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秋雨江南

    也不是完全沒有,簡略的介紹還是有,但系統詳細的沒有。猜測原因應該是對中小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同時與主流價值觀有衝突的地方。

  • 2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道德經》屬哲學範疇,為方法論。不象科學是可以定性的。不能定性(不能確定對錯,好壞)的東西怎麼上教科書?《道德經》核心為“無為”,教科書怎麼去解釋?怎麼解釋要麼不符合原意,要麼不符合需要,所以不能上教科書。對思想的教化沒有幫助。

    再者《道德經》對普遍人意義不大。理解不好很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入道容易出道難。沒有它對生存沒有影響。個人根據境界需求精神層次可以自行審識是否需要。

    所以老孑也就不可能出現在教科書中了。

  • 3 # 蒹葭蒼蒼223051622

    老子,歷史上是否真正存在過這個人還是未知,有人說他姓李名耳字聃。傳說中他一出生就是八十歲老人的樣子,故此被稱為老子。

    與鬼谷子一樣,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

  • 4 # 老衲侃春秋

    你教科書中沒有老子的介紹,並不準確,確切的說,對老子的介紹過於簡單,而且評價比較偏頗。

    老子,名老聃,春秋時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名著《道德經》裡頭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講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他的核心思想。

    但是,也有一些在今天看來不太入世的思想,消極因素也是影響非常大的。比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想聞,老死不相往來。”“清淨無為”“我不與人爭,天下莫之能爭”這些躲避社會,遠離世俗的思想,顯然不適合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因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講究人要入世,要積極參與社會的競爭,要勇於改造社會。從這一點看,他的思想對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的確有些不合時宜。

    另外,其思想中還有許多唯心的東西,很難理解和解讀,年輕人沒法接受。所以,只是簡短介紹一下,讓中小學生有個大概瞭解就可以了。

  • 5 # 微妙玄通冰激凌

    老氏之學,之所以為世人所尊崇,是因為它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玄之又玄的、高深的體悟之學,必須要有一定的慧根、還要有真師授訣、並且持之以恆的堅持修煉體悟,才有可能明白老子的金玉良言,沒有修煉體悟的來談《老子》,太多的名詞解釋,不客氣地說多是閉門造車、胡說八道。

    明朝的張洪陽在《道德經註解》中說《老子》是“性命之書”。自然(本真)為道,得“道”為“德”。自無生有,“道”也;自有返無,“德”也。此語很有見地!

    洪應紹的《道德經測》講到《易》《老》相互參證。他認為“有物混成,已分明契《大易》之根宗”。這話完全正確!老子說“有物混成,寂兮寥兮就是道”,《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裡的一陰一陽乃未動時才稱為道,即無極;一旦動了,則稱為太極了);他還認為:“嬰兒未孩,即何思何慮之宗也”,這也深契“道”旨(無思無慮、無知無識);同樣,“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致也”,這種解釋也非常精當。其實《易》《道》相通,我之前就舉《周易參同契》是最好的佐證。

    程以寧在《太上道德寶章翼》中,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讀丹書,未聞秘訣,而欲以經史諸子百家解《道德經》,是以凡見而窺仙,俗骨而測佛”。

    試想一下,沒有體悟“道”而空談“道”,實乃盲人摸象、豹窺一斑,不足以言道也,故常有先人說“大道之不明久矣!”

    孔門弟子以聽不到孔子關於天道及性的論述而深以為憾。其實,孔子、曾參、子思、孟子的精深思想之“理”都隱含在《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中(程朱稱理學、陽明稱心學),張三丰說:“修道時,莫貪用道;養道時,莫貪行道;得道時,便可顯道。”這才是儒道共同的“修齊治平”。

    像魏伯陽、呂洞賓、張伯端、張三丰、黃元吉等修道大家,恐於今是鳳毛鱗角,難以找尋;談撥雲見月、塞流浚源的“體道”思考,恐今之教授鮮能談及,又何來權威可言?況老學實乃仙學,於今日公開場合談恐也有禁忌。人不到一定年齡或沒有一定經歷,未必能感受《老子》之妙,還是讓人們在生活中去悟大道吧

