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巴蜂

    蜂蜜的結晶一般都是在常溫條件下自然形成的。秋冬春氣溫較低,所有的蜂蜜都比較容易結晶;夏季氣溫高,新生產的蜂蜜一般都不容易結晶,或結晶很淺。蜂蜜結晶的溫度範圍是大於0℃和小於40℃,一般認為13-14℃是最適溫度,但不同品種蜂蜜的結晶對溫度的要求卻有較大的差異。棗花、洋槐等不易結晶的蜂蜜需經深冬的持續低溫才會慢慢地結晶,而油菜、野壩子等極易結晶的蜂蜜則總是在從蜂巢取出後的幾天內迅速結晶。在蜂蜜的結晶溫度範圍內,蜜溫大於或小於最適溫度,結晶速度都將相應放慢,超出範圍則不能結晶。但蜂蜜一旦結晶,其自然融化過程就會更加的漫長,一般不能完全融化;特別是油菜等極易結晶的蜜種,會常年保持結晶狀態,僅在夏季變得稀軟一些,表層可能出現一些融化的液態蜜。結晶蜜的完全融化,只有在持續40℃以上的溫度條件下才能實現。結晶蜜在經過夏季高溫後的自然融化部分,一般不會再度結晶,這是因為融化部分並不是整體結晶顆粒的解散,而是因結晶核外圍糖分子和水分子的遊離,沒有了結晶必須的結晶核。

  • 2 # 山野之峰

    這個問題本人至少有過簡單介紹,固態蜂蜜通常認為是結晶,在適宜溫度下一般蜂蜜在一個月內基本結晶完畢,當然也有特例,這裡不做累述。近年來在國外有一種蜂蜜乳化技術,就是透過對蜂蜜再加工,新增乳化劑,使蜂蜜由液態變為固態,像人工奶油一樣,以達到便於食用、運輸、儲存。但對此技術有不同看法的人士表示,新增的東西破壞了蜂蜜的純天然屬性,是否值得推廣有待觀察。

    對於我們的天然成熟蜂蜜而言,實現物理固態(就是結晶)也不是難事,可以考慮使用小型冷庫儲存,溫度可以調節,達到固態只是時間的問題。對於蜂蜜在夏季易發酵的問題,本人做過實驗,在正常室內溫度下,40度以下的蜂蜜夏天發酵較嚴重,而41度以上的有微發酵,基本屬於後熟反應。

    所以說在夏季高溫情況下,濃度越高影響越小,而濃度在39度及以下的蜂蜜基本都會因濃度太低而發酵劇烈,導致變質(表現為變酸,嚴重的有酒精味)。

    因此,經過夏季高溫的優勝略太,也會鑑別出某蜂蜜的成熟度,也就是品質。

    曾有人諮詢過我 : 有一次在路邊蜂農手裡購買的,現場搖取的蜂蜜,到第二天為什麼會變味且酸了,這就是蜂蜜濃度極低的緣故。

    因此判斷,問題中提到的蜂蜜在夏季發酵,是由其濃度決定的,既濃度越高發酵越不明顯,越低則越劇烈。

  • 3 # 深山裡的老狗

    冬蜜容易結晶,我家的就這樣!冬天乾燥,所以產的蜂蜜水分相對少,在適當的溫度,葡萄糖和果糖就會出現析出結晶體,晶瑩剔透,花香濃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他們也是把住我了,知道我脾氣軟,怎麼反駁公公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