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蓑煙雨任平生Lee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群體。在公元前至2世紀期間他們被懷疑與在亞洲的北方活動的匈奴人有關,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被首次發現,併入侵東、西羅馬帝國。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5世紀末時,匈人國家逐漸瓦解並從歷史消失。匈人自東向西的進攻引發了歐洲民族大遷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對歐洲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燕然勒銘之後,竇憲又派部將出擊北匈奴,戰敗的“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史料記載,在北匈奴被擊敗的過程中,部分北匈奴或歸降鮮卑族,或po o歸降南匈奴和漢廷。其中最驍勇善戰的一些部落,決定遷往遙遠的西方。《北史·西域傳》中還曾記載,到公元160年,北匈奴的一支向西遷居到了西域,進入中亞地區。此後二、三百年間,這支遠遁的匈奴逐漸淡出大漢帝國的視野,然而,其西行的過程卻沒有留下確鑿的記錄,直至“匈人”強勢進入歐洲大陸。據波斯和羅馬帝國史料記載,匈人約在公元四世紀來到伏爾加河、頓河一帶,隨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征服戰爭。強大的匈人軍隊先是戰勝了當時的強國阿蘭,並繼續向西大敗由日耳曼人建立的東、西哥特王國,成功征服日耳曼諸部落,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徙。緊接著,匈人將目光投向東、西羅馬帝國,迫使東羅馬帝國逐年向其繳納貢稅,並不斷插手西羅馬帝國的外交事務,建立起強大的匈人帝國。極盛時期的匈人帝國版圖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一廣大區域內有著數量眾多的附屬國,不僅平日需稱臣納貢,戰時更要出兵參戰。一度橫掃歐洲大陸的“匈人”是否就是被漢王朝擊敗後西遷的東亞“北匈奴”,至今在史學界尚無定論。18世紀時,法國曆史學家德金提出了“匈人即匈奴人”的猜想,並隨著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廣受傳播。該觀點認為,北匈奴西遷後隨即於歷史上消失,和兩百多年後在伏爾加河東岸突然出現的兇悍遊牧民族在時間上吻合。懷疑這兩個民族系出同源的主要原因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這批西遷的北匈奴人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一部分在多瑙河流域。德國學者夏徳、中國史學家章太炎等支援此觀點。與此同時,該觀點一經提出即遭到部分學者反對,認為這一說法完全是憑空想象,並沒有歷史事實支援,兩派學者一直爭論至今。匈人和匈奴人的種族、語系和血緣關係即使藉助現代DNA分析也並未給出明確答案。近代主流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來自中亞的匈人與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征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只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群。但也有可能匈人是被遊牧帝國柔然擴張而西遷的混合型遊牧民族,假借過去強大民族匈奴的稱號來威嚇敵人,後來的阿瓦爾人也可能也是如此。

    但近來出現新學說指出匈人是渾庾、屈射、丁零等居住貝加爾湖一帶的古突厥部族後裔。他們使用著一種古老的突厥語,被匈奴擊敗後有一部分部落西遷最後在西伯利亞區域與芬-烏語的族群緩慢的融合變遷並繁衍生息,完全隔離於文明世界之外,直到羅馬帝國晚期才因為氣候變遷西遷到了東歐。因為長期的文明隔離,導致他們剛出現於西方史料時,完全就是個原始部落的狀態。匈人帝國內部的語言很多樣,普利斯庫斯注意到他們平民的語言與阿提拉王廷大相徑庭,阿提拉的弄臣還會講一些混雜了匈語、拉丁語、哥特語的字句來引阿提拉的賓客笑。關於匈語本身只有幾個單詞被記錄下來,但經過考證後發現很可能都是源自某種印歐語,剩餘的線索只有匈人的姓名與各個部落名。根據匈人的姓名,有學者推測他們的語言有可能屬於突厥語族,或介乎蒙古語族和突厥語族之間的語言,甚至有可能屬於葉尼塞語系。然而,基於語料太少的關係,大多數學者還是保持匈語為無法分類語言的立場。匈人精英實行一夫多妻制,而平民卻是一夫一妻制。

