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軒築夢
-
2 # LeJack
不是因為有了網際網路,才有了網際網路思維,也不是隻有網際網路公司才有網際網路思維。真正的網際網路思維是對傳統企業價值鏈的重新審視,體現在戰略、業務和組織三個層面,以及供研產銷的各個價值鏈條環節中。並且將傳統商業的“價值鏈”,改造成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價值環”
我在之前的一篇演講稿中已經對網際網路思維有了初步的闡述,沒讀過的請百度“網際網路思維獨孤九劍”。近期發生的很多事也不斷地刺激我更進一步的思考,所幸就把這些思考和總結匯總成書了。
我對網際網路思維的定義:在(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等科技不斷髮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使用者、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針對近期一些對網際網路思維理解的誤區,談一下我的觀點。
1、不是因為有了網際網路,才有了網際網路思維。而是因為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以及對傳統商業形態的不斷衝擊,導致了這種思維得以集中式的爆發。這個道理很簡單,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網際網路在技術和商業層面的變化必然會帶來上層思考方式的變化。
2、網際網路思維不是網際網路人的專利。不是因為你在網際網路公司你就具備這種網際網路思維,也不是傳統企業就沒有這種思維。網際網路思維就是一種思考方式,它不屬於哪一類人。網際網路公司出來的也有很多人不具備這種思維。
3、網際網路思維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也不是境界虛高。在網際網路思維的指導下我們可以重新審視一下我們原有的一些商業習慣。現代社會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導致我們經常一知半解,很多人並沒有深入地理解網際網路思維,就四處挪用,這個稍微有點悲哀。
4、多數人都在用網際網路思維做營銷,而少有人去完成網際網路思維的系統思考。賣牛腩、賣煎餅果子的案例遭到大多數人吐槽之後,又有大把人用網際網路思維來包裝,賣電視、賣包子、賣衛浴、賣家居,等等等等,甚至還有人要用網際網路思維去改造一所青樓!話說回來,用網際網路思維做營銷,本身也是去博取眼球、獲得關注和流量,流量思維本身也是網際網路思維的一種。
5、網際網路思維,你認為它重要,它對你來說就有意義,你認為它不重要,它對你來說就沒有意義!對於傳統企業和創業者,我們要做的不是看客,不是在這裡看熱鬧。一種新的商業現象和商業邏輯,我們要思考的是怎麼為我所用,因為我們在切切實實地做生意!如果不理解,我們就去研究和學習;如果理解了,挽袖子動手去幹就好了。
那麼,到底怎樣理解網際網路思維?依然是我之前總結的“獨孤九劍”9大思維,包括:使用者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資料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
這裡我給大家講講其背後的商業邏輯,這裡尤其針對的是面臨網際網路轉型的傳統企業。
真正的網際網路思維是對傳統企業價值鏈的重新審視,體現在戰略、業務和組織三個層面,以及供研產銷的各個價值鏈條環節中。並且將傳統商業的“價值鏈”,改造成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價值環”。
“價值環”以使用者為中心,戰略制定和商業模式設計要以使用者為中心,業務開展要以使用者為中心,組織設計和企業文化建設都要以使用者為中心。戰略層、業務層和組織層都圍繞著終端使用者需求和使用者體驗進行設計。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價值環”模式。
其中,在業務層面,使用者端和供應鏈端聯接起來,形成了一個閉環,將不斷地實現價值動態地傳遞,使用者將需求反饋至研發生產,研發生產形成產品或服務再傳遞到銷售端,銷售端透過接觸使用者又形成了二次的迴圈。這種經過網際網路思維改造的“價值環”模式,將對傳統商業生態和商業理論帶來深刻的影響。“價值環”要求我們必須要持續不斷地關注使用者需求、聆聽使用者反饋並且能夠實時做出迴應,這是未來企業建立商業模式的基礎。
那麼,網際網路思維在這個“價值環”中如何分佈呢?
一、戰略層
主要命題:怎樣明確產業定位?怎樣制定戰略?怎樣設計商業模式?
典型思維:使用者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
二、業務層
(一)後端:產品研發及供應鏈
主要命題:怎樣做業務規劃?怎樣做品牌定位和產品設計?
典型思維:使用者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社會化思維
(二)前端:品牌及產品營銷
主要命題:怎樣做品牌傳播和業務經營?怎樣做商業決策?
使用者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資料思維
三、組織層
主要命題:怎樣設計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怎樣建設組織文化?怎樣設計考核機制?
