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3實打實大
-
2 # 秋天的桔子4683949
首先應創造溫和的環境,為孩子真正的付出,偶爾滿足一下小需求,細節上時刻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思自已是否哪裡出現了問題,不大聲呵斥,不經常責怪,不打罵孩子,不守著孩子說髒罵,吵架,經常帶孩子旅遊或參加親子類的活動,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加油
-
3 # 寶媽育兒君
幼兒園的安全感主要是老師在安全教育上的引導,如每個班級在每週內必須有兩節安全課的內容,學校定期組織安全教育活動如消防演習、火災逃生、交通安全等,家庭的安全感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教導,電視媒體中多學習安全的重要性,還有家庭和睦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
4 # 使用者開心果590
謝謝,孩子的安全感來是家庭,如果說在一個和睦的家庭,小孩子玩得開心,做父母的經常給孩子講一需安全知識,讓孩子在心裡行造一個安全感,在學校老師親切和善的態度也:能給孩子有安全的感的感覺,在老師的教育下小孩子也掌握了初步的安全知識。回答完畢。
-
5 # 幼兒教育樂園
幼兒園(包括家庭),如何提高幼兒的安全感?
首先,安全環境的創設,這是從物的角度去講。
孩子只有置身於安全的環境之中,才會無憂無慮、自主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不會去顧忌周圍的問題。反之,如果環境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那麼對於孩子而言,也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不利於其安全感的建立。所以,安全的環境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安全氛圍的創設,這是從人的角度去講。
安全的、融洽的氛圍,有效的溝通和輕鬆愉悅的交流會給孩子一種安心、舒適的感覺,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亦或是孩子之間,要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溝通,多一些快樂的體驗,讓交流更加的和諧,那麼孩子會在積極健康的氛圍之中,快樂的成長。
第三,安全規則的創設,這是從事的角度去講。
“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規則的建立,不是束縛,而是更好的去維護安全的這一狀態。比如處理一件事情,使用一種物品,都會有規則在裡面,如果違背了規則,無視規則的存在,那勢必會受到傷害,所以,幼兒園和家庭要給孩子建立安全的規則意識。
-
6 # 臻園記逸
其實沒有什麼秘籍,唯一的秘籍就是家長真正真心騰出時間來陪伴,而不是陪手機。孩子需要的是親情的互動、用心的陪伴、用愛的養育。本人就是堅持這樣,一有時間就帶孩子玩遊戲,聽音樂,聽故事,創造一種互動的氛圍,特別是利用影片與親朋好友及時遠端“面對面”,一方面讓孩子感覺到更多人的關愛,一方面也在互動中開發孩子的智力。
-
7 # 靈龍號
幼兒的安全感,應該是來自父母的愛與和睦的家庭。
許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孩子未成年還小,許多事情都不懂,但其實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即使是在嬰兒時期,當父母爭吵的時候,孩子常常會哭泣,這是孩子察覺到“吵架”情緒發出的“抗議”。
幼兒的安全感,少不了來自父母的陪伴。
小時候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或多或少會造成性格異變,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缺愛,這是會伴隨一生的。而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比較自信、Sunny。
幼兒的安全感,更少不了孩子自身的“保護”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比如:性騷擾、防火防盜、人身保護等,這些都是要乘早教會孩子,不要覺得孩子還小等長大些再教導也不遲,但也就是因為許多家長這樣的想法,導致孩子“受傷害”!
-
8 # Leo李老師
說到安全感,是老師與家長、家長與老師之間談論的很常見的一個話題,那所謂安全感到底是什麼呢?他對於孩子的發展有什麼樣的作用呢?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
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是現在社會很大的問題
首先,所謂安全感,它是人的一種感覺,是一種心理,是周圍的人,周圍的環境給自己帶來的這種感覺,這種感覺是 讓人覺得舒服的、讓人覺得可以依靠的,讓人能夠以一種舒服和正常的心態來進行活動的一種感覺。
相應的,孩子的安全感也就是能夠讓孩子覺得比較舒服,沒有情緒波動,能夠快樂自由的一種狀態,他們的安全感主要來自於自己的父母、同學、老師、學校、家庭等這些因素,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孩子安全感形成的環境,當這些大環境比較穩定的時候,孩子也就能夠建立比較穩定的安全感,同樣,當孩子的這個大環境不夠穩定的時候,孩子就的安全感就容易不穩定。
孩子安全感缺失對於孩子的性格以及能力有哪些影響呢?
