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xqdr
-
2 # 青年史學家
天下三分,已佔其二,恐怕誇張,以當時曾國藩總督六省,手下精兵強將幾十萬的實力,說是平分天下恐怕有可能,但是說三分天下有其二則言過其實了。當時的清朝的有本部十八省,還有東北三將軍,還有伊利將軍、烏力雅蘇臺將軍、駐藏大臣,其實力不可小覷。除了團練之外,還有八旗兵、綠營兵,雖然戰鬥力有限,但是仍舊不可小視,而且當時的清政府還沒有完全的失去民心,清政府完全失去民心實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時候,所以說三分天下言過其實。
再說曾國藩本人,以曾國藩本人的情況來說,他是既沒有心情、也沒有必要,更沒有能力去反清的,這個一步一步的分析。就他本人來說,曾國藩具有很強的忠君思想和儒家倫理思想,這一點在他的“內聖外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以及膾炙人口的《討粵匪檄》中可以看出來,作為一個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和忠君愛國思想影響的人,必然不會輕易的反叛,即使他有這個實力,因為這會毀滅其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名節。再說有沒有必要,因為自從咸豐皇帝殯天,慈禧太后和恭親王親政以來,地方督撫中基本上就早已經是漢人的天下,朝廷的指導思想也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所以沒有必要去貿然反清。最後從實力來講,當時曾國藩雖然掌握江南半壁,但是在江北還有清政府的軍隊尤其是僧格林沁的軍隊虎視眈眈,如果反叛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
3 # 小風不倒
個人覺得這於當時的形式和曾個人的追求有很大關係,先說說為什麼不造反, 第一,手裡有兵權,手底下人一串掇,就造反嗎?單憑這一條件,不足以造反。 第二造反能推翻清朝嗎?曾親眼目睹了太平天國興起,發展,陷落。如果造反只是為了做第二個洪秀全,他沒興趣。當時的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既反清又反外,能成功嗎?不成功,不就是第二個洪秀全嗎?可要成功,靠什麼啊,就憑湘軍嗎?所以說以曾的個人追求,造反必定要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可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做不到。 有兩種不造反的說法,我不贊同。一說曾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太大,不可能造反。這也是很多人稱其為聖人的原因。曾從建湘軍到打敗太平天國,殺伐果斷,手狠著呢,能建立一支強大軍隊的人,靠儒家思想不是扯淡嗎,曾剃頭的外號不白來的。那什麼這麼說稱讚他呢,主要是曾的一些家書,日記,文集,這是他不想造反,解散湘軍之後,不斷流出的東西。可這些東西怎麼看都有自保的嫌疑啊,而他的這些東西,重修身,次養德,這些都是做大事必備的品質。卻有很多獨到見解,可以說對吾輩影響大。但對忠字,全是廢話,和前人的話。 二是湘軍內部不團結,他造不了反,這就是笑話,如果想造反,不同意的人造反之前就得死。危險越大的,越得死。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湘軍就不可能打敗太平軍啊。
創建於2017.9.21編輯;
-
4 # 我心呦呦
大清氣數已定但仍未盡,仍有廣大漢人精英抱臂觀望,貿然起兵,必成眾矢之的。再,曾國藩奴化已久,寧做穩太平犬,怎肯另外涉險?
-
5 # 瀟湘老妖fwj
如果你們真的瞭解湘軍平定太平軍有多難,就明白曾國藩為什麼不造反啦,難啊。湘軍追隨曾國藩征戰十餘年,無數湖湘子弟戰死沙場。皇帝猜忌、朝臣作梗、地方官使絆子。往往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曾國藩生不如死、心疲力竭,他還有什麼精力造反。
-
6 # 鐵1433428
這要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分析,客觀上一不敢僅,長久以來的思想灌輸和思想禁錮讓人不敢反,甚至談反色變,這是受儒家思想文人的特點。二反不了,儘管當時勢力比較大,威望也很高了,但勢力還是不能和整個朝庭相抗衡,朝庭也一直讓各個地方官員制約他,不會讓他無節制地坐大,至於威望那是靠著朝庭才有的,反之則什麼也沒了。客觀上他也不想反,想造反無非兩點,一逼急了,不反玩不下去了,顯然朝庭一直在把握著分寸,二是實力通天,勢力強大到不把朝庭放在眼裡,象吳三桂一樣,也沒成功,所以曾不會反也沒反的機會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會贊同曾國藩反清?
我想,主張曾國藩反清的人,無非是為了一己之利,博個封妻廕子,當然,他們高舉旗幟是反滿,這點與今日愛國憤青,如出一轍,與此類似的,還有甲午年間,急吼吼的主戰派。
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其立身立德立言,可謂聖賢。
曾國藩,辦團練,剿髮匪,一則是忠臣孝子之心,二則是目睹髮匪暴行,解民於倒懸。
髮匪橫行十餘年,中國各地,可謂生靈塗炭,滿目瘡痍。以曾國藩之仁人之心,怎麼會為一家富貴,再陷蒼生於血海?
這一點,真如今日最時髦的語言:不忘初心!
認為曾國藩不取而代之的人,是永遠無法體會曾國藩的境界的。
與此相同的是,我們的歷史研究者,批判辛亥革命,認為革命黨與袁世凱之間的事,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妥協性與軟弱性。
他們根本不懂結束戰爭狀態,實現和平,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重要性。他們要麼自私到極點,要麼就是腦殘。
沒有好的戰爭,也沒有壞的和平。
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必須要不斷妥協。
鬥爭,只是一個選項,絕不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