典型思維:使用者思維、社會化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
這樣來看,網際網路思維已經絕不僅僅是停留在營銷環節,而是涉及到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我後面會針對每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
-
3 # 肖威
要有變現的思維方式,我們很多的這個網際網路企業的話都太過於,把時間花費在打造自己的產品和去完成技術的提升提升上面,而沒有思考我們的技術和我們的產品是否真的能夠去完成商業價值變現,所以當一個產品能夠快速完成商業價值變現的時候,其實,這個產品的技術或者產品的人員的話都沒有太大的價值。
所以作為一個網際網路企業,最需要去思考的問題是,如何用技術所打造的產品被別人所使用,在被別人所使用的過程當中,如何能夠更好的凸顯自己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所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具備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的商業的企業,才具備存在的價值,不然的話,他很難得完成企業的運轉,從而在企業的生存當中被淘汰。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想了好久,關鍵在於“網際網路思維”這個詞。算起來這應該是2013年行業裡最火的詞,尤其是幾個號稱用網際網路思維做實業,掉頭反攻網際網路的所謂成功者,四處講演,用力大忽悠,仔細聽聽無非是圈子裡早就已經爛熟的那些討論。從門戶到垂直到web2.0,再到微博微信,無非就是那幾個。什麼長尾理論啊,使用者體驗啊,定製服務啊……你多聽幾次,出去聊天的時候故作淡定深沉,時不時扔出幾個詞,然後抽一口煙微笑不解釋,立刻就是一副得道高人隱藏已久的樣子,要你多說幾句就立刻推辭說抱歉我還有個投資人的飯局要去,下回再聊,其實是為了趕末班地鐵回燕郊的出租房。總之從2001年開始進入中國網際網路,這種大忽悠我真是見得多了,說什麼用網際網路思維做實業,人家做實業的高人真進來玩,分分鐘甩人好幾條街。所有的這些概念都是人家玩過的。只是限於網際網路的技術門檻,很多傳統實業上的人被壁壘擋住了而已。史玉柱進網際網路的時候,大家都等著看他笑話,最後被人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這還是史老闆肯說,不低調,低調的更多。
吐槽完畢,先說網際網路思維是什麼。作為傳媒出身,我對網際網路在資訊科技服務上的一面更敏感,而且這也是網際網路對社會影響的最主要領域(當然還有商流物流等方面,不過網際網路主要是重整了資訊流)。就我所經歷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變化來看,如今所說的網際網路思維,實際上核心在於以下幾個點。 1.去中心化。這是目前網際網路行業變化的最大特點,也是讓很多傳統業者,乃至老一輩網際網路行業人士無所適從的特點,無論噱頭如何花哨,這個根源上的變化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噱頭才能忽悠住那麼多人。從傳統媒體時代開始,資訊的流傳是有關鍵節點的,電視廣播報紙雜誌,資訊的關鍵節點很明確,控制也很方便。監管部門一聲令下,不願意讓人看見的資訊就消失了,除非手抄本,手抄本也很容易順藤摸瓜。即使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各種新聞門戶和垂直門戶對於傳統媒體的複製性依賴還是很明確,加上搜索引擎關鍵字的匯入控制,網際網路資訊傳播節點的壟斷依舊很強,依舊可以透過控制住傳統媒體端和重點網站來操控輿論。
不過網際網路帶來的變化很明顯,就是單純消除或者控制資訊的難度顯著提升,要麼藉助於行政權力,要麼付出更大的成本(例如對百度關鍵字的買斷和消除,費用很高),因此網際網路時代對於資訊的操控初現了變化,就是資訊對抗戰,透過散佈對立性資訊或者虛假資訊來模糊事實,讓使用者無從判斷,水軍、刷榜之類的出現證實了這一做法有效。所以當網際網路時代進入到twitter和facebook時代,中國的同類網站興起之後,水軍的瘋狂成為初期無法遏制的景象。在資訊傳播節點完全被打碎的情況下,就連傳統的行政管制都失去了大半威力,更無須說花錢控制資訊流通節點。因此面對新的資訊流通模式,如何取信於使用者,獲得使用者的好評,過去那種集中火力轟大門戶,傳統強勢報刊媒體的做法基本失去了作用,適合去中心化特點的各類紅人、大V的出現適逢其時,所謂的“自媒體”說法就此流行。
對於依賴媒體傳播品牌資訊的網際網路產品和服務來說,這一變化實際上有利有弊,傳統資訊流通的節點被打碎,接近消亡,企業投向傳統媒體的廣告和資訊量大大減少,網際網路傳播節點的控制難度增加,成本提升,無數難以適應這一變化的企業陷入彷徨,這是弊端的一面。我有不少認識了好多年的公關公司的朋友,這兩年都和我訴苦,說公關不如從前好做了。從前是盯住重點媒體,敢花錢,就能把控住輿論,現在這招根本不靈,控制不住。要控制輿論的成本直線提升,必須重新想辦法。我也給出過一些主意。但去中心化,有利的一面就是如果企業能適應網際網路的變化,建立起從屬於自己的資訊流通節點和品牌,那麼資訊的傳播效率會顯著提升,成本則大大下降,說白了,就是企業要學著做自媒體。這就是小米興起之後,行業內無數企業都開始學雷軍,學他演講,學小米對微博和社群的把控建設,學所謂的“飢渴營銷”,根源就在於小米比別人快一步,建立了一個有效的資訊流通渠道,有足夠的把控力。中小企業未必能有雷軍的資源和思路,但學著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傳播渠道,學著透過各種誇大宣傳打造品牌,這點皮毛還是學得到,各種以打造高粉絲量的微博、微信、社群大號為表現的“網際網路思維”達人就此層次湧現。
