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幀籃球

    趙國無法取勝,但是也不會敗。若趙軍是李牧統帥,我認為會打平手。因為雙方兵力相當都在40萬左右。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將才不言而喻;但是趙軍還是無法打敗秦軍。因為秦國的綜合國力還是稍強於趙,而且秦軍統帥是白起。

    白起很穩,不會輕舉妄動,李牧也是。所以平局多。

  • 2 # 江湖小曉生

    長平之戰,趙括對陣白起,那就是小學生和博士生比賽寫高考試卷,白起簡直可以說是碾壓趙括。

    趙括的理論水平,那可以說舉世無雙。當年他老爹趙奢常常跟他辯論戰事,每次都被他說得啞口無言,很沒有面子有沒有?

    趙奢好歹也是擊敗過秦軍的名將,在兒子面前卻成了理論的矮子。不過趙奢一眼就看得出,趙括這小子,不適合帶兵。為啥?因為趙括就知道埋頭讀書,不肯上戰場做實戰訓練,這哪成呢?

    人家白起雖然讀書少,可是實戰經驗太豐富了。大軍團作戰,不知道帶了多少場。咋可能會敗給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理論家呢?

    不過別欺負趙國無人,趙國的名將還是不少的。除了趙奢以外,廉頗和李牧也是響噹噹的名將,如果由李牧來主導這場戰爭,那麼趙國還會敗嗎?

    一、趙國主要輸在了內政,而不是軍事上。

    趙國當時是什麼狀態呢?換誰上其實都打不贏這場戰爭,因為趙國在內政上本身就輸給了秦國,在軍事上自然也就不是對手了。

    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把廉頗換下來,主要是因為廉頗一直在防守,而趙國已經耗不起了。每天若干糧草被送到前線,趙國是舉國之力在打這一仗。

    由此可見,趙國是在跟秦國拼國力。而趙國的國力能跟秦國比嗎?自然是比不了的。秦國滅了義渠,征服巴蜀以後,實力大增,完全不是趙國能比得了的。

    那麼趙國有沒有出路呢?自然也是有的,趙國自己扛不住,完全可以讓其他幾個國家幫忙嘛!比如說在糧草方面,趙國完全可以求援於周圍幾個國家。

    其他諸侯國,雖然不敢惹秦國,但是私底下給趙國送點糧草,這總不過分吧?可惜趙孝成王這個時候,卻沒有這麼做。

    首先,當時的齊國被五國胖揍了以後,那是絕對不會再願意救助任何一個國家了,他選擇獨善其身可以理解。其次,南韓、魏國那都是趙國的同盟國,大家都是晉國分裂出來,為啥也不團結呢?原來南韓和魏國都被秦國給揍怕了,不敢輕易出手相助。再者,北方的燕國,一直對趙國虎視眈眈,兩家總是大打出手。這次燕國作壁上觀,也想等著秦趙不可開交的時候,好分一杯羹。最後,南方的楚國,其實是趙國拉攏的好物件。可惜一方面白起曾經胖揍過楚國,另一方面趙孝成王沒有往這個方向去考慮。

    這麼一來五國都沒有給趙國合理的幫助,那趙國勢單力孤,又怎麼跟秦國拼國力呢?因此從長遠角度來說,如果趙孝成王不調整對外策略的話,那麼長平之戰就算換了名將李牧,還是不管用。

