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5歲了,過兩年進一年級了。今年新買的房子也快裝修好了,給孩子的臥室搞了一套傢俱,想想給兒子備點名著書籍,以後長大點閒事能看看書。問問大家除了四大名著之外,還有什麼書可以收藏給孩子?
11
回覆列表
  • 1 # 文武之道定乾坤

    不知道我所講的東西你是否能夠明白,可能有一些離經叛道,但是如果你經歷世事,那麼就會明白我所講的是富和一個人發展規律的,而不是憑空想象,卻盲目的對一個孩子進行教育。

    我覺得沒有什麼好與不好的精神糧食,這種事物都是相對的跟著人們的意願來進行區分的,這樣的區分有非常大的片面性。

    其實無論看什麼樣的書,對一個人的發展都是有好處也有壞處的,就看一個人怎麼去看書,楊絳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不經歷事是看不懂書的。所以我所要說的第一方面就是,最好是去讓他自己有所經歷,然後再接回去看書,那麼他就將回,很容易明白很多道理,如果是沒有一丁點的實踐,而是持續理論得看書,這樣子的話,很多東西他並不能深刻的明白,這在實踐論這一篇文章中也說的很清楚很明瞭的。

    人們常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這話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這符合一個人的認識規律。

    但凡只要是書,他都有他自己的營養,對一個人的發展都是有一定的好處的,無論這本書是講哪個層面的,無論它是歷史政治,經濟各方面的書籍,抑或是文學方面的,不僅僅要看文學方面的,因為我們總是覺得精神糧食應該是文學方面的。這種認識真是片面中的片面,我看你所推薦的四大名著都屬於文學方面的,當然得有批判現實性的文學,但總歸他都是文學性方面的。

    我覺得一個人要是完整的發展的話,需要關注政治經濟文化,文學,等等各個層面的知識,而不僅僅是一個層面的城市,當然你的孩子還特別想著15歲而已,但是你可以根據你自己的經驗來給他買一些書去看,而不要總覺得買些童話書去看是最好的,很多人覺得小孩子就是個去看童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特別是獨立的思想,如果只是看動畫的話,他會覺得整個世界是童話,慢慢的長大之後你不去引導他,看盡世間的很多事情的話,他就會特別的盲目,就會特別的納悶,為什麼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與自己在書中讀到的世界是不一樣?因為他所讀的書是童話的書,童話都是虛構的,是伊甸園是理想過。

  • 2 # 咿呀餵你哪位

    大人是孩子的榜樣,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手足,教育孩子最低的成本就是以身作則,做好自己,你的孩子就差不多哪裡去

  • 3 # David媽咪育兒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涉及的知識面也會隨之而改變。我們要給孩子做一個知識結構的規劃。

    第一、上學的孩子每天要看40分鐘關於自然、科學、文學類的書籍。

    第二、休息日的時候儘量安排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空氣,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用課本教條的文字,就能用生日感受四季。

    第三、要在一年內參觀個大不同類別的博物館。這一點很重要,博物館裡的文化底蘊是不可估量的。

    第四、要定時間和找到與孩子做一些社會公益事業,哪怕是小小的微博之力,對孩子與社會的連結架起連心的橋,有大胸懷者,故成大氣。

  • 4 # 家有倆寶育兒頻道

    有句話不是說嘛,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所以,讀書是值得去投資的。

    我家大寶也是5歲,我覺得現在看四大名著還是早了一點,推薦給孩子看繪本吧,繪本非常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寶寶。

    我家寶貝非常喜歡的繪本有《肚子裡有個火車站》《猜猜我有多愛你》《不一樣的卡梅拉》《遲到大王》《城裡最漂亮的巨人》《大房子和小房子》《和甘伯伯去兜風》《歪歪兔的性格培養故事》《花婆婆》《彩虹色的花》《100層的巴士》《生氣湯》等等。

    另外,我想說的是,可以定一個計劃每天跟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開始不習慣的話,為了督促自己和孩子可以制定一個21天養成計劃,每天打卡記錄,慢慢地,當讀書的習慣培養起來了,不讀書孩子都覺得不行了。

    書,是最好的精神食糧。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另外我覺得多陪孩子出去走走,看看風土人情,也是很好的選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開始了,堅持下去是最重要的。

  • 5 # 樸素愛屋

    中國歷史上在宋朝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用這個故事分析幼兒教育的三因成才論比較貼切。這是一篇宰相王安石所寫的真實故事,文章的名字是《傷仲永》,譯成白話的意思:

    金溪縣人方仲永,他家中世代務農,沒有出過讀書人。方仲永5歲時,還不認得筆墨紙硯,有一天卻忽然哭鬧著向家長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很奇怪,就向鄰里讀書人的家中借來給他。幼兒方仲永,馬上不教自會地磨墨提筆寫下了四句詩,並且還簽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表達了孝養父母、團結宗族的意思,詩被鄉里一位讀書人拿去閱讀,頗為讚賞。從此以後,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做詩題,方仲永就能揮筆而就,詩的文字技巧及意境都達到了一定水平。鄉里人對他非常器重,視為神童,並漸漸對他的父親也禮待起來,有的人施捨錢財給他。方仲永的父親就覺得這是件有利可圖的事,每天都攜帶仲永向鄉里人到處乞討,謀求財利賞賜,不讓幼小的仲永進學堂讀書學習。

    很久就聽說過此事,明道年間,我跟從父親回到家鄉,曾經在舅舅家見到過方仲永,那時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們叫他做詩,已經與我過去所聽聞的水準不能相比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時,人們告訴說:“他的天才已經泯滅,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方仲永的聰明穎悟,是上天賦予的。他有天賦,比起經過苦學而成才的人要優越得多;然而最終還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為沒有受到常人所受教育的結果。他的天資是那樣地好,只因為沒有受到教育培養,所以淪為普通人一樣。現在一般說來,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養,恐怕會連一個平常人都不如吧?

