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鎮

    很奇怪,幾乎所有的影視劇裡,主人公不論男女、不管是妖是仙都會洗澡,有時候明明長髮都浸到玫瑰花瓣水裡了,但是從來不提洗頭。

    古代男性與女性都一樣留長髮,洗頭自然也是件大事,有一個專門的古文字記錄——“沐”,《說文解字》解釋說“濯發也”,就是洗頭髮的意思。《禮記》還記錄說“三日具沐”,這說的應該是秦漢時貴族和富人家庭的洗頭日常,三天洗一次。漢代還專門設“休沐”假,讓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頭。

    但是按照古人通常把“三六九”當成是多來表達的習慣,恐怕,《禮記》這裡的意思是,三五天洗一次頭,又或者六七天洗一次頭,甚至更久一些。這還是有錢人家的做法,普通人家就要再更更久一點咯。至於“休沐“,當然只是放假的一個說辭。但古人洗頭,必然非用一天不可。

    現代社會有熱水器、洗髮水和電吹風,尚且有嫌麻煩,非去理髮店不可的。古人要三天一洗頭,這點潔癖還真不容易,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不可能辦得到。想像影視劇裡那樣散著一頭長髮,嗯,可沒那麼簡單。

    首先,洗頭第一要件,水。

    話說自來水可是二十世紀初才開始出現的,那還是在國外。

    沒有自來水的年月裡,我們的祖輩用水只有幾種來源,最常見的是江河湖泊之水。河水可以洗澡洗頭洗臉,洗衣服,有時候順水飄下來一方手帕、一條絲巾,一個籮筐,或者一個孩子,故事就這樣發生了。還有大冬天不得不敲開河上冰塊洗衣服的情節,當然還有臥冰求鯉的感人事蹟。很顯然,在河邊洗頭得看天,天氣炎熱的時候比較現實,春天和冬天即便天和日麗,身體不過硬也很難操作,難免會洗一次病一次。那豈不是自討苦吃?大概正是這樣,每戶人家年前洗澡、換新衣裳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大大的儀式。

    有人出主意說,打水回家去洗就行了。說實話,我老家就住在河邊,還靠近停船碼頭,實實在在體驗過打水這種活兒,不是一般的累。以前看電視經常有剛出家的和尚、新入門的徒弟都被派去打水,當然因為擔水最簡單,但是也最累。這麼想來,三個和尚的故事還真特麼真實。

    話說以前的人不可以剪頭髮,不論男女頭髮又長又多,好不容易跑一天攢滿一缸水,洗一個頭就能空了半缸。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看到《紅樓夢》裡芳官不高興她乾孃拿她的月錢,但是每次洗頭都讓她自己女兒先洗。也就是說即便到了清朝,即便是富貴如榮國府,女僕們也是一次洗幾個頭的。

    那些不住河岸邊的人家則主要靠打井水過活了。現在還在用的井已經不多了,能用的井也不過供講究水質的人偶爾灌幾壺回去泡好茶。更何況現在地下也汙染的嚴重,好些原本清澈甘甜的井水早就不復如從前了。打井水也是力氣活啊,跟擰自來水籠頭差了去了。最初的水井在外面搭個軲轆,吊個桶,在86版《西遊記》裡能看到實物,少數農村也還在用。搖動車水軲轆要下盤穩,手臂有力,還能鍛鍊到全身肌肉。關鍵是,一桶丟下去,不見得能打上來一桶水。咱們現在還比較常見的壓水井就方便很多了。可惜秦漢時期,還沒這玩意兒。

    另外,風水說也告訴我們,院子裡水井的風水非常重要,但是不在特定位置又打不出水,所以,除了皇家園林,一般民間的水井都在院子外,如果能剛好在院子左側“青龍”位置,那就是天大的好事,幾世修來的福氣。

