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汗青正浩

    大清順治年間,滿族人入主中原,開始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但與此同時,湧現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僅僅幾十萬兵力的滿人如何能夠建立起對於全國有效的統治呢?在這個問題的困擾下,綠營兵應運而生。

    清朝前期的綠營兵:作戰勇猛,天下無敵

    所謂綠營兵,是清朝統治者在建國之初對所收編的漢族士兵整合之後的統一稱謂,由於這支軍隊以綠色旗幟作為軍隊的標誌,故此得名。

    相對於清朝統治者視為根基的八旗兵,綠營兵在建立初期並不受重視,這時,八旗兵的戰鬥力還很強大,綠營兵往往只是協同作戰的作用。但到了康熙年間,情況發生了改變。

    滿八旗兵處於統治階級上層,作威作福,缺乏訓練,戰鬥力越來越差,已經不復當年的雄風,而康熙大帝又是一代雄主,頻繁地用兵,在八旗兵不堪大用的情勢下,綠營兵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自康熙到乾隆,綠營兵在歷次戰爭中的作用已經超越八旗兵,成為作戰任務的主力。在平定三藩之亂、征討準噶爾、平定大小金川的戰役中,綠營兵的表現都十分出色。

    清朝後期的綠營兵:軍力渙散,難堪大用

    乾隆以後,綠營兵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問題。

    一方面,承平日久,軍備廢弛,紀律渙散,讓綠營兵的戰鬥力也在走下坡路。而滿清統治者自建國以來,對於漢人就沒有充分的信任,讓這支軍隊的發展始終受限。

    綠營作為一支漢人軍隊,卻一直由滿人指揮,處於基層的漢族軍官,即便作戰再勇敢,也毫無升遷的可能,況且,進入清中期以後,大清用兵次數越來越少,基本已經斷絕了這些漢族底層軍官的晉升通道。

    另一方面,綠營兵的徵兵方式也是一個大問題,它採取的是世襲的方式,即父死子繼,這種繼承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一代一代往下傳,讓人越來越沒有拼搏的鬥志。

    長時間的太平日子,讓這些綠營兵丁們思考的不是怎麼打仗,而是如何能夠賺取額外的收入,這些不務正業的綠營兵有些做起了小商小販的營生,還有一些則是依靠自己手裡的武器,成了地痞流氓,危害地方。

    到了嘉慶年間,綠營兵在戰鬥之中越來越不堪大用,在平定白蓮教起義中,就凸顯出了這一問題。但好在此時的大清並沒有什麼強有力的對手,依靠綠營兵勉強也能應對。

    但1840年以後,外華人開始入侵中國,戰鬥力極差的綠營兵幾乎在戰場上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以後,綠營兵更是連農民起義軍都對付不了,清政府只能依靠以湘軍、淮軍為代表的地方團練部隊。

    不堪大用的綠營兵將走向何方?

    作為一個滿族人所統治少數民族朝代,清朝統治者肯定不會像對待滿八旗子弟一樣,即便你不能打仗,也白養著你,所以裁減綠營兵勢在必行。

    綠營兵是一支擁有著龐大規模的武裝,在清咸豐年間有著60萬的龐大規模,裁減必然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很容易產生變亂。

    所以,起初,清朝統治者採取的是較為平和的裁軍方式,即裁掉綠營兵中的老弱病殘,給予撫卹費,讓他們回鄉養老,留下精壯子弟,重新整編。這一番下來,各省裁掉的綠營兵總計在20萬左右。

    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再一次戰敗。給清朝統治者敲響了一記警鐘,綠營兵已經是積重難返,無論再怎麼改革,都是徒勞無用,到了戰場上,都是槍一響就跑的熊兵。

    1895年,清政府再下裁撤綠營命令,決定將綠營兵的七成全部裁掉,1909年,更是進一步決定,在六年時間裡,將全部綠營兵裁撤。

    對於裁掉的綠營兵,清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兩條出路,一是負責地方安保,也就是說從軍隊變成了警察,二是編入清政府寄託極大希望的北洋新軍之中。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時,清政府尚有十幾萬綠營兵沒有裁完,在革命的洪流之中,這些綠營兵或是直接撂下槍回家,或是搖身一變成為了革命軍。

    就此,這支在清朝前期立下赫赫戰功的軍隊,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綠營兵從建立到消亡其實就是一部大清帝國的衰亡史,前期的清朝風頭正勁,有著一個剛剛興起的王朝的勃勃生機,後期的清朝,就如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再怎麼下猛藥,也難以阻擋最終覆滅的命運。真正退出歷史舞臺的不僅僅是綠營兵,還有它背後積重難返的大清王朝。

  • 2 # 晉國小書生

    金兵自古有人一滿萬,天下無敵之說,金人可以在500年間傲立中原領土,可見其武力值可見一斑,有很強的領導力,凝聚力。可以說在乾隆朝之前都是傲立世界的霸王之師,只可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享樂和物質十分富裕的情況下已經失去以往的狼性,迷信於馬背上的武力,關上了世界的大門,要說到真正的迷失還是在於權利的高度集中,導致一旦掌權者決定的事情沒有了任何商量的餘地,內閣大臣其實沒有可以抗衡的權利,使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不能正真的推動下去,落後捱打的局面最終形成。

  • 3 # 不沉的經遠

    清朝時綠營戰鬥力迅速崩潰主要是因為待遇太差。

    所謂綠營就是清軍在入關以後收編的明軍等漢兵,因為這些士兵以營為基本單位,又以綠旗為標誌以和八旗軍區分,因此有了綠營的稱呼。綠營的兵員總數在不同時期並不一樣,大體維持在60萬左右的樣子。

