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斐說電影
-
2 # 昱尊
據傳為秦檜所創。且不論是不是他發明,但秦檜的書法造詣極深這是歷史公認的。另外,個人認為宋體絕不是某個人發明的,它畢竟是一種印刷體,應該是在行業內不斷髮展完善而成的,宋體也好仿宋也好,前提是便於印刷刻制,這是工業化批次化的需要,個人書寫,誰也不會這樣寫,那樣就完全失去了書法的神韻。
-
3 # 司馬長史
宋體是中國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現的字型。最初是在復刻臨安書棚本時將筆劃加以直線化,呈現出硬朗表情的一種字型。嘉靖三十二(1553年)刊刻的《墨子》中宋體的基礎已經成型。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刊本數量急速增加,促進了書籍製作的分工化。清人蒲松齡說:「隆、萬時有書工專寫膚郭字樣,謂之宋體。刊本有宋體字,蓋盼於此」。錢泳則雲:「有明中葉寫書匠改為方筆,非顏非歐,已不成字」。錢大鏞的《明文在》凡例中有言:「古書俱系能書之士,各隨其字型書之,無所謂『宋字』也,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由清人的言語可知宋體字並非源於宋代。根據版本學者屈萬里、昌彼得兩人共著的《圖書版學要略》一書的說明,如下:「嘉靖年間朱警所刻唐百家詩可證也。爾後梓人為便於施力,漸變而成橫輕豎重,板滯不靈之匠體字,即今人所謂宋體字者。此類字型,始於隆萬之際,後乃通行。茲舉萬曆三十三年北京國子監所刻《南齊書》及崇禎十六年毛氏汲古閣所刻明僧弘秀集兩種為萬曆刻本及啟禎間刻本,形貌雖相似,而風神仍殊,是當求之於牝牡驪黃之外者矣」。 從此更可說明,始制於明隆慶和萬曆年間,之後才通行。宋體字於明朝以後才出現,那何以謂作“宋體”?原來,明朝出版界多翻刻宋本,但為求便捷,這些仿宋刊本經常只刻出“膚廓字樣”,而非原來楷味濃厚的字。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補刊經庵《文獻通考》的序文中,規定:“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
“宋體”之名,乃清朝康熙皇帝指定。這命名是有問題的,除了“宋體”非宋,歷代隋、唐、宋、元的刊本字樣也各有特色,卻一概劃作一類。然而皇帝之令,不能不從,中國文人自此習稱明代刊本字作“宋體”。由於此字型盛行於明朝,日本於19世紀製造鉛字字模時,稱此字型為“明朝體”,及至20世紀中葉,從鉛字凸字排版過渡到照相排版時,臺灣從日本引進照相排版及相關字模,連帶引進“明體”一詞,臺灣華康科技於八十年代製作電腦字型時,也以“明體”作稱呼,但在臺灣教育部官方則稱為“宋體”,因此臺灣教育部所編定的字型稱為“教育部標準宋體”。故雖然香港和臺灣稱之為“明體”,在中國大陸稱為“宋體”,但兩者只是名稱上的不同。[《墨子》中宋體的基礎已經成型。明朝後期的萬曆字樣也各有特色,卻一概劃作一類。然而皇帝之令,不能不從,中國文人自此習稱明代刊本字作“宋體” -
4 # 經略幽燕我童貫
元月第一答,也是2018第一答。
宋體和秦檜沒有什麼關係。
所謂的宋體,大致來說有以下幾個字型:
1、浙本宋體
浙本所使用的宋體,其實是以初唐的歐陽詢字型為基礎的,和秦檜無關係。
2、川本宋體
川本宋體所使用的字型,是以唐代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型為基礎的,和秦檜也沒有關係。
3、建本宋體
建本宋體,是以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字型為基礎的,和秦檜也沒有關係。
4、臨安書棚本宋體
這是南宋臨安的棚北大街的陳家書鋪的陳起(年代不知)所使用的印刷體,這個字型和秦檜也沒有關係。
以上就是宋代流行的四種主要的字型,這些字型和秦檜有任何一點關係嗎?沒有!
