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球漫遊指南指北

    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三號已經成功完成了任務,那麼嫦娥四號要去月球,就要找點沒玩過的玩玩,否則科工局不給買門票啊。去月球背面,就是一個簡單、有力的理由:因為沒人去過!

    同時月球背面不受地球上人類活動的微波干擾,射電本底十分乾淨,未來說不定可以建立射電望遠鏡,這樣能大大提高射電波段的探測靈敏度,特別是長期以來被地球上微波通訊遮蓋的訊號,說不定也能撥雲見日,水落石出。這方面的設想很多,但如果都不去備選的臺址轉一圈,散散步,那就都是空話。所以嫦娥四號這次去實地考察月球背面的環境資料,對於未來的任務就是投石問路,具有顯而易見的應用價值。

  • 2 # 句理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對月球這個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保持著強烈的探索慾望。月球是天空中出太陽以外的最亮的天體,在夜空中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再加上規律的月相變化,月球與眾多神話傳說、哲學思想、曆法編制、風俗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著重要影響。

    形成於45億年前的地—月系統,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潮汐力使月球的自轉逐漸減緩,最終導致月球的自轉和公轉週期相等,總是同一面朝向著地球,這一現象在天文學中被稱為潮汐鎖定。

    除了18%因天秤動和視差能被觀測到以外,月球背面的景象長期以來不為地球上的人類所觀察到,故稱為“月球背面”。

    1959年10月7日,前蘇聯發射的月球3號在在經過三天的飛行之後成功繞到月球背面併發回了29禎影象,覆蓋了月球背面70%的面積。1968年12月,阿波羅8號攜帶三名宇航員進行環月飛行,人類第一次親眼看見月球背面的景象。

    著陸月球背面,完善月球資料

    人類對月球背面的觀測歷史雖已有六十餘年,但卻沒有人造物體觸及月球背面。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長征三號乙改二型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經過半個月的奔波,2019年1月3日,一噸多重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成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航天器。

    嫦娥四號的成功著陸翻開了人類探索月球的新篇章,肩負著多項科學探測任務,包括月球地層地質研究、資源考察等,以完善月球的資料。

    看不見的月球背面,有著無限前景

    月球的正反兩面特徵差異明顯,尤其是地形。月球正面地形相對平坦,有32.5%的面積被月海覆蓋;與之相比,月球背面的地形則要起伏的多,隕石坑眾多。

    位於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一座典型撞擊隕石坑,直徑約為2500千米,深度在13公里左右,是太陽系中已知第二大的撞擊坑,在此是進行月球地層研究和岩石結構研究的絕佳之地。

    透過對月球背面進行勘測,人類可以獲取集地形地貌、物質成分、淺層結構於一體的綜合地質剖面,

    在月球背面,幾乎沒有來自地球的無線電干擾訊號,是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和研究的有利地點,以此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而地低頻觀測將為太陽、行星及系外天體研究提供重要資料,解開宇宙奧秘。

    月球富含大量珍貴礦產資源,如玄武岩、斜長巖以及應用於核聚變的氦--3等,且易於開採,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據估計,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約有715000噸。

    2019年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佈,由該臺研究員李春來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探測資料,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線上釋出了這一重大發現。該發現為解答長期困擾國內外學者的有關月幔物質組成的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將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支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今年的泳池派對面板都有誰,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