    清軍入關以後,由於優越的生活使得八旗軍迅速腐化,所以到平三藩的時候,就是綠營作為主力了,先後有40萬綠營兵參加了戰鬥。後來三徵噶爾丹時綠營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不過這以後,綠營的戰鬥力也是迅速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待遇太差。

    綠營士兵分守兵、戰兵、馬兵等不同等級,而每個等級的軍餉又分行糧和坐糧。坐糧就是指士兵在駐防地駐防時的軍餉,這個軍餉可以說非常的低,馬兵一個月的軍餉不過2兩銀子,戰兵每月只有1.5兩,而守兵就只有1兩了。這個軍餉還包括了士兵的伙食和部分軍裝費用,馬兵的話包括了馬的飼料,然後長官們還會再剋扣一些,真正每個月結餘的就沒幾個錢了。

    更糟糕的是在日常訓練中,有些費用也是要士兵自己承擔的,比如像火繩槍的火繩,裝火藥的袋子等等,所以對於士兵來說,少訓練幾次就是給自己省錢,對長官來說就是有機會多剋扣點,訓練這種事情能省就省了。

    由於軍餉太少不夠養家,所以綠營兵們平時只能自己在外面做點小生意或者打工維持生活,有事時才回營當兵。所以當時就有人上過摺子,說“貧乏之兵,何以自支?”不過摺子上去以後也沒有下文。

    綠營可以說是被清廷養成了叫花子,加上缺少訓練,其戰鬥力自然一落千丈,所以乾隆閱兵時發現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已經基本成為廢物了。

  • 4 # 博鴻爸爸

    八旗兵勇所謂勇猛是建立在功勳制度上,加之對中原百度掠奪的渴望,真要說勇猛善戰,也只能說明朝皇帝除了幾個正常的,其他都是二百五造成的。不是吳三桂,恐怕八旗兵勇也沒那麼容易進來。同理,入關以後的八旗兵勇躺在功勞簿上,衣食無憂,加上皇帝加上中央集權,閉關鎖國,故步自封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八旗兵勇才顯得不堪一擊。

  • 5 # 鬼山楓語

    有個答案說綠營兵戰鬥力下降,是因為待遇太差。

    作者忘記了自己答案中的另一觀點:八旗軍因為優越的生活迅速腐化。待遇好戰鬥力下降,待遇不好戰鬥力也下降,這還是待遇的問題嗎?難道說降低八旗軍的待遇,再提高綠營兵的待遇,就能挽救兩種勁旅,讓它們繼續保持無敵?

    以此推論,頓覺荒謬。

    嘉慶十七年,綠營兵共計六十六萬,每年官俸兵餉一千二百萬,公費銀二十七萬,養廉銀一百三十萬,兵丁紅白喜事銀三十二萬,共需一千四百萬兩,佔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總體耗費已經十分驚人。

    具體個人,每月馬軍二兩,步軍一兩五錢,守軍一兩,並支米三鬥。三鬥米大約等於現在的一百斤,每月一百斤米加至少一兩的軍餉,生活不會太過艱難。如果因為軍餉太低,為何開始的幾十年綠營兵戰力不弱?

    其實歷史上哪支軍隊不會戰力衰退?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元末的時候反被朱元璋橫掃。

    明軍在朱元璋和朱棣時威風凜凜,可後來遇到幾十個倭寇都能望風而逃。

    八旗軍在明末驍勇無比,幾萬人敢征戰中原,後來只能提籠架鳥鬥蛐蛐。

    只能說明從強變弱是正常情況。

    封建王朝由於專制的特點,開國之後整個系統開始逐漸腐朽,軍隊的衰弱也不可避免,打仗越來越少,生活慢慢腐化,軍紀不再嚴明,操練不再勤勉,鬥志逐漸衰弱,整個軍隊也就垮了,如果要保持好的狀態,只有一個辦法:不斷作戰。

    軍隊不作戰必然出現衰退。

    美國常年作戰,所以戰力保持不變。

    國家已經趨於平靜,綠營兵變成常駐軍,哪裡會有那麼多仗打?沒有仗打,但腐化的日子卻已經開始,此消彼長,不衰退行嗎?衰退到屢戰屢敗,不銷聲匿跡行嗎?

    綠營兵的衰退有兩個原因:封建體制禁錮,長年沒有戰事。

    這符合古代所有軍隊的衰退史。

    綠營兵簡介(知識普及)

    清朝初年,滿清收編漢人軍隊成立綠營兵,因使用綠色旗幟而得名,總體保持在六十萬到八十萬人,後來一直維持在六十多萬。

    省裡的最高軍事統帥是提督,受文官總督或巡撫制(如果該省沒有總督)節,提督以下武官有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

    以提督為首的武將系統負責管理和作戰,軍隊的徵調由總督或巡撫負責,以文制武。

    清代有直隸、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陝西、甘肅、新疆、福建、湖北、湖南十二個陸地提督(江北提督成立很晚,不計),廣東、福建、長江三個水師提督,江南和浙江兩個水陸兼任提督,剩下的安徽、山東、山西、河南、江西五省是巡撫兼任提督。

    綠營兵的基本單位是營,一個省的構成系統是鎮、協、營、汛。

    省以下設鎮,總兵管轄一鎮。每鎮有協和營,副將管轄一協(包含若干營),營由參將、遊擊、都司和守備這些武將管轄。營下有汛,千總和把總管轄。

    還有一種特殊的組織稱標,是總督、巡撫、提督和總兵直接管轄計程車兵,分別叫督標、撫標、提標和鎮標。每標兩營到五營人馬。督標由副將管轄,稱為督標中軍。撫標和提標由參將管轄,稱撫標中軍和提標中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龍輸了,誰還能與西猜提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