    一份2018年5月刊登在《自然》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他們抽取了23具埋葬年份約公元1世紀到5世紀的天山匈人古屍,發現有6個樣本中有4個的Y-DNA屬於單倍群R(包括一個R1b),以及一個L。另一份在2019年11月刊登在科學報告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他們抽取了3具分別在公元5世紀埋葬在潘諾尼亞平原匈人墓穴的男性古屍的Y-DNA樣本,發現他們分別屬於單倍群Q1a2、R1b1a1b1a1a1、R1a1a1b2a2。這項研究斷定這批匈人男性古屍都是棕色眼睛、棕色或黑色頭髮,且同時帶有歐洲和東亞血統。有關沙隆戰役的戰爭紀錄中提到阿提拉的隨行人員和士兵中絕大多數一眼就看得出是來自歐洲,唯獨阿提拉是帶有東亞人特徵。也有其他考古學家說,帶有東亞人特徵的匈人古屍都是在貴族墓穴中找到的,這些在貴族墓穴找到的古屍當中還包括一些融入在匈奴政治體系中的日耳曼人領袖。

    匈人是一個多種族混合體,只有少部分是帶有東亞人特徵……

  • 2 # 布衣評史

    謝邀,歐洲匈人與中國漢朝時期的匈奴有什麼淵源?從史書上這麼介紹,匈奴在漢武大帝時期,經過打擊已經開始衰落了,在東漢時期,己經分成幾個部落,一部分投降漢朝,一部分向向歐洲方向進軍,他們作戰勇猛,先後打敗羅馬,席捲了歐洲大部分國家。後來他們也被歐洲國家戰敗,以後他們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分裂。分成數個匈人部落,其中以現在的匈牙利為主體,還有土耳其一大部分突厥與匈奴與混合體。但是這是歷史上,史書介紹的。真假無從得知,要想知道,匈現在科學這麼發達,透過考古墓葬中的匈奴,做做DNA就可以知道了匈人是不是匈奴的後裔?

  • 3 # 歷史哨聲

    匈人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這個問題很大。要回答這個答案就不得不介紹具有奠定今天歐洲格局基礎的匈人帝國。

    大致的匈人帝國曆史:

    1、公元155年,北匈奴在鮮卑、南匈奴、東漢三方的共同打擊下,西遷到圖蘭地區;

    2、在歐洲歷史記載中,匈人最早出現在窩瓦河以東;

    3、公元350年,匈人領袖巴蘭比爾王在頓河擊敗阿蘭國王,滅阿蘭國;有人認為阿蘭國即是《後漢書》中的奄蔡國和《北史》中的慄特國;

    4、公元374年,匈人和被征服的阿蘭人共同入侵位於黑海岸北的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特王國,趁其內亂,在公元375年征服東哥特王國;

    5、在征服東哥特王國後,匈人繼續進攻西哥特王國;西哥特人重兵把守德聶斯特河,匈人使用佯攻戰術,在上游偷渡過河,逼迫十幾萬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

    6、公元378年,匈人在阿德里雅堡擊敗羅馬皇帝瓦倫斯,讓羅馬再也無法控制管轄下的諸侯;這也是東西羅馬分裂的部分原因;

    7、匈人再度擊敗日耳曼人,奪取潘諾尼亞平原,自此,從黑海到多瑙河以北的土地都被匈人統治。

    匈人帝國疆域見圖:

    8、395、400年,匈人兩次掠奪色雷斯;

    9、431年,東羅馬帝國被迫給匈奴繳納貢稅並允許匈人進行互市;

    10、435年,阿提拉突襲南俄羅斯地區和波斯帝國;

    11、441年,阿提拉宣戰東羅馬帝國,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

    12、442年,阿提拉被東羅馬阿斯帕爾將軍在色雷斯阻止;

    13、445年,匈人攻打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戰敗,被迫和匈人議和;和東羅馬議和不久後,阿提拉殺死和自己共同執政的哥哥布萊達,成為匈人唯一的首領;

    14、448年到450年,是匈人全盛時期;

    15、450年阿提拉率領10萬戰士渡過萊茵河,洗劫今天法國北部;西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組織了以高盧人組成的軍隊抵抗圍困奧爾良的阿提拉,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被擊敗;這次戰役被認為是拯救西歐基督教、避免遊牧民族控制歐洲的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戰役;

    16、453年,阿提拉突然死去,傳聞是被所娶的日耳曼公主所刺殺;

    17、阿提拉死後,其兒子厄爾納克率領匈人退縮到頓河一帶,東羅馬史書用保加爾國來稱呼厄爾納克所領導的匈人;

