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項113267071

    劉文金,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藝術總監,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藝術指導,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副會長、文化部高階藝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被文化部列為有傑出貢獻的藝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他被南韓中央大學聘為國樂大學教授,後與日本著名作曲家三木稔、南韓著名指揮家樸範薰共同創辦了亞洲樂團,並出任該團藝術總監。

    四十多年來,劉文金創作和改編了大量的民族器樂、聲樂以及其他體裁的作品數百(首)。此外還有舞蹈、舞劇、電影、電視連續劇配樂等。劉文金還參加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的音樂創作。

    2013年6月27日22點21分劉文金在北京逝世。[5]

    作曲之路

    童年生活

    出生於1937年,他的童年是在中國中部河南農村度過的。當時在河南農村,愛好戲曲的農民,常在農閒時湊在一起唱民歌,表演地方戲。劉文金常常被那些淳樸的鄉音所感動,被那些帶有情節的戲曲故事所吸引。就是這些純樸的農民成了劉文金最初的音樂啟蒙老師,他們表演的曲目成了劉文金學習音樂的初級教材。上中學時,劉文金參加了學校的樂隊,學會了拉二胡、吹笛子、彈風琴。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劉文金的腦海裡,萌生了將來要從事音樂工作的念頭。

    傾注對家鄉的愛

    劉文金在指揮樂團演奏

    1956年高中畢業後,劉文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在學校,劉文金很快就顯露出創作方面的才能,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民樂作品,其中著名的二胡曲《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就是他學習期間的作品。這些作品充分顯示出作曲家青年時代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民族音樂素養,同時也確立了他紮根於中國傳統音樂土壤,借鑑西洋作曲技巧,發展和創新民族音樂的志向。[1]

    1959年,《豫北敘事曲》在北京首演,引起音樂界的特別關注。1962年,該作品亮相廣州“羊城音樂花會”,1963年在“上海之春”二胡比賽中被評為優秀作品,從此風行海內外。1993 年,《豫北敘事曲》又被評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是 1949年以來唯一被選入的二胡作品。[2]

    謳歌民族精神

    劉文金重視傳統,重視民間,但他從來不排斥對外來音樂形式和手法的借鑑,而是把它有機地融合於自己的創作中。1978年,劉文金隨中國藝術團訪問美國。在參觀聯合國大廈時,他看到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萬里長城的彩色壁毯,氣勢雄偉,光彩奪目。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當時他就產生了一個想法:創作一部以長城為背景的作品,來抒發華人民對古老長城的感受,謳歌中華民族光輝的歷史和暢想祖國的未來。經過幾年的構思,1982年,劉文金完成了這部具有中華民族精神和氣魄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曲》。[1]  

    再掀民族音樂熱潮

    2006年6月中旬,山東省政府在濟南主辦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劉文金嘔心瀝血創作的《泰山魂》大型民族音樂會,成為文博會的重要內容。2006年6月14日—16日,由劉文金親自指揮、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激情演奏的該音樂會,在山東劇院連演三場,場場爆滿,產生了轟動效應。應廣大觀眾要求,7月21日—23日,《泰山魂》在濟南再度登場,一票難求的場面又一次出現,一時成為民眾津津樂道的話題。[3]

    所獲榮譽

    青年時代的劉文金在校學習學習期間成績優異,曾獲得中央音樂學院頒發的“優秀學生”獎勵。

    《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是他在校期間的處女作,被譽為傑出的二胡與鋼琴結合的姊妹篇。

    1993年,《豫北敘事曲》被評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1999年,《三門峽暢想曲》被選入國慶50週年“新中國舞臺藝術和影視藝術精品”專籍。

    劉文金被文化部列為有傑出貢獻的藝術家,接受了國務院頒發的榮譽證書和政府特殊津貼。

    評價

    劉文金被民樂界譽為“劉天華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香港中樂團1989年9月特意推出了一臺“從劉天華到劉文金”為標題的音樂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速車發“飄”,車重難道就不“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