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H四百

    大家好我是三菩提樹,今天我給你們簡述一下元朝歷史。

    元朝歷史從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為止,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前後共計98年。

    元朝的前身為。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統一漠北諸部,建立大蒙古國。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滅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

    元憲宗九年(1259年)元憲宗於徵伐宋戰爭去世後,領有漢地的四弟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戰爭,最後於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獲勝。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這場戰爭讓蒙古先後脫離與大汗忽必烈的關係,直到時期才承認元帝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結束自唐末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到期間是元朝的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2],其中在戰敗。元朝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氾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導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史稱。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篡位建國,北元亡。

  • 2 # 必讀歷史

    公元1260年,忽必烈稱帝。蒙古帝國一共擁有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這四大汗國,都由成吉思汗的子孫統治。

    在忽必烈之前,四大汗國與各個親王家族共同選舉大汗。大汗這個職位,擁有整個蒙古帝國的最高權威。隨著忽必烈上臺,除了他控制的窩闊臺汗國之外,其他三大汗國均不承認他的權威,蒙古帝國分裂成了四個地區性的國家——元朝就是其中之一。

    元代雖然是類似於中國各個朝代的集權式帝國,卻由於曾經是世界帝國的一部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不可磨滅的印記。

    首先,元代與中國的其他朝代不同,政府的選官範圍是世界性的。在成吉思汗和察合臺汗時代,蒙古人最信任的理財專家大都有景教、伊斯蘭教的背景,他們組成了一個色目人集團,為蒙古人管理著龐大的財產。

    蒙古的王公在當時沒有固定的薪俸,他們依靠打仗從各處劫掠了不少財產,這些財產大都是黃金和白銀,王公們讓色目人為他們打理財產,使其增值。

    此前,歷代貨幣以銅幣為主,而在西方則以銀為主。蒙古人在這點上繼承了西方的理念,為中國境內白銀的普及做了鋪墊。

    蒙古帝國分裂後,中國歷史進入了元代。雖然元代統治的疆域已經侷限於現在的中國、北韓和蒙古國,但忽必烈等人任命的官員中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東亞、中歐。由於蒙古人有理財和文字(蒙古人繼承了中亞字母來書寫蒙古語)的需求,所以,中亞的回民們一直處於上等階層的地位。

    對中亞人的寵信甚至影響了蒙古人在中原建立更加穩固的財政基礎。最初,蒙古的財政是掠奪式的,走到哪兒搶到哪兒,搶來的東西就是帝國的財政基礎。到了第二任大汗窩闊臺時代,契丹人耶律楚材任中書令,為蒙古人制定財政計劃和政治結構。耶律楚材建立了一套類似於中原的財政體系,依靠向農民徵稅來獲得收入,當時的稅收主要包括農業稅和財產稅。這件事情讓蒙古人喜出望外,他們意識到除了掠奪之外,還可以從佔領地獲得更加持久的稅收。

    但是,隨著蒙古軍事行動的擴大,大汗需要更多的錢,各個王公們更是需要立刻拿到現錢。這時,中亞的理財專家們再次登場,把耶律楚材給邊緣化了。他們向大汗提供了一種更加便捷的選項:蒙古人不需要操心所謂的稅制結構,只需要將徵稅權包給他們即可。

    所謂包稅制,就是帝國將稅權包給某些人(包稅商),包稅商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從地方上榨取稅收,然後每年向帝國貢獻固定的數額,剩下的收入都歸包稅商。包稅制帶給了帝國便利,大汗和皇帝們不用費心就有了固定的財政收入,卻讓包稅商們無所不用其極地從地方上榨取財富。這種方法將短期效益最大化,卻破壞了帝國長期的經濟發展和徵稅能力。

    大蒙古帝國時期的財政就在正規稅制和包稅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之間搖擺著。可見,一個遊牧民族要建立完整的社會架構、維持長期的統治有多艱難。但不管多艱難,到了大汗蒙哥時代,蒙古帝國的稅收結構已經逐漸建立起來。當時的稅收專案包括人頭稅、農業稅、商業稅,附加一定的徭役。在中原,徵稅以農業稅為主,農業稅的徵收類似於宋金時期的兩稅法,一年收兩次,這說明蒙古人學習的能力並不弱。

    大汗窩闊臺時期,也是蒙古的官僚制度逐漸成形的時期。蒙古人的人口非常稀少,卻控制瞭如此廣闊的疆土。被當地人稀釋後,蒙古人在所有被征服地區(除了蒙古本部之外)都是少數民族。

    在最初征服時,蒙古人對每一個地方只派出很少的代表,行使宗主權,這個代表叫作達魯花赤。公元1231年,大汗終於在中原地區借鑑遼國和金國的經驗,建立了一種類似於漢人政權的政治結構。