1、不容易相信別人,社會交往上比較單調,只喜歡和固定的人遊戲。
2、容易形成較為孤僻的性格,喜歡獨立遊戲。
3、抗壓能力弱。
4、仇世,覺得大家都不瞭解他。
5、不自信,不敢輕易去表達自己。
孩子的年齡越小,孩子所建立的安全感就越不穩定,孩子安全感不穩定的表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的情緒波動,容易頻繁的哭鬧。
2、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性過大,對於和父母分開表現的很拒絕。
3、孩子會有戀物情節,對於自己玩的一件東西會一直帶著,比如自己小時候的小被子,小玩具等。
4、孩子拒絕和自己不熟悉的人交往、甚至說話都不願意。
5、易暴怒,很多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情而發脾氣。
6、孩子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管什麼事情都藏在心裡面。
7、喜歡獨處和獨立遊戲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咱們覺得異常的行為並不是孩子調皮,或者是孩子不聽話等,而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我們要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來觀察和發現孩子具體是哪方面的原因,往往我們一些很小的細節就是影響孩子安全感培養的重要因素,
Leo老師這裡簡單的羅列了幾個常見的因素大家可以參考:
1、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家庭中不管哪一個成員對孩子如果有對孩子過度保護的現象,不讓孩子嘗試新事物,許多事情都是由父母來代替去做,這樣的 話孩子會缺乏接觸新事物的能力和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尋求成人的幫助,就會更加依賴成人給自己的幫助,所以很多時候對成人的需求較多,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2、對孩子的“危言聳聽”。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都會多少有過這種類似的行為,當孩子不聽話或者怎麼的時候,就會跟孩子說:你要是不聽話就把你關外面,外面有小狗咬人,同時另外一種說法也會有就是會跟孩子說:這個很可怕,那個很可怕,小蟲子咬人可疼了,我遇到過很多孩子都跟我說過,他們害怕蟑螂,害怕蜈蚣,可是當我詢問他們他們覺得的蜈蚣和蟑螂是什麼樣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所以顯而易見,這是我們成人帶給孩子的那種害怕,如果經常去用這種話來去跟孩子說的話孩子會對周圍的事物都比較的畏懼,同樣帶來的心理影響就是安全感不強。
3、頻繁的更換家庭中孩子所使用物品的位置。
孩子建立比較穩定的安全感的前提是在一個相對來說穩定的環境中,如果孩子環境中的物品經常被更換,孩子就不能夠很好的建立與環境之間的聯絡,而這種穩定的環境就是孩子在自己需要的時候能找到,其實這個不只是孩子的物品,包括家庭中的一些事物的變化都是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因為這個破壞了孩子的內在秩序,從而進一步影響到了安全感。
4、家庭文化環境 不和諧,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現代背景下的家庭多少都有一定的矛盾,如何處理這些矛盾看似只是我們成人的事,但是這個對於生活在家庭中的孩子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如果讓孩子看到家庭中的父母在吵架的話會讓孩子認為這是一個不穩定的家庭環境,所以孩子對這個環境之下的生活就會變得特別小心,一旦孩子在這個環境下有情緒的話,那一定是孩子受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的缺乏安全感的現象。
5、成人給與到孩子的壓力
很多時候,孩子的壓力並不是來源一其資金,而是來自於我們成人,我們覺得我們對孩子付出的很多,孩子就應該得到相應的成果,我送孩子去最好的學校,孩子就應該考試的第一名,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樣只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壓力,這種壓力得不到釋放的話就是典型的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6、來自於“別人家的孩子”的壓力
“別人家的孩子”在家長的眼裡永遠是比自己的孩子好很多的孩子,同時在孩子的眼裡也是自己永遠都追不上的一座山,經常收到這樣的話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絕得自己不如別人,孩子如果不自信的話,其安全感就自然的難以建立了。