    18、厄爾納剋死後,匈人分裂為庫特利格爾匈人和烏特利格爾匈人,最後存在的是南俄羅斯草原的保加爾人時期;保加爾人是楚瓦什人的祖先;匈牙利人和楚瓦什人認為自己是匈人的後裔。

    19、469年,最後一位匈人國君鄧吉西克在和東羅馬的戰爭中戰死。這年被認為是匈人帝國終結的年份。

    匈人最大的歷史影響就是:他們擊敗了日耳曼人,驅使日耳曼人大量進入羅馬帝國,共同與日耳曼人滅了羅馬帝國。

    匈人是北匈奴的證據:

    1、歐洲歷史所記載的被匈人所滅的阿蘭國:《後漢書》記載:

    “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

    即奄蔡國,就是阿蘭國。

    又《北史》記錄:

    “粟特國,......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

    《北史》中慄特國的位置和《三國志》中對奄蔡國位置記錄相符。

    2、匈奴屬於蒙古人種,而根據羅馬史料對匈人的描述,匈人身材矮壯,圓頭,平鼻,小眼睛,鬍鬚較少,騎著矮小的馬。這些特徵符合蒙古人種的特徵。

    3、匈人和匈奴人在祭祀天地鬼神、崇拜日月、歃血為盟、脫帽致謝等方面基本相同。

    匈人不是匈奴的證據:

    1、匈人有人工顱骨變形的風俗(話說,東亞北韓半島和東北地區也存在用石頭壓剛出生嬰兒腦袋的習俗,似乎這是秦漢時期的一種風俗);

    2、希特勒時期對雅利安人的研究中,認為匈人是圖蘭雅利安人,是德華人的祖先,和中國的匈奴沒有什麼關係;

    3、2006年,法國和匈牙利遺傳學者,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貴族屍體,和現代蒙古人、雅庫特人、土耳其人進行Y染色體、線粒體、常染色體等DNA分析。結果表明:古代匈奴和現代蒙古人是延續世系關係,即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祖先;土耳其人和匈奴人並沒有直接的基因聯絡,更多的是文化繼承;匈奴和西伯利亞的雅庫特人也沒有血緣關係。

    但最關鍵的是:匈奴和匈牙利人有沒有血緣關係就沒有提及。

    針對匈牙利人是不是匈人的兩派爭論,日本人彬山正明認為:匈奴是一個多民族和多人種混合而成的國家;匈奴不是民族或者人種的稱呼,是國家的稱呼;匈人繼承了匈奴這個國家的明朝。如同中國曆代王朝的唐宋等後世王朝和先秦時期的唐宋政權毫無關聯一樣。

  • 4 # 大秦鐵鷹劍士

    我認為歐洲匈人有匈奴人的血統傳承,但是他們的祖先並非完完全全的匈奴人。匈奴本來就是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四處遷移,不斷的融合其它民族的基因,因此最終到達歐洲併成立國家的匈奴人已經是一個混血民族了,匈人的祖先是很多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

    匈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強悍的遊牧民族,根據《史記》的記載匈奴人是夏朝遺民。秦漢之時匈奴對中原構成較大威脅,秦始皇北擊匈奴雖然取勝,但也不得不修建長城以拒匈奴。漢武帝之時,漢朝對匈奴進行了大反攻,最終將匈奴人打弱。東漢時代,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分,其中南匈奴臣服於漢朝並最終融入了漢族;北匈奴一直與漢朝為敵,最終被漢軍打得遠遷歐洲,陳湯更是萬里擊殺北匈奴單于,書寫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語。

    南匈奴內附漢朝後導致了五胡之亂,但是最終還是融入了漢族。北匈奴為了逃避漢朝的追殺,一路西逃,先後到達了伊犁河流域、錫爾河流域(康居國)、頓河以東里海以北(消滅了阿蘭王國)、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擊敗東哥特人)。最終北匈奴大單于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立國,並不斷的攻擊西羅馬帝國,及其它蠻族,阿提拉成了上帝之鞭無情的摧殘著歐洲的文明。阿提拉暴死後,匈奴帝國迅速衰敗,最終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之後匈奴人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有其它學者研究表明,匈人與匈奴人的關係並不大:考古論證,匈人系蒙古人種、匈奴人系歐羅巴人種與蒙古人種的混血;匈人名字發音為突厥語族、少部分為波斯(伊朗)語系,匈奴人名字發音更接近葉尼塞語系;匈奴人的戰甲、弓箭箭頭等能夠反映製造業水平的產品遠比匈人先進。但是我堅定的認為匈人其實就是北遷的匈奴人融合其它民族後產生的一個民族。