別急!
這四種字型,其實都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宋體,我們今天所說的宋體,嚴格來說是仿宋體。這種仿宋體是明代印刷業區別以明代流行字型而以當時存世的“臨安書棚體”為基礎創制出來的。這種字型屬於二傳手,就更談不上與秦檜有什麼關係了。
在秦檜本傳中,只是說秦檜字寫得很工整,從來沒有說過他善於書法,能有傳世名作,並創制自己字型。
從我們前面的介紹來看,能創制自己字型的,要麼是從事印刷業的資深人士,要麼是留名青史的著名的書法家。秦檜與這兩邊一點關係都沒有,也不以書法聞名,是如何能創制出一套字型來沿用不變的呢?
傳播這種說法的本意,其實就是為了給秦檜翻案,為他“叫屈”,想把他從跪了一千年的地上給扶起來。
最初傳播這種謠言的人,用心是很歹毒的,用意是很險惡的,請大家一定要警惕啊!
-
5 # 東家APP
不不不,宋體跟秦檜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要說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宋體,宋體其實是印刷字型,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說印刷了。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古人們要是想複製的話,需要一本書要一字一句用手抄寫,不僅費時費力且容易出錯,一次也只能寫出一份,需要大量的人力。
所以“活字印刷術”就被髮明瞭,但是吧,這個很多人認知的活字印刷其實在古代的使用只是很小的範圍,而雕版印刷才是古代印刷界的首選方式。
據瞭解,雕版印刷術是在唐代時期發明的,使書籍由手工抄寫進入印刷複製時代,而宋體字也是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展而產生的。
那麼宋體是誰發明的呢,翻開《中國印刷史》可以得知,真正宋體形成的時間,應該是在明朝的時候,但是需要分類,比如說南宋時期興起的仿宋體,這個仿宋體與我們常用的宋體是有很大差別的,不過在宋朝時期的時候的確有一種字型,我們稱之為雕版楷體,但那個不作為真正的宋體去討論。
宋體字的形成從宋代雕版楷體到明代成熟的宋體字,中間有著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作為一種印刷字型,宋體字是在明朝成熟並定型的,所以在日本以及港臺地區,宋體字也被稱為“明朝體”。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宋體字真不是宋朝人發明的,宋朝出現的宋體在後來被稱為“仿宋”,現在真正可以稱之為“宋體”的,是明代出現的,所以日本稱宋體為“明體”。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宋體的文章:字型故事(一)——宋體的前世今生
東方與西方在文字的發展上都發展出手寫體與印刷體兩條道路。但是東西方卻在書體的重視態度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中國古代選擇重視手寫體而輕視印刷體。手寫體誕生出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而印刷體則在中國古代並不重視甚至受到歧視,並沒有誕生出專門為設計印刷體所服務的群體。因而雕版印刷幾百年來只誕生出宋體者一種獨立於手寫體的字型。而在西方,印刷字型設計師則享有很高的聲望,許多印刷字型都是由設計師本人的名字來命名。
雖然宋體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和出現次數極高,但是宋體字本身的受關注程度卻非常之低。絕大多數人對宋體的認知都只停留在這是宋朝誕生的,而其中,關於宋體是秦檜發明的說法更是被一部分人信以為真。
宋體作為印刷字型,就不得不提到印刷。需要註明的是,被大多數人認知的“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其實在整個古代都只是在小範圍應用,雕版印刷才是古代印刷界的首選方式。現存已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鹹通九年(818年)的金剛經。
自南北朝以來,佛教在中國有了爆炸性增長,隨之而來的經書供應量也與日俱增,於是寫經手這一職業由此誕生,而這種為適應快速抄寫的書體也被後人稱為“抄經體”