7、經常對孩子表揚。
有的人肯定要說哦,表揚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呀,為什麼還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造成影響呢?如果我們對孩子過度的表揚,孩子就會非常期待孩子的表揚,就會聽不進別的一點關於建議的話,同時孩子輕而易舉的得到來自於家長和老師的表揚的話,當他稍微遇到一點的問題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心理落差,這種落差會讓孩子覺得很失望,是不是世界都變了,大家都不愛他了。所以對於孩子的表揚一定要慎用,建議以肯定行為為主。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與一個環境與一個人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也是需要 很長時間的,但是,穩固的依戀關係對於孩子的各種能力的發展也是比較重要的,所以幫助孩子維護好其周圍的人、事、物,保持穩定的環境(家庭和社會),對於孩子安全感的培養是比較重要的。
-
9 # 小魚論語
你好,今天我來說說關於兒童安全感的建立。
我家寶寶今年四歲半,由於一直跟父母生活,母乳餵養,母嬰同床,孩子在安全感方面一直建立的都比較好。安全感好的孩子,就是一個內心充滿能量的小戰士,他可以自由自在的去探索外部世界,進行感統整合。
為了維護孩子的安全感,家長儘量不對孩子說:
1.“你再鬧媽媽就不要你了”
2.“你不如弟弟乖,爸爸要弟弟不要你了”
3.“你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這些話都給孩子傳遞了這樣一個資訊:你愛別人勝過愛我;你愛聽話的我,而不是全部的我;你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
其實害怕被拋棄的恐懼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創傷。他們小小的腦袋瓜,還分不清這些話的真假,但是這些話會深深地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提高孩子安全感的三種策略:
1.利用零散的時間與孩子共處
2.共同尋找辦法解決問題
3.設定溫和而堅定的界限
平時我們可以透過日常互動跟孩子溝通,加上你的引導,幫助他學會與人相處、溝通。
還有就是訓練他學會有邏輯地進行思考。其目的是讓孩子建立與別人的情感聯絡、社交關係, 並減少異常或刻板行為; 透過互動的經驗, 使孩子發展自我意識,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我舉幾個例子,幫助養育者和孩子一起享受玩樂時光:
1.成人可跪下或坐下,與孩子在同一水平視線,跟隨並參與孩子的玩法;
2.請不要介意你們在玩什麼或玩多久,最重要是你們在分享活動;
3.利用不同的姿勢、身體語言及聲音去加強你的動作及說話的情感;
4.要投入遊戲當中,並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語氣,例如: 如果憤怒時就用憤怒的語氣,傷心的時候就可以用哭的聲調。
透過以上方式,照顧者能更易接納及瞭解孩子的行為和需要,讓孩子在一個有安全感的氛圍中,和照顧者建立情感聯絡,發展自我意識,從而打破封閉世界,並加強對各樣事物的認知。
除了無拘無束地享受親子時光外,和孩子進行特別的一對一問題解決練習,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對一的練習很有針對性,焦點主要應放在孩子可能面對的“重要”事情上,如如廁訓練、攻擊他人、亂髮脾氣等。
有時可利用障礙或“意外”讓孩子去嘗試解決問題,例如: 如果玩偶從高處墜下, 可讓小孩用急救用品救玩偶。在過程中理解孩子的不滿或失望情緒,幫助他建立同理心。
設定界限: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時就是日常的小動作。
透過這些努力,相信可以大大提高父母養育者與孩子的親密關係,使寶寶成為一個具有充足安全感,內心充滿能量的孩子。加油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
-
10 # 幼兒教育
童年的安全感將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碼,安全感是否在童年得到滿足將給孩子一生帶來無盡的影響,也會為他人格的形成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和諧的家庭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安全感來自於家庭的和諧,恩愛的父母、溫馨的氛圍是給孩子安全感最好的保障。父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有問題私下解決,最忌諱的不要去詢問孩子,如果父母離婚了會跟著誰一起生活,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的壓迫和惶恐。