  • 5 # bindong1

    匈奴強盛時期,控制著北方几百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的土地,草原民族都受到影響,可以把匈奴視為一個龐雜的族群,南匈奴像黃種人,北匈奴像白種人,,

    匈奴西遷,匈人在歐洲出現,攻城略地,驍勇善戰,建立了匈人的國家,時間.體貌特徵均吻合,應是匈奴的後裔。

    但是,現在的匈牙利主體民族馬扎爾人,是在匈人國家滅亡後幾百年後,來到匈牙利這片土地上的,這中間有段空白,馬扎爾人與匈人體貌差異比較大。

    難道西遷的匈奴人,匈人平白消失了?

    有學者認為:"雖然匈人王國在歐州消失了,但是許多的匈奴人在當地留下來,匈牙利人是其後裔,″

    一位法國學者在十七世紀就明確指出:在羅馬帝國邊界燒殺劫略的匈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在史學界有廣泛影響。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訪華時說:"匈牙利民族來自東方;歐洲人認為我們是匈奴的後代,雖然沒有明確的史料證明,但我們相信這是真的"。

    這並非外交詞令。

    匈人是匈奴人的分支,看法比較一致,現代匈牙利人是匈人的後裔,尚待考古發現來填補空白。

  • 6 # 南柯多萌

    謝邀。歐洲匈人是否是亞洲匈奴的後裔,實際上還沒有明確的、客觀的結論,但是要是說和亞洲匈奴沒有一丁點兒關係,那也說不通,畢竟當時霍去病將匈奴人趕往漠北,但是此時匈奴並沒有就此沒落,而是分裂成了南北兩部分,南匈奴歸漢,北匈奴繼續和漢朝真刀真槍的幹。

    公元八十九年,東漢聯合南匈奴打敗了北匈奴,這一次,北匈奴徹底是土崩瓦解了,從此消失了。但是消失的匈奴人到底是去了哪裡?有人說逃往了歐洲,形成了現在的匈牙利人;也有人說融合到其他的民族之中去了。

    後來,在考古學家的在外蒙的墓群中檢測了多種基因,將這些基因和匈牙利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墓地中的基因做了對比,判斷出匈牙利的此墓主人應該屬於亞洲北部。這就足以看出當時亞洲的匈奴源源不斷的向歐洲遷移,在當地形成了一個新的部落,逐漸和當地的部落結合,最終形成了歐洲的匈奴人。

    匈奴人的傑出首領阿提拉使匈奴人促進了歐洲歷史的發展,並且將叢林中的日耳曼人推向了歷史舞臺,最終匈奴與日耳曼結束了羅馬人的時代。從側面可以看出,當時的漢朝是有多厲害,將匈奴打的是落花流水,就是這些殘兵敗將,硬生生地推動了歐洲的歷史程序。

  • 7 # 趙凡丁201

    1丶北匈奴人被強大漢王朝擊敗後,向西部遷徙,遷至高加索丶南俄草原一帶。中國史書及伊朗古籍均有明確記載。

    2丶幾百年後(公元3一5世紀),北匈奴一部分人繼續西遷,進入歐洲。另一部分人留在高加索及南俄草原。入侵歐洲的匈人攻城掠地,曾擊敗羅馬帝國。其著名首領即為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據歐洲史書記載,這些入侵者有下特徵:

    (1)自稱匈人。

    (2)身材矮壯,圓頭,平鼻,小眼睛,鬍鬚稀疏,具有典型東亞人特徵。

    (3)作戰勇猛,兇悍,善於長途奔襲。

    (4)崇拜天地鬼神,行脫帽禮,歃血為盟等信仰習俗和匈奴人基本相同,與歐洲人差異較大。

    3丶留在南俄草原的匈奴人,與突厥人、斯拉夫人不斷混血,形成一個新的族群,自稱匈人或馬扎爾人。公元9一10世紀,進入歐洲。為第2波入侵歐洲的匈人。他們西向一直打到今法國境內,被日耳曼人擊敗。後退至東歐地帶,皈依基督教,成為今日之匈牙利人。