而到了五代,隨著印刷術的大規模普及,官方也逐漸成為雕版印刷的普及與規範制定者,中國經典書冊《九經》的第一次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時由官方出品。
至宋代,雕版印刷迎來黃金時期。但是此時的雕版印刷字型卻並非是後來被大家熟知的宋體,而是多以唐代名家字型入板。而不同地區的入板字型也不盡相同。四川地區多用顏真卿的顏體入板。如《開寶大藏經》《眉山七史》。
而福建地區則多用柳體,如《史記集解索引正義》、《後漢書注》。
而江浙地區則多用歐體作為入板文字,如世綵堂《唐河東先生文集》
而被我們成為“宋體”的字型,在南宋才開始逐漸完成與書法字型的脫離,但仍不是一套完整的字型,只是印刷字型與書法字型脫離的一個過渡時期,後世成為“過渡仿宋體”如《女郎魚玄機詩》
此時的“過渡仿宋體”是為了快速雕刻而創造的新型印刷字型。例如橫畫的收筆設計成兩次湊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許多字的形態已經非常接近宋體。而所謂秦檜造宋體,更像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字型假借某人”的一種習慣罷了。
而到了明代,隨著印刷技術迎來巔峰時期,印刷字型也終於形成了被我們今天稱之為“宋體”的最終版。如明萬曆二十五年《石門文字禪》
可以看到此時的印刷字型終於擺脫了書法字型的枷鎖,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但是仍可以從宋體中看到這套字型應當是脫胎於唐代顏真卿的顏體。其結構外拓,筆畫橫細豎粗的運用方式可以清晰地得出其結論。
顏體能成為宋體的基礎不僅僅在於其本身在唐之後對整個社會影響極大,使得印刷作坊偏向於用顏體作為改造基礎以適應大眾需要,還在於其本身就比較適合被改造成書法字型。顏體本身傾向於“大字縮小,小字放大”的造型手法來追求版面的外部空間的統一,而其他書家大多追求的是內部空間的統一,由於漢字本身的結構筆畫各異,就使得出現大小參差錯落的視覺感。對書法藝術而言,追求變化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重內容而輕個性的印刷字型而言,卻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而顏體的改造自然就比其他字型改造的容易許多。在印刷事業逐步發展的同時,顏體代替了其他書法字型,成為了印刷字型的重點改造物件。(當然針對其他書家字型的改造諸如歐體的宋體字依然存在,只是淪落為支流)
印刷字型自明代走向成熟,不僅脫離了書法字型的系統,同時也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在日常生活中更是與“楷體”平分天下。明代有人稱頌宋體“字貴宋體,取其端楷莊嚴,可垂永久”
而到了清代,宋體甚至一舉成為官方指定用字,稱之為“硬體字”。宋體字也愈發的規範化。
而隨著報紙的普及,傳統的雕版印刷已經不能適應報紙的印刷需要。1915年,商務印刷館聘請刻書名家,用照相的方法,將古刻本字型直接在鋁胚上刻成一號及三號的“仿古活字”而後,華豐制模鑄字所和百宋鑄字印刷廠也紛紛自行設計字型,但都未能大規模流傳下來。
建國後印刷字型的設計工作又重新大規模展開,比較知名的有在《人民日報》工作的牟紫東專門為印刷標題而設計的“長牟體”,這款字型吸收了宋體字的結構和楷體字的風格。而當時宋體字設計的重頭戲是為“毛選”的大規模印刷設計字型。如這款61——1 宋體
而到了電腦電視等電子顯示時代,則又需要新的宋體來適應電子屏顯示的要求。其中被應用最廣的莫過於北京華康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所設計的華康宋體和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所設計的方正宋體。這兩套字型都形成了自己的宋體風格體系,有著數十種風格不同的宋體。
宋體字的霸主地位在近十年不斷受到黑體字的挑戰,究其原因,筆劃上過多的點綴(筆劃末端的小三角)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尤其是顯示在螢幕上)而黑體字更適合小字閱讀。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黑體為主的無襯線字型在手機平板等小螢幕上位列市場的首選,宋體字則依舊佔據著傳統出版業的統治地位,但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方式,我想黑體取代宋體成為統治字型的日子並不會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