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DSI隱身效能更好

    首先要更正一個錯誤說法,DSI和CARET都是指進氣口,進氣道隱身靠的是S型雙彎設計。

    CARET進氣口比DSI隱身方面欠缺的主要在於,其還是有附面層分離隔艙設計,這個隔艙雖然F-22在內部應該經過處理,但這個空腔區域還是存在。

    F-22的進氣口附面層分離隔道

    而DSI本身最大優勢就是,無附面層設計

    但是DSI進氣道在超音速情況下效率會減弱,速度超過2馬赫後更是衰竭的厲害,這個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因而戰鬥機在DSI進氣口設計的時候,可不是弄個鼓包那麼簡單,必須要弄很多玄機,梟龍的DSI進氣口設定了很多吸氣孔和排氣孔,就是為了處理超音速下的激波附面效應。

    到殲-20同樣弄了更多的玄機

  • 2 # 軍武資料庫

    如果說隱身特性來說F-35和J-20的DSI進氣道比蘇57和F-22的加萊特進氣道要差。這是定論不容推翻!

    首先說說我們的J-20為什麼不用加萊特進氣道——是因為中國的航空工業設計能力問題。加萊特進氣道的外形雖然簡單但是設計指標要求太高,需要整改進氣道前部的機身設計完全配合。目前真正使用加萊特進氣道的軍用飛機有三種F-18E、F-22、蘇-57。F-18E能夠使用加萊特進氣道是一個巧合。是由於F-18本身早期設計的先天優勢。而從頭設計使用加萊特進氣道的F-22和蘇-57 都是為了使用加萊特進氣道在機身上做了大量改進。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有的矩形進氣道都叫加萊特。在戰鬥機超音速飛行的時候會形成激波,這種激波不是突破音障的一瞬間產生後就沒有了而是在整個超音速飛行的時候都存在的。加萊特進氣道的外部設計特性就是將激波兜在進氣道內使進氣道內的氣壓增壓以提供更高的發動機效率。

    而加萊特的可變截面在於透過擋板使激波更加受控,以配合發動機的進氣量需求。

    DSI 是一個相當折中的設計。目前主流的DSI都放在了輕型戰鬥機上,例如F-16的DSI驗證,J-10的DSI改型以及F-35的DSI進氣道。DSI的優勢是輕沒有配合的動作機構。因此過於計較斤兩的輕型戰鬥機採用DSI的方案更多一些。我們的J-20採用DSI設計,只能說明目前我們的航空工業設計還不那麼完美。

    從上面的DSI馬赫數模擬中可以看到在某些狀況下DSI進氣道很難做到兜住激波的要求,因此

    我們看到的F-35和J-20的進氣道外緣都是向前突出的。這是配合DSI的“無奈之舉”

    這種內凹角是不是隱身的大忌呢?答案很顯然——是。當然目前都透過複合材料對這個部位進行了加強,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得出結論是DSI進氣道本身就相比加萊特進氣道的隱身效能差呢?

  • 3 # 霹靂火觀察

    我想關於DSI與CARET隱身效能的爭論,主要還是由於F-22採用了CARET進氣模式,而殲-20、F-35採用了DSI進氣模式。所以對於DSI進氣模式與CARET進氣模式的隱身效能大家會產生這種疑問,到底誰更好呢?當然蘇-57就不說了,它那個進氣模式是一通到底的,根本談不上什麼隱身了。

    這裡首先要明確一點,隱身效能必須建立在速度這個大前提下,不同的速度模式下,不同的進氣模式隱身效果是不一樣的。從目前的情況看,DSI進氣模式是在常規基礎上對進氣口的一種改進,這在我們的殲-10系列和美國的F-16、F-35上都能看到,從使用上來看,至少在高亞音速時已經表現出較好的隱身效能,這一點我們國家研究的還是恨透的,但據說超巡和高機動時隱身略差一點。而CARET進氣模式除了在美國的F-22上使用,也同樣在F-18戰機上使用。據悉,CARET進氣模式在超巡和高機動時隱身效果更佳。

    但是無論是DSI進氣模式還是CARET進氣模式,都要放在具體的飛機氣動外型、具體的速度模式下談隱身才有意義。同時這兩種進氣模式在結構上、重量上、適用性上也各有利弊,所以設計師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對戰機性質、任務和要求選擇不同的進氣模式。

