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出色的產品思維嗎?
5
回覆列表
  • 1 # 飛177108301

    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一、行業認知及分析二、需求分析及系統化三、使用者體驗及產品設計一、行業認知及分析1、對行業的認知a)、自己所處的行業的模式,是OTA、O2O、B2C。。。它的玩法是怎樣的?b)、該行業中有哪些“玩家”?每個玩家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上下游的流程是什麼樣的?利益是如何均衡分配的?(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一種達到平衡協調的分配)2、在行業的關係鏈中,有哪些環節是網際網路可以替代的?利益鏈條越長,那麼中間環節就越多,網際網路可以改造的餘地就越大,與之相應的利潤也就會越高。這便是O2O為什麼這麼火爆的原因之一3、根據產品的定位,也就是產品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進行設計4、透過對市場走向的分析來決定產品的發展方向5、明確產品的業務方向和價值點,在進行設計時,考慮設計目的與業務方向是否吻合二、需求分析及系統化1、根據產品的發展方向,來進行相應的功能設計2、把需求轉化為功能a)、理解需求b)、把收集到的需求轉化為一系列可支撐、可滿足這個需求的功能c)、把需求轉化為工程師可理解的語言3、設計出一個業務架構,來進行你的產品設計a)、對需求進行系統化的處理b)、注意功能之間的依存關係4、專案管理三、使用者體驗及產品設計1、從根本上講就是高效、快速、精確的傳達解決使用者訴求的方法2、具體來說,就是進行原型設計(互動稿、PRD)3、注意功能、邏輯、規則、演算法4、考慮使用者體驗5、考慮視覺呈現對以上三點從總體上看,可以發現:“一、行業認知及分析”是決定正確的方向,也是最核心最有含金量的事情!最優秀最資深的產品經理都是做這個的。“二、需求分析及系統化”是做正確的事情,具體執行的好不好,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資料,關係到產品的成敗。“三、使用者體驗及產品設計”是對正確的事的“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是一種完善、最佳化、提升。即使不會這一條,也依舊可以做好產品經理。新入行的產品經理往往認為這一條就是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內容,而實際上這些是含金量最低的事情,可替代性也最強,甚至可以直接交給互動設計師來做。三者的關係猶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從最基礎開始,先滿足了“一”,才會有“二”,再滿足了“二”,才會有“三”。如果“一”沒有滿足,那麼“二”、“三”都是空中樓閣、白費功夫,到頭來還是一場空。所有使用者體驗做的好的公司,都是解決了“一”、“二”之後,才開始完善的使用者體驗後期的反覆迭代,往往集中在“二”和“三”一般情況下,“一”是一直不會變的,只有原先的方向走不通,或當市場有變化時,才會有“一”的變化一家公司從本質上講都是業務驅動,往往是誰最瞭解業務誰來驅動。Apple:設計驅動Google:技術驅動Amazon:資料驅動新浪微博:運營驅動騰訊:產品驅動阿里:運營驅動百度:技術驅動無論是誰來驅動,與之相對應職業的人,就會最有話語權,因為他們最瞭解業務。騰訊是產品最有話語權,阿里是運營最有話語權,百度是工程師最有話語權。產品經理是一個典型的“入門易,精通難”的職業:入門簡單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難的地方是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包括:行業資訊、業務經驗、專案管理、互動設計、溝通協調推進能力、程式設計技術、營銷。。。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情往往是一種平衡:清楚那些因素會影響業務目標,然後從這些因素:資源、時間、市場、成本。。。從中做出選擇,根據價值成本來選一條最適合的方案產品經理在推動專案的過程中, 並不是因為你是產品經理於是就聽你的,而是:當與工程師、設計師溝通時,應“以專業對專業”。對於業務誰熟聽誰的,誰對業務最熟誰就是產品經理,透過“講道理”的方法來驅動這個業務。而產品經理應該成為對業務最熟的人,對各方面資訊掌握最充分的人,對整個業務、功能、細節、各種情況想得最清楚的人!

  • 2 # IT圈老張

    以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寫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能力。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能力要求很高,既要有很強的專業技能,還要有非常好的軟技能,這樣才算是一個好的的產品經理。

    我們很多產品經理其實都是趕鴨子幹上架,根本達不到產品經理的要求,很多都是需求或者專案經理出身,專案經理轉過來的做產品的基本上還是隻關注產品進度、質量,需求轉過來只關注業務,都有些偏頗。

    那麼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到底要做什麼事,由需要哪些能力呢?

    這裡說的是產品經理,不是產品助理,也不是產品總監,一般的產品經理基本就是在大產品線中負責一個產品,能力強一些的可能會負責多個產品。

    而且很多公司對產品經理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公司做售前的也叫售前產品經理,這部分售前本文是排除在外的,我以前也做售前,而且做到了售前主管的位置,所以對這塊的也是非常瞭解的,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可以在單獨寫一篇售前的文章。

    的產品經理到底要做什麼?概括的說就是產品規劃、產品定義、過程管理,今天先不展開講產品經理要做的事,著重說一些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溝通管理、時間管理這些軟能力基本上很多崗位都是需要的,不必多少,關鍵把產品經理所需要的專業能力嘮一嘮。

    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5個字概括就是“做正確的事”,這也是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的最大區別,專案經理的核心能力也是5個字“正確的做事”,所以說專案經理重在執行,產品經理重在規劃。

    產品經理的專業能力,概括起來就是三個方面“業務”、“技術”、“使用者體驗”。

    1、業務能力

    業務能力是三者中的最關鍵點,不懂業務沒有業務分析能力是沒辦法做好產品的,因為你根本就沒辦法把握使用者的痛點,不知道使用者哪裡癢,自然也就做不出可以用來接癢的產品,就算你的產品技術很高階,介面超級炫,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你沒有賣點。

    所以作為產品經理就需要深入瞭解行業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做業務分析、資料分析、使用者調研、競品分析,市場預測,做這些的目的就是挖掘使用者痛點,形成產品賣點,最終完成產品的整體規劃。

    產品整體規劃形成後就是產品定義,核心的內容就是要定義產品需求,這個能力是作為產品經理的基本能力,業是考察產品經理對詳細業務分析的能力,比產品規劃更加細緻、微觀,先前已經寫過三篇有關定義需求的文章,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1、需求分析人員工具箱-如何進行需求收集?

