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話少說
-
2 # 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萬
道不同不相為謀,統一與侵略沒有區別,歷史是有勝利者書寫。同理獨立與分裂是兩種認識上不同的價值觀。元帝國統一了漢民族,中國民族獨立戰爭都是事實。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3 # feifei1202
秦朝的戰爭就是統一戰爭,與侵略戰爭有著本質的區別。
秦與其他諸侯開始都是周天子分封的,都是周天子的臣,都是華夏族人,到後來,周天子勢微,而其他各個諸侯打來打去,互相攻擊,而周天子也沒有本事制止諸侯之間的年年征戰,相當於被諸侯無視了,於是就有秦國圖變圖強,想要改變這一切,取代周而稱王稱霸重新統一天下,所以秦王政統一天下後,自認為自己是取代周,稱周為火德,秦自己是水德,水能克火,所以能取代周而統天下,
而有些人總想把秦一統天下與日軍侵華戰爭相對比,其實是別有用心的,因為從現今史料上看根本就沒有日本先人是跟著滿清或中華民國征戰獲功而被滿清或中華民國大手一揮,指著南海某個無人小島封給他們,然後稱臣定期做身為臣子該做的事
所以秦統一天下之爭就是各個割據勢力之爭,誰有能力誰就剿滅所有對手坐擁天下,取代上一個王朝
而日本對華就是侵略戰爭不容置疑。
-
4 # TonyDeng
秦滅六國,是戰國大混戰的終極結果,分裂結束,內戰。當時的國家,不是民族國家,每個國家之間的戰爭是侵略,但不是後世那種民族侵略。商、周,包括所謂的夏,從來都不是統一國家形態社會。
-
5 # 秦嶺夜譚工作室
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首先,不要把秦的統一和日本侵華,以及今天的國情聯絡到一起。
秦國的統一從當時的歷史環境而言,就是侵略。從一個邊陲小國一步步東侵,最後消滅各路諸侯。
秦和其他諸侯國都是周天子所封,地位是平等的。秦統一六國,經過周天子同意了嗎?各諸侯國樂於接受嗎?說到底,只是弱肉強食的一個過程,叢林法則的表現!
至於秦統一的偉大意義,那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動機絕對不是大秦賦所標榜的,為了天下蒼生,為了祖國的統一,不過是為了消滅敵人,獲得更廣闊的疆域,更多的黔首。
不過,當時諸侯相互攻伐,侵略戰爭已進行了幾百年,並非始於秦國。即使秦不滅六國,也會有其他國家這樣做。比如楚!楚在秦統一前,已經滅了無數個小國,比如位於浙江的越國,山東半島的魯國。如果秦不強大,最後可能為楚所滅。
-
6 # 天邊渺去的孤雁
最近圍繞著秦朝的大一統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秦朝與六國之間的戰爭明明是征服與被征服,佔領與被佔領。各國疆域自古以來就是兵鋒所到之地,統治者之間戰爭從來無正義性,都是為了掠奪土地和人口以達到延續和擴大自己的統治目的。我們能不能把當年蒙古鐵騎撗掃歐亞大陸稱為“統一”?能不能把凱撒入侵英倫三島或基督教十字軍東征都稱為“統一”?在近代歷史上只有二戰中盟軍的戰爭行是唯一臺正義戰爭,是為解救人民和擊敗法西斯而戰鬥,這樣的偉大戰爭從來沒有人稱為“統一”戰爭。為了現實的利益去把幾千年前和幾千年中發生的事貼標籤純屬一廂情願和妄費心機。歷史不是一個隨意被人打扮的女孩,一個民族的歷史如果總是被勝利者姿意杜撰只會墮入虛無主義的陷阱而使民族走向墮落。
-
7 # 西工院體院教父
當然不合適,也不應該。
秦朝的大一統結束了混亂的戰國時代,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在秦始皇前,就已經有了華夷之辯,這是中國最原始的民族文化觀念。典型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齊桓公認為,所有中原地區的先周列國雖然各自為政,但是我們所有的國家都有一個名義上的共主,周天子,所有的華夏諸國都是一家,而所有的胡人是外人,敵人。況且以前是沒有諸侯國的,諸侯國是西周分封制的產物。如果一個民族國家對另外一個民族國家發動戰爭,就是侵略。我們中華民族本就應該回歸到一個統一的政權之下。從這個角度來講,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也不叫侵略。因為德國和奧地利都屬於日耳曼人。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也不能叫侵略。因為克里米亞全是俄羅斯族人。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歷史的大勢所趨。在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鐵器牛耕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極大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井田制的瓦解與地主土地所有制與小農經濟的建立。在這一歷史背景中,新型地主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舊的奴隸主貴族日趨衰落。新型地主階級需要建立一個強大的集權體系來在全國範圍內統轄分散脆弱的小農經濟。先代秦王是西周末年給周王室養馬的僕人。因為養的好,被周王封到了秦這片不毛之地。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新興國家,受舊制度影響小,具備新事物發展的可能。商鞅變法在秦國率先建立了封建制。使得秦國成為了封建主義,新型地主階級與新的生產力的代表。秦始皇統一六國,是中國古代史分久必合的歷史趨勢,更是先進的封建主義取代奴隸制,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取代舊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的必然趨勢,是新興地主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希望。