    二、李牧擅長運動戰,未必就打得贏這場大軍團作戰。

    排除李牧的年齡問題,我們單純看李牧的個人水平。李牧能夠成為戰國四大名將,當然不是靠吹出來的,畢竟李牧有很多經典戰例擺在這裡可以研究。

    1、大敗匈奴。

    李牧長期負責鎮守雁門,和匈奴人常常打交道。不過李牧的作戰技巧很特殊,他不會輕易主動出擊,常常連續幾年都處於防守狀態。

    等到匈奴人覺得李牧膽小怕事的時候,也就是出擊的好時候了。李牧的手下們一個個義憤填膺,都想要打一場勝仗。在對方驕傲,己方士氣旺盛的時候,李牧終於組織反擊。

    他以騎射兵馬和戰車為主,先佯裝失敗,將匈奴人吸引到了包圍圈後,再進行包圍反殺,最終滅了匈奴十多萬人馬。

    2、肥之戰。

    當時秦國大將桓齮,帶著大軍入侵趙國以後,趙王遷立刻將李牧從雁門給調了回來對抗桓齮。李牧來了以後,還是拒不出戰,等待戰機。

    桓齮打算偷襲肥下,繼而逼迫李牧出戰。結果桓齮帶兵去了以後,李牧不僅沒有救援肥下,反而跑去把秦軍空虛的大營給佔了,俘獲了所有留守的秦軍和糧草。

    這是什麼情況?說好的堅守不出的呢?你李牧不按套路出牌啊?因此桓齮立刻回援大營,結果在路上遭到李牧設伏,秦軍大敗。

    這一戰中,李牧不光戰術運用能力高超,而且運動戰的水平很高。沒有較快的速度,是根本完不成這一計劃的。

    3、番吾之戰。

    秦始皇不信這個邪,這次分兩路攻打趙國。你只有一個李牧,還能擋住我兩路大軍不成?而且這兩路大軍放下還不一樣,一路從鄴北上,渡過漳水,繼而偷襲邯鄲。還有一路則從井陘出發,偷襲邯鄲背後。

    李牧得知秦軍計劃以後,立刻制定了南守北攻的戰術。他讓司馬尚在邯鄲南邊鎮守,自己帶著騎兵飛奔番吾的秦軍。

    在擊敗了北方的秦軍以後,李牧立刻又帶著騎兵飛奔到南邊來,與司馬尚會合,將南路的秦軍擊敗。一個李牧還真的可以掰成兩個來用。

    從這三場大戰中,我們基本可以看得出,李牧所帶領的軍隊,全都是運動戰的高手。他們以速度見長,而且戰鬥力還很強。

    不過運動戰的規模,畢竟跟大軍團作戰無法相比。動不動四五十萬人投入戰爭,李牧想要運動起來,那就相當不容易了。因此李牧在大軍團作戰中的優勢就消失不見了,而白起是大軍團作戰的優秀指揮官,他的優勢很明顯。

    因此我認為如果派遣李牧去打長平之戰,戰爭結果還是會輸。但是輸的下場不會那麼慘。至少可以保住趙國幾十萬士兵的小命。

    總結:李牧在的話,趙國可以保住有生力量。

    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45萬大軍,差一點就被滅國了。主要原因就是趙括去了戰場以後,主動尋找秦軍決戰,結果被秦軍給包圍了起來。

    如果李牧在的話,他看不到必勝的戰機,是絕對不會輕易動手的。這就跟廉頗一樣,他會長期鎮守在前線。除非你趙王像換掉廉頗一樣,把李牧也給換了,否則這一方針是不會改變的。

    這麼一來事情又回到了拼國力的事情上,畢竟大家都是高手,白起又怎麼會給李牧找到戰機的機會呢?李牧再防守個幾年,真不知道趙國還能不能扛得住。

    不過這麼一來的話,趙國的45萬大軍可就能保住了。畢竟彼此沒有決戰,那麼主力部隊是不會受到多大損傷的。

    參考資料:《史記》

  • 3 # 祖佬爺

    趙輸在國力上,大量青壯參戰,影響後方生產,趙向齊求糧就是證據。

    而秦當時也不好受,一樣大量人口參戰,長途從四川陝西運糧,可想損耗多大,但他更堅韌,堅持住了。

    也許齊援了糧,趙就不會敗,但齊也看不穿啊,趙老欺負齊,威脅比秦可更大更近。

  • 4 # 許桂春966

    其實即使趙不換廉頗,秦軍也堅持不了多久,一是秦軍戰線長,後勤供應成大麻煩。二是長期攻堅不下,士氣影響大,如被趙軍突襲,有可能反而失敗。李牧是聰明人,去了也只能執行廉頗的路線。趙敗大部責任不在趙括而在趙王。

  • 5 # 淡墨青史

    說實話長平之戰趙國是絕對不會任用李牧為主將,原因很簡單那時的李牧才十幾歲(關於年齡有諸多說法,在此定為十幾歲)駐守北部邊境,抗擊匈奴的將領而已,不足以與趙括、廉頗等人相提並論。但可以假設一下,換成李牧戰局會怎麼樣。

    李牧在戰國末期是趙國唯一一個可以力挽狂瀾的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李牧一生屢立戰功,未嘗敗績(這一點和白起很像),他的作戰特點是:攻防兼備,能夠順應戰場上的瞬息萬變從而制定更加詳略的作戰計劃(從肥之戰中可以特現出來),善養士卒,與士卒的關係非常好,只要有好吃的必定分給士兵,並且嚴格要求手下計程車兵不要侵擾百姓,同時他也強調“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將權的獨立性(這也是他被趙王誤殺的根本原因)。可以說李牧是兵家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啊!

