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瞳裡養殖
-
2 # 南皇陽農業
雛鵝階段要如何管理?
首先要保證雛鵝的品質要高,這樣才能有利於後續飼養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雛鵝應挑選叫聲響亮、掙扎迅速有力、毛色粗長光潔、卵黃吸收和臍孔收縮良好,將雛鵝仰翻能很快站起的生產效能高的壯年母鵝的後代雛鵝。對於一些腹大、大肚臍、跛腳、歪頭等弱鵝,應當堅決淘汰。
溫度和溼度該如何控制?雛鵝階段的鵝比較脆弱,抗病能力不強,免疫能力也低下,稍有不當就會影響到雛鵝的存活。要想雛鵝健康生長,首先需保證其溫度,這是雛鵝生長的關鍵。
在進雛鵝前4小時左右需將育雛室內溫度調節至28~33℃左右,地面要鋪一層250px厚的墊料,保證其乾燥潔淨,然後開始供暖。育雛室懸掛溫度計,一般置在高於雛鵝生長地方5~200px處,觀察晝夜溫差變化。育雛期間要保證育雛室內溫度適宜,實際生產中要根據雛鵝健康狀況和表現作適當調整。
育雛鵝階段,也應做好溼度控制,10日齡前將溼度控制在60%~65%,10日齡後,將溼度控制在55%~60%,不可讓溼度太高,以防細菌滋生,不利於雛鵝的生長。
-
3 # 農民小尚
1溫度因素
鵝是恆溫動物,而0~7日齡尤其是3日齡的雛鵝因低溫造成的傷亡最多。雛鵝在26℃以下的低溫環境中會相互擁擠扎堆,扎入堆裡面的雛鵝容易出汗窒息死亡,如果人工撥散擠堆的雛鵝,出汗雛鵝在低溫環境中又會很快著涼感冒,並且人走後又扎堆,反覆多次後,不僅感冒更多,而且多次出汗後易引起叨毛形成僵鵝。若不及時調整室溫,就會引起死亡和造成大批弱雛,給整個養鵝工作帶來重大損失。造成低溫的主要原因是育雛室的保溫裝置不當和管理不力。
低溫危害大,但高溫的危害也不能輕視,鵝體溫達到32℃以上,雛鵝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體溫升高,體熱散發受阻,影響生長髮育,誘發疾病,長期高溫可引起大批死亡。造成高溫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疏忽和忽視溫度的調節。
養育雛鵝的溫度要求是適宜而均衡,即0~7日齡鵝的育雛溫度以28℃為宜,7日齡後,每週下降2℃,至21日齡後可脫溫。晝夜24小時保持均衡,高低溫差不能超過2℃~3℃,一般夜晚要比白天提高1℃。
2溼度因素雛鵝對環境相對溼度的要求雖不像對溫度那樣嚴格,但決不能掉以輕心,否則會造成損失。由於很多人認為鵝屬水禽,又不瞭解鵝的生理特點,錯誤認為育雛階段溼度高比低好,忽視控溼措施,使育雛室內相對溼度維持在80%以上,這是錯誤的。其實特別是在高溫(30℃以上)高溼或低溫(24℃以下)高溼的環境中,雛鵝精神萎頓,食慾減退,不想活動,擠堆,呼吸困難,拉稀,絨毛松亂,突出表現是叨毛,嚴重時整個頭頸、背部的絨毛全部被叨光,外觀好像人工用熱水燙光拔淨一樣。更嚴重導致生活力、抗病力減弱,容易發病死亡,不死者也是僵鵝,失去飼養價值。在適宜的環境溫度範圍(即等熱區內),相對溼度應在55%~70%,適於鵝體正常生理活動需要,若超過此限,隨著溼度增加,鵝體的代謝機能就會失衡,特別是高溫高溼環境。因為鵝體無汗腺,以蒸發散熱為主,而鵝皮脂較多蒸發散熱力極差,極易造成散熱受阻,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於是,就以叨毛的方式散熱,解脫不適,直至把絨毛叨光,導致機體抵抗力逐步減弱。同時,高溫高溼的環境有利於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孳生,使飼料和墊料更容易黴變,鵝群的發病率也隨之增高,特別是黴菌毒素中毒會造成更嚴重傷亡,高溫高溼環境還會引發熱射病。