    在遼代,皇帝創立了一種叫做兩面官的制度。

    所謂兩面官制,指的是皇帝在不同的地區實行不同的制度。在遊牧區實行遊牧民族的法治,而在農耕區,則採用宋代的農耕社會制度;其官僚系統也分成了主管遊牧民族的北面官和主管農耕社會的南面官;而在軍事上則以北面官為主,南面官主要負責民政。

    遼代的兩面官制被金代繼承。但金代在繼承的同時,又加強了漢化制度的正規性,仿照唐代設立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

    不過,由於三省制結構過於複雜,金代統治者掌握不好,所以,三省制結構就逐漸被一省製取代了。金代海陵王時期,將中書、門下兩省廢除,只保留尚書省。金代的做法影響了後續的元、明、清三個朝代。

    另外,為了便於地方治理,金代還建立了行臺尚書省,即行省。所謂行省,指的是按照中央政府(尚書省)的模式,在各地建立克隆機構,完成對地方的統治。行省的官員設定與中央類似,構成單獨一級政府。透過行省的設立,這些由外來民族建立的政權就能夠更牢固地控制漢人,施行異族統治。

    蒙古征服金國之後,繼承了金國已經探索出來的方法,只是將尚書省改為中書省,在名稱上做了改變,但實質並沒有變。

    行臺中書省則與蒙古人的達魯花赤制度天然契合。蒙古新徵服一個地方,會選擇暫時保留這個地方的行政結構,同時派出幾個代表在當地組建一個新的機關,代表中央的中書省來指導當地部門的工作,這個機關就叫行中書省。

    在忽必烈上臺之前,蒙古人已經透過摸索,在中國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政治結構:中央為中書省和下轄的六部,地方為行臺中書省。後來,除了中書省之外,又設立了樞密院掌管軍事,御史臺負責監察,這一省一院一臺構成了蒙古時期的權力制衡結構。

    但不幸的是,雖然政治制度逐漸成形,但元代脆弱的財政卻貫穿始終,皇帝始終無法獲得足夠的財政收入來支援他的戰爭和浪費。

  • 3 # 越人張

    我認為,我們在看待的元朝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元朝人和明朝人自己的看法。要透過他們的言論來看待元朝。這才是客觀的歷史態度。

    元朝歷史對於明朝來說其實是近代史,而朱元璋又是平民百姓出身,所以從社會底層崛起登上最高權力寶座的朱元璋其實對於元朝的性質很有發言權。我們看朱元璋的立場和言論,不僅可以知道,依照中國傳統史觀,元朝是中國的正統朝代,還能知道,元朝時期的民生狀況究竟如何。

    朱元璋曾經說過:“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明朝取代元朝,是普通的改朝換代,“胡漢一家”的局面沒有改變。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令宋濂等文人撰修《元史》,從成吉思汗開始,就承認其正統地位,編寫了《本紀》,《元史本紀第一》開篇雲:“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諱鐵木真。

    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下令祭祀從伏羲到忽必烈的16箇中國帝王,自稱繼承了他們的大統;洪武21年(1288年),又祭祀中國曆代名臣37人,包括關羽、岳飛等漢族名將,也包括木黎華、博爾忽、博爾術、赤佬溫、伯顏等蒙古族將領。

    從明太祖立場來看,元朝理所當然是中國歷史的正統王朝,享有合法名分。某些持殖民說,侵略說之輩,可以休矣!

    接下來分析元朝的民生問題。現在很多不明元朝歷史的人都以為元朝十分黑暗,百姓遭受恐怖統治,其實根本就不是他們所想像的,元朝統治相當寬鬆,百姓生活也很不錯。朱元璋曾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相信說這句話的時候他一定抱著感恩的心態說的。

    假如這話還不足以證明的話,那麼我們再來看更有力的一句——“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試想,元朝真如某些頭腦不清的極端民族主義者所渲染那樣黑暗,朱元璋有啥可“樂”?

    如果這話還不足令人採信的話,再來看《明太祖實錄》裡更清楚的朱元璋對元朝的評價:“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很明白了吧,元朝的民生在朱元璋看來是很不錯的。他還曾再次強調說:“如予父母生於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朱元璋在講述自己不得已參加起義軍時還鄭重說道:“朕本元民,天下之亂,實非朕始。”他還反覆強調自己“取天下於群雄,不在元氏之手”。為了表明他的民族態度朱元璋還敕諭邊將說:“元運既終,天命歸我中華,凡其遺民,皆吾赤子。”

    綜上對朱元璋言論分析,可見,當前我們對元朝必須肯定兩個看法,第一,它是中國的正統朝代,第二,它的民生問題是不錯的,至少在朱元璋的評價裡是不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真正地忘記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