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qzuser229497472
-
2 # 建章25
臨縣人口眾多是黃土高原的山區丘陵地帶,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乾旱少雨,什麼樹都難成活,惟獨棗樹耐乾旱漫山遍野溝溝坎坎遍地都是,天旱莊稼顆粒無收,耐乾旱的棗樹果實累累,荒年臘月人民以棗充飢
-
3 # 我的傘頭秧歌夢
切棗糕
包粽子
棗卷卷
油糕的餡是紅棗和豆子熬煮成的
在艱苦的年代,紅棗是臨縣人民的救命果。由於棗樹耐旱的特性,受天氣影響較小,即便是乾旱年份,莊稼不收,紅棗也會有個好收成。因此,棗樹被當地人親切地叫做“鐵桿莊稼”。 臨縣有句俗話,叫“棗卜臍塞住鼻窟窿就餓不死人了”。到每年的六七月份,上一年的糧食已吃完,今年的莊稼還未熟,青黃不接。人餓了怎麼辦?就可以用青棗充飢。棗樹開花後不久就會結果,剛結出的棗細小帶尖,到七月份長成小拇指頭大小,當地人稱其為棗卜臍。棗卜臍是棗的幼果,大小正好可以塞住鼻窟窿。即使遇到饑荒,棗卜臍也能充飢,人就餓不死了。 為了吃飽飯,臨縣人把紅棗做成各種麵食,有甜糠炒麵、棗窩窩、棗糕、棗餡油糕等,非常豐富。 甜糠炒麵,雖然口感粗糙,也不鮮美可口,但這卻是困難時期,臨縣人民餐餐離不開的食物。上世紀40至70年代,糧食匱乏時,人們常把麥麩、細米糠、穀皮等炒熟充飢。智慧的臨縣人民,就地取材,將賣剩的紅棗煮熟,放入盆裡與麥麩、穀糠等攪拌起來,然後碾成棗餅。棗餅曬乾後,再磨成面,即可食用,這就是棗炒麵。因棗炒麵食之味甜,含有穀糠,所以也叫甜糠炒麵。食用時,盛上半碗棗炒麵,再加上一勺稀飯,用筷子邊擰邊吃。沒有稀飯,用開水也行。春夏時節,家家戶戶都用炒麵布袋子裝上棗炒麵,讓孩子們送到地裡給幹活的勞力們當一頓飯。 上世紀60年代,有一位在西北某大學執教的臨縣籍教師,準備調回家鄉工作。與他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的妻子是南方人,覺得臨縣日子苦,不願回去。這位教師就說,我們那地方天天吃炒麵。妻子以為是肉炒麵、蛋炒麵,這樣的生活還不錯。於是兩口子就回到了臨縣。妻子看到所謂的炒麵是甜糠炒麵,追悔莫及,但依然跟愛人留了下來。 臨縣人劉錦雲家裡種棗,也曾多年從事紅棗經營,對於紅棗有著深厚的情結。劉錦雲說,他上小學的時候,去學校時也會帶上甜糠炒麵當乾糧。甜糠炒麵不是大菜,上不了餐桌,在如今已經是稀罕物了。不過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記得,它在困難時期是捱餓的人們眼裡十分珍貴的食物。 棗糕是臨縣一絕,堅、軟、香、甜。臨縣人蒸棗糕方法獨特,開蓋蒸糕。大鐵鍋裡的水沸騰後,揭開鍋蓋,放入莢篦,鋪上籠布,然後將糕面(即軟米麵,糜子去殼後米磨成的面)拌起一層一層撒在上面,用猛火蒸。邊撒邊蒸,最後有10多釐米厚。蒸熟後把糕團在案板上揉搓一番,再把煮熟的紅棗與糕壓在一起,一層糕一層棗,約有四五層,每層都要抹上當地榨的胡麻油。這樣,金黃的棗糕就做成了。 過去,棗糕就是臨縣人待客的主食。在過年、過一百五(即從冬至到清明節正好是105天)、過九月九重陽節等一些民俗節日,或給大人小孩過生日時,就常用棗糕來慶祝。臨縣有一個順口溜:磧口的碗託招賢的熬,三交的火燒侯臺的糕。說的是臨縣的幾種地方小吃,其中侯臺的糕就是指棗糕。侯臺鎮位於湫水河西岸,傳說古時候這裡有一家賣棗糕的,主人家蒸好棗糕準備早早去磧口賣。忽然跑來一條野狗,從案板上叼了一口就跑,棗糕被拉成了長長的一條線。主家趕緊去追,狗嚇得鬆了口,拉長的棗糕又彈回案板。故事雖有些誇張,但臨縣棗糕的口感的確受世人稱頌。 紅棗經過二次加工做成的各種食物,臨縣還有很多。比如棗餡油糕,去核的紅棗煮熟搗碎做餡兒,軟米麵上鍋蒸熟出鍋揉好,拽一塊做皮兒,包好壓平,下鍋炸至金黃出鍋。用筷子夾起,咬上一口,棗香與米香、油香完美融合,脆皮在牙齒間嘎吱嘎吱地響,隨後綿軟的油糕與棗泥滑入了食道,下了肚裡。這便是最好吃的棗餡油糕。臨縣著名的傘頭秧歌傘頭渠朱喜曾唱過一首吃油糕的秧歌,歌詞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黃蠟蠟堅韌韌的軟米糕,漂仄仄圪泡泡地油炸焦,堅錚錚甜喳喳地把糖包,堅足足香噴噴地味道好。” 紅棗與臨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深入人心,沒有人會忘記它的存在,沒有人會忘記它曾幫百姓渡過艱難歲月。老人們也常常會念叨:臨縣紅棗紅臨縣,咬不動了還思念。
回覆列表
臨縣紅棗非常馳名,品種有:木棗、大姆棗、園林棗、大密棗(個大、色好、肉厚)、駿棗、晉棗、梨棗(鮮食)。其中以本地木棗為主。
中文名
臨縣紅棗
特點
個大、核小、皮薄、肉厚,等
產地
山西省臨縣
品種
木棗、大姆棗、園林棗、大密棗等
產品特點
其特點是:個大、核小、皮薄、肉厚,質細味甘,富含蛋白質、有機酸。經中國科學院生化物理研究所鑑定,開陽紅棗含有18種氨基酸、10種維生素和14種微量元素。特別是富含抗癌保健作用的環磷腺苷和硒元素,被譽為果中之王,滋補佳品。開陽木棗被山西省林產品展銷會上評為全省十大名棗之一。為適應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我縣又從省內引進大量的優良品種,豐富了開陽的紅棗資源。