以禮相待
孩子雖然有的時候很頑皮,但是大人要考慮到畢竟孩子沒有大人那麼明事理,所以遇到問題儘量要以禮相待,不要大聲的斥責孩子,更不要動手打罵孩子,孩子雖小,但是也有自尊和感覺,不要讓孩子生活在陰影之下。
寬鬆的環境
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自然內心純淨而美好、天真爛漫。大人雖然生活有各自的艱辛,但是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哭鬧和困難傳遞給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把苦悶的情緒傳染給孩子,讓孩子的童年也沒有光彩,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大多不懂得感恩。
鼓勵和寬容
孩子和大人一樣,都不是完美的,自然會有這樣活那樣的毛病,大人應該多看到孩子的優點,縮小他的缺點,尤其不能諷刺挖苦孩子。要用包容的心對待孩子的一切,即使孩子犯錯誤了,也要用含蓄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赤裸裸地指責孩子,這樣不但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會讓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變得斤斤計較、心中充滿敵意。
給孩子留面子
很多家長到一起就很容易拿各自的孩子相互比較,中國家長往往都自謙地強調自己孩子的不足,表揚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做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好,容易自卑而膽怯。家長們要學會適當地表揚孩子,尤其是當著外人的面,要給孩子留面子。
關注孩子心理
孩子的世界在大人嚴重雖然是單純的,但是孩子們也會有自己的煩惱和苦難,家長一定要及時地關注孩子心理的變化,如果發現孩子心理有事情,要及時地幫助孩子調節,而且要教會孩子用樂觀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問題。
讓孩子自由表達
孩子雖小也有自己的想法,大人要營造積極民主的家庭氛圍,涉及到家裡的集體問題也要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到決策當中,除此以外也要鼓勵孩子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孩子溝通的慾望,讓孩子樂於與人溝通,而不是封閉自己,讓他明白與人溝通相處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和大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請父母們學會尊重孩子、欣賞孩子,與孩子平等地對話,用心靈溝通,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將孩子看到囚犯一樣看管,要給孩子平等和自由,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最值得信任的朋友。
親密的互動
小孩子總是渴望媽媽溫暖的懷抱和爸爸寬厚的肩膀,得到充分愛撫的孩子性格會更加平和,也更有安全感。在結束繁忙的工作之後,不妨抽出一點時間來和孩子進行親密的互動,親親寶寶、抱抱他、給他講個故事、一起玩個遊戲,都將給孩子美好的回憶和溫暖的童年。
讓孩子盡情玩耍
孩子的童年就應該是充滿歡聲笑語的,開心盡情地玩耍才能讓孩子的天性得以發揮,讓孩子在享受美好童年的同時,也給孩子開朗的性格、積極的心態和足夠的安全感。家長們要學會給孩子減少負擔,少上一些課外班,留給孩子一些自由玩耍的時間,不要覺得玩耍是在浪費時間,實際上帶給孩子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幾個課外班。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回覆列表
孩子真的缺乏安全感嗎?警惕不同階段的安全感誤區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人生的各種里程碑。隨著孩子經歷的生活體驗越來越豐富,各種各樣的“安全感困惑”撲面而來:
a.6-9個月,原來還好好的,現在一看到陌生人就哭?
b.15-18個月,為什麼孩子成了黏著爸爸媽媽的“狗皮膏藥”?
d.2歲,孩子不去主動爭取,做什麼事都要爸爸媽媽陪?
e.3歲上幼兒園,孩子卻一直撕心裂肺的哭喊著“我要回家”?
