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色燕尾服1986

    周氏還有這些諸侯國,說白了,都是一家人,都是有血緣關係還比較親密的,奪來奪去都是自家的東西,所以春秋戰國說到底只是一家人的遊戲罷了

  • 2 # 姐姐不要這樣我還是個孩子

    簡單的很,經過了春秋戰國這幾百年之後,周天子的威望幾乎為零,而各諸侯國的百姓已經完全聽從和習慣各諸侯統治,周天子沒有了號召力,何來複闢?

  • 3 # 傲嬌王寶貝

    東周滅亡時,秦國統一天下已成定勢,周王室又能復到哪裡去呢,周王朝已成強弩之末,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都已經式微

  • 4 # 大江東去64182376

    所謂的周,不過就是和現在的歐盟曾經的蘇聯模式差不多,周更多的是個符號一個象徵,不是大一統的王朝國家,大家把他當回事他就是天子,不把它當回事它就啥也不是。

  • 5 # 歐吉瑞

    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了,事情有好有壞。分封制的弊端就是大王或者皇帝沒有實權,決定的事情需要諸侯過來商量決定。很像現在其他國家國會。那剛開始都很願意歸順,順應時代和民意,諸侯為人忠厚不會自立山頭。

    但是後面的子孫後代就不一定這麼認為,有了實力,槍桿子硬了,就出現後面的結局,不聽中央的了。分封制把自己的兵權分出去了,一旦失去了諸侯,自身就失去了保護。

    所以東周後期沒有兵權,而且最後一位君主也沒有遠見的眼光,以經習慣了分封制,他也無能為力了!

  • 6 # null173299670

    體制僵化 朝政腐敗 就和中國男足一樣 14億個人不可能選不出來幾個能踢的 主要是中國的這個足球環境導致了足球運動的不純粹

  • 7 # 齊東威

    東周不能復國的原因,先要看東周滅亡的原因:

    1.周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制度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周王室實際上直接統治的地區只有國都附近一小片區域。其他區域都是透過諸侯國來間接統治。諸侯國在其統治範圍之內擁有一切權力,只是有向周王室朝貢和出兵協助周王打仗的義務。在周王室強大時,可以節制諸侯。但隨著諸侯國漸漸強大,諸侯不再聽命於周王室的指揮。周朝的宗法和分封制開始瓦解。

    2.平王東遷就是一大敗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平王也不是什麼有雄心的君主。一朝被犬戎入侵就嚇破了膽,不僅沒有奮發圖強,而是害怕逃避,遷都了洛陽,國都長安大片地區全封給了秦國。從此周王室式微,從一箇中央政府退變成一個勢力只有洛陽地區的小方國。而且還出現過鄭國搶收洛陽麥子和楚莊王問鼎中原的窘境。

    3.隨著地盤的縮小,節制諸侯權力的喪失。經濟實力越來越差,直接控制的軍事實力也日益喪失。所以周王室不僅經濟上要依靠諸侯國,政治上也受諸侯的擺佈。

    4.周王室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其號召力只是名義上的,都是空架子。各諸侯國都是利用周王室的旗號,來發展自己的勢力。齊桓公尊王攘夷就是這樣。到後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也只是需要周王室名義上的承認,讓自己名正言順罷了。再到後來,各諸侯國紛紛自行稱王。這表示周王室的號召力一步步消亡,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

    5.從東周開始到被秦國呂不韋滅掉,東周從來沒有出過有作為的君主,雖也有想恢復周王室輝煌的,但打了敗仗之後再無力迴天,不是真正有作為的。 強大的諸侯國都是有偉大的君主,透過改革變法實現強大的。東周倒好,本身已經很弱小了,還有分封,一分為二。這樣就使得自己變得更加弱小。這好像就是一個闊少爺落魄後還不改原來的習氣一樣。這樣的周天子也就不能中興祖宗基業了。

    6 .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時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戰國時周天子政令不出王城了。這個過程諸侯兼併地盤越來越大,周天子的權利和地盤越來越小;到了戰國後,大諸侯又被卿大夫國族架空,失去對外的號召力。

    透過東周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制度跟不上社會發展,地盤不斷縮小,經濟和政治上都受限制,號召力盡失的政權,就已經相當於傀儡了。拿著這樣的一塊招牌,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復國的。

  • 8 # 第五玥璋

    謝謝!不知道南北朝宇文氏與姬周家族有什麼聯絡;也不知道五代郭威與姬周有什麼瓜葛;更不知道大清吳三桂是姬周的什麼人?除了宇文泰,貌似都是姬周的後人,就是宇文泰這樣的少數民族,也有可能是姬周的正統。周赧王姬延被秦推翻以後就消失匿跡了,從沒有在歷史長河中發現他們的蛛絲馬跡,這本身就很神秘,歷史必然有前因後果,皇帝是輪流坐的,今天也可以“到我家”,這就是中國的歷史程序。譬如你劉邦特怕蕭何取代於你而百般加害嗎?結果蕭何沒怎麼樣,但應驗了後人:南朝劉裕是漢高帝子孫,建立劉宋,結果被蕭何第24世孫蕭道成的蕭齊所取代。姬氏家族在周滅亡以後或許更名改姓逃避殺戮,後人不敢稱周後人,結果這個黃帝的臣官就不知其結果了。

  • 9 # 瀛史拾貝

    後世許多草根皇帝,開國登基時候,實在找不到有名的祖先,就自稱周朝姬姓之後,例如北周宇文,武則天,郭威,張士誠,吳三桂等,可惜都沒成氣候。

  • 10 # 見證打工人

    快來領取支付寶跨年紅包!1月1日起還有機會額外獲得專享紅包哦!複製此訊息,開啟最新版支付寶就能領取!mIxYak663S

  • 11 # 剛剛圖774

    東周王室衰微已久,在民間已經沒有號召力!這如何復國呢?

