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蓑煙雨任平生Lee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群體。在公元前至2世紀期間他們被懷疑與在亞洲的北方活動的匈奴人有關,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被首次發現,併入侵東、西羅馬帝國。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5世紀末時,匈人國家逐漸瓦解並從歷史消失。匈人自東向西的進攻引發了歐洲民族大遷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對歐洲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燕然勒銘之後,竇憲又派部將出擊北匈奴,戰敗的“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史料記載,在北匈奴被擊敗的過程中,部分北匈奴或歸降鮮卑族,或po o歸降南匈奴和漢廷。其中最驍勇善戰的一些部落,決定遷往遙遠的西方。《北史·西域傳》中還曾記載,到公元160年,北匈奴的一支向西遷居到了西域,進入中亞地區。此後二、三百年間,這支遠遁的匈奴逐漸淡出大漢帝國的視野,然而,其西行的過程卻沒有留下確鑿的記錄,直至“匈人”強勢進入歐洲大陸。據波斯和羅馬帝國史料記載,匈人約在公元四世紀來到伏爾加河、頓河一帶,隨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征服戰爭。強大的匈人軍隊先是戰勝了當時的強國阿蘭,並繼續向西大敗由日耳曼人建立的東、西哥特王國,成功征服日耳曼諸部落,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徙。緊接著,匈人將目光投向東、西羅馬帝國,迫使東羅馬帝國逐年向其繳納貢稅,並不斷插手西羅馬帝國的外交事務,建立起強大的匈人帝國。極盛時期的匈人帝國版圖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一廣大區域內有著數量眾多的附屬國,不僅平日需稱臣納貢,戰時更要出兵參戰。一度橫掃歐洲大陸的“匈人”是否就是被漢王朝擊敗後西遷的東亞“北匈奴”,至今在史學界尚無定論。18世紀時,法國曆史學家德金提出了“匈人即匈奴人”的猜想,並隨著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廣受傳播。該觀點認為,北匈奴西遷後隨即於歷史上消失,和兩百多年後在伏爾加河東岸突然出現的兇悍遊牧民族在時間上吻合。懷疑這兩個民族系出同源的主要原因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這批西遷的北匈奴人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一部分在多瑙河流域。德國學者夏徳、中國史學家章太炎等支援此觀點。與此同時,該觀點一經提出即遭到部分學者反對,認為這一說法完全是憑空想象,並沒有歷史事實支援,兩派學者一直爭論至今。匈人和匈奴人的種族、語系和血緣關係即使藉助現代DNA分析也並未給出明確答案。近代主流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來自中亞的匈人與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征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只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群。但也有可能匈人是被遊牧帝國柔然擴張而西遷的混合型遊牧民族,假借過去強大民族匈奴的稱號來威嚇敵人,後來的阿瓦爾人也可能也是如此。

    但近來出現新學說指出匈人是渾庾、屈射、丁零等居住貝加爾湖一帶的古突厥部族後裔。他們使用著一種古老的突厥語,被匈奴擊敗後有一部分部落西遷最後在西伯利亞區域與芬-烏語的族群緩慢的融合變遷並繁衍生息,完全隔離於文明世界之外,直到羅馬帝國晚期才因為氣候變遷西遷到了東歐。因為長期的文明隔離,導致他們剛出現於西方史料時,完全就是個原始部落的狀態。匈人帝國內部的語言很多樣,普利斯庫斯注意到他們平民的語言與阿提拉王廷大相徑庭,阿提拉的弄臣還會講一些混雜了匈語、拉丁語、哥特語的字句來引阿提拉的賓客笑。關於匈語本身只有幾個單詞被記錄下來,但經過考證後發現很可能都是源自某種印歐語,剩餘的線索只有匈人的姓名與各個部落名。根據匈人的姓名,有學者推測他們的語言有可能屬於突厥語族,或介乎蒙古語族和突厥語族之間的語言,甚至有可能屬於葉尼塞語系。然而,基於語料太少的關係,大多數學者還是保持匈語為無法分類語言的立場。匈人精英實行一夫多妻制,而平民卻是一夫一妻制。

