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味之覺觀之視

    文字只是一種符號,它蘊含的資訊量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大。用繁體字未必有文化,用簡體字未必沒文化。有沒有文化,跟用什麼字沒有關係,跟用字的人大有關係。舉一個例子反駁:故鄉不見“郎”就不是故鄉了?那麼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的故鄉中又有哪個“郎”?別跟我說是杜甫。

    中國古代出門在外的是男人多還是女人多?那自然是男人咯。男人想念的故鄉,那右邊要加個“女”或者“婦”才合邏輯啊。非要給人家硬安上一個“郎”,要不要那麼基情四射?,如果他是認真的,就沒什麼文化,儘管他有點想法——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 2 # 姚江野叟

    現行的簡體漢字方案是民國時制定,共和國後來推廣普及的。後來又搞了個更簡化的方案,廢掉了。

    跟繁體漢字相比,現行簡體雖然少了或更改了部分漢字的意味,但基本遵循著漢字的造字特點和規律,使用到現在並無重大紕漏。

    一套文字體系,承載著數千年的文化。熟練使用並通行的這套簡體方案,已經為世人所接受。沒有必要再重拾繁體。

    先熟悉簡體的去看繁體,或者先熟悉繁體的去看簡體,並無障礙。這也是漢字特有的魅力!

  • 3 # 從今以後20912286

    文字是為了方便人們思想交流而產生。以繁體字演化成現在的簡體字,本來就是人們尋求更為方便的結果。讓簡體字恢復繁體字,也就是要從更為方便重回不大方便,這不符合文明進化的規律。

  • 4 # 哲語

    不是可行與否的問題,是有無必要的問題。無此必要的話,可行與否就不存在了。此其一。

    暫且擱置必要性問題,單就可行性來說,當然可行。畢竟由繁入簡不也這麼推廣開來了麼!此其二。

    至於對傳統文化的意義,當然是有積極意義的。畢竟,認識繁體字的人去讀古人的書不存在翻譯問題,這樣就省下了至少一道程式,對於文化推廣的速度和廣度都有積極意義。而且,繁體字的相對於簡體字更符合漢字的構字法,這無形中就是在推廣傳統文化。還可以舉出很多積極意義,不過似無必要了。

    同時也應看到繁體字對傳統文化恢復和推廣的負面作用。最典型的就是讓人反感,畢竟繁體字比較複雜;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恢復應建立在當代的基礎上,而不是簡單地復原。在這個意義上,繁體字有較大的負面意義,畢竟它離開的時間太久了。此其三。

  • 5 # 桃庵夢記

    個人認為:沒有必要,但可以推簡識繁。

    對於我個人 來說,其實繁體字很好認,寫卻不是那麼好寫。個人比較喜好看古籍,裡面的繁體字也不是那麼難認,但要是讓我寫出來,這著實是太為難我了。

    畢竟社會是不斷進步的,儘管很多人都在說繁體字的一些象形方面的辨字功用,但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簡體字早已推行了幾十年,50%以上的人口都是用簡體字,恢復繁體中文這個舉措個人認為並不可行。

    題主提到傳統文化,我認為,這個和簡化漢字聯絡並不是很大。時代在發展,人們看書的習慣也在變化。古時候人們喜歡豎排繁體書,現在喜歡的人也不少,但大部分人會選擇橫排簡體書,畢竟這樣看著不累。當然,如果有人喜歡看古籍,書店裡也有大量繁體類書籍,去買來看便是了。字的樣子、書的樣式變了而已,這真的跟傳統文化沒什麼多大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葫蘆和糖雪球,熬糖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