    天下的百姓只認可“我是秦華人”“我是楚華人”“我是齊華人”……卻沒有認可“我是大周人”,這可如何復國?沒有民眾基礎,難道憑藉著一腔熱血嗎?

    不但缺少復國的群眾基礎,甚至連一個領頭復國的人都沒有!周朝姬家到了後期不但是人少式微,連血性都已經沒有了,幾乎已經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說得好聽一些,周王還是王,說得難聽一些,周王不過是一城的城主罷了,而且周王所控制的洛陽還不是日後繁榮的洛陽!周王室早就一貧如洗日久,人心早就沉淪了,又有誰會去恢復一個不可能的大周呢!

  • 12 # 傲嬌的小農人

    從我們國家古代王朝興衰史看去,但凡統一的中原王朝,基本上都走的是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就是比試拳頭大小,看誰在亂世中的實力最強,透過掃蕩群雄而奪取天下,比如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統一王朝、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大秦帝國,還有以平民之身起家的劉邦以及後世的朱元璋,他們分別都是依靠武力建立了大漢帝國和大明王朝,當然強世唐朝以及後來的元帝國、滿清王朝也都是這樣的例子。

    另一種模式就是靠玩弄權謀耍心眼,最終實現篡位搶奪勝利果實,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王莽,他以外戚身份最後建立了新朝,不過他這個王朝存活的時間太過短暫,歷史上一般不承認他算一個王朝。就是三國時候的司馬家族後人建立的晉朝就較為典型,他們也是靠著玩弄權謀,最終從曹魏手中奪取了天下。而建立隋朝的楊堅,儘管在治國理政方面表現不錯,但他奪取外孫的皇位,卻也是有點不太光彩,也是這一種模式的代表。

    然而在我們國家歷史上卻有一個朝代,他們擁有著能夠奪取天下,得以躋身第一種模式,建立屬於自己王朝的實力;然而卻因時運不濟,再強大的國力,也最終被當時的權臣給陰謀奪走,使得別人輕輕鬆鬆地摘了桃子,淪為了以第二種模式建立王朝的犧牲品。有人就感到奇怪了,這個王朝有著這樣的實力,為何在國勢日盛的關鍵時刻,卻沒有能夠再進一步呢?

    這個朝代身處的時代,就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自從朱溫起了忤逆之心,竟然敢以毒酒害死唐朝皇帝以後,天下就陷入了大亂的局面,從朱溫建立的後染作為開始,到越匡胤最後風雲際會、乘勢而上建立宋朝作為截止。看到這裡,有聰明的讀者就想到了是後周政 權,因為這個王朝當時正是蒸蒸日上之際,然而卻被趙匡胤給偷取了勝利果實。說起後周,大家就知道他的建立者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郭威。他當年起兵的時候,趙匡胤還在他的軍中效力。然而他當時效力的後漢皇帝劉承祐對他懷有猜忌之心,一直想要把他殺死,這才逼的郭威起兵造反,最後建立了後周政權。

    他當上皇帝的時候,在歷史上留有很好的名聲,因為他注重勤儉節約,還能夠虛心聽取大臣的意見,對亂世時期存在的積弊進行了堅決徹底地改革,並積極地整頓吏治,對普通民眾的生活也十分關心,使得他治下的後周,開始出現了由亂轉治、由疲轉興的良好勢頭。然而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就因連年征戰落下的傷痛復發,再加上積勞成疾,很快就駕崩了。在他當年起兵的過程中,自己的幾個兒子都被後漢給殺死了,考慮到自己的皇后為自己做出的特殊貢獻,於是他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外甥柴榮。

    柴榮在位其間,更是繼承了郭威的遺志,特別是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軍隊的戰鬥力,把國家建設的更加繁榮,他也被人稱為五代十國的第一明君。在國力得到大為加強以後,他就開始尋思著要結束長期戰亂的局面,並開始邁出了蕩平群雄的步伐。他在位期間,先是徵計後蜀,然後征討南唐,最後又北征契丹,使得後周的版圖整整擴大了一倍。事實上如果他能夠多活幾年的話,後周在望在他手裡掃平國內的割據勢力,重新建立統一的中原王朝。然而他也與郭威一樣,只當了六年皇帝就因病身亡了。

    這個時候當上皇帝的柴宗訓只有七歲的年紀,手握軍隊大權的趙匡胤,看到柴榮留下的一方面是強大如斯的國家政權,另一方面卻是孤兒寡母的柴氏皇族,他就動起了心思,欺負後周朝廷子幼妻弱,以自己手中的武力相要挾,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把國家的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歷史上的北宋王朝。此後他在後周已經形成強盛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推動了統一全國的戰爭,透過自己以及弟弟趙光義的努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天下大亂格局,以文章開頭第一種模式和第二種模式交錯進行的方式,實現了天下一統。

    很多人在史書上看到這裡的時候,都會對後周王朝在歷史上的傑出貢獻讚譽有加,因為正是郭威以及柴榮奠定的強大基礎,才使得趙匡胤後來的統一之路變得輕而易舉。有很多人都在想,如果郭威或者柴榮能夠多活幾年,也許歷史就將改寫,一個強大的後周王朝或許就將呈現在世人面前,不得不說真的是歷史上最惋惜的王朝了。

  • 13 # 武天老師

    周朝自文王姬昌開始,到最後一位周天子周赧王去世,歷經八百餘年,也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朝代。

    而在秦國一統天下後,也宣告了周朝的覆滅。不過在千年之後,五代十國時期則又出現了一個周朝。郭威建立的後周就是周朝後裔血脈,不然郭威為什麼叫周,這都是有講究的!