孩子是缺乏安全感嗎?
孩子經歷著各種各樣的苦惱與不安,這些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嗎?看到別的孩子落落大方的與其他人社交,很多的父母不禁焦慮起來。
其實仔細琢磨琢磨,孩子的這些表現,並非完全是缺乏安全感,而是孩子正在經歷認知和身心發展的階段變化。
比如說,孩子的“陌生人焦慮”,是因為他的認知發展到達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是孩子自我保護、辨別父母與陌生人的標誌。這種焦慮在孩子1歲之後自然就消失了,並非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而黏著父母,做什麼事都要家長陪,是因為孩子和父母建立起了親密的依戀關係。他把爸爸媽媽定義為“安全基地”,只要孩子看到家人在,他就感覺到安心,可以放心做事情。
親密的依戀關係帶給孩子安全感
心裡被愛滋養的孩子,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孩子反而會更加大膽的和社會互動了。在他的內心,已經建立起了一座強大的“安全堡壘“,支援他跨出自己步伐,更自信的與世界和他人交流互動。
什麼是安全感?你家的孩子有安全感嗎?安全感看不見也摸不著,父母又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正的缺乏安全感呢?
四種依戀關係,判斷你家的孩子是否有安全感說到安全感,我們必須溯源到孩子從小和父母生活中形成的依戀關係。依附理論的鼻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他提出:
孩子一出生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通常是媽媽),以此來保護自己、生存下來。他會發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動的方式來探索世界,並學習用更有效的方式參與社會關係。
關於鮑比的依附理論,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進行驗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陌生人情景實驗”了。
1.來自安斯沃斯“陌生人情景實驗”的啟示。
安斯沃斯將孩子和媽媽們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屋子裡有許多的玩具。孩子和媽媽互動一段時間之後,媽媽離開,一位陌生人進來。實驗者透過根據觀察媽媽離開後又回來的情況,將孩子的不同反應分為了四種依戀型別。這個實驗對現在我們判斷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仍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a.安全型依戀的寶寶,擁有安全感的內在基石。
在媽媽離開後,孩子會哭泣,但是和媽媽重聚後會很快的平靜下來(安全基地回來了)。這型別的寶寶安全感最高,因為孩子和媽媽表現出一種穩定的關係。
有安全感的孩子和父母有良好的依戀關係
我觀察到身邊許多注重親子關係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很喜歡和爸爸媽媽呆在一起,並且對成人的照料也表現出信任。即使與家人分開,也可以自己獨處一段時間,而不會感覺被拋棄,這就是內心安全感慢慢的表現。
b.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只有飄忽不定的安全感。
這型別的孩子在媽媽回來之後表現出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想和媽媽親熱,另外一方面在媽媽擁抱的時候又會出現情緒上的抵抗,甚至有些小孩會打媽媽。
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很難安撫
安全感飄忽不定的孩子,主要是因為父母照顧孩子的時候,做法經常前後不一致導致的。比如說照料人脾氣陰晴不定,今天心情好,孩子做這件事是可以的;但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又不允許孩子做。因此,孩子的行為就會出現前後矛盾,因為他需要得到安全感的反覆確認。
c.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是冷漠的自我保護者。
還有一些孩子,父母離開他們也不會有任何焦慮的反應,好像有沒有父母的陪伴都沒有關係。父母回來了,也不會去抱媽媽,而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玩玩具的世界。
有些父母覺得很輕鬆:“看,我家的孩子多麼有安全感啊!我走了也不會哭鬧,這太好了!”