    從目前情況看,即便是四代機也不大可能進入超巡狗鬥狀態,所以對於DSI進氣模式與CARET進氣模式在隱身方面的差異並不大。因為只有傻瓜才會開著四代機去狗鬥,那麼現在最核心的問題是,在當前四代機的隱身模式下,如何首先發現敵機才是關鍵。

  • 4 # 嫻妹談兵

    隱身效能上,CARET比DSI更好,不過差別不是太大。

    我估計很多人肯定會拿F-22的CARET進氣道的那個空腔說事,說有這個空腔雷達反射面積不會小之類的話。不過非要說的話,有肉眼測RCS的嫌疑。

    引用下奠定J-20氣動佈局基礎的《小展弦比》一文,人家宋老還沒說CARET影響隱身呢。

    實際上,在中國五代機進氣道選擇上,CARET和DSI都有考慮過,中國隱身技術先驅李天帶領的團隊就研發了DSI和CARET兩種進氣道。至於J-20為什麼不用CARET進氣道呢?因為J-20是兩側進氣道設計,CARET進氣道和機腹進氣相匹配,兩側進氣道不利於CARET進氣道的設計。DSI進氣道最大的優勢就是結構簡單重量輕,在進氣效率上不及CARET的。但是最後在飛機上表現出的效能則視情況而定,因為飛機設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

    接下來說說CARET進氣道為什麼相比DSI更好。飛機隱身技術的基本原理,就是將照射到飛機上的雷達波往次要方向反射。雷達波和可見光在許多性質上是相同的,都遵循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理想情況下,飛機表面應該對雷達波進行鏡面反射。

    根據這個原理,CARET進氣道的優勢就很明顯了。

    因為CARET進氣道的主要構成全部都是平面,對雷達波的反射以鏡面反射為主。

    而DSI進氣道的主要構成是曲面,比起CARET,其對雷達波的反射以漫反射為主。

    但是要明確一點,無論是CARET還是DSI,其相比其他型別的進氣道,都更利於隱身。

    總之,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DSI進氣道是CFD(計算流體力學)高度發展的結果,在技術上是要比CARET更高的。但是這並不代表著DSI擁有比CARET更好的氣動效能。DSI真正的優勢是結構輕便,配合更出色的機身設計統籌獲得總體更優的效能也是完全可能的。

  • 5 # 水鏡曉先生

    飛機進氣道不要簡單的以為就是兩根管道給發動機供氣的裝置,實際上覆雜著呢,飛機在不同姿態不同速度下,進氣量的大小都有嚴格要求,如何調整進氣量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而且現在飛機還要考慮隱身設計等問題,進氣道就更加複雜。目前最先進的兩種進氣道DSI與CARET相比,孰優孰劣,我只能說各有優缺點。

    DSI是我們最熟悉的,殲10改進型用的就是它,俗稱鼓包式,在進氣口位置有一個凸起,最早實驗這項技術的是美國F35,結果被我們後來居上。CARET技術就複雜一些,其應用在F22上。兩者相比,DSI結構上更加簡單,並且與機體融合程度高,但在高速狀態下效能不如CARET,而CARET結構非常複雜,並且進氣口的位置與機體分離,但適合高速飛行。

    兩款的隱身能力都非常優秀,但要比一個高下,目前還是CARET技術比較好,畢竟其結構更加複雜,對內部的遮擋更強,但DSI還可以繼續進一步最佳化,在隱身能力上仍可以進一步改進,在五代機中DSI應該會成為主流,畢竟五代機還沒有追求高超音速能力,在2馬赫速度下,DSI還是具備明顯優勢的。

  • 6 # 蝸牛沒腹肌

    從研發時間來看,DSI進氣道是一項非常年輕的技術,技術驗證開始的時間是90年代,而實際使用起來則是在最近的幾年,從美國的JSF計劃到中國的梟龍,還有殲-10B和殲-20,都無一例外的使用了DSI進氣道。卡爾特進氣道就很普遍了,傳統的飛機進氣道都是卡爾特進氣道,這種帶附面層隔道的好處也是被公認的。

    像殲-10A這樣飛機,就是利用了附面層隔道是為了隔開由機身產生的低速低能量的氣流,所以進氣道不能與機身貼合在一起,有些早期的噴氣機乾脆直接在機頭進氣,就不會受機身的干擾。但是機頭在之後成為了安放雷達的地方,所以戰機的進氣道只能選擇機身其他地方。