    郭姓的始祖是虢。虢序之後虢成為郭姓的始祖,而虢國和周朝的關係更是相當有淵源。周武王滅商後,封自己的叔叔虢仲虢叔為東西虢國君。人家這兩人可都是姬姓,正統的不能再正統,是文王姬昌的兄弟。(也有說法是虢仲虢叔是一個人)

    總之,虢國是非常正統的姬家血脈,而郭姓始祖就是虢,郭威滅漢開國後,以“周”為年號,並自稱周朝虢叔後裔。

    因為中國歷史上出現很多周,於是為了區別不同的政權,現在叫做西周,東周,後周。

    後周也就是郭周就是周王室後人復國後建立的新政權。懂了吧?

  • 14 # 歷史畫中人

    像五胡十六國時期,往往一個家族人口繁多,很多叔伯兄弟都各有兵權自立一方,所以被攻滅一國,家族的其他人在另外的地方再立門戶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比如慕容家的燕國,就先後有前、後、西、北、南五個燕國。而東周則不然,無論是從天時、地利還是人和來看,都沒有條件復國。

    東周是因何滅亡的?是誰把東周滅亡的

    周朝最後一任君王姬延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他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周”和“西周’,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於“西周”(即王城)。時秦國已攻佔了韓、魏、趙三國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憂心忡忡中度日。這時,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充套件,派使者請姬延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籤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姬延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姬延準備就緒,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擊。不料,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結果,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士氣渙散,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譁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姬延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責臺”(即逃債臺)。此後,秦軍不肯罷休,攻下南韓的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負黍(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南)後,直撲東周王城。

    姬延驚慌,打算逃奔南韓或魏國。西周公勸說道:“秦吞併六國已是大勢所趨,韓、魏兩國也不會倖免,大王與其到那時被俘受辱,還不如趁早投降,結局或許能好些。”姬延無奈只好率領臣下和宗室,到祖廟哭拜了一番,三天後,親自帶著家眷、圖冊,去秦軍軍營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為周公,命令他居住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並奪去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寶器。至此,東周宣告滅亡。

    姬延當時已經年老,奔走於周,秦,梁等地,經不起勞苦,到梁城後不滿一月就病死。姬延死後諡號為赧王。

    東周滅亡後,為什麼周王室後人沒有復國,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西周最後一個國君周幽王,腐敗無道,不問國事,迷戀於美人褒姒,為討得她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後來周幽王廢了皇后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改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這種廢嫡立庶的做法為諸國不齒,廢太子宜臼逃到了申國投靠岳父國君申侯,岳父與外孫聯手,邀約繒國和犬戎族舉兵討伐,殺了周幽王和偽太子伯服,被諸國擁立為新的周王(即周平王),將周王室從咸陽遷都洛陽,結束了西周250年統治,建立了東周。

    東周建立,管轄範圍大減,規模只相當於一箇中等諸侯國;周平王殺了生父周幽王,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已威望大減。面對春秋140多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已承擔不了天下共主的責任。作為擁有九鼎的“維持會長”,只能經常求助一些強大的諸侯。在這個背景下,大諸侯國便自居霸主。

    公元前712年,魯桓公謀殺了兄隱公,自立為國君。破壞了諸侯由周天子冊封的制度。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不聽話不覲見的鄭國,發生“繻葛之戰”,周桓王肩膀中箭,大敗;周天子“受命於天、輔有四方”已成為笑柄。

    公元前706年,楚國向周桓王提出要提高楚國等級的要求。不允,楚國國君熊通自行提高等級稱為楚武王。周天子已被架空。

    後來的春秋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出現韓、趙、魏三家分晉國,齊、楚、燕、秦、韓、趙、魏 七雄爭霸的混亂時代,東周王室形同虛設,為維護天子地位只得不斷賞賜土地賄賂諸侯,成為了彈丸小國。

    公元前256年,自不量力的周赧王受楚國慫恿,率6國聯軍討伐不可一世的秦國,結果只有楚國燕國派出了象徵性部隊,面對呂不韋率領的虎狼秦師,無疑以卵擊石。周赧王只得投降,交出九鼎,東周滅亡。

    周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奴隸制世襲統治(分封制)已不符合歷史發展要求,封建制王朝統治(郡縣制)的替代必定要發生,東周已失去存在的政治基礎,這是它不能再復辟(建立北周、南周之類)的根本原因。還有,周天子已向秦昭襄王投降,並交出了象徵擁有天下的九鼎,周朝也失去了存在的象徵性意義,被淘汰屬於歷史必然。

    總結:透過東周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制度跟不上社會發展,地盤不斷縮小,經濟和政治上都受限制,號召力盡失的政權,就已經相當於傀儡了。拿著這樣的一塊招牌,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復國的。

  • 15 # 王小店的小生活

    周在此前便是名存實亡,只有在後期相王的時候還能略微看到周王室的身影,雖在天下諸侯中仍是共主的位置,此時群雄紛爭局面已經形成,天下諸王都不想再耗費精力去應付一個虛假的王。

    戰國後期更是如此,天下皆是務實不務虛,大力發展自己,壯大自己,吞併他國才是正道。所以此時那些極力恢復周禮的儒家子弟才十分不受禮遇待見,天下君王更喜歡法家、兵家、陰陽家等能夠幫助他們實現自己報復的門派。

  • 16 # 減水書生

    一種觀念故事‍

    周滅商之後,遭遇到了一個觀念問題。具體就是:天命到底是降於周族,還是降於周天子?

