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臨黃鶴樓,詩興盎然,當他發現崔顥的這首詩後,連稱“絕妙”,於是,寫了一首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回覆列表
-
1 # 姜衛華
-
2 # 王榮聯1
謝謝邀請。都說自古以來文人相輕,都說詩仙李白無所不能,但當李白行至黃鶴樓,見到同代詩人崔顥題黃鶴樓的詩後,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擱筆罷寫黃鶴樓。李白此舉,至少表明他對崔顥個人的詩藝是相當崇敬的,尤其是對崔顥題寫的黃鶴樓一詩甘拜下風、自嘆不如的。李白此舉,非但無損於詩仙李白個人在唐代詩壇的霸主地位,反倒以他的一首謙遜的打油詩,成就了他與崔顥在黃鶴樓的一段千古佳話。唐朝浪漫主義的大詩人李白千百年前留下的盛世佳話,直到今天仍令我們後人聞之肅然起敬,歎為觀止。
-
3 # 山丁子15
《黃鶴樓》前崔顥來,一筆攔卻李太白。
從茲詩仙噎才怨,惹到金陵鳳凰臺。
注:據傳,李白名篇《登金陵鳳凰臺》有《黃鶴樓》提詩未成的元素。
李白與崔顥的區別:功夫在詩外!
元朝《唐才子傳》載:李白登黃鶴樓,豪情滿懷,詩興勃發。正欲即興賦詩,卻見同代詩人崔顥已先於他,將《黃鶴樓》一詩置之於此:“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曾任太僕寺丞、司勳員外郎。青年時詩風輕豔,多寫婦女題材,晚年出入邊塞,寫下了不少優秀的邊塞詩篇,詩風亦轉為剛健雄渾、豪邁壯逸。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真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不禁歎為觀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南宋詩評家嚴羽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當時,李白登臨此樓,也是詩興盎然,當他發現崔顥的這首詩後,連稱“絕妙”,於是,寫了一首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後有好事之人據此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了一座李白“擱筆亭”。現在,黃鶴樓公園內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即是李白擱筆亭。
李白寫下的詩詞與黃鶴樓有關的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從此,江城便成為武漢的美稱。唐代文學家閻伯理在其《黃鶴樓記》中描述“聳構巍峨,上依河漢,下臨江流……”可謂:“危乎,高哉!”難怪李白以“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春風三十度,空憶武昌城。送爾難為別,銜杯惜未傾。湖連張樂地,山逐泛舟行。諾謂楚人重,詩傳謝公式清。滄浪吾有曲,寄語棹歌聲。”抒發自己心頭的感慨。黃鶴樓主樓壁畫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同樣也成了千古絕唱。
“眼前有景”卻“道不得”,何故?因為“眼前之景”已讓人“先入為主”了,如不作出比崔顥更好的詩,豈不讓人見笑?於是寧可不“道”,也不因為自己是一代詩仙而濫竽充數,李白是很有點自知之明的。後來,李白登南京鳳凰臺,覺得鳳凰臺與黃鶴樓頗為相似,便仿崔顥的原韻作了一篇《登金陵鳳凰臺》,詩云“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猜想一下,李白為啥要來這麼一首詩呢?無非是想借“鳳凰臺”這個平臺,試試身手,PK一下。結果如何?我想,這應該是兩種評價,一個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認為,像崔顥那樣寫出來不成問題,更不成難題,我若有他那種意境,會強於他的。所以,李白的詩在其後的時光中總是以意領先而勝。外人的評價呢?覺得這李白之仿作實在是不如崔顥的好,警告後人們,仿寫為一大禁忌。但也總覺得這崔顥除此詩外,其它詩哪能比之於李白呢?後來的詩不如李白,是崔顥傲了呢?還是靈感不在了?其實,崔顥之詩僅是瞬間一感的“偶悟”,李白之詩則是一生通達坦蕩的“徹悟”,兩人的區別就在於此,正所謂功夫在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