在低溫高溼環境中鵝的體熱散失增加,會引起感冒、腸炎等疾病,甚至造成傷亡。若雛鵝在相對溼度40%以下高溫乾燥環境中,不能及時供給飲水,48小時左右即可發生脫水症,使黏膜乾裂,引發呼吸道病,長期乾燥會抑制絨毛生長。相對溼度在75%以上的育雛環境,對雛鵝的正常生長髮育是有害的,必須高度重視,及時解決。形成高溼環境的主要原因是通風不良,育雛前排溼措施不力,關鍵是認識不足和管理不當。
-
4 # 怡農心話語
雛鵝體溫調節機能差,消化道容積小,消化吸收能力差,抗病能力差等,此期間飼養管理的重點是培育出生長速度快、體質健壯、成活率高的雛鵝。
一:及時分群
雛鵝剛開始飼養,一般每群300--400只。分群時按個體大小、體質強弱來進行。第一次分群在10日齡時進行,每群150--180只;第二次分群在20日進行,每群接80--100只;育雛結束時,按今母分欄飼養。在日常管理中,發現殘、癱、過小、瘦弱、食慾不振、行動遲緩者,應早作隔離飼養、治療或淘汰。
二:要適時放牧
放牧日齡應根據季節、氣候特點而定。剛開始放牧應選擇無風晴天的中午,把鵝趕到棚舍附近的草地上進行,時間為20--30min。以後放牧時間由短到長,牧地由近到遠。每天上下午各放一次,中午趕回舍中休息。上午放牧要等到露水乾後進行,最好是8--10點為好;下午要避開烈日暴曬,在15--17時進行。
三:做好疫病預防工作
雛鵝應隔離飼養,不能與成年鵝和外來人員接觸,定期對雛鵝、鵝舍進行消毒。購進的雛鵝,首先要確定種鵝有無用小鵝瘟疫苗免疫,如果有種鵝未接種,雛鵝在3日齡皮下注射1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0.2ml,1--2周後再接種一次:也可以不接種,對剛出殼的雛鵝注射高免血清0.5ml或高免蛋黃1ml。
回覆列表
育雛溫度和雛鵝的體溫調節、採食、飲水、活動以及飼料的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判斷育雛溫度是否適宜,主要根據雛鵝的活動狀態來判斷。育雛溫度過低時,雛鵝互相擁擠成團,似草垛狀,絨毛直立,軀體捲縮,發出“嘰嘰”的尖叫聲,雛鵝開食飲水不好,弱雛增多,嚴重時造成大量雛鵝被壓傷、踩死;溫度過高時,雛鵝表現為張口呼吸,精神不振,食慾減退,頻頻飲水,並表現遠離熱源,往往分佈於育雛室的門、窗附近,容易引起雛鵝的呼吸道疾病;溫度適宜時,雛鵝表現出活潑好動,呼吸平和,睡眠安靜,食慾旺盛,均勻分佈在育雛室內。
對於育雛溫度要靈活掌握,不同品種、季節對育雛溫度的要求不同。在育雛期間,溫度必須平穩下降,切忌忽高忽低急劇變化。大部分鵝種的適宜溫度為:1-7日齡32℃-28℃。8-14日齡28℃-24℃;15-21日齡24℃-20℃。22-28日齡20℃-16℃。28日齡以上常溫飼養即可。鵝育雛期所需的溫度,因品種、日齡、育雛季節、雛鵝強弱而有所差異。北方地區冬春季節可採用上限溫度,南方地區或北方夏秋季節可採用下限溫度。不同地區、不同季節可根據鵝群表現,靈活調整溫度,使之感覺舒適為宜。在育雛期間應做到適時脫溫,儘早放水。雛鵝的保溫期在不同季節有較大的差異,當外界氣溫較高或天氣較好時,雛鵝在3-5日齡可進行第一次放牧和下水,白天可停止加溫,在夜間氣溫低時加溫,即開始逐步脫溫;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季節,氣溫較低,可適當延長保溫期,但也應在7-10日齡開始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