    被滅的商朝肯定認為天命降於商族,所以我們商族的人是人、其他族的人就不是人。殷鑑不遠,所以肯定不能繼續玩天命降於周族的觀念。同時,形勢也不允許,牧野之戰前是八百諸侯孟津會盟。所以,滅商,是周族帶著天下各族部落一起完成的。於是,商周之變,實際上是一個觀念故事的變化。天命不是降於某一族,而是降於周天子。

    正是因為這個觀念的變化,所以周朝才能擬態家族宗法實施政治分封。商朝的實際統治區域,侷限在今天的河南一帶。而周朝則把統治區域從關中拓展到今天的河北、山東,甚至淮南等地。原因就是天命降於周天子的故事。這個天命故事瓦解了部族和家族的標籤區分,奠定了宗法禮樂和分封建國的秩序可能。如果天命降於周族,那麼周與商一樣,必須沒完沒了的打仗。

    一個管理難題

    為什麼一定要實施分封?商朝人、周朝人,直接搞集權不行嗎?答案是不行。因為管理能力有限。面對龐大的國土,你到底怎麼管?除了分封建國,就沒有其他更好的管理手段。中世紀的歐洲也是分封,兩大文明不約而同的這麼玩,就說明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只能這麼玩,沒有更好的出路。

    但,分封制的問題在春秋時代就出現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這是什麼問題?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但諸侯做大了,然後就不把周天子當回事,於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之間搞起了兼併戰爭。而比諸侯做大還要嚴重的問題,是大夫做大。大夫做大就能直接殺了諸侯,然後篡國、自己當諸侯。所以,莊子才會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一股新新力量

    故事肯定講不下去了,秩序也肯定被顛覆了。但,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不是重新講個故事,而是趕緊建立秩序。頂層設計不僅來不及而且沒人有這種能力,只能諸侯國各自想辦法。而辦法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竊國者為諸侯”。故事講不下去,大不了沒人鳥周天子;而秩序被顛覆,諸侯就被直接砍了腦袋。所以,最急的是諸侯,諸侯需要力量。

    這時候出現了新的技術進步,標誌發明有兩個,一個是鐵器的使用、一個是壟耕種植。鐵器很重要,但壟埂種植也不能被忽視,在中國大約出現在公元前六世紀,也就是春秋時期。而壟耕種植在西方是什麼時候才出現的?是17世紀。所以,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一直是碾壓西方的存在。這時候,農民就有能力開墾荒地了。諸侯、大夫以及平民這三股力量中,諸侯就可以跟平民合作,諸侯提供保護、農民提供稅賦,然後兩夥人就能甩開大夫自己玩了。

    在“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的諸侯悲慘世界中,又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人。就是流亡貴族。這夥人要能力有能力、要文化有文化,於是提供了最早的代理官僚。比較著名的就是孔子,本是宋國貴族,但父親一輩就在宋國混不下去了,所以避亂跑到了魯國,然後成為魯國的代理官僚。

    新的技術進步、新的重要人才,這裡給一併統稱為一股新新力量。有了這股新新力量的注入,諸侯們才可以實現力量增強和等級提高。否則,分封制的管理難題,就不可能解決。

    一股時代趨勢

    這個時代趨勢就變法。變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頂層設計聽著恢弘大氣,但前提一定是經驗和智慧的積累。沒有積累和傳承,指望玩一場基因突變、然後就頂層設計了,這不是歷史,這是童話。

    兩個非常明確的制度發明,為變法提供了可能。一個是魯國的初稅畝,我不管你們家有多少人,我就問你們家有多少地,然後清丈土地去收稅。完全執行初稅畝,然後完全以稅地取代稅人,這在當時也不可能,但可以作為瓦解豪族大家的手段。另一個是郡縣制,解決了戰爭後的利益分配問題。諸侯之間搞兼併,勝利者肯定取得了失敗者的土地和城池。然後問題就出現了,那就是土地和城池怎麼分?按照分封制,就應該統統分給宗室和功臣們。但這是前期,後期就不這麼玩了。因為諸侯有了代理官僚,於是縣令、郡守這些職位就出現了。土地和城池都是諸侯的,諸侯派代理官僚去管理,設定郡縣。

    在這兩個制度發明的基礎上,也就出現了各種以強君為核心的變法運動。最早的應該是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接著就是楚國的吳起變法,再接著才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但這些變法的祖師爺都可以溯源到魏國的李悝變法。變法,就是時代趨勢。

    周朝為什麼不能重新崛起?

    你不用管西周是怎麼變成東周的,就問上面四件事,周天子能做到不?