-
8 # 楚劉襄
應該是叫壟斷。
秦朝的大統一更多的是指文化上的統一,定性為侵略顯然是不合適的,早在之前的周朝周天子時代,甚至更早期的夏商時代,華夏都已經確定了大概的版圖,西邊有高海拔的大山,北面是極寒之地,東南兩個方向是海,這樣一來在那個冷兵器時代就形成了得天獨厚,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但是版圖內諸侯們各自又有各自的地盤,也就是封地。在自己封地,該家族有絕對的話語權,甚至生殺大權。可那個時候又沒有精確的測量工具,封地之間為了地盤的爭奪,從分封的時候大小摩擦就不斷,就像農村裡兩家為了地界吵架一樣的道理。而中央政權也樂得你們去爭,反正已經論功行賞,能不能守得住是你們的本事,而且在爭鬥的過程中,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消耗。
在夏商周時期,據說諸侯國最多的時候多達幾百個,如果按那個時期的版圖來算的話,基本上現在一個地級市大小的地方還不到,就是一個諸侯國,每個封地周邊少說也有十來個其他的勢力,為了地界的事火拼一下,再正常不過了,但是不管怎麼鬥,上面還有一個周天子般的存在,也就是說都是屬於華夏的,
除了土地的紛爭,人口的爭奪也是當時導致矛盾的重要原因,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才是一切的根本,但是老百姓是沒有國家的概念,或者說老百姓的心裡只認中央那個政權的,這一點從呂不韋,李斯“移民”到秦國當官,並權傾朝野就能看出來。就好比現在一個湖南人跑到湖北人當官,或者湖北人去湖南打工一樣的道理。諸侯們為了阻擋人員流失,就會派人鎮壓老百姓,而另一方為了搶人,也會採取一些對應措施。和土地紛爭一樣,矛盾就會容易激化。
土地和人口,才是秦始皇說的天下紛爭的由來,所以秦始皇的大一統,不能說是侵略,而是內部矛盾的整理。
華夏既然早已存在,那麼秦始皇統一的是什麼?——文化!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等等,讓華夏這塊大地上的衣食住用行,都用統一的規範以及標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交流難度。尤其是文字,那個年代人本來就不多,有條件能讀書的更不多,能讀書且能把諸子百家的文字都看懂的,更是少之又少。就好比現在的外語,有多少人被外語耽誤?所以文化上的統一,比版圖上的統一意義要更大,但是文化的統一前又離不開版圖的統一。
有利就有弊,由於中央政權的過分集中,加上文章開始說的,冷兵器時代相對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這樣的大環境,大統一後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研究的方向都傾向於帝王術,也就是討好皇帝,後世再也沒有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那種百花齊放的盛況,以至於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被西方小國超越。
不過現在重新崛起的中國,那個壟斷的帝王時代已經結束,這塊大地上的人,從來都不在乎那些看的到的高度,就怕有天花板限制發揮。
-
9 # 烽火戲佳人520
1.大一統問題:公知們與其討論中國的大一統,不如先討論下皿煮自由西方的——美利堅為啥屠殺那麼多印第安人,十字軍為什麼東征屠戮那麼多異教徒,英法為什麼要打百年戰爭,英國為什麼要屠盡澳洲原住民,美國為什麼要打南北戰爭,法國為什麼不讓科西嘉和布列塔尼建國,英國為什麼鎮ya蘇格蘭、北愛爾蘭獨立,西班牙為什麼嚴厲打壓加泰羅尼亞建國,加拿大為什麼嚴打魁北克法語區獨立?西方那是不想統一?統一的過程都是溫文爾雅,循循善誘,和藹可親,沒有流血?亞歷山大,小拿,小希,威廉二世,表示不服!只是各種主客觀因素沒統一成功而已!
2.所謂的“暴秦”問題:若要把現在人類對什麼生命的價值和道德強求與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我覺得也真的是太扯了。東周列國時期的中國,說穿了就是一個封建奴隸制的大聯盟,那時的人分天子、諸侯、大夫、士、百姓和奴隸,除了百姓和奴隸,其他都是貴族,但社會結構又決定了只可能一小部分人是貴族,而大多數是百姓和奴隸,而百姓和奴隸是隨時都在轉換著身份的。直到秦開始,諸侯和貴族被大量消滅,平民和奴隸也開始擁有了正常人的身份,這個稍微研究下姓氏的演變就能很清晰這一轉變。歷史是那一部分人去記載的,它當然代表了那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訴求,秦滅六國,史筆怎麼都不可能對這一暴力整合有多美好的描寫,而且國家剛進入大一統,矛盾和管理手段的缺失也在所難免,漢就在不斷探討秦在治理上的得失,並不斷加以改進,所以歷來史學家都把秦漢看成一個時期。不過若要說到對待生命的方式上,你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封建帝國在人權上要相對優於封建奴隸制。
3.全世界這麼多民族,這麼多曾經有過光榮歷史的國家,出現過那麼多大帝國,為什麼最後能站起來的是華人?為什麼不是印度人?不是埃及人?不是伊拉克人(兩河文明)?不是伊朗人(波斯文明)?