    (1)名稱上保留了匈的發音。

    (2)保留了東亞人姓在前,名在後的命名等風俗習慣。

    (3)當年入侵歐洲時,亦是勇猛、兇悍的流動作戰風格及戰術。

    (4)經現代DNA測定,匈牙利人保留有古代匈奴人1‰的血統。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自從農耕和遊牧一別兩寬,農耕民族人丁興旺,不斷將遊牧民族向北驅趕。

    很多遊牧民族被驅趕到漠北,為了生存權互相攻擊,最終角逐出來一個勢力最強的部族。其他部族就紛紛歸化到這個最強的部族的名號下,形成了一個鬆散的遊牧民族部落。最早成為遊牧共主的部落叫做匈奴(其實這個是漢朝人給他們取的名字,就像歐洲三大蠻族的名字其實也是羅馬人取的一樣。看來沒文化,連名字都不會取),因此,匈奴其實是一個族群的名稱,裡面囊括了很多部族,如後來名聲大噪的突厥,此時就是匈奴勢力範圍裡的一個小部落。

    (匈奴人勢力範圍)

    匈奴人裡甚至還有高鼻深目的高加索人種,這應該是匈奴在中亞一帶攻城略地時俘虜的外族人,被當做奴隸帶進來蒙古高原。後來這些高加索人趁著匈奴勢力衰弱,就起兵反叛,在中國北部建立了一個短命的胡族政權——羯趙。

    匈奴人在北方一度稱霸,冒頓時盛兵40萬人,漢朝百戰之餘的30多萬精銳部隊,都不能將之擊敗,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後來漢武帝時,重用衛青、霍去病等主動出擊匈奴,將其擊敗。此後,漢朝掌握了戰爭主導權,歷經100多年的持續戰爭,南匈奴內遷,北匈奴被擊敗遠遁,不知所蹤,這時是在公元91年。

    ——300年過去了——

    公元375年,有一個神秘的部族突然在歷史舞臺上大顯身手,在首領拉米爾(或者稱為巴拉姆貝)的帶領下入侵俄羅斯南部,戰勝了高加索北部的阿蘭人,然後又擊潰了居住在第聶伯河以西的東哥特人,又在376年入侵已經衰亡的羅馬帝國。然後,他們在在405年,開始左右定居在匈牙利大草原上。

    (歐洲歷史學者認為匈人的老家)

    歐洲當時的歷史學家全都處於懵逼狀態,這夥人是什麼人?來自哪裡?他們要幹什麼?沒有人知道。他們寫在歷史書上的史實是,公元434年,一個叫阿堤拉的蠻人首領,帶著一支龐大的好像從地底下冒出來的軍隊將羅馬帝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被迫屈服在野蠻人的腳下。

    羅馬人曾經打過三大蠻族,可是對這夥人毫無辦法,他們聽見他們自稱是“匈人”,就在史書上記下了這夥蠻族的長相。

    “這些人天生一副黝黑的醜陋面貌,矮小的身軀上長著一個可憎的塊狀物體,看上去根本不像是頭顱,上面甚至連五官都沒有,只有幾個類似眼睛的小洞……因為臉上應該長出鬍鬚的地方都被劃出了疤痕,所以他們一直不長鬍子。”

    後來阿堤拉暴亡,他的幾個兒子爭權,歐洲的日耳曼人、羅馬人、高盧人聯軍都與逮到機會徹底擊敗了這個橫亙在他們頭上的恐怖陰雲。

    ——1300年過去了——

    時間轉眼到了明朝末年,有很多外國傳教士來到了中國。

    其中有一個法華人,他翻譯了一本書介紹中國,在法國國內很暢銷。法國國內有一個專門研究東方的學者,叫做德經,無意間讀到了這本書。如此,他突然變得學貫中西起來,將羅馬歷史學家的關於阿堤拉的記載與中國歷史記錄中的匈奴的記載相互比對,發現讀音相似,時間相近。

    (明朝末年有很多外國傳教士)

    當時東方學說是顯學——因為當時的中國瓷器暢銷世界,歐洲能夠瓷器距今只有300年時間,之前一直都是進口中國的,我們不覺得多貴,歐洲人認為瓷器簡直價值連城——德經把他關於匈奴和匈人實際上是同一個部族的設想寫到了書裡。