    (李牧)

    白起在秦國內被稱為戰神,國外被稱為人屠,戰功赫赫,一生也從無敗績是一位令山東六國士兵聞風喪膽的存在。他的作戰特點是: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還有就是打殲滅戰,不在於城池的得失而是在於殲滅敵方的有生力量。擅長野戰,常常能誘敵深入,從而形成圍敵之勢,取得勝利。

    (白起劇照)

    從上面的比較或許可以得出李牧的軍事才能更勝一籌,如果趙國換上李牧,秦國換上白起。白起採用誘敵之策,李牧假裝上當,然後派主力攻打白起的大本營,然後再埋伏白起的回援兵,取得勝利的機率很大(根據肥之戰進行的戰略部署)。但白起也不是吃素了,定能迅速重整旗鼓,再次和李牧形成對峙。因為雙方武將都是奇才,但雙方的君王卻不同:趙王昏聵、多疑、貪得無厭,秦王胸懷大志、能取能捨。只要範睢在實行離間計利用李牧的“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離間君臣的關係,定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李牧被趙王斬殺劇照)

    決定一場戰爭的勝利的因素往往有很多,將領的能力佔一方面,君王的賢德,用人不疑的心態也是一方面啊!趙國乃至整個山東六國的失敗都不在於武將,更多的在於統治者的決定!

  • 6 # 盜帥夜留香YE

    這個問題真的是老生常談了,我也不止回答一次兩次了。

    其實長平之戰對於趙國而言,基本上就是一個必敗之局了。

    無論是廉頗、趙括還是李牧、

    這已經不是一個兩個名將就可以挽回的局面了。

    長平之戰,趙國敗就敗在了國力上。

    為什麼趙孝成王最終會選擇用趙括代替廉頗?

    並不說是孝成王對廉頗有了猜忌,這次臨陣換將。

    可以參考一下李牧的悲慘結局,如果孝成王真是對廉頗有了猜疑,你覺得廉頗還能活蹦亂跳的又活了二十年左右嗎?

    所以孝成王換下廉頗,根本就不是因為流傳的“反間計”橋段,真正的原因就是趙國的國力,已經無法再支撐廉頗的對敵策略了。

    要知道,長平之戰可不是一個遭遇戰,在白起與趙括決戰之前,廉頗已經率領趙軍對秦軍對峙了好幾年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廉頗率領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人吃馬嚼,幾年下來,所耗錢糧必然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如果再耗下去,趙國百姓就要連飯都吃不上了。

    所以趙孝成王才會選擇趙括這樣一個積極主戰、銳意進取的新生代將領。

    這不是趙王的個人想法決定的,而是趙國的實際國情決定的。

    那麼再看題主所說的李牧。

    不可否認,李牧的軍事實力在整個趙國時期都是不容小覷的。

    但縱觀李牧過往的戰績,我們不難發現,李牧最擅長的就是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伺機而動。

    李牧特別沉得住氣,就得到敵軍不耐煩了,下意識露出了破綻,李牧再雷霆一擊。

    可以看到,李牧的對陣思路與廉頗在某種程度上有重合之處,前期也需要與敵軍對峙,不能率先出擊,這就與趙國當時的訴求不符合。

    所以就算站在廉頗那個位置的是李牧,也會被趙孝成王換掉。

    更何況,長平之戰發生的時候,李牧還在代郡打怪升級呢。

  • 7 # 恬然說歷史

    第一,以當時兩國國力對比,和長平地理環境,換李牧我覺得也白搭。

    第二,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我覺得李牧和廉頗都比較牽強。本來《千字文》也是為了順嘴兒的事兒。

    第三,姓李的,我覺得也就是換李雲龍能管事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發現你十分信賴的親人因為某些事而不可託付真心時,該怎麼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