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沂水2222222

    因為魏國首先就算不上變法,只是單純的軍隊進行改革,是透過一個優秀的將領訓練一支強軍,並沒有對現有的制度造成衝擊,而且當時魏王真不咋的,兔子還沒死就把狗燉了,孫武就是例子,不重要人才,商鞅就是魏華人,不得志才周遊列國,最後選定秦國,一展胸中抱負。

  • 2 # 手機使用者66982684662

    秦國的變法是脫胎換骨!魏國不是!也就是說它變法不徹底!還有一個原因是人才外流。公孫鞅就跑到了秦國,幫助秦國變法,他就是商鞅。商鞅反過來幫助秦國奪取了河西。

  • 3 # 星流蔚宇

    1.變法不徹底,只變軍隊 2.牛逼的人不要或者說不信任,比如吳起,衛鞅。3.變法只堅持了兩代半。4.底子都被惠王敗光,龐涓兩敗而身死,魏武卒基本打光。

  • 4 # 一路同行127645072

    春秋時期魏國確實率先變法,也曾強盛一時。然而隨著文侯,武侯的去世,霸主地位隨之落下神壇。個人感覺主要原因有二,其中是變法不夠全面,商鞅變法是多層面的。有強軍,有富民。縱觀其他國家的變法也只是某一方面的,比如齊國變法注重吏治,趙國注重軍改。不如秦法變的深刻。其二是變法沒能傳承,變法如果能深入人心,像現在這樣寫入法律來規範,不能違背。這樣就不會造成先王死而變法滅的局面。

  • 5 # 張不叄讀秦史

    魏國的滅亡原因不少,但最引人注目的原因是,忽視人才。

    戰國初期,魏文侯招攬了一大批頂尖人才,每個名字都可謂如雷貫耳: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翟璜,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在君臣同心協力的奮鬥下,魏國成為天下第一個超級大國,人才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到了魏惠王時期,這種局面迅速出現變化,魏惠王志大才疏又沽名釣譽,《資治通鑑》記錄過他和齊威王的一番關於國寶的對話,魏惠王把明珠當成國寶,齊威王卻列舉了自己國中一些名臣良將,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寶。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表面上魏惠王也禮遇過孟子等學者,但對於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卻視而不見,前有孫臏被迫害成殘疾,後有與衛鞅失之交臂,連殺他的興趣都沒有。結果桂陵馬陵之戰,孫臏指揮的齊軍重創魏軍,河西之戰,衛鞅又給魏軍補了刀,魏國霸業徹底斷送。

    這還僅僅是開始,魏國的人才流失從此成為常態。不知多少人才都出自魏國,歷任魏王卻一個都不用。張儀、公孫衍雖然在魏國、秦國交替擔任丞相,但主要是外交官性質,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很小;樂毅、尉繚也出自魏國,卻各自來到燕國、秦國才得以出頭;范雎更不用說,差點被迫害致死;信陵君本來是王族中難得的棟樑,魏安釐王卻對他百般猜忌提防……這樣荒誕的局面一再重複,當然會把所有人才驅趕得乾乾淨淨。

    除此之外,魏國地處中原腹心,與秦、趙、韓、齊等多國接壤,魏惠王時期混亂的外交戰略也為自己樹敵不少,連續三場大戰,分別與趙、韓、秦都結了怨;三戰皆敗,換成任何一個強國都經受不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 6 # 天地之間一氣而已

    魏國本為戰國首強從文候到惠王,獨霸天下達百年。後來不可一世的秦帝國曾經被魏國打到都城淪陷。就是這樣一個強國卻衰敗了,究其原因有幾點值得總結。 魏齊爭霸中,魏將龐涓被齊將孫臏打敗,全軍覆滅,淪為二流國家, 捨近求遠攻中山,虛耗國力去攻取一塊飛地,趙國的臥榻豈容你魏國享用? 攻秦河西而不滅秦,此為留取禍患之道,秦國喪師辱國全民皆哀,就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報仇雪恥。四面結敵,秦、楚、齊、趙、韓這些戰國列雄全被魏國虐了個遍,自然也就結下列國仇恨的種子。秦國有淆函之固,可以鎖一關拒天下。魏國四戰之地周圍皆平原無險可守。這種四面結仇的做法顯然不可取。 為小利而棄三晉聯合。三晉天下莫強焉,三晉擊秦則秦敗,擊楚則楚敗。魏國為了小弟衛國被趙攻打就出兵擊趙,為了南韓不尊魏為王就擊韓。此為霸道非王道也。 王道者,取一城而固一城。擴實力而不重名。魏國在享受制霸天下的同時卻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若魏國攻佔河西后繼續滅秦,則天下歷史或許又將改寫。 魏國作為第一個變法吃螃蟹的國家,沒有繼續深入變法而是滿足於現狀,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狀志,沒有貫徹始終統一天下的戰略思想,所以最終被更為先進的商鞅變法所淘汰也是歷史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寒假過後孩子如何調整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