    “在陝西、山西和北直隸省的北疆以北,過去曾居住有一個著名的民族,它產生了被我們後來稱為匈奴、突厥、蒙古和韃靼等民族。商代國王稱此地為鬼方,而周代國王則又稱之為獫狁,最後漢代皇帝又稱之為匈奴,這是個被華人讀訛的名稱,我們至今同樣仍不知其真正發音,但肯定是由它產生了Huns或Hunni等名稱。由於這些民族入侵了歐洲,所以在那裡也變得著名起來。”

    德經的這一大發現震驚了歐洲學術界,然後很歷史學家都認為言之有理,都在各自的書裡都做了引用。

    ——200年過去了——

    200年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進入了屈辱的近代史。

    西方人的船堅炮利,打碎了華人“天朝上國”的迷夢,不得已清政府設定了駐外公使,隸屬於總理衙門,統一協調對外事宜。有一個叫做洪均的狀元郎,得了個出使的差事,遍遊歐洲諸國。他寫了一本書叫《元史譯文證補》,本來是寫元朝歷史的,這在中國元朝歷史文獻佔有一席之地的學術著作。這位狀元郎也是學富五車,旁徵博引,在樹立也把德經的說法給寫進去了。

    (清朝狀元郎洪均)

    民國時有一個國學大家叫章太炎的,遍閱群書時,偶然發現竟然有這一條記載,因此也興致勃勃地謄寫了下來。再過幾年,近代大學者梁啟超也讀到了章太炎的書,正苦悶於老大中國狀態裡的他,突然發現歷史上的這個事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振華人計程車氣。他把匈奴人西遷後,掀起了一系列民族西遷的浪潮,最終掀翻了羅馬帝國,使得歐洲陷入中世紀1000年這件事寫進了《中國歷史研究法》的書裡。

    (漢永元一役)竟以此嫁禍歐洲,開彼中古時代千年黑暗之局;直至今日,猶以匈奴遺種之兩國(塞爾維亞與匈牙利),惹起全世界五年大戰之慘劇。

    梁啟超是名家,很多人都讀他的書,這一個論點越來越流行了起來,好像確實如此一般。

    ——現在——

    由於中西方都存在有這樣的假說,因此世界範圍內的考古學家都在搜尋這樣的考古證據,畢竟東西方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交流的事足以證明東西方的交流和影響在很早以前就進行了。

    然而考古的證據並不支援這一點。

    匈牙利人在歐洲人中相當另類,他們也自認不屬於歐洲的主體民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他們自稱是馬扎爾人。為了保持民族的獨立性,他們在歷史上勇敢地同土耳其、奧地利進行了上千年的鬥爭,直到1918年立國後,為了增強民族自豪感,他們開始塑造民族歷史。

    1961年時,匈牙利出土過一個匈人墓葬,透過分子人類學檢測DNA發現,這個匈人的Y染色體單倍型屬於L型別。單倍群L不是歐洲常見的型別,可也不是漢代匈奴人所在的東北亞型別,因為蒙古、新疆等匈奴墓中檢測出的,匈奴父系型別主要是Q1,R1,N1a和C2,唯獨沒有L型別。

    從長相上看,匈奴人是高鼻深目多須,與匈人記載的矮鼻小眼無須相差太遠,基本不可能是同一民族。

    (劉禹錫是匈奴裔:高鼻深目高顴骨多須)

    (匈人畫像:細目朝天鼻無須)

    在南俄大草原上,遊牧民族非常多,哪一個都不是好惹的,像斯基泰人、塞種人、康居人、吐火羅人、突厥人等,一個被漢朝打殘了匈奴人部落,西遷的過程中怎麼可能會避免被別人融合掉呢?鮮卑人佔據匈奴故地時,原有40萬人匈奴人就集體加入了鮮卑。西遷的匈奴人數量,眾不過數萬而已,在南俄草原那個獵場,能僥倖活下來就已經不錯了。

  • 9 # 燕北林叢

    亞洲匈奴原來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公元1世紀前後,分裂成南北兩個部分,南匈奴大部分歸順了漢朝,北匈奴開始向西遷徙進入了歐洲,於公元3世紀末,這個消失了幾近200餘年的民族又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

    北匈奴大約於公元350年前後進入歐洲,在巴蘭比爾王的帶領下與當時稱為阿蘭國的突厥人發生了戰爭。阿蘭國傾全國之力與匈奴大戰於頓河沿岸(即今俄羅斯頓河附近),阿蘭國戰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亡,匈人第一次出現在西方的史書中。阿蘭國即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奄蔡國”,位於中亞康居西北。《後漢書·西域傳》中載:“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