    2、需求分析人員工具箱-需求分析只需八步

    3、需求分析人員工具箱-如何編寫需求說明書

    業務分析過程中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腦圖工具(比如MindManger、XMind)、資料分析工具(不用太專業的,一般的資料分析用Excel足夠了),還要有一個很重要的利器就是PPT,產品規劃彙報、產品方案彙報,給你的老闆彙報、給你客戶彙報都會用到這個簡單而又強大的工具,用好了,他能讓你加分不少。

    試想拿一個其醜無比的PPT給你的客戶彙報,就算你的業務分析再透徹,痛點抓的很準也是會打很大折扣的。

    一句好,“業務能力很重要,這是做產品的基石,沒有這個這個基礎,談其它能力都是扯”。

    2、技術能力

    奶爸自己,最早也是做開發的,所以對及時還是比較瞭解的,而且也有一定的技術敏感性,那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到底對技術需要掌握到何種程度呢?這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我的理解是能夠和一般技術使用者講清楚技術框架,技術細節可以請專業的技術經理澄清,可以和內部的研發人員溝通技術可行性,一句話就是不能被開發人員給騙了。

    什麼是技術框架,現在一般公司的技術架構都是雲架構了,會分為基礎設施層、資料層、應用服務層、接入展示層,這些架構層次之間是什麼關係,每個層析都用到了什麼關鍵技術。

    比如基礎設施層,如果是雲架構一定要支援虛擬化、雲端儲存等,如何根據產品要求的承載能力進行虛擬化分割槽,如何進行分散式儲存,為了保證產品的健壯性,如何進行部署,採用水平叢集實現負載均衡(用F5實現還是軟叢集等),還是隻做HA(做硬體級的HA還是軟體),這些在方案層面都要有一些基本瞭解。

    比如在資料層面,資料採集怎麼做,什麼叫ETL,是採用關係型資料庫(mySQL或者Oracle,當然Oracle)還是支援大資料處理的資料庫(如Hadoop等),如何進行快取處理(用的Redis還是其它),並行資料處理用用的是什麼工具等。

    比如應用服務層,我們是不是也採用了SOA的架構方式,我們封裝了多少可複用的元件,比如流程引擎元件、門戶元件、報表元件、訊息元件、日誌元件等,這些元件大概能達到什麼能力都要有一個大概的掌握。

    和開發員溝通通常是會對一些技術可行性的博弈,所以一些常用的技術細節也要了解。

    比如資料庫您要了解基本的SQL語句,索引、儲存過程、觸發器等。還需要懂得資料庫表的接基本設計原則,比如三個正規化,各種資料表關係的設計(1對1、1對多、多對多等)。

    比如介面層面,一個需要實時傳輸,而且資料量並不大的介面,研發費用設計成FTP介面,這顯然是非常不合理的,肯定是研發想偷懶,所以要及時糾偏。

    太多細節不再舉例了,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一個產品經理如果不懂技術,可能是一個好的產品規劃這,但到了落地層面確很難做的很好。

    3、使用者體驗

    使用者體驗,簡單用的說就是產品要讓使用者用的爽,其實也是有理論基礎的,Garrett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以使用者為中心的Web設計的流程和使用者體驗的要素。

    曾經看過一本書,忘了叫什麼名字了,加上我的理解,我認使用者體驗的設計重點就是以為幾個策略和幾個原則。

    4個策略:

    (2)組織:按照有意義的標準對功能進行劃分形成合理的功能架構

    (3)隱藏:非核心功能,避免分散使用者注意力有用細微的線索提示出隱藏的功能,但能讓使用者輕易找到

    (4)轉移:對複雜性操作進行轉移,使用者擅長做的轉移給使用者,計算機擅長的轉移給計算機

    6個原則

    (1)精簡原則:決定不要什麼,比決定要做什麼更重要

    (2)就近原則:將同一類的功能都組織放在頁面相同模組

    (3)習慣原則:設計及功能儘量貼近使用者的操作習慣,避免使用者思考

    (4)幫助原則為使用者提供適量的幫助,必須使用使用者語言,不迷惑使用者

    (5)響應原則:每次使用者進行操作後,都需要給使用者一個響應反饋

    (6)容錯原則:必須允許使用者犯錯,給予使用者後悔的機會

    掌握這些使用者體驗設計的策略和原則,還要學會使用原型設計工具或白班,能把互動的草圖設計出來,跟家漂亮的介面課可以交給美工或者專門的互動設計師來做,但是你要說明白如何進行使用者體驗設計。

  • 3 # 韓不太重

    不談工作流程,產品經理做的是使用者價值的全流程管理,在當前的存量市場環境下有三點:發現目標使用者的痛點,提出差異化的解決方案,服務心態的商業化。

  • 4 # 深夜加油站

    我覺得可以簡單些。對於大部分初級產品經理,還未達到大佬級別。那麼,你只需要做好兩件時間。

    1,跟對業務;

    2,跟對老大;

    其他事就很順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刺需要的是控衛還是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