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知足常樂就是不攀比,自己過得舒服,滿足的同時再去往更高層次。
8
回覆列表
  • 1 # 纓絡手工雜貨鋪

    如果知足,還去奮鬥?為啥奮鬥,就是不滿足。又奮鬥,又知足,只是身心分裂!說白了,就是不滿才奮鬥,又怕求而不得心裡承受不了,就以知足來裝飾心態,一旦不成功可以心理安慰說:“都知足了,奮鬥結果不重要”!

    真知足的人根本就不想奮鬥!面對自己的心態吧,別掛羊頭賣狗肉,很矯情!

  • 2 # 悟得即菩提21

    知足常樂是人的觀念 心態的體現,是腳踏實地 樂觀向上的態度,是積極進取,正能量的提升,是獲得幸福最直接的源泉。外界的一切會因心態的設定而發生千萬種變化。知足常樂不是停止不前,不是好高騖遠,不是沒有目標。知足常樂是邁向成功的基石,是實現小目標小願望的喜悅感,是向著終極目標前進的信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我們想要得到什麼,就得先讓自己有什麼。從自我願望出發,有能力的努力奮進,獲得的利益持久,幸福感強。從自我慾望出發,急功近利超能力的攀緣,得到時有滿足感,失敗落空時心生瞋怨。人的慾望越大、貪慾就越大,如果貪慾磨滅了良知,幸福感就越低,很難知足常樂。慾望強烈很難以知足常樂的心態去奮鬥。好心態塑造好心情,好心情塑造最出色的你!

  • 3 # 一土先生的圈子

    “知足常樂”我們得首先知道這四個字的出處,實際其實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而這句話的解釋就是說::“天下有道,退馬還田以耕種。天下無道,兵馬馳騁於郊。禍患沒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過失沒比中敵人利誘之計更大的了。所以知識充足之足,才是恆常之足”

    很多人把知足常樂僅僅理解為,知道,懂得滿足總是快樂的。把快樂定義在所得到和滿足的慾望上,從而導致片面的定義了知足常樂的老子的所說的真正的“知足常樂”的真正的含義,從而昌盛一種比較消極和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還對現狀表示認可滿意。這樣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其實是不能夠長久的。有句話說的好:最怕這一生碌碌無為,還說平凡難能可貴。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片面的一中“知足常樂”的表面內涵了。

    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何時該終止自己的慾望,怎麼樣才能終止自己的慾望,如果不及時終止無窮的慾望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戎馬生於郊)。只有由知道滿足而獲得的富足,才是長久的富足。這個由字,指出了長久快樂的根源(故知足之足,恆足矣),這才是老子的大智慧啊!

    同時老子的也是在說我們在追求人生目標的時候,無論是自己的理想,慾望都要在達到一定的目標的的時候控制的自己的腳步和慾望,遵守自己的內心的想法和原則,不可再破壞自我身心,他人身心的情況而依舊長期不斷的索取,這樣是不會得到生活的興趣和愛好......

    在道德經中老子告訴我們只有擁有充足的知識和無比的智慧,把快樂建立在對事物通透的認識和理解上,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明白無窮慾望帶來的後果,及時終止自己的慾望而免遭損失和災難,只有這樣才會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而不是把快樂定義在所得到和所滿足的慾望上。墨子曰:“知止,則日進無疆”。隋朝中文子王通:“大智知止,小智唯謀”。孔子《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魏·王弼:“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便是其印證。[1] 即使在現代漢語中,知道也是在知識的範疇之內。知識的解釋已經包含了知道,它本身就是知識的一部分。知道的本意就是指知識,是一種認知水平!由此可見只有擁有足夠的知識才能經常長久的快樂。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認知水平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時候該滿足?當你有了足夠的知識和見解,足夠的認知水平,那麼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對待名利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以及世界觀價值觀才會有正確的認識,才會長久的快樂![2] 這裡的“知”不作知識解,“知足”也不作知識充足解。  

  • 4 # 已然奔跑在孤傲的路上

    那麼 把以前上班時經歷的痛苦悲傷拍下來 勵志自己以後怎麼都不會去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工作 掙錢也不多 現在已經換工作了 累了 乏了 想想以前 心態就會回正 曾經的自己受過的委屈 珍惜現在 附幾張以前拍的照片

  • 5 # 使用者7569593523693

    1.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所以不存在所謂軌跡之說,一切取自於你的選擇。2.所謂幹一行愛一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沒有好壞,在於你對工作的態度。3.之所以做不到知足常樂,是因為心態沒有擺到順其自然的狀態上。好好努力吧,不管什麼樣的人生只要不後悔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註冊商標的logo需要符合什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