臨縣黃河灘棗味道酸甜為上乘佳品,呈圓柱形,色略有泛黑,有健脾開胃、降火滋陰、保健益壽的功效。其中有的棗子較為發黑,一般如沒有黴變現象,那麼發黑屬於正常現象,因為糖分集聚在一起或是烘乾煮熟都會使棗子發黑。
歷史發展
歷史
臨縣紅棗核小肉厚,富含維生素C,被譽為“維生素C之王”。這裡棗樹種植源遠流長,據縣誌記載,早在西周時期,臨縣黃河沿岸就有大片棗園。唐宋後,因為棗樹耐旱,被譽為“鐵桿莊稼”,被人們移植到湫水河東岸而使全縣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棗林。紅棗產業已成為臨縣的支柱產業,特別是沿黃河的紅棗林面積不斷增加,紅棗產量大幅增長,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臨縣就開始在紅棗的生產、銷售、深加工上動腦筋了,1992年臨縣紅棗公司的組建開了呂梁地區紅棗深加工的先河。那時距離臨縣縣城5公里的“臨縣紅棗公司”的牌子格外顯眼,特別是秋後收購及晾曬紅棗的場面,紅彤彤的一片,煞是喜人。好一陣子,臨縣人出門總會給親戚朋友帶上棗汁、酒棗什麼的,也總會自豪地補充一句:這是臨縣自產的!臨縣紅棗公司和它生產的“妙旭”牌棗汁轟動一時。“由於深加工能力有限,科技含量不高,再加上資金各方面的限制,臨縣紅棗公司的相關產品沒有打出自己的品牌。輾轉反側後走了與別人合作的路子”,臨縣經貿委一位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雖然臨縣也有一些小企業在做紅棗加工的文章,但大多是小打小鬧,僅僅侷限於簡單的加工,幾乎談不上品牌。臨縣紅棗走不出去的致命弱點,是沒有現代化企業發展的思路。
發展
1999年,臨縣紅棗公司與山西天淵棗業有限公司合作,走上一條最佳化組合的路子。臨縣紅棗公司有得天獨厚的紅棗資源和現成的生產加工基地,而作為呂梁當地企業的天淵棗業有的是現代企業的管理和構思。短短几年時間裡,天淵系列紅棗產品迅速佔領全省乃至全國市場,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創出了紅棗產品的名牌。[2]
歷經10多年的艱辛探索和3年的轉換期磨礪,從去年以來就開始的臨縣有機紅棗生產基地認證申請,取得根本性突破,3萬畝有機紅棗生產基地透過全部計70多項國家新編指標嚴格檢驗,獲得中國認證中心全國紅棗首家認證。這意味著中國紅棗已經獲得走向世界的第一準門票。[3]
中國紅棗佔世界產量的96%,國內分佈僅限於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五省區,臨縣紅棗能獲得全國有機食品首家認證,既有它無汙染和少汙染的區位優勢,更得益於科技工作者的艱辛探索。不用農藥不用化肥是有機認證的主要條件,但棗樹病蟲害又是棗農最頭疼的事,因蟲害給棗農帶來的經濟損失每年至少在30%以上。[3]
地理標誌
產地範圍
臨縣紅棗產地範圍為山西省臨縣現轄行政區域。[4]
專用標誌
臨縣紅棗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山西省臨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稽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臨縣紅棗的檢測機構由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4]
技術要求
一、品種
木棗、駿棗、牙棗、大姆棗、園林棗、大密棗(個大、色好、肉厚)、晉棗、梨棗(鮮食)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673.6m至1923m,土壤型別為沙土、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土層厚度≥40cm,pH值5.5至8.2,總含鹽量≤0.3%。
三、栽培管理
1. 苗木繁育:採用根櫱和酸棗為砧木嫁接繁殖。
2. 栽植密度:栽植密度≤100株/667㎡(畝)。
3. 施肥:腐熟有機肥≥1000㎏/667㎡(畝),落葉前後至次年萌芽前一次性施入。
4. 整形修剪:以小冠疏層形、單軸主幹形樹形為主,冬季修剪與夏季修剪相結合。
5. 提高坐果率措施:採用棗頭摘心和棗園放蜂等措施。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汙染環境。
四、採收
10月中旬,果實全紅,完熟期採收。
五、制幹
自然風乾或烘乾。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核小、皮薄、肉厚飽滿,大小均勻、完整,質細味甘,酸甜適口,手握互不粘連。
2.理化指標:總糖(葡萄糖計)≥60%,含水率≤25%,可食率≥80%,環磷酸腺苷≥10mg/100g,鈣≥60mg/100g,硒≥2ug/100g,鉀≥620mg/100g。
3.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