然而事實是這樣嗎?如果細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是父母經常沒有辦法陪在孩子的身邊,或者陪著的時候也總是不能夠及時的迴應孩子的需求。
孩子只能用盾牌把自己保護起來
相信“哭的時候堅持不抱”的養育方式,最容易讓孩子變成冷漠的自我保護者。孩子每次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他不得不自己處理的情緒,於是用一個厚厚的盾牌,把自己包裹起來、保護起來。
因此當父母離開回來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度也很低。
d.紊亂型依戀的孩子,生活中只剩下了恐懼。
如果孩子生活的環境遭受到暴力的對待,比如虐待、打罵、冷暴力等,就很容易出行為的紊亂。他們的行為不可預期,甚至在父母身邊的行為總是瘋狂的。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的父母是不安全的,粗暴的對待會帶來孩子的恐懼。
2.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是看父母離開之後孩子哭不哭,而是你回來後孩子的反應。
我們可以從父母離開後孩子的反應,概判斷孩子是屬於哪一種依戀型別、以及分析孩子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感。
有了線,風箏才能在天空飛翔
安全感是孩子內心的一條看不見的線,就像風箏一樣,飛得再高再遠,有這一條線牽在手裡,就可以安心的自由飛翔。如果風箏失去了線,孩子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有安全感的孩子的特徵有安全感的孩子,是“會哭的娃有奶吃”的孩子。意思就是說孩子會擁有依靠重要的人際關係獲取慰藉的能力。在他遇上困難的時候,會願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比如說,一個3個月大的孩子,可以透過發出咯咯的笑聲,吸引父母和他們互動;一個3歲的孩子,遇上打雷的天氣,會撲向媽媽的懷裡尋求安慰.....這些都是孩子運用社會能力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港灣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能瞭解自己,明白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比如說孩子會清晰的認知到:“電源開關很危險,會觸電,我不能玩。”他們知道自己做事情的邊界,如何讓自己保持安全。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對世界擁有一種掌控感。如果他們可以被滿足自由爬行運動,在7個月的時候他們就會努力爬一爬、夠一夠去取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一個3歲的孩子會知道面對父母和外公外婆說不同的話語,來達到“吃糖”的目的。(不鼓勵)他們解決問題有多種方法,並且擁有創新的能力,而這些對世界的掌控感,會成就他們的安全感。他們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自信滿滿的人。
為什麼安全感對孩子如此重要?安全感是比物質滿足更深層次的需求沒有一個安全的家庭,孩子就不會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源於童年時父母穩定的健康的愛,是比物質上的餵養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
安全感並不是天生的,它建立在孩子幼年時期,特別是在孩子 3 歲前。
孩子除了吃飽穿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及時的迴應孩子需求、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搭一把手、在孩子能自己做的時候合理的退出,這些都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你會發現他們會更加勇敢的向世界探索,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並且面對困難迎難而上而不是自怨自艾。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這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不謀而合的,只有身心和心理共同被滿足滋養,孩子成長的步子才會邁的更加堅定有力。
安全感讓孩子感覺“我可以做到”,幫助他更好的走向獨立曾經我看過一部記錄片,描述一隻浣熊媽媽在離開家庭外出尋找食物時,為了降低小浣熊寶寶的分離焦慮而採取的方法。
浣熊媽媽留給浣熊寶寶掌心的愛
浣熊媽媽會先舔一舔小浣熊的手,並且將舔過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好讓浣熊寶寶仔細聞聞媽媽的味道。小浣熊因為有了媽媽的氣味相伴在旁,就會感覺到安心、不再害怕,可以放鬆的呆在自己的小窩裡等待媽媽覓食回來了。
這個熟悉的味道,就是孩子內在的安全感。有了這股內在力量,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還會將這種力量轉移到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裡去。
比如說,當孩子去上幼兒園,心裡有安全感的孩子,雖然分開的時候撕心裂肺,但是放學時看到爸爸媽媽,總會露出大大的笑容;他也會逐漸明白,爸爸媽媽雖然不在身邊,但是愛永遠在手心裡。
安全感幫助孩子有勇氣面對新生活
這種愛可以幫助他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自己倒水喝、自己上廁所、自己照顧自己。
只要孩子的心中盈滿了愛,他就有勇氣走向更獨立的人生。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擁有自信的心態和獨立豐盈的人生孩子6歲前的安全感,奠定了未來的人格根基。而因為孩子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各有不同,父母和孩子互動以及培養安全感的方式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0~6個月,對孩子最深層的愛是及時迴應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經提出:
嬰兒最初的人生階段,其發展任務是解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建立孩子的信任感,就是在鑄造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堅固城堡。在生命的最早期,孩子的一眸一笑,都值得我們及時的做出迴應。很多老一輩,總是擔心“孩子一哭就抱,怕不是要把孩子給慣壞了!”事實上,如果沒有區分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心理特點,這樣一刀切的說法是對孩子的傷害,也不利於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培養。
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
對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來說,再多的愛都不會把孩子慣壞。因為他正是透過我們給予他的迴應,來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比如說,如果我們給孩子換紙尿褲,覺得味道比較難聞,臉上的表情是噁心的、厭惡的,那麼他們就認為自己做了糟糕的事,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人;
而如果我們能給予孩子耐心的話語、溫柔的動作和眼神幫助孩子換上乾淨的紙尿褲,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可以被接納的。
這種被接納的感覺讓他相信自己可以信賴他人,信賴這個世界。孩子的第一層安全感,就在這種溫柔的、及時的迴應當中建立起來了。
6~10個月,積極的雙向交流培養良好的安全感和親子關係雙向的交流,意味著你來我往,而不是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比如說:
a.一個球,從孩子的手中滾過來,我們抓住了球,說:“呀!寶寶把球滾過來了!”(描述孩子的動作)。
b.我們再把球滾回給孩子,觀察孩子的反應,隨時調整我們的互動和語言。(在互動中積極調整)
這樣a+b的互動模式,這就是一個完整的“雙向交流”。
和孩子進行雙向的交流和互動
在這個交流當中,有語言、有動作、有眼神的交流、有難度適中的互動,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就會自自然然的建立起來,孩子的安全感也同樣也會被建立起來。
從6個月開始,孩子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動作里程碑,學習爬行、獨坐、站立、學步。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鼓勵父母在家庭裡開展“地板時間”與孩子一起互動。
6個月~2歲,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開展不同的“地板時間”,水到渠成地建立安全感“地板時間”這個互動方式,最早是由美國的斯坦利格林斯潘提出來的。所謂的“地板時間”就是我們可以用來與孩子進行互動的時間。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想法,加上我們的引導,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和相處。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安全感的獲得是自自然然、水到渠成的。
1.地板時間幫助創造平等和諧、具有安全感的互動氛圍。
在地板時間裡,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與孩子在地面上“平起平坐”。同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水平,順應他的引導。一個球,滾的太遠,低齡的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難以夠到,就會產生畏難心理,不去行動。
每個家長會在不斷的互動當中,找到最平衡和諧的點。在這個互動的過程,我們就是教孩子,我們是可以信賴的人,安全感自然自然就會產生。
2.把主導權給孩子,讓他自主選擇遊戲。
在地板時間裡,玩什麼是由孩子來主導的,而非成人。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創設一個相對完善的環境。
蒙特梭利的家庭活動區
比如說一個軟硬度適中的地墊子、一個敞開的兩層櫃放上若干開放性的玩具(家庭中的電視櫃也可以代替兩層櫃)
如果我們多一點觀察、少一點干預,你會發現孩子是天生的大玩家。他會引導我們和他玩什麼、怎麼玩。
3.根據孩子的發展調整地板時間,為安全感的建構添磚加瓦。
孩子的發展不是停留的,而是不斷的向前在走。因此環境以及我們的互動方式也需要隨之做出改變,才能適應孩子發展的變化,輔助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人格的全面發展。
在孩子開始拉起物品站立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固的把手扶杆,鼓勵孩子運用自己力量抓起站立。一把重的、穩固的實木椅子(孩子推不動的)、沙發的邊緣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
蒙特梭利的家庭活動區
而在孩子會邁出幾步了,我們還可以提供可以推動的物品,讓孩子推著走。
在不斷的體能發展中,他會感覺到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比如,他可以自由的移動,可以透過聲音、動作讓父母幫助自己達到目的,“我是一個多麼有能力的人!“這種掌控身體的感覺,也會讓他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2歲~6歲,增強安全感的五個原則在大概2歲之後,孩子的心智模式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探索世界的範圍也逐步擴大。在自由探索世界的同時,許多時候他們還不能判斷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因此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引導。孩子需要具備一種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能力。