  • 6 # 小龍談天說地

    謝邀,為方便說明這一問題,借用孔子對人生階段劃分來說明一下。“吾十之有五致以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不逾距。”簡述一下就是我從十至十五歲到三十歲是學習的階段。三十歲以後就要立志去做什麼,尋找人生方向,四十歲的時候就不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有困惑,五十歲時就應該知道自己命運是什麼,應該沿著自已的路走下去。六十歲時對自已有用的就聽一下,對自已無用的就當作耳旁風,該去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七十歲時一切憑著自已想法去做就可以了,但是不能逾越規矩,如果逾越就是老妖怪,惡魔。對社會危害很大。就此看來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但各有側重點,十歲到三十歲都是學習的基礎階段,如幼學則以學習識字,用韻,少學則以讀四書五經,寫文章,在大學則學治國理論。因此學習階段不同也是不同的。由於,自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佔據了主導地位成為治國理念。但秦時自商秧變法始採用法家思想變法使得秦逐步強盛從而統一六國秦始皇採用韓非法家治國理念,從而嚴刑竣法導致民變王朝崩潰。漢吸秦教訓,採用黃老即老子無為之術,即不多管理民眾而讓民眾自我管理自已,使得社會管理較為鬆散,從而達到讓人民休養生息,從而達到社會和諧的大同社會目的。這也許就是劉邦建漢採用分封制的初衷,將國變成家天下達到共存共榮目的,但由於社會管理鬆散造成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排程和管理不力甚至地方威脅中央”八王之亂”就是明證。漢武帝為建中央集權制而聽從董仲舒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建立忠,孝,禮,義的系統來維繫中央集權統治。

    由於,儒家思想能夠維繫中央集權制所以儒家思想得到後世統治者認可。雖然,道家,法家,佛家思想曾在某個階段引導社會潮流,但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諸如道士,佛徒禍亂宮廷,引發思想衝突社會動亂從而引來對整個道家,佛家毀滅性打擊。如唐末滅佛運動就是一例證。因而各個學派在後世都不願挑戰儒家權威性,從而都以儒家為主,其他學派為附和補充達到各自發展,從而各家相互學習以補足自派不足。形成吸收反哺共存共榮的局面。繼而有了人在做事以儒家仁義為主,為人處事以無為(低調)為人要有一片佛心。即便到現在我們都能看到一個人身上有幾個學派思想的身影。到名山大川遊覽時會發現孔子,道家神佛體系,佛家佛祖菩薩體系共處一山。也從而造就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自古讀書為當官以治理國家為目標,學子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已任。其他學問則為雜學不是主流。是自我選擇的一部分做為進入社會才會自我選擇。其他諸如數學,化學等則是在清末民國時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引入學習課目。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古人所學的則歸入語文,小學,初中,高中時,我們所學的是都是古人幼學,少學所學的東西,更由於語言,文字的變化只要求會讀,懂一些基礎性的東西,即便孔子文章也限於治學精典來學。做為老子一生著作則僅有道德經五千言且屬哲學範疇中一家學派,哲學中有中國哲學,外國哲學之分,還有唯物,唯心之分。做為一個流派哲學只能由專注的人學習研究,也做為人處世一種思想則做社會中學習的內容來學習了並且學習一種哲學思想要有相應的思考分析能力。老子五千言,割裂開講是無法講清楚的。

  • 7 # 空觀12345

    我個人認為老子哲學思想屬於高層次的哲學思想,沒有一定的思想基礎和社會閱歷很難理解老子思想的真實涵義!就像小學生無法理解 博士和教授所理解的範圍!教科書中只能作些簡單的介紹!還因為現代社會對老子思想的認識和解讀不太準確,沒有足夠的統一認識!所以進入教科書也可能會引發誤會或更多的爭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夏有哪些值得入手的吊帶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