2.快速精準既然網際網路的碎片化資訊傳播基本壓制住了傳統媒體的傳播路徑,那麼擔負起原有媒體的內容傳播責任也是順理成章,而且面臨新傳播節點對於時效和容量的限制,資訊的快速更新迭代就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從社群和微博興起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各種驟然興起、影響深遠的網際網路大事件,基本都遵循著一日幾次更新播報變化的規律,將其中所有事態發展欺負清晰展現,持續抓住使用者注意力,這原本是有實力的電視媒體如CNN或者央視才能做到的新聞滾動更新,卻由於沒有了派遣記者和後臺影片製作的流程,變得異常簡單,任何在場有微博的人都可以擔負起這個任務,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就可以將使用者注意力牢牢抓住。
資訊傳播渠道的變化,引發了使用者需求的變化,也導致了資訊提供者的被動應變。媒體的應變不在這裡贅述,對於希望提供產品和品牌資訊的企業來說,資訊內容的迭代壓力是紮實的考驗,遠比簡單的建立一個形式上的“自媒體”要困難得多,學雷軍搞演講、搞微博、搞社群、搞口碑傳播,形式很容易學,但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候說,大部分的企業都不得其法,而類似小米這樣的企業,則是不斷從媒體行業中吸收人才,強化自己的優勢,在資訊的快速更新迭代上做的更好一些。與此同時,對應資訊的快速更新,產品的快速更新也成為另一個支援資訊傳播的焦點。只有產品不斷體現出變化,資訊快速更新才不是無病呻吟,這對於企業的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產品更新跟不上,那就只有搞花邊,沒事和業內的對手打打口水仗,搞搞“西紅柿”這樣的花絮,在不涉及產品的情況下保持曝光度,雷軍、劉強東、周鴻禕等人都深諳此道。而如果創新迭代可以跟上,卻把握不住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例如極路由,不知道該說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說,結果就是適得其反。網際網路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個快字,精準(資訊精準、投放精準、控制精準)更重要。
自媒體的內容運營這事學問很大,不在此多說,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3.情感品牌資訊傳播的去中心化和快速化,帶來的副作用是公信力的缺失,既然人人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可以7×24模式的傳播自己的觀點,那誰說的更有道理,誰更具備說服力,對使用者來說就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微博時代的方韓大戰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樣本,在這個事件中,雙方發言的對與錯,道理和邏輯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情感上使用者更相信誰,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場沒有結果的資訊對抗。
對於公眾來說,這是一場鬧劇,但對於企業來說,這是個很好的傳播典範。如果能建立起有效的情感品牌,有足夠的亮點,迎合使用者在情感上、價值觀上的需求,那麼即使身上揹負的爭議再多,也依舊能有足夠強大的傳播效力,韓寒的文字再不咋樣,同樣有人為他站臺,方舟子再胡說八道,依舊有人做死忠出來洗地。微博上的陸琪、天天開炮的周鴻禕、青年導師李開復,這些人雖然型別不同,但無不如此。當然這方面做得最好的,還是郭小四,《小時代》的票房成功,讓所有的抨擊看起來都是個笑話,因為他打造了自己足夠多的腦殘粉群體,影評人能奈他何呢。這些人看的不是小時代,看的不是郭敬明,看的是他心裡認同的東西。我們這個年代,真與假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大家並不在乎真相,在乎的是真相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真相,如果不是,他寧可選擇不信。對於網際網路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來說,也是如此,只要你做的不是差到令人髮指,能有一些打動使用者情感的包裝特色存在,例如小米手機的“青春發燒”、極路由的“自由”、360的“挑戰強者”,就一定有一群認同這些價值觀,進而認同你產品的群體跟上來。這是網際網路產品運營的核心思維。其他諸如使用者體驗、免費運營等,都是表面的手段而已。
我歸納出來的和“網際網路思維”實質有關的東西,就是以上三點。這三點脫胎於傳統媒體的運營,融合了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但內裡核心其實並沒有變,只是組織和發動的手法變了。如果我們套用過去“是播種機、是宣傳隊”年代的那一套來看看,會發現不過是將工宣隊、指導員替換成了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流通節點而已,根源上的把握與宗教、政治宣傳幾千年的那一套並無太大差異。因此對於傳統行業的佼佼者如史玉柱等人、研究透了網際網路的內裡,把握住技術平臺特點之後進入自然如魚得水,將各種大忽悠一舉碾壓而過。
對於“網際網路思維”這件事內裡感興趣更多的人,不妨去讀一下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以及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在這件事上,我們一方面要研究技術平臺的變化,但更本質的是要研究群眾的心裡和情緒。
以上皆為個人意見,若有不當之處可以探討,拒絕罵街,否則不要怪本人氣量狹小,拉黑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