    這個故事以及王安石的傷感分析,至今仍然具有極好的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說明,每個孩子都具有自己先天所攜帶而來的稟賦,只是各自具有強弱、大小、顯隱的不同。方仲永的先天稟賦中具有文才的屬性,擅長詩文。他的稟賦具有“強”和“大”、並且在5歲時突然自“顯”的特徵,從而將先天稟賦中40%的資訊與能量,突然通過後天智識釋放出來。

    方仲永的現象,也驗證了人生六階段中8歲以前的幼兒時期,是人生先天慧識最為活躍的階段。而且,這種釋放如果沒有內因和外因的協同提高與鞏固,在人生進入先天向後天轉化的少年時期(8-15歲),即會表現出逐步衰退,當進入完全的後天階段(15-24歲)以後,將會在青年時期消耗盡淨。

    從方仲永現象中,慧識主宰智識的這種任其自然演化的結果,能夠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它充分說明,慧識需要能量不斷地補充支撐,需要後天智識的同步學習而接續提高。王安石雖然傷感方仲永是由於他父親沒有讓他讀書學習,造成才智的枯竭,但卻沒有觀察分析到其父親自私和貪慾的言行,對方仲永的慧識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人的整個先天無為系統和其中的慧識,都是與道和德的品格頻率相同的。這個頻率能夠越接近,能量獲得就越多;離開這個頻率,不能夠同頻共振,就切斷了能量自然地獲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少私與寡慾。只有“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慾”,才能產生和保持住“絕學無憂”。父親濃重的私心和貪慾,其表率作用逐步破壞了方仲永的“少私寡慾”的心靈,使他的心靈不再素潔和淳樸,加上又未掌握如何“見素抱樸”的方法,必然很快從“絕學無憂”的先天慧識狀態中,跌落到“濁學有患”、“漸愚若常”的純後天的一般智識之中。

    我們可以相信,在這種失於道德教育的家庭環境中,即使方仲永能夠上學,透過學習接續他的慧識而轉化成一部分智識,也絕不可能保持住其智識的同步精進。在沒有道德精神營養哺育的情況下,他的慧識遲早都會萎縮與退化;所存留下來的,仍然還會只是孤獨的、有限的、沒有創造力的智識。江郎才盡,只是一個早與遲的區別。我們現代教育中所培養出來的學子,只見“知識”、不見“人才”的共性現象,與“傷仲永”的現象道理是一樣的,只是人們不願深思其中社會的“共因”而已。

    德育的缺失,必定導致人才的奇缺;德育的缺失,必然造成創造力的喪失。

    從《傷仲永》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條真理:每個孩子都具有先天稟賦,只是強弱的不同。強者可能自然透發,這是極為稀少的現象,弱者佔大多數。大多數的弱者,更需要德育能量的滋養,從而由弱轉強,利於透發。少數強者,也離不開德育能量的扶生,使其穩定地持續發展。嬰幼兒德育和智育是嬰幼兒稟賦慧識的助產婆。德育能使嬰幼兒的稟賦發育完整,先天充足。智育及時而又正確地展開,能使稟賦慧識順利地誕生和成長。

    分析此例,我們可以看到:德慧智教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是“三生人才”的科學方法。只有將“德慧智”這個“三”的整體把握住,並且及時善加應用,才是最佳的人才培養之法、幼兒教育之法。

    分析這個故事後,我們在把握住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再來借鑑一下西方相關的對外因研究的成果,就能夠做到不迷不惑,不會被成年人的功利性智識陰我心所左右而盲從。這個盲從,當然主要是跟著國外的科學研究成果片面地去追求智力的提升,而沒有注意到西方整個教育的土壤和背景。這是我們近代國內研究教育不斷地改革教育難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片面地模仿而不是整體地從中發現別人教育的背景和需求。

    西方世界正在全力研究如何開發超常的智識,充分提升人們的後天智識,培養自己的天才。仔細研究他們的成果後,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嚴重不足,包括研究指導思想上的缺陷。他們的教育理念,被“有之以為利”的功利思想所封閉,沒有全面深刻地關注生命的深層現象,對於生命中客觀存在的“無之以為用”所知太少。整體上,這個“無”還是他們研究的盲區,對於“無之以為用”的運用,並沒有良好的對應之策。

    德慧智教育理念,始終把握住以德育主宰、指導超常智識的開發。西方學者中的部分智者,也逐步注意到西方教育研究開發的這一缺失。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曾經說:“我強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僅把焦點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卻了培養精神或樹人的‘另一半教育’,如果從早期開始進行智力教育,肯定會培養出英才。但是,對‘幼兒教育’最重要之處,並非培養以知識為中心的智力,而應以培養精神、培養品德開始。要把忘卻了的‘另一半的教育’置於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井深大的這些見解,真可謂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方教育研究唯利性應用的弊病。世界各國的教育家,都在全力以赴地尋找正確的教育之路。但是,由於功利主義的影響,“有之以為利”的誘惑,使人們難以尋找到一條萬全之策。

    選自熊春錦教授主編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國學道德經典導讀》第197頁

    延伸閱讀:

    高考分數線公佈,分數背後看考題,將來我們與孩子該怎麼學?

    對治網癮,提升修養,啟迪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

    怎麼從胎教開始,教寶寶三歲識字幾千

    為什麼一歲多的寶寶基本會背誦老子五千言

    制止艾滋學生的悲劇,你和孩子應該及早知道這些!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女生抽菸,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