    第一件,觀念轉變。

    未來的新故事是什麼,大家都不知道。但現在的舊故事,肯定是沒法講下去了。所以,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就得棄禮樂而就強力,然後強者定章程。周天子可能拋棄天子的故事、禮樂的故事嗎?無論是東周還是西周,都不可能。沒有這個故事,馬上就不會有周天子。對諸侯來說,這叫自我革新;對周天子來說,這叫自己找死。

    第二件,難題破解。

    既然故事要講,那麼分封就要繼續。分封或封建,就是周天子的路徑依賴。但分封制已經遭遇到問題了。而且這個問題基本無解。分封的結果就是諸侯做大不鳥天子、大夫做大殺掉諸侯、諸侯競爭兼併不斷。諸侯國可以越過大夫跟平民搞聯合,周天子能夠越過諸侯、大夫兩個層級,如果加上士就是三個層級,去找平民搞聯合嗎?這根本就不可能。宗法封建制的道德觀念就是: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僕人的僕人不是我的僕人。周天子只能在諸侯之間搞捭闔,不能跳過諸侯,去找別的力量。在宗法制下,周天子就不能這麼幹。所以,周天子到死也破解不了這個管理難題。

    第三件,力量使用。

    管理難題破解不了,也根本不能去破解。那麼,接下來的新新力量,就沒法用。有沒有亡國破家的諸侯,跑去投靠周天子的。當然有。但這夥人更願意找諸侯。還是那個道德觀念的問題,亡國諸侯、破落貴族,已經從諸侯和大夫降格為士了。這夥人不可能越過諸侯去找周天子。至於平民,那就更沒可能了。因為周天子還得把分封貫徹到底,而與分封密切相關的農業制度就是井田。魯國能玩初稅畝、魏國能搞郡縣制,你周天子能搞嗎?不能搞,就不能與平民搞聯合,也就不能實現力量增強。周天子當然也可以搞創新,結果就是周厲王,然後被華人給趕跑了。創新往往都在邊緣地帶,也就是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中心地區即便有這個意識也沒有這個可能。

    第四件,時代趨勢。

    周天子能抓住時代趨勢搞變法嗎?從觀念轉變到難題破解再到力量使用,都是環環相扣的。觀念不轉變,就沒有解決難題的意識;難題不解決,就沒有尋找力量的慾望;力量不支援,變法就不會出現。所以,周天子就是有變法的心,也沒有變法的能力,甚至他都不能有這個心。

    結合史實,也可以洞見的到周天子的各種不可能

    西周為什麼變東周?也就是平王為什麼東遷了?

    籠統的看歷史,就是因為犬戎入侵,所以周天子被迫東遷。但實際是周天子必須把分封貫徹到底,千里關中之地已經分給了宗室功臣。關中地區就是小諸侯林立,而且這夥人不僅不鳥周天子,甚至都可能把周天子當成諸侯給宰了。在關中呆不下去了,所以只能東遷,跟犬戎有關係,但關係不大。

    成周六百里伊洛平原,東周位於了天下正中心。所以,周天子即便不成霸主,也能成為頂級諸侯。但這沒用,因為六百里伊洛平原首先就得被畿外諸侯給蠶食了。蠶食的手法都能超越你的想象力。

    春秋之時,晉國忽悠陸渾之戎到伊川落腳,地點就在成周洛邑邊上,也就是周天子的王畿。陸渾之戎不是周天子的諸侯,就是蠻夷,蠻夷哪裡都能去,也不用講究什麼禮法。接著,晉國就以尊王攘夷之名把陸渾之戎給滅了,順帶這把伊川這片土地也給兼併了。你就說這手段牛不牛?晉國沒有從周天子手中搶土地,是從蠻夷手中搶土地。但周天子的成周王畿卻被蠶食了。就這麼玩,成周的六百里土地還能剩下多少?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周天子在成周王畿內也得搞分封。然後就是關中宗周怎麼分沒的,關東成周就是怎麼分沒的。

    即便不用內部分封,不用諸侯蠶食,周天子也能把自己玩死。因為分封已經遭遇了管理難題。周定王死了,肯定是老大繼位。但老二不服,於是殺了老大自己篡位;接著老三也不服,殺了老二自己篡位。這就是管理難題,周天子在王畿之內就是一個被時刻被殺的諸侯,所以諸侯的問題也是周天子的問題。老三是週考王,但週考王也有一個弟弟啊。所以,這傢伙肯定擔心老四依樣畫葫蘆,把他殺了篡位。於是,不用等老四殺人篡位,直接把王城分給了老四,建立了西周國。

    洛水邊上有一條澶水,南北走向。周公旦建洛邑的時候,總共建了兩個大的建築群。澶水以西是王城,澶水以東是成周。但肯定是王城最富麗堂皇。週考王為了踏實當天子,居然把最好的王城分給了西周國。你就說這時候的周天子有多慘吧。但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西周國就是一個諸侯,所以也肯定會遭遇管理難題。桓公之後是威公,這還算比較順,沒出么蛾子。但威公死了,馬上就出問題了。因為威公有兩個兒子,肯定是老大公子朝繼位,但老二公子根不服。即便王畿之內、即便周氏宗室,宗法封建的故事也沒法講了。老二不服就要鬧事,鬧事就要找幫手,而幫手就實在太多了,趙國和南韓立即帶著兵跑來干預王室內政了。老大老二爭立西周國,這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要麼殺掉老大、要麼殺掉老二,然後問題就解決了。

    但南韓是老牌狐狸精,這傢伙才不會玩的這麼短視。因為不管立老大還是立老二,這倆人都可能不聽招呼。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全都給立了,然後彼此搞牽制。戰國諸侯的手腕,早已甩開周天子和周王室好幾條街了。人家的觀念早變了,這時候欺負周天子就是高維打擊低維。兩個都分,土地從哪來?西周國就一座王城,你總不能把王城一分為二吧。西周國沒地可分,但周天子還有啊。於是,就把周天子成周以東的鞏城分給了老二公子根,然後由公子根侍奉周天子。這就是東周國。