    一份2018年5月刊登在《自然》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他們抽取了23具埋葬年份約公元1世紀到5世紀的天山匈人古屍,發現有6個樣本中有4個的Y-DNA屬於單倍群R(包括一個R1b),以及一個L。另一份在2019年11月刊登在科學報告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他們抽取了3具分別在公元5世紀埋葬在潘諾尼亞平原匈人墓穴的男性古屍的Y-DNA樣本,發現他們分別屬於單倍群Q1a2、R1b1a1b1a1a1、R1a1a1b2a2。這項研究斷定這批匈人男性古屍都是棕色眼睛、棕色或黑色頭髮,且同時帶有歐洲和東亞血統。有關沙隆戰役的戰爭紀錄中提到阿提拉的隨行人員和士兵中絕大多數一眼就看得出是來自歐洲,唯獨阿提拉是帶有東亞人特徵。也有其他考古學家說,帶有東亞人特徵的匈人古屍都是在貴族墓穴中找到的,這些在貴族墓穴找到的古屍當中還包括一些融入在匈奴政治體系中的日耳曼人領袖。

    匈人是一個多種族混合體,只有少部分是帶有東亞人特徵……

  • 2 # 小梁說歷史2019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兩者存在必然聯絡,且聽我分析如下,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匈奴人和匈人的歷史典故。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於夏末商初被北遷之夏族淳維兼併為匈奴,世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的歷史程序,《史記》、《漢書》均留有些記載。

    上圖_ 西漢、匈奴版圖

    現在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長城,就是春秋戰國伊始直至明清,中國中原王朝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而修建的防禦工事。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朝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匈奴在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公元前119年,將軍霍去病在漢軍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擁下“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眾投降西漢。漢元帝劉奭竟寧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嫁與其為妻,此後60餘年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鞮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匈奴西遷示意圖

    在公元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先是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烏孫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公元160年左右,又西遷至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康居國“去長安萬二千里”,擁有現在新疆北境以及中亞部分地區)。至此中國主流文化中鮮有匈奴存在,匈奴徹底消失在中國歷史文化中。

    匈人(拉丁語:Hvnnvs,英語:Huns),是一支生活在東歐、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的古代遊牧民族。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記載較少。最早關於匈人的記載出現在2—3世紀的裡海沿岸,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連續擊敗阿蘭人、哥特人、日耳曼人等氏族公社時期的民族,併入侵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助推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歐洲奴隸制度的崩潰。由於拉丁文Hvnnvs與匈奴發音接近,故法國漢學家Joseph de Guignes於1756年在其史學著作《匈奴通史》中推測匈人的來源即中國漢代時期北方遊牧部落的總稱——匈奴,這一說法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甚囂塵上。

    公元4世紀,匈人這支遊牧民族在與阿蘭人、日耳曼人的鬥爭中逐漸取得優勢,迅速壯大,並且在首領阿提拉在位時期(448年至450年)達到鼎盛,控制了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廣大區域,並不斷入侵東、西羅馬帝國,給這個統治歐洲五百多年的霸主帝國帶來了巨大威脅,整個歐洲為之震動,阿提拉也由此得到了一個稱號“上帝之鞭”。

    上圖_ 阿提拉(406年—453年),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

    匈人憑藉著遊牧民族天生的騎射技術,確實在在四世紀的時候橫掃了歐洲:

    350年,滅亡阿蘭國;

    374年,征服東哥特人;

    378年,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

    4世紀末,又征服日耳曼人,奪取了潘諾尼亞平原;

    395年冬,匈人攻入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大肆掠奪,迫使東羅馬帝國每年交納貢稅;

    450年,阿提拉率軍進攻西羅馬帝國,雙方展開了大決戰,史稱沙隆之戰,戰爭結果是雙方損失慘重,西羅馬帝國中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一世戰死,但匈人也被趕到萊茵河以東;

    451年,在沙隆之戰中遭受失敗的阿提拉不甘心,轉而入侵義大利,攻陷了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但因為糧食供給出現問題,又迅速被擊退;

    452年,“上帝之鞭”阿提拉離奇去世,而他死後僅僅兩年,匈人帝國便土崩瓦解了。

    筆者認為,匈奴人和匈人存在必然聯絡,理由如下:

    一、時間節點符合。匈人出現的時間節點和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匈奴人西遷時間上吻合。從公元91年“匈奴人”戰敗後開始,至大約在公元160年左右,又西遷至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康居國“去長安萬二千里”),之後因為缺少文獻記載,但匈奴人肯定會一路向西,去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間。“匈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歐洲文獻上是出現在2—3世紀的裡海沿岸,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

    二、在中國歷史上“匈奴人”的稱呼,本身就是對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的統稱,只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群。匈奴人因為中國中原王朝的壓力,經過長期征戰和內部分化,人口銳減,但匈奴人在與中原王朝的交流、交戰過程中,也學會了很多先進的技術,使得雖然戰敗,但它的綜合實力在西域諸國中還是很強的。因為人口等原因,要想發展壯大,匈奴人在西遷過程中,必須與其他種族深度融合,這樣經過一兩百年的發展,導致血緣和其他一起屬性都發生巨大變化。隨著科學的研究成果的深入,匈人融合了波斯、蒙古和高加索等人中的特性,從這個方面來說,這也進一步從科學上印證了匈人就是匈奴人西遷的產物。

    匈人作為匈奴人重新崛起,但由於對中原王朝的忌憚,還要考慮地理環境等因素,所以匈人轉頭一路向西,征服了整個歐洲。

  • 3 # 燕山史話

    1、如果用最簡潔的話先說結論,那就是:不一定。

    這麼回答先是向那些持有正方觀點(匈人是匈奴人後代的人)潑了一碗涼水,因為他們樂於聽中國漢朝驅逐匈奴到歐洲引起連鎖反映導致西羅馬帝國最終滅亡的故事;後是對那些持反方(匈人不是匈奴人後代的人)的人會心一擊,因為他們對西方的最新研究奉為圭臬,對中國的研究嗤之以鼻。下面具體分析下原因:

    2、一是正方觀點(匈人是匈奴人後代的人)是最早學術界流行的觀點,但逐漸為西方主流學者所拋棄,形成反方觀點(匈人不是匈奴人後代的人)。

    匈奴人和匈人同族說最早源於18世紀法華人德奎尼,他查閱了《文獻通考》、《資治通鑑綱目》等中文文獻和羅馬史學家馬塞裡努斯所著的《晚期羅馬帝國史》,還有哥特人對“匈人”的記錄,並於1756年最終形成《匈奴通史》一書。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了匈奴人和匈人同源的構想,引起了大批西方學者的注意。德國漢學家夏特1900年發表了《伏爾加河的匈人與匈奴》一文,豐富了同源說,並勾勒了匈奴人西遷的路徑,對同源說做出了重大貢獻。到20世紀初,許多學者都贊同這種學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20世紀40年代之後,以英國的湯普森、德國的阿爾泰姆、美國的門琴黑爾芬等為代表對匈奴起源說皆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匈奴人和匈人之間存在差異較多,同源說缺乏依據。 尤其是門琴黑爾芬 的專著 《匈人的世界》一書出版後,匈人起源說在古典學術界已很少有人支援。

    二是東、西方均無北匈奴人西遷到歐洲成為匈人的正式記載,此事已成疑案,不能輕易下結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賈衣肯查閱了大量的中、西方文獻均無法證實是否為匈奴人西遷,東、西方對於匈奴人研究仍有爭論,難以達成共識。在西方學者反對同源說的情況下,中國學者依舊依據古典文獻推測以及實地考古推測等方法堅持同源說。學術界目前已成爭論熱點,所以難以簡單下結論。

    3、綜上,匈人是否為匈奴人在歷史學術界尚處於爭論狀態,我們無法武斷地下結論是或不是,匈人究竟從何而來,漢朝擊敗匈奴人後他們又去了那裡,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後人繼續探索發現。

    參考文獻:《古典學視野中的“匈”與“匈奴”》 劉衍鋼

    《匈奴·匈人·匈牙利本不是一種人》 羅山

    《匈奴西遷問題研究綜述》 賈衣肯

    《“匈人”是“匈奴”麼?》 徐德亮

  • 4 # 金牛角

    阿提拉是匈奴人的後裔,被兩漢逐出蒙古草原的一部匈奴人於公元160年及之後進入了錫爾河流域,之後匈人打敗了位於歐亞交界處的阿蘭人。

    歐洲歷史顯示,匈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氣溫下降,不小心感冒了,請問有什麼方法能提高免疫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