給弄住,根本沒有現在中國北方那些國家的事情,包括元代才有的俄羅斯!只是我弄不清楚,中國歷史為什麼給這個女人如此正面的評價!!

  • 10 # ms11

    不要說胡人,唐朝李家本是少數民族,任用外族將領是正常現象,對他們來說漢人也是外族。他們李家是魏國貴族,只是漢化的胡人。

  • 11 # 劉三解

    這個問題的表述,幾乎可以說是喪心病狂。

    第一,武則天時代,唐朝根本沒有丟掉過三分之一的領土,這個數字就不知道怎麼提出來的;

    第二,武則天時代大肆屠殺軍中“漢人將領”,這個說法不知道有什麼所本?

    第三,武則天時代和安史之亂的邏輯聯絡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因為她是女人?

    實際上,由於高宗的身體並不好,尤其是罹患了眼疾之後,一度失明,在國政處理上,對武則天是非常倚重的,所以才有了“二聖臨朝”和後來高宗死後,武則天以太后身份專政並廢立皇帝,以至於自己登上皇位。

    很多人看到的是,唐朝滅亡了西突厥,打垮了百濟、高句麗,唐朝的版圖在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實際上,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被立為皇后即開始參與政務,到顯慶四年(659年),又和高宗一起打垮了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老臣勢力,顯慶五年(660年)高宗罹患風疾,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

    可見,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的最大版圖,實際上是在武則天實際統治的10餘年間創造的,起碼軍功章也得有她一半吧?

    過五關斬六將完事兒了,接下來就該走麥城了,現實是,唐朝從太宗朝開始的,以本土動員各州縣的民戶,臨時組成“行軍”,也就是野戰軍的軍事體制,到這個時候,已經超負荷運轉了20多年,不斷的長距離“進攻戰”的勝利消耗著整個唐王朝的資源和元氣。

    如果說征服之後,能有一段平靜期進行國力恢復,唐朝這一套“農兵制”或許還有支援下去的可能,偏偏在帝國的西方,吐蕃帝國崛起了。

    在吞併了青海的吐谷渾之後,吐蕃軍隊東可以攻河西、隴右,西可以與唐朝爭奪西域(南下那一路此時還沒開始)。

    唐朝的進攻戰略,三次青海戰役折戟沉沙,8萬、10萬、12萬,30萬大軍扔在了青藏高原,嚴重消耗了西北的邊防力量,緊接著就是安西四鎮的淪陷。

    帝國的首都在西部,重心也只能在西方,為了應對吐蕃,叛亂頻仍的高句麗故地無從佔領,只能一退再退,被新羅撿了便宜。

    而北方的面臨後突厥的復國,還有東北方向契丹的崛起。

    但是,後突厥復國的根兒還是在唐太宗滅亡東突厥汗國後對於遺民的處置上,幾十萬的突厥人面對漠北的鐵勒系遊牧帝國,本身就缺少抵抗能力,而突厥人本身又是有幾百年歷史傳統的遊牧強國,貴族的傳承和復興,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而哪怕是在唐太宗的時代,唐軍的實際控制線也並沒有深入草原,而是採取羈縻統治,問題是,面對北方更團結的鐵勒系,羈縻州分化的突厥人缺少抵抗力量,而當他們逐步具備抵抗力量的時候,也不再對唐朝恭順。

    可以說,武則天時代,恰恰是給之前唐太宗、唐高宗的快速滅國的“虛假擴張”來補課。

    這個時候,臨時調集的“行軍”體制根本支撐不住,只能採取“行軍常鎮”的制度,也就是在邊防要點駐紮大兵團,以抵抗對手從四面八方殺來的進攻。

    這種佈置,是現實的選擇,也恰恰是這種“鎮軍”成為中原的藩籬,得以挺住後突厥、吐蕃和契丹等等遊牧騎兵的擄掠攻擊。

    在“鎮軍”基礎上,邊防軍也開始有了長期服役的“健兒”,即職業武士,他們的增多,讓唐軍的戰鬥力得以快速提升,而不再是原來的“徵召農民軍”。

    可以說,正是由於武則天時代的戰略收縮和一系列軍事制度上的改革,才為日後唐玄宗時代的整個大邊防體系構建創造了基礎。

    至於說漢人將領的被殺,舉舉例子:

    張仁願(?-714年),原名仁亶,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臨渭區)人,唐朝宰相、名將。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拜相,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左衛大將軍,封南韓公,又加鎮軍大將軍。開元二年(714年),張仁願去世,追贈太子少傅。