    南韓這手腕太厲害了。因為事實上,公子根就是被分到了成周,周天子連一寸土地都沒有了,相當於寄居在公子根的封地上。東周國建立的這一年,是周顯王二年,即公元前367年。

    這時候的周天子當真是已經把分封貫徹到底,分到最後,連一寸土地都沒有了,只能寄居在自己分封的諸侯國中。沒有了王畿,也沒有了天子征伐,更沒有了諸侯的尊重,這以後還有什麼周天子。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東周就算亡國了。至於末代周赧王,就完全是個流亡諸侯,或者說流亡周天子,可有可無。

  • 17 # 史論縱橫

    其實好多朝代,在滅亡後都沒有復國,比如秦朝滅亡後,沒有復國的政權;隋朝滅亡後,也沒有復國政權,這兩個朝代都是大一統且十分有影響力的朝代。

    比較有名的復國政權是西漢和東漢,以前人稱東漢為“後漢”,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有“後漢所以傾廢也”的句子,二十四史中關於東漢的史書就是《後漢書》。

    大概是後世史學家為了更好的區分五代十國劉知遠建立的漢政權(史稱“後漢”),才將劉秀建立的政權稱為“東漢”。

    再有名一點的政權應該是北宋與南宋,兩宋比兩漢貼合性更高,兩漢之間還有一個篡漢的王莽新朝,而兩宋則是完美承接,相比於劉秀與西漢皇帝的血統,南宋的趙構與北宋徽欽二宗也是父子和兄弟關係。

    除此之外,大多數朝代也都有後人復國政權,尤其是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政權不僅多,復國的政權更是如雨後春筍。

    比如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在北宋時期的慕容家族一直致力於恢復燕國而努力,當問到觀眾慕容復想要復國的燕國是哪一個,大多數同學都是懵逼的,翻開歷史資料後更懵逼了。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存在的燕國分別有前燕、西燕、後燕、南燕、北燕等一大堆的政權,當然,這麼多的政權,其實沒有一個是大一統的政權,說起來慕容復也挺悲哀的,整天想著復國,要復的物件竟然是一些完全不起眼的政權。

    周朝應該算復國一次,西周被犬戎攻破關中後,嚴格意義上來說,已經算滅國一次了,因此才有了周平王東遷。

    周平王東遷後建立的政權被稱為東周,東周與西周實際上是一脈相承,但是由於打亂了正常的即位關係,並且都城也發生了變換,統治區域也發生重大變更,因此人們才稱東遷後的周朝為東周。

    再說到東周滅亡後,為何再沒有周王室的後人復國,重新建立北周或者南周等政權,這就有點要求過高了。

    有人說東周沒能出現復國政權,是因為周朝實行的分封制,隨著血緣關係的疏遠而最終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是不對的。

    一個政權的延續性看的並非是中央集權水平如何,而且在事實上,由於實行分封制,兩週合在一起大約挺了八百年,堪稱中國古代國祚最長的朝代。

    相比之下,兩漢不過四百年,兩宋不過三百多年,剩下諸如一褲衩子燕政權,加一塊也不過百年而已。

    要說政權抗挫能力強,哪個朝代都沒有周朝抗勁。

    堅決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權,有的時候恰恰是因為缺乏分封制,缺乏維繫社會穩定的東西,最終迅速土崩瓦解。

    前面講的秦朝和隋朝都是如此,尤其是秦朝,經過幾代的努力,最終完成了重大的歷史使命,使得中國出現第一個大一統的政權。

    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秦朝的郡縣制是相當有影響力的,結果秦朝二世而亡,不得不令人唏噓。

    劉邦就充分意識到郡縣制問題的嚴重性,一旦實行完全的郡縣制,並非意味著中央對地方政權的超強掌控,在更有效率、充分監督的官僚體系誕生之前,郡縣制完全是一種冒險主義,把地方的所有權交給不認識的人,想想都是一件讓人害怕的事情。

    所以,劉邦在設計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時候,採取了郡國並行的策略,一方面實行郡縣制增強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區,另一方面實行分封制,雖然不直接受中央管轄,但是與郡縣制形成相互牽制的關係。

    但是,劉邦在周朝分封制的基礎上做了改良,西漢初期分封的物件是有血緣關係的劉氏宗親,以及有功勳的人,但是不久之後,劉邦就肅清了包括韓信等對漢朝建立有卓越功勳的異姓王,並且在白馬之盟的時候與眾臣約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然後我們再來看經過劉邦改良後的漢朝分封制,雖然西漢初期發生了七國之亂,但是漢武帝採取推恩令及酎金奪爵的方式進行了修整。

    等到西漢被王莽篡亡後,劉氏宗親就跟打不死的小強一樣,迅速崛起,位面之子劉秀就在這個過程中打敗了王莽,建立了東漢。

    等到東漢快要滅亡的時候,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再次異軍突起,在漢獻帝被曹丕強制禪位後,劉備果斷建立起蜀漢政權。

    這就是分封制下對皇室宗親的格外青睞,假如漢朝實行嚴格的郡縣制,至少在王莽之後,不會再有漢朝的復國政權了。

    所以說,分封制並不是東周滅亡後不能夠復國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基於周朝時期的國情,姬姓宗親雖然佔據了大多數的分封名額,然而每一個姬姓諸侯的領土都不是太多,擁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為了能夠維持滅商後的治國條件,西周初期不得不採取籠絡姻親、功臣甚至是商朝遺民的方式,對其進行分封。