    第二件工具,洗髮水。

    皂角

    木槿葉

    據說秦漢時期,人們就用皂角來洗衣物和頭髮了,到隋唐已形成慣例。皂莢這東西哪裡都長,曬乾就可以儲存也方便。用的時候只消剝開,把內層柔柔滑滑的東西刮下來,或者整個碾碎、泡水、濾汁,就做成純天然無副作用的洗頭液啦。看到皂這個字,就能想明白肥皂、皂粉和皂角、皂莢的關係,這種洗髮水去油汙的效果是槓槓的。據說還有草木灰、木槿葉、柏葉、茶籽渣、芝麻葉和淘米水都是古人常用的洗髮水,而且,這些東西不是時時都可以得到,所以還經常有人試驗著把以上各種洗髮水混在一起,發現一些“1+1“的組合,比如把草木灰跟木槿葉揉出來的水混合洗頭的。而在《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有一句“合疾而遺之潘汁。”這個“潘”說的就是還真不是潘家的養髮水,而是指煮過的發酵了的淘米水。只是這句古文貌似跟保養頭髮沒啥關係吧,瑤族長髮村的廣告指著這句話提高身價也是很下了一番苦工。不過,晉朝杜預註釋道:“潘,米汁,可以沐頭。”確確實實地肯定了淘米水洗頭的功效。《楚辭·九歌·雲中君》還提到“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其中蘭湯就是用各種花草煮的洗澡水。跟我們現在坐月子流行煮艾葉水洗頭洗澡是一個道理。

    上面說到的這些洗髮水中,草木灰和淘米水這兩樣是老百姓最容易拿到手的好玩意兒,又能治病又能清潔的。草木灰水吧,使起來非常簡單,也是最好用的,但是草木灰水是鹼性的,用來洗頭容易掉頭髮。話說淘米水這個方子,我姑媽用了好多年,她白頭髮也確實比其他同齡人少得多,滿頭黑髮幾乎都看不出來有白髮絲。但是淘米水洗頭,實在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現在米飯就不是什麼高階東西,大家已經開始講究吃雜糧了,淘米水就已經不多了,還要存起來發酵,那味道就已經很重了。更何況還得煮一次,那種酸酸的餘味,洗過頭髮之後會一直留在髮間,讓人深深懷疑你是不是昨天吐了一口袋忘了清理,今天又帶了出來。用淘米水洗頭更讓人崩潰的是,洗完頭髮有點乾乾澀澀的,這都可以忍受,但是頭髮完全乾了之後,就開始掉頭皮屑一樣的白色麩子?我家太太學習這種洗頭妙方的時候,除了自帶一股子米香,還常常走到哪兒掉到哪兒,一甩頭一層白麩。

    篦子(據說主要是清理蝨子汙垢以及撓癢用的)

    我嚴重懷疑,原來的梳頭工具“篦子“——梳齒很密的那種梳子,就是民間為了清理頭髮裡的白麩,祛除蝨子和汙垢的利器。鑑於長髮的古人還習慣在頭上摸各種香油,不管是頭髮板結還是油膩,頭皮發癢的時候,恐怕也只有篦子那細細尖尖的齒子能插進去好好刮撓了。更何況如果不用電吹風,我們尚且要早點洗頭,古人那麼麻煩,還不得花上一天呆家裡呀?這還得是有錢有閒的人家,普通老百姓一天不出門就賺不到今天下鍋的米,時不時的花一天整天洗頭,非常不現實。估計一個月能洗一次頭,已經算很對得起阿彌陀佛了。

  • 2 # 博彤琳

    古人還是比較講究的,沒特殊情況的話不會一年只洗三次頭這麼誇張。

    1.官宦權貴人家,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沐浴。秦漢時期竟然還有法律規定的沐浴節假日,就是五天官員必須沐浴一次,朝廷給放假。

    2.普通人沒有硬性規定,這就要看自己講究衛生的程度了。講究衛生的不嫌麻煩的可能天天去河邊洗,不講究衛生的懶的可能一個月都不洗一次。古代又沒有洗頭膏、又大多是長頭髮,所以洗起來不是很方便。

    3.大家閨秀可能洗的很勤。古代女人還是很愛美的,大家閨秀又不用下地幹活,每天又沒有什麼事情做,所以整日就把心思放在了梳洗打扮上。再說大家閨秀都有侍女伺候,洗個頭還不算是什麼麻煩的事情。

    4.水資源方便不方便的問題。古代沒有自來水,想有水就有水。古代人取水方式一個是井一個是河。所以洗頭髮在古代來說是比較費水的,井水和河離得近的取水就方便就不會太在意這個問題,如果說周圍井水與河水都離自己家非常遠,那他就會特別地節約用水,洗頭的次數自然也就會減少。

    5.守孝的人三個月後才洗。“父母之喪,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禮記》。守孝的人至少三個月不洗頭,這是古時候的規定。甚至有個叫柳公綽的在守孝時三年都沒洗頭。還有個更誇張的據說唐代紀王慎之女二十年都沒洗頭!