    王孝傑(?-公元697年),京兆新豐(今陝西潼關東北)人,唐朝名將。少年時便從軍入伍,四處征戰。屢立戰功。武則天執政後,累遷右鷹揚衛將軍。公元692年,任武威道總管,與阿史那忠節討吐蕃,收復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重設安西都護於龜茲。於公元697年,任清邊道行軍總管,率軍討伐契丹可汗孫萬榮,在東硤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孤軍深入,寡不敵眾,兵敗墜谷而死。贈夏官尚書、耿國公。開元中,贈特進。

    劉仁軌(601年—685年),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人。唐朝宰相、名將。垂拱元年(685年),劉仁軌逝世,年八十四。冊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其子薛訥,以將門之子得到武則天重用,累官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檢校左衛大將軍,鎮守邊疆,屢立戰功,一直到開元八年才去世。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貴鄉(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唐朝名將、宰相。郭元振進士出身,授通泉縣尉,後得到武則天的讚賞,被任命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又進獻離間計,使得吐蕃發生內亂。在擔任涼州都督期間,郭元振加強邊防,拓展疆域,大興屯田,使涼州地區得以安定、發展,更兼任安西大都護。

    這些名將沒被殺啊。

    至於說什麼安史之亂之前的胡將,說出這種話,都讓人不得不看不起。

    王忠嗣、張守珪、郭虔瓘、郭知運、王晙、皇甫惟明,這些人哪個是胡將?

  • 12 # 談史說事

    武則天屬於典型的得位不正,內政影響到外交和軍事導致不斷喪師失地。

    武則天為了在內部樹立武氏家族勢力,打擊忠於李唐的勢力,讓一批無能的武氏領兵,連吃敗仗,並殺死程務挺等突厥畏懼的唐朝名將。

    突厥骨咄祿反叛建立後突厥汗國,由於武則天的主要精力用於謀取皇位,因此對骨咄祿的反叛只是消極防禦,骨咄祿勢力不斷壯大。骨咄祿死了,武則天封他弟弟默啜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遷善可汗。不久後,又加封默啜為立功報國可汗,這種冊封是超出常規的,唐朝官爵嚴重貶值!然而,不久後,默啜就對武周的靈州、勝州發動了襲擾,武則天的冊封淪為笑話,威信大跌。

    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 年)三月,默啜要武則天把突厥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歸還"突厥,並索取粟田種十萬斛,農器三千具,鐵數萬斤。武則天居然給了。

    後突厥得到這批人員和物資後,勢力大增,又要和武周和親。武則天把這當成乘機樹立武氏家族威信的機會了,派了淮陽王武延秀前往後突厥迎娶默啜女兒為王妃。結果默啜有了口實,以復立李唐的藉口進攻武周。

    武則天又任命侄子武重規領兵45萬前去討伐,結果不得民心,打不贏。於是不得已立李顯為皇太子,任命皇太子李顯為河北道元帥討伐,默啜才不得不退兵。

    最後,面對突厥反叛無能為力的武則天,只能靠改動對方的名字詛咒洩憤,很可笑。改骨咄祿為"不卒祿",改默啜為"斬啜"。"

    萬歲通天元年(696 年)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造反,前往征討的周軍一敗塗地,武則天下令改萬榮為萬斬,盡忠為盡滅。

    這種小兒科伎倆除了損傷國威沒什麼用。

  • 13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這個問題確實問的有問題,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在武則天和唐高宗統治時期,唐的疆域確實是達到了最大。至於說武則天屠殺軍中的漢人統帥,估計說的是程務挺吧!漢人的軍事將領本來也不多,殺一兩個也沒什麼,因為當時已經是以內附的胡人將領為主了!

    其實開啟內遷胡人,任用胡人將領的真正肇始者是李世民!李世民開始經略草原,就招納了非常多的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將他們徵來當兵,任用他們的部落首領作為將領!而經過高麗之戰,唐的府兵已經基本上完蛋了,唐中央政府,能夠完全控制的有戰鬥力的軍隊基本消失了,這個時候,唐太宗以及後來的唐國皇帝又要搞自己的武功對外擴張,就必須要任用那些有戰鬥力的胡人將領!

    後來的安史叛亂,可以說是從李世民之後幾代皇帝的共同宿孽,不能歸罪於武則天!

  • 14 # 夏夜聽蟲鳴

    完全胡扯,從武則天死到安史之亂有六十年,就是她不殺這些將領到安史之亂也已死光了,難道這六十年還培養不出新的將領是武則天的罪過?

  • 15 # 樂hl

    前期等位時在剷除世家閥門是丟了,但後期透過戰爭打下的國土頂峰1241萬平放公里被你吃了?唐鼎盛時期是李治時期,也沒有這麼大!而且中國第一次被上百個國家承認霸主地位的就是武周朝,更是和唐朝沒有關係!對外戰爭武周更是對一檔,自己去查一下王朝對外戰爭勝率,也看下武則天在位時期她釋出的政策和唐朝一樣麼?人云亦云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有什麼好看的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