    飛機對於速度的追求也改變了進氣道的設計。因為飛機能夠超音速,但是發動機吸入的氣流不能,不然會對發動機造成損壞。所以設計師們搞出了可調節的進氣道,利用擋板和放氣口以及吸氣口壓縮吸入的空氣,使其速度降低,才能讓發動機正常工作。

    進氣道也因此變得笨重複雜,且難以維護,所以那些不怎麼追求高速效能的戰機反而開始使用起了較為簡單的進氣道,如美國的F-16就使用了較為簡單的皮托管式進氣道,但是隔板還是帶來了死重,有沒有更輕的進氣道呢?

    所以在美國的實驗室裡DSI誕生了,它利用一個“鼓包”,將低速的附面層氣流劈開,這種設計的好處就是捨棄掉了複雜機械壓縮系統,有利於對進氣道減重、維護和生產,還能起到隱身的作用。缺點是進氣量有所減小,殲-10C的蚌式進氣道就降低了進氣量,因為現在的戰鬥機不再盲目的追求高速,所以DSI進氣道比起傳統進氣道來更有優勢。

  • 7 # 走到哪兒想起你

    看了所有的回答,只有一個靠譜點,其他都是渣,根本不懂航空技術.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不管是隱身還是氣動效能,DSI都要遠好於Caret,它們技術同源,都是正激波乘波原理的進氣道設計,這個技術仰仗CFD技術的發展,Caret和F117一樣是早期計算能力不足時對簡單尖劈體設計計算的成果,本身還有諸多不足,比如還有重大輻射源進氣道附面層隔板,輔助進氣或者放氣口,F22的設計付出了巨大代價同時在這個方面仍然遺留有部分缺陷.

    至於S彎,那是進氣道內部的結構,是隱身必備的基礎.Caret和DSI是目前為止僅有的兩種隱身超音速進氣道技術,其他的老的掛羊頭賣狗肉的,根本沒有任何隱身能力,比如蘇57,他的可調機構是一個巨大的角反射天生體且無任何技術可以修飾和避免,單憑這個部位蘇57在前半球全向的雷達反射面積就不會小於平米級

    對於中國目前的應用 不要妄自菲薄,技術這個東西,會者不難,不會的難如登天

  • 8 # 夏日蟬時雨

    都差不多,其實兩種進氣道口設計,都是為了解決流體力學中的邊界層效應。只是解決方法不同。一個是透過附面隔層把邊界層進行分離。一個是透過鼓包改變邊界層的形狀。而隱身行最有效的還是把進氣道做成彎曲的,遮擋發動機的渦輪葉片以及高溫紅外特徵。

  • 9 # 不求甚解674

    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由於目前隱身機的雷達反射截面都屬機密資料,只能泛泛而談了。

    從理論上講,DSI進氣道對進氣道內發動機葉片的遮擋比較大,再配合S形進氣道,隱身上應該是更有優勢的。

    有的網友認為加萊特進氣道都是平面,所以對雷達波是鏡面反射,隱身效能更好,這個是錯誤的。平面並不是意味著鏡面反射,更不用說隱身效能更好,鏡面反射其實是隱身的大忌。宋老的論文中也說得很清楚,加萊特能減少雷達反射,是因為它有斜切進氣道和斜板,這才是關鍵,而不是平面。從隱身角度來看,斜切進氣道和斜板的角度要與機翼前緣平行,估計附面層隔道也用類似的手段處理過,才能達到隱身效果。

    就減少雷達反射截面而言,貢獻最大的其實是S進氣道,它遮擋了發動機葉片,避免了鏡面反射。

    其實隱身是一個綜合的結果,並不是哪一個環節做得好就夠了,必須是各個環節都給力,才能造出一架真正的隱身戰機。

    另外再說兩句,DSI進氣道並不是不適合超音速,而是它作為一種固定進氣道,對速度的適應性比可調進氣道要差。所以如果飛機更追求高速效能,那麼可以將鼓包設計得更適合高速飛行。當然,這是和可調進氣道相比,和加萊特相比可能就未必了。因為加萊特也是一種固定進氣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一個26歲的女孩,怎麼樣放下被繼父沒日沒夜打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