    奄蔡國示意圖

    後來匈奴又進入了第聶伯河(烏克蘭境內)流域東哥特人(也稱東哥德人)的領地,公元375年,匈奴人征服了這個生活在東歐草原上的民族。

    匈奴人並沒有就此停止征服的步伐,裹挾著東哥特人,繼續向西進攻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對岸試圖憑險據守,匈奴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在河對岸作勢佯攻,另一路從上游趁夜渡過德涅斯特河,迂迴偷襲,西哥特人大敗。最後,在羅馬皇帝的允許下,過了多瑙河,轉移到巴爾幹半島,定居在羅馬境內,為羅馬帝國戍守禦邊。

    阿蘭國示意圖

    匈奴人也就在多瑙河附近的肥沃的匈牙利平原上暫停了下來。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西羅馬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這時候匈奴人也建立起了他們的匈奴帝國。395年到431年間,數次侵擾東羅馬,逼得東羅馬皇帝不得不答應每年向匈奴人納貢繳稅。

    大約435年前後,匈奴王阿提拉殺死了與自己共同掌權的兄弟,獨掌大權,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進攻後,又把目光投向了東羅馬,逼迫東羅馬繳納更多的貢稅,並且不斷插手西羅馬的事務……弄得羅馬皇帝不勝其煩,因為無法滿足他的無理要求,匈奴人即以此為藉口,於441年向拜占庭宣戰,攻城略地,大肆洗劫巴爾幹地區。

    頓河位置

    但匈奴人的氣焰,終於在442年被東羅馬將軍阿斯帕爾阻截於色雷斯,被迫後撤。443年,匈奴再次攻打拜占庭,這次攻到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林)城下,東羅馬全軍覆沒,與匈奴訂了城下之盟,“割地賠款”,匈奴人才撤回了自己的地盤。

    448年到450年匈奴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野心膨脹的阿提拉把劍鋒又指向了西羅馬,他的目標這次是萊茵河對岸的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整個高盧地區。

    451年,阿提拉揮師十萬渡過萊茵河,進入高盧地區,洗劫了位於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在圍困奧爾良城的時候,遇上了羅馬名將阿提紐斯,與西哥特人組成聯軍救援奧爾良。這年9月阿提拉的匈奴軍與西羅馬和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法國巴黎附近展開大決戰,此役,慘烈異常,雙方戰死者達15萬多人,西哥特王戰死,餘部撤離了戰場。匈奴軍也損失慘重,無力再戰,退回萊茵河。

    第聶伯河位置

    452年,得到休整後,匈奴帝國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懲罰之戰,阿提拉率軍翻過阿爾卑斯山,攻入義大利,義大利北部所有城鎮都被匈奴軍摧毀,匈奴大軍直搗都城羅馬。西羅馬皇帝派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議和,阿提拉答應議和,但逼迫西羅馬皇帝將他的妹妹荷諾莉亞公主送到匈奴,否則,還會回來攻打西羅馬。

    453年,阿提拉迎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新婚之夜神秘死亡。隨著英雄一世的阿提拉的死,輝煌一時的匈奴帝國也隨之土崩瓦解。

    阿提拉死後,他的後人退到了匈牙利一帶,後來又退到南俄羅斯地區,在俄羅斯平原上分裂成若干個小部落,互相征戰不休,被來自亞洲的瓦爾達部落吞併。其餘散落在多瑙河流域和其他地區的匈奴人也被當地居民同化。

    歐洲匈人即是亞洲匈奴人,最早由18世紀的法國史學家德金提出,後來隨著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而廣泛傳播。

    此種觀點認為,北匈奴遠走歐洲後:

    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流域(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即今匈牙利。

    所依據的就是歐洲史書中所記載的匈人滅阿蘭國,以及中國史書《北史》、《三國志》、《後漢書》中對“奄蔡國”的描述,和匈人在祭祀、拜神、結盟、答謝等禮儀方面有相似之處。雖然沒有其它確鑿的證據證實入侵歐洲的匈人與匈奴有血緣關係,但歐亞大陸茫茫的草原與荒漠,在古代各遊牧民族之間並沒有嚴格的邊界劃分,種族成分複雜,民族間的融合、分化也屬正常之理。

  • 10 # 都城歲月

    一封粟特人的信件足以成為這個問題的鐵證!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90公里一個廢棄的郵包裡找到八封古粟特語書寫的信件,寄自生活在中國各地的粟特人,是研究粟特語重要的資料。

    其中編號為2的信件(見上圖)寄往撒馬爾罕,寫信者是受僱於撒馬爾罕一對父子老闆,是他們中國的生意代理人。信中彙報了在中國的情況,提到他在酒泉和武威僱傭的織工和從事的麝香、羊毛和亞麻織物等方面的生意。信中還寫到:

    “還有,先生,之前的皇帝據說因為饑荒逃離了洛陽,有人放火燒了他的宮殿和城市。宮殿燒了,城市毀了。洛陽沒有了,鄴城也沒有了!”