我相信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裡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才是我們摔倒幾次都能重新站起來的重要原因。
先賢們的思想光輝隔著幾千年的歷史,依舊牛13閃閃,光耀古今,滋潤著每一位華人的靈魂。
我想對你說哪怕20年前還在以說英文為榮的時代,我只要讀一讀唐詩宋詞,那種滿口留香的舒愜感,也讓自己對民族文化充滿了熱愛,這種美是英文完全不能表達的,是獨屬於漢字的美,獨屬於中華文明的美!
-
10 # 金海事故匯
不想說這事,就想知道下次戰爭是我們侵略別人合適還是別人侵略我們合適。
我就侵略了咋滴吧。我現在就準備侵略別人。不然等著別人侵略?
玩啥文字遊戲?裝啥知識分子。秦不統一別人。其它國家就把他統一了。放眼戰國哪個國家不想一統天下。說侵略怕是侮辱這兩個字。
-
11 # 多維觀世界
還有人糾結這個事,我再說一次。戰國時期七國之間的戰爭是內戰,和漢朝後期三國爭霸以及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一個性質。都是原先大統一政權分裂後,各地方政權爭奪中央領導權的鬥爭。內戰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是其前面的大統一政權維持時間較長,至少二百年以上。百姓對統一有渴望,對分裂有不滿。第二是百姓沒有從屬於哪個政權的概念。各地人才不限於服務本地政權,服務外地政權成為常態,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會認為有什麼不妥。像戰國時期,魏人齊人到秦國趙國為官的很多。所謂忠於某個政權也只是上層貴族等既得利益者,但是一旦遭遇迫害可能就會跑到其他國去任職。
內戰中各方政權都有一統天下的意願,除非是力量弱不足以爭雄。當時齊趙秦楚都有統一六國野心,誰統一了這功勞就是誰的。
那麼各地方政權在互相爭鬥中出現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蹟怎麼評判。比如蘇秦張儀,比如白起廉頗屈原等,自己張飛張遼,關羽周瑜。很顯然當時沒有誰是正統,也無所謂誰是正義。各個大將臣子,都是各為其主。他們的主子都想一統天下,他們也都在為主子爭天下,也都是當時的英雄人物,也都值得後世敬仰和讚歎!
-
12 # 第一縷光001
顯然不合理
戰國的主要國家都是周的封國,所以是內戰。
主要國家都是華夏族群,同根同源,自然不是侵略。統一能夠整和資源,減少戰亂減少內耗,減少人民疾苦,使得整個華夏族群變強。
秦滅六國後,也沒有蒙元滿清的“四等漢”。
-
13 # 1樹2
說破天最多是“家長制的道德綁架”,算不得什麼侵略。
你就理解成村西有個老頭叫做華周,他沒有能耐管不住孩子們鬧分家,他家的兒女都自由去了,最厲害的兒子華秦跑了一段痛定思痛發現分家並不好,脾氣不好而且能耐也大的他就把小的們又都捉回來了。
有個電視劇叫《團圓飯》,秦國的角色就類似裡邊的長子宋一達,雖然弟兄們另過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是起到的作用是相通的。
筆者拋磚引玉先自問自答。我認為不合適。在中國古代史的教課書中用的都是領士擴張,為什麼不稱之為侵略?中國古代史其實就是家天下的歷史,部族爭霸,家族爭霸。古人的觀點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冠。誰都想稱王做皇帝,戰勝的稱王戰敗的為冠古之定律,誰做到了大一統誰就結束了部族爭霸,大一統功在千秋利在當代。侵略是個近代詞,民族國家的概念首先在西方產生,並且隨之產生了國際法。也就是說侵略一詞是隨著國際法的產生而產生的。事實上有些所謂對古代事物上出現的具有同於現在意義上的解讀屬於今詞古用,是現代人後家上去的。比如民族英雄一詞放到古代是沒人能聽懂的,是晚清以後才出現的,是近現代人對古人的評價。歡迎業界人士指點。
回覆列表
西周實行封建制,把天下分幾片土地給諸候,諸候是周王室子弟及有功大臣,各諸候是周朝的天下。所謂諸候國的國,還不是現代意義的獨立國家。後來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不遵守禮樂制度,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推行克己復禮。而孔子離開魯國,也就談不上叛國、賣國。
戰國時期,各諸候國更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互相爭霸。秦國原是諸候國較弱的,經過改革變得強大。最後,秦始皇掃六合,一統天下,結束了周朝的天下。秦始皇大一統,是朝代更替,當然不是侵略。
直到漢代未,三國鼎立,三國間互相打來打去,也談不上侵略。心在曹營心在漢,關羽投降曹操,不能說是叛國、賣國。
一朝天子一朝臣,古代其實沒有愛國的概念,只有忠君思想。現代,日本鬼子侵略中國,許多漢奸,就以關羽心在曹營心在漢為藉口,不承認是賣國,而是曲線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