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好說明來源於哪本書,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15
回覆列表
  • 1 # 是木魚君

    《山海經》中的山海與現今地理位置的對應

    一、崑崙

    在《山海經》中,“崑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理名詞,因為它是《山海經》的一個地理原點,只有首先確定了它的具體位置,才能相應確定其他的一切。因此,我們對於《山海經》的研究,必須從“崑崙”開始。

    《山海經》中與確定“崑崙”的地理位置直接相關的記載共有3處,下面一一列出:

    《西次三經》:“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

    《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

    《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崑崙之丘”就是“崑崙之虛”,因為它們都是“帝之下都”。能夠確定“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方位的一為“西南”(即《西次三經》中“槐江之山”的西南),一為“西北”(即《海內西經》的西北),二者並不矛盾,但最具體的還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這四句。

    西海、赤水、黑水,古無確指,因湖泊或河流的變遷是十分頻繁的;相對穩定一些的當數“流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沙漠。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在《山海經》中,“崑崙”和“流沙”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請看:在《西次三經》“崑崙之丘”的記載之後,緊接著的是“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遊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也就是說,在“崑崙之丘”的西面770裡處有一片沙漠。而《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的前面也有關於“流沙”的記載,文曰:“流沙出鐘山,西行又南行崑崙之虛”,這說明在“崑崙之虛”的東北面也有一片沙漠。《海內東經》又說:“國在流沙中者享端、璽喚,在崑崙虛東南。”享端、璽喚國既在“流沙”中,又在“崑崙虛東南”,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崑崙虛”的東南還有一片沙漠。綜合以上三點可知,在“崑崙”的東北、東南和西面分別存在著三片沙漠,而這些限定條件是今天的崑崙山所不具備的,因為今天的崑崙山只是在它的北面有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在東北面有內蒙古的巴丹吉林、騰格里和毛烏素沙漠,而在它的西面和東南面卻決無一片沙漠。因此,《山海經》中的“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決非今天的崑崙山而是另有所指。那麼,《山海經》中的“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究竟是哪一座大山呢?

    翻開中國地形圖不難發現,符合上述條件的大山只有一座,那就是位於中國甘肅和青海交界處的祁連山,因為在它的西面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在它的東北有巴丹吉林沙漠,而在它的東南有騰格裡沙漠。

    祁連山,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祁連山指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由幾條平行山脈組成,綿延1000公里,為黃河與內陸水系的分水嶺。狹義的祁連山指其最北的一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峰有武威以南的冷龍嶺(4843米)、酒泉以南的祁連山(5547米)和疏勒南山(5808米),多雪峰和冰川(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富林、礦和野生動物資源。本人傾向於認為,“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為狹義的祁連山,因為它“方八百里,高萬仞。”而古時的“方多少多少裡”與“高萬仞”往往是個虛數,只是極言其廣與高而已,不必拘泥。

    “祁連山”又是匈奴語“天山”的意思,《史記。匈奴列傳》索隱曰:“祁連一名天山”。而“祁連”與“崑崙”古音正可通轉。祁,脂部群紐;昆,文部見紐;見群同屬牙音,脂文韻亦近。連,元部來紐;侖,文部來紐;元文韻近又同為來紐。“崑崙”亦應為“天”義。

    二、西海

    西海,古無確指,但《山海經》中的“西海”位於“崑崙”(祁連山)的北面,當即居延海。

    《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可知“崑崙之丘”在“西海之南”,也就是說,“西海”在“崑崙之丘”北面。前面已經證明,“崑崙之丘”即祁連山,而如果由東向西行,祁連山正在流沙(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濱,赤水(大通河)之後,黑水(黨河)之前,那麼祁連山北面的“西海”自然就是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入的居延海了。

    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弱水(今額濟納河)自張掖北來,至下游分為東河、西河等河,匯瀦於此。漢稱居延澤,魏晉一名西海,唐以後通稱居延海。本為一湖。位於漢居延城東北,狹長彎曲,形如初月。東漢建安時置西海郡,治所就在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轄境約當今居延海附近一帶。