1.設定行為界限,給予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容器”。
孩子的自由不是無邊無際的,沒有邊際的那不是自由,是放縱。如果孩子的生活當中,可以不受約束的做任何事,這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給孩子設定合理的限制
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設定一定的行為界限,界限會讓孩子保持安全的身理和心理狀態。比如說,我們會規定孩子不可以做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以及破壞環境的事情。
如此,孩子在做事情、與他人互動的時候就會有行為邊界,這種行為邊界相當於孩子安全感的“心裡容器”。他會明白:
a.不要去觸碰電源,因為這樣會觸電。(不傷害自己)
b.不要一上來就去搶其他孩子的玩具,因為這樣別人可能會攻擊你、排擠你。(不傷害他人)
c.水彩筆要畫在紙上,而不是塗在牆上,否則下次就沒有水彩筆可以用了。(不破壞生活的環境)
d.人多的時候,不要像脫韁的Mustang一樣橫衝直撞,要跟緊媽媽,不然可能會走丟。(意識到環境對自我的影響)
這些看似是對孩子的束縛,但是不難看出,這實際上是對孩子安全探索的保障。正是有了這些行為的約束,孩子才會知道自己如何做,可以保持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態。
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容器”
這個狀態就像是一個有安全感的“心理容器”,它幫助孩子感覺到什麼樣的行為是舒適合理的,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範圍裡可以自由的探索、愉快的玩耍。
2.建立一致的作息習慣,外在的穩定秩序會帶給孩子內在的安全感。
我們成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我們要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國家,陌生的人、陌生的國度、不同的時差都會讓我們有一些不安定的感覺。穩定、熟悉的環境會給我們帶來內心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對孩子來說這顯得格外重要。
孩子們其實非常喜歡秩序,這種秩序體現在規律穩定的一日作息、不會經常有大變動的生活環境、固定的照料人等等,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內在的安定感。
3.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思想、感受和情緒。
當孩子因為打雷,嚇得哇哇大哭撲向我們。我們擁抱著孩子,當孩子情緒逐漸穩定之後,我們可以和孩子說:“剛才的雷聲特別響,你感覺到特別害怕,是嗎?”如此,孩子就會理解到自己的情緒,並且逐漸學習如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情緒和感受。
害怕打雷的孩子,應該被鼓勵說出感受
安全感並不是把感受憋在心裡,而是明白可以表達出來,並且永遠會有那麼一個人,懂我,愛我。在兒童時期,這個人更多的是媽媽,而在成年後,這個人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伴侶。
4.運用邏輯思維,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孩子,會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因為面對困難,他們不至於感到害怕、惶恐,而是願意積極嘗試、努力用各種方式方法去解決。
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承擔適當的自然後果,避免過度的保護。這會很好的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因必有果。做了一件事,可能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這就是一個自然的、有邏輯的反應。
讓孩子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進行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增長他們的知識和有邏輯的經驗,並將這種能力運用到解決問題中,這也會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培養。
5.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擁有掌控力和成就感。
獨立體現在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孩子爬行、學步、奔跑、自己穿衣、吃飯、上幼兒園...這些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的里程碑,標誌著他們離開我們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每一個里程碑裡,都能給予一定的輔助,讓他們感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們會發展出更多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去面對人生各個不同的挑戰。
如果你周圍有學齡前的兒童,可以推薦他們用一下【貓小帥識字】這款識字軟體哦~在手機上下載就能用,裡面有豐富多彩的故事和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學習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