    這位信件的斷代提供了關鍵線索,他指的是311年六月石勒夥同劉曜等人攻克洛陽、鄴城並燒殺搶掠的事件。

    這時的石勒還沒有稱帝建立後趙政權,名義上是內附的匈奴人後裔劉淵、劉曜的劉漢的一員大將。石勒本人也是出生在山西的羯人後裔,羯人其實也是匈奴屬下一個別部,黃白混血特徵比較明顯。

    這封信中把洛陽的侵略者稱為“匈人”,這個時間段匈奴已不見於中原史書記載,而匈人正好在中亞地區活動,說明在粟特人眼中,匈人就是劉淵、石勒所屬的匈奴。所以匈人與匈奴之間的聯絡不辯自明。

    這個時間後,匈奴(匈人)繼續西進,約370年前後攻擊阿蘭人(與粟特人同屬東伊朗民族)的國家奄蔡,位置大約在裡海北頓河流域,此事中國史書與歐洲史籍均有記載。之後匈人歷史基本見於西方史料。

    “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北史 · 西域傳》
  • 11 # 閉家鎖的紅楓

    雖然在一般歷史愛好者看來,歐洲匈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但其實這個問題現在在學術上是有爭論的。

    最早提出匈奴與“匈人”同族說的人是法國學者德·奎尼。德·奎尼於1756 年完成著作—《匈奴通史》。在著作中,他對照了中國文獻和西方的記錄,把匈奴和“匈人”之間的兩百年曆史聯絡在一起。他參考的中文文獻是成書較晚的《文獻通考》《資治通鑑綱目》等書籍,同時他還涉獵了羅馬史學家馬塞裡努斯所著的《晚期羅馬帝國史》及哥特人對“匈人”的記錄,再與中國文獻相結合,形成了“匈人”與匈奴同源說。

    而在20世紀初,德國漢學家夏特對這個理論假說做了補充,:匈奴人確於4 世紀西行至

    伏爾加河流域,於4世紀末向西攻入歐洲。

    也就是說,這個理論假說成形是在20世紀之前的近代歐洲。研究辦法也比較單一,就是把中歐的古代史書相對照著看。

    放在今天,這種研究辦法可以說就是“在故紙堆裡翻書”並不算全面。而今天的歷史學研究講究和考古,人類學,生物學各學科結合。”匈奴即匈人“這個說法在今天不被很多學者認可也不奇怪了。

    從20世紀中葉後開始,隨著歐洲學者對匈奴和匈人的研究慢慢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匈人與匈奴在人種、語言和藝術形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現在國際上已經沒多少人認可匈奴就是匈人了,目前堅持匈奴就是匈人的,其實在世界上就只有一些中國學者了。

    但是在中國,在19世紀末。很多中國學者聽到”匈奴即匈人“後深受鼓舞,因為能考證出能被漢朝打敗的匈奴,卻能在歐洲耀武揚威,這在20世紀初已經落入歷史最低點的華人來說,聽起來就很爽。

    匈奴人屬於蒙古人種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但他們與中原華夏民族並不是同宗共祖。匈奴主體民族屬於古西伯利亞型別蒙古人種(即北亞型別), 與東亞型別蒙古人種(華北型別) 為主體的漢人是沒有血緣關係的, 說匈奴人是“夏后氏之苗裔” 的說法顯然是沒有根據的, 他們在遺傳學上沒有任何聯絡。

    有些人認為,歐洲人現在不承認匈人就是匈奴,是種族主義偏見,但要知道,”匈人是匈奴“最早是18-19世紀歐洲學者提出來的。而20世紀之前的歐洲人比起20世紀後才是真正的種族主義者,今天的歐洲學者更沒理由因為種族主義就昧著良心否認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過敏性鼻炎,用抗過敏益生菌效果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