    由於西周天下共主的範圍很小,直接管轄的盤子太小,等到其他諸侯崛起的時候,對以姬姓為宗親的分封制帶來強烈的衝擊。

    比如因功臣而分封在齊的姜尚後人,崛起後竟然可以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很多人對這個旗號有疑問,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儘管東遷後,周王室衰退,但是還有諸多姬姓諸侯的存在。

    比如晉國、吳國、鄭國、燕國、魯國、衛國等都是較為有影響力的諸侯國,晉國和吳國都曾是春秋五霸,而鄭國號稱春秋小霸也有一定的實力,燕國是後來的戰國七雄,魯國和衛國也有一定的實力。

    然而等到春秋幾百年的爭霸戰爭後,到戰國時期剩下的七雄中,姬姓諸侯國只有燕國自己。

    而燕國卻是諸侯國中最弱的,相比之下,戰國七雄爭霸最兇的,前期是魏國,後來是秦、齊、楚三國爭霸,最後是秦趙大決戰。

    燕國存在的意義不過是陪跑而已。

    最終完成統一的秦國祖先向前能追溯到少昊,為贏姓,與姬姓本來沒有什麼太深的關係,在周孝王時期,不過是封在秦地給周王室養馬的一個家族,後來犬戎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後。

    此後,周王室東遷,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才被正式分封為諸侯國,最後佔據關中之地(西周的老窩),最終完成統一。

    可以說,東西周能夠立國八百年,姬姓諸侯在秦國完成統一之前還沒有完全肅清姬姓諸侯,說明這個分封制還是有點作用的,假如燕國最後擊敗了秦國完成了統一,真說不準會把國號再定為周,那就真是實實在在的北周了。

  • 18 # 藍色記憶CC

    秦滅六國之後,六國的貴族和士人階層大多都有反秦想要復國的想法,而且很多人還付諸行動。那是因為當時被滅的六國還有一些人有著大爭之世的血性和爭心。只是因為國家廟堂混亂沒有進行戰時變法,或者說變法不徹底才沒有讓自己的國家強大,最終被秦滅。

    而東周有點不一樣,主要體現在西周滅亡之後,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那會天下諸侯的實力就已經非常強大了,天下開始進入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隨著諸侯之間不斷的相互兼併,周天子的有效控制範圍就越來越小,也就越來越沒有人在乎周天子。最後大家紛紛稱王與周天子稱號一樣了。到了最後東周被滅天下各國也都沒有人感覺奇怪了,存在感已經非常低了,這種情況不可能去復國的。

  • 1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除了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以外,造成天下大亂,更重要的原因,是原先東方六國諸侯的後代紛紛崛起。由於六國諸侯崛起,因此天下變得四分五裂。所以就算最終章邯消滅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軍,可是六國諸侯各霸一方,章邯無法再打敗這六國的諸侯,尤其是沒辦法打敗以項羽為首的楚國諸侯的後裔,因此最終才遭遇失敗,秦朝也因此滅亡。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既然六國諸侯後裔都可以紛紛崛起,稱霸一方。為什麼周王室的後人卻沒有崛起,也沒有人擁戴周王室的後人,成為一支推翻秦朝的重要生力軍呢?

    漢朝滅亡之後,後世又不斷有姓劉的人,認為自己是劉家皇室的後裔,然後藉此建立新的劉漢政權。周朝好歹也是一個前後統治了800年的朝代,也算是一個相當輝煌,相當強盛的朝代。可是為什麼,後世卻沒有周朝的後裔,或者有人自稱周朝的後裔,藉此復興周朝呢?

    雖然後世其實也有宇文氏建立了北周,又有郭威建立了後周,還有武則天建立的武周。但是,所有這些周朝,其實與歷史上曾經強盛一時的周朝,不是一回事,他們並沒有承接關係。後世的皇帝建立這些周朝的時候,也沒有人宣稱,自己是原先那個周朝的後裔。

    那麼,既然周朝曾經那麼輝煌強勢,為什麼後世卻沒有人懷念這個朝代,沒有人願意重新復興之前的那個周朝呢?

    咱們先來看看,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諸侯並起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人打著周朝的的旗號,稱霸一方。

    有人可能會說,那時候周朝的後裔已經不存在了。事實上,當時周王室肯定是後繼有人的,當時周王室有周赧王的後裔,有西周公的後裔,還有東周公的後裔。而且秦朝也沒有對他們進行斬盡殺絕,秦朝只不過把東周公和西周公廢為庶人而已。後來都東遷了。但不管到了哪裡,後人肯定是存在的,只不過此後再也沒有在歷史上有過什麼聲音,因此就不知道他們的存在而已。

    既然有人,為什麼他們並沒有稱霸一方呢?