  • 3 # 太常吸貓

    《禮記》確有“三日而食,三月而沐”的說法,但是後面也主張“不以死傷生”、 “喪不過三年”,要有節制。所以三個月不洗頭的事情在現實中還是比較少的,

    古人生活條件不如現代便利,或許洗澡洗頭隔得時間比較久,但是大部分人沒有那麼誇張。古人是有休沐日的,休沐指的就是休假沐浴。休沐自戰國已有,漢代官吏五日一休沐,唐代有旬假,宋代不僅旬假可以休沐一日,有時還能碰到休沐三日的小長假,所以每逢休沐日洗頭還是時間充足的,而且總不洗頭面見皇帝也實在不雅。

    一般洗髮用的是皂莢湯,如果頭髮有其它不足也可在洗髮水中放入藥材,洗完還是比較乾淨的。古代婦女更是會在洗頭藥、洗頭散中放入辛夷、菊花等氣味芬芳清雅的藥材,更為講究。

    此外,古人不洗頭也有其它清理辦法,比如篦子。篦子和梳子不同,齒非常密,可以篦掉油垢、頭皮屑乃至蝨子。馬王堆女屍的陪葬品中有就有篦子等工具。

    不過,在古人的觀念中,頻繁的洗髮確實不利於身體,有道是:“發宜多櫛,不宜多洗,當風而沐,恐患頭風”。而且,年老後頭發稀疏,就更不用洗髮,所以也不是沒有一年洗三回頭的可能性。

  • 4 # 密探零零發

    在當下,大家都特別注意個人形象和衛生,只要出門都會洗頭,除非是節假日宅在家中,就懶得洗頭了。畢竟洗頭也是一件麻煩事,特別是對於留著長頭髮的妹子來說,洗頭更是麻煩了。而在古代不論男女基本都是長髮,那麼他們到底幾天洗一次頭呢?古人神器在手,一切不怕。

    我們先說官員和貴族,他們作為古代的上層人士,衣食無憂,因此更加註重個人衛生和形象,為此甚至上升到了國家層面。當時的朝廷為了為此特地放假,給官員們時間去洗澡和洗頭。例如在《事物紀原》中記載:“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也就是說漢朝的時候,官員就可以5天休息一天來洗澡和洗頭。並且這個規定延續下去,之後歷朝歷代雖所有不同,但都差不多,基本是官員三五天洗一次頭。當然,這是法定的,如果官員願意天天洗,也無所謂了。

    而關於平民就沒有明確的規定,純屬個人意願,有天天洗,也有不經常洗的,甚至有一輩子只洗三次頭。第一次是出生時洗一次,第二次是結婚時洗一次頭,第三次是去世時洗一次頭。這是真的,在河南的紅旗渠開通之前,當地極度缺水,真的就是一直沿襲這個一生只洗三次頭的習俗,直到紅旗渠開通後,才有所改觀。

    總體上,在古代,人們並不喜歡洗頭,並不是他們不愛衛生,而是由一些客觀原因決定的。一是古人無論男女基本都留長髮,洗頭髮不容易,並且還不容易幹,太費事,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的國家會專門為官員放假來幹這事。二是洗頭髮洗了也白洗,在古代沒有現在的洗髮劑,只能用草木灰、皂莢等東西來洗頭,這些東西基本沒什麼去汙效果,洗了也白洗,索性就不洗了。三是古代冬天天冷,古人要用熱水洗澡、洗頭太不容易了,於是很少會選擇洗頭和洗澡,於是形成了不愛洗頭的習慣。這個現象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在北方的農村也很常見。

    正是由於古人不勤洗頭髮,時間長了,就會長蝨子。於是,一種古人發明的神器就閃亮登場了。它就是篦子,篦子是用竹子製成的梳頭用具,中間有梁兒,兩側有密齒。齒要比梳子更密,主要用來刮頭皮屑和藏在頭髮裡的蝨子。很多年長一些人可能都見過,甚至還用過。

    總之,無論在古代或者現在,洗頭都是個人問題,都沒有明確規定要多久洗一次頭,完全任憑個人意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洗頭和洗澡不會太頻繁。各位,你們說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無法進入遊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