    《海內經》:“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汜葉。”均用“西海”和“流沙”來確定一個國家的位置,可見二者相距很近,亦可證明“西海”就是靠近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流沙”)的居延海。

    三、南海

    《海內經》:“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前面已經證明,黑水即黨河,青水即黑河,因此,這是北以祁連山、東以黑河、西以黨河、南以“南海”為界確定若木和若水位置的一段文文字,因此,這裡的“南海之外”當為“南海之內”,南海當即今青海湖。

    《大荒南經》:“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術踢。”

    這裡的“南海之外”也應為“南海之內”,因前面我們已經證明赤水為大通河,流沙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那麼同樣屬於以祁連山、大通河、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南海”為四至,則此“南海”亦當為今青海湖。

    《大荒南經》:“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窮焉。”

    “南海之中”同“南海之內”。前面已證,赤水為大通河,汜天之山為青海民和縣境內的一座山,因此,此“南海”為青海湖無疑。

    《海內經》:“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此衡山非今衡山,因《大荒北經》言“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炯野之山,上有赤木,青野赤華,名曰若木。”而若木在黑水和青水之間,故此衡山當即衡石山;九陰山當即菌山,九為見紐,菌為群紐,見群同屬牙音;桂山當即炯野之山,因為炯野之山一作灰野之山,灰與桂音通。而“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句當為後人所加,因《海內東經》言“浙江出三天子都”、“廬江出三天子都”,為後來的事情。

    四、東海、北海

    《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北韓。”

    這就可以一下子確定東海與北海的位置,因為北韓是位於日本海之內、黃海之隅的,因此,這裡的“東海”決不是今天的東海,而是日本海;這裡的“北海”也不是今天的北海,而是黃海。

    《大荒東經》:“黃帝生禺號,禺號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號處東海,是為海神。”

    知禺號與禺京是父子關係,而一為東海之神,一為北海之神,可見東海與黃海亦必相距不遠,這與我們推斷東海為日本海、北海為黃海是一致的。

    五、海內

    海內,即四海之內。而四海,即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前面我們已經證明:東海為今日本海,北海為今黃海,西海為今額濟納河,南海為今青海湖。因此,四海的範圍並不是一個正方形,而是一個狹長的長方形。在這個區域裡,多是草原與荒漠,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最初確定這四海範圍的一定是一個遊牧民族,而根據《山海經》以“崑崙之丘”或“崑崙之虛”(即祁連山)為地理原點來看,這個遊牧民族應該就是匈奴族,因為,“祁連”是匈奴語“天”的意思。當初,匈奴族一定是從東向西遷移的,這從《大荒西經》中確定“崑崙之丘”的位置為“赤水之後,黑水之前”可以清楚地看出。

  • 2 # 月來花弄影47054301

    總以為《山海經》裡提到的都是虛無縹緲的,包括那些動物也都是不可能有的東西,只是古人幻覺出來的,反正沒它也不礙事兒,有它到添亂,不看也罷,看也看不懂。不好意思啊,很早以前看過,感到是在雲裡霧裡般玄妙,更記不住說的什麼,概念性太低了,不看也罷!

  • 3 # 使用者6116064405

    在大禹治水前原來的赤道在現在的北緯30度!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南部,使整個地球北移了30度,現在的南極洲原來不在南極!在現在澳洲的位置,所以那時的西伯利亞的猛獁象全被凍死了。只要你把地球的北緯30度看成現在的赤道,一切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才有了共工怒撞不周山的傳說!

  • 4 # 愁過瀏陽河

    古人為什麼會稱黑人僕人為崑崙奴?是不是能以地球某地劃一條子午線平分陸地海洋為地理中心,再以此中心看山海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口紅燈沒有攝像頭,你會不會闖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