    顯然還是因為周王室事實上在很早的時候,就沒有了自己的勢力。

    這個時間,可以追溯四個時間節點:第一個節點,是周平王東遷的時候,權威已經不再,不能號令天下。第二個節點,是周威烈王同意韓趙魏三家分晉,這也是戰國的開始。周威烈王之所以同意三家分晉,事實上是希望透過同意這一點,使得諸侯們能夠施捨給他一定的食物和財物。第三個節點,是週考王的時候。週考王把自己幾乎所有的土地都分給了西周公,週考王自己僅僅只有幾間房子而已。第四個節點,是周赧王的時候。周赧王準備組織諸侯攻打秦國,結果除了慫恿他的楚國和燕國,其他諸侯國都沒有來。可見周赧王是完全沒有地位的。

    後來,等到秦國消滅了西周國與東周國,把位於西周國的九鼎都搬回秦朝的咸陽以後,秦國把這九鼎給融化了,鑄成了金人。

    秦國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顯然,這是因為英國對周朝的精神完全不認可。

    周朝的精神是什麼?就是這個九鼎。

    周朝的九鼎,代表的是對天下的分封。這是周朝的基本政治制度。秦國把九鼎毀掉,就是毀掉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就是對周朝立國精神的不認同。

    事實上,不只是秦國。不認可週朝的精神,在戰國時期的就已經成為普遍的意識。戰國的諸侯們,都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願望,就是希望實現天下的統一。而之所以出現天下四分五裂的狀況,就在於周朝進行了分封,以至於周朝在最後的時候,還在進行分封,把自己封得只能當“租客”。

    周朝本身沒有了什麼權威,同時周朝的政治制度,又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因此,這樣一來,肯定就沒有人以周朝為榮。周朝自己的後裔沒有什麼本事,沒有什麼勢力,而又沒有人認可週朝,當然,周朝就無法再興盛起來了。

    後世建立的周朝,也不願意以之前的那種周朝為他們的精神力量了。

    顯然,這就是劉漢江山覆滅以後,後世還建立了不少劉漢江山,而周朝覆滅以後,卻並沒有人再願意復興周朝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

  • 20 # 木子君的小屋

    我是木子君,前來回答問題。

    為什麼周室後人沒人復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周天子的號召力在春秋時已經失去

    為什麼齊桓公可以稱霸,就是在周王室沒落的情況下,面對外敵,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從這個口號,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尊王,就是號召大家尊敬周王室,攘夷,就是要打敗周邊的少數民族。

    在再後來,更是發生了楚莊王問鼎事宜:

    周定王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時年正在討伐陸渾的遊牧部落,他將軍隊駐紮在洛水邊,便派人去問周天子九鼎的大小輕重,這是什麼意思,九鼎在當時代表的是九州,也就是天下的問題。問九鼎的大小輕重,也就意昧著在問九州的歸屬。

    於是周定王讓王孫滿這樣問回答:統治天下在德而非在鼎,當年夏禹治水德冠天下,四方均擁戴他並且貢獻銅材鑄成了九鼎。後來,夏桀昏庸,鼎就轉移給了殷商;殷紂王暴虐,鼎又轉移到了周。如果天子聖明有道,鼎雖小卻難以移動,可以統治天下;如果天子昏亂無德,即便鼎再重,卻可輕易移動。如今,周朝的國運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隨便問的。楚莊王無話可說,率兵離去。

    從春秋時已是如此,而到了戰國時呢,在戰國時,周天子的王室所屬領土已經縮水到洛邑周邊的地區。而我的家鄉鞏義縣城,就曾屬於西周,意思就是那麼小的周王室領土又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小。

    在這樣的情況下,周王室的力量萎縮到一個極至,連自己手下的民人都無心為他效忠,所以蘇秦才會遊走六國,掛六國相印。

    在這樣的情況下,周王室的號召力有多大?

    二、周朝是分封制,即是由周文王的子孫,姬姓分封天下,才有了後來的諸候國。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哪怕是他們欲恢復故國,也是恢復自己小家的故。

    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也就是一個大家庭,長房的孩子執掌周王室,其他的孩子分封到各地為王。這也就是春秋初期,整個中原有近百個諸候國的來歷。

    除了一些因軍功封國,或者其他部族自行封國的,大多數諸候國都是姬姓子弟。

    就拿戰國七雄中,齊國是姜子牙姜尚的兒子,被封的國,算是軍功封國。秦國是一個為周王室養馬的部落,後來在鎬京 之亂中積極營救周王室,才被封國。

    而韓趙魏三國,是家臣分了自己的老東家晉國的家產,而各自立國。

    而楚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是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只有燕國,燕國的始祖燕召公是周武王的族弟姬奭,也就是西周開國的召公。

    另外,韓、魏兩國的國君,也和周王室,和姬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南韓國君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韓武子是晉武公叔父,是周武王的後代,姬姓韓氏。

    魏國先祖是畢公高,畢公高是周武王姬發的異母弟,分封在畢國。西周末期畢國亡於西戎,後裔畢萬投奔晉獻公,晉獻公魏地(今山西芮城縣一帶)封給畢萬。

    由此可見,到了戰國後期,姬姓作為一個大的家族,已經分家,長子長房是周王室,名義上的周天子,已經沒有了多大的實力;而其他的祖孫,已經分封到各個地方做諸候,有自己的王國。

    這些姬姓子弟,在前幾代時,互相之間有感情,他們守望相助。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雖說有一個共同的姓——姬,但他人之間的血脈已經很是稀薄,之間也沒有了感情。

    所以,為了領土,為了地盤,甚至為了水源,各諸候國之間相互攻殺,優勝劣汰,到了戰國時,已經只剩下七個實力比較強的諸候國,秦、韓、趙、魏、燕、齊、楚等幾個大國,和代國、衛國、中山國以及周天下所在的周王室等幾個勢力。

    在秦滅六國之後,建立了秦朝,後來,秦始皇病塌,六國的貴族都陰謀復辟,對他們而言,六國是他們的故國,與他們血脈相連,而周王室,與他們八杆子打不著,為什麼要給他們復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清入關滅亡明朝,漢人是否亡國、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