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恬然滋味
-
2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曹丕強令漢獻帝禪讓帝位,為的不僅僅是其個人的稱帝野心。在三國時代及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像袁術這般本沒有足夠實力卻因為得到了傳國玉璽便夢想當皇帝的軍閥,註定走不了多遠。
曹丕稱帝,其實是局勢使然。曹丕與曹操不同:曹操領軍多年,並張繡,破袁紹,滅呂布,除劉表,誅馬騰,整個中國北方都是曹操一仗接著一仗打下來的,他是主公也是統率,他是丞相也是將軍,對手下的控制力極強,他是魏公也好,魏王也好,魏武帝也好,都不影響其對整個朝局的掌控。
而到了曹丕的時代,局勢已經不一樣。曹丕沒有軍功,其聲勢震不住手下的老將;天下已經三分,吳蜀勢力相對強大,讓曹丕建功立業的機會已經不多。就在這個時候,劉備以漢室正統之名進九錫稱漢中王,這便致使曹丕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曹丞相已死,益州又出了一個以剿滅曹氏為已任的漢中王,那跟隨曹丕的這滿朝文武怎麼算?只要漢室還在,劉備的名份就高於曹丕,曹操在時還能以其個人能力震住場子,現在曹操不在了,曹丕想要平百官之心,唯一的方式,就是以魏代漢,不承認劉備所揹負的“漢德”。漢朝不忘,“漢德”還在,你曹丕就只是個臣子,人家劉備畢竟是漢室的子孫。
但篡權還不行。劉備有漢室血統,曹丕強行篡位,在名份上就輸了一大截,劉備可以理直氣壯地號召天下勤王之師(雖然有沒有很成問題)。只有漢獻帝禪位,曹丕的帝位在法理上才優於劉備這個自封的漢中王。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曹丕的帝接受了漢獻帝的禪位,劉備這廂尷尬了,不稱帝就相當於承認了漢室已亡。而且,人家跟著曹丕的都稱王稱公了,跟著劉備的百官反而沒有自動晉級,名份上便反而佔了下風,劉備不稱帝,也得稱帝——孫權稱帝,也正是如此。三分天下兩分帝,孫權怎麼跟手下的兄弟交待?
所以曹丕稱帝不是個人野心的偶然,而是歷史程序的必然。如果不稱帝,曹丕及其後人也不可能世襲魏王,對於這些政客來說,不進則退,不生則死,不存則亡。
-
3 # 使用者58099179067
不可能不廢漢獻帝。在漢代以前中國的統治者都是貴族出身,秦末天下大亂劉邦當了皇帝,給世人傳遞了一個資訊,就是皇帝誰都可以做平民百姓也一樣
-
4 # 文史宴
在漢武帝之前有可能,但自從漢武帝集中皇權,設立中朝官以後就不可能了。
漢武帝之前,漢朝君相的權力大體是分離的,即皇帝只過問大政方針和宰相等高官的任免,以宰相為首的政府自行處理政務軍務。到了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即位,他可不滿意當個吉祥物似的虛君,於是就建立中朝,把權力集中於皇室,宰相領銜的政府成了外朝。
中朝由皇帝的佞幸(跟皇帝私人關係好的人)和外戚(皇帝的婦家或舅家)組成,其權力都來源於皇帝。所以從漢武帝以後,漢朝的皇權大大的加強。到漢成帝時又根據《尚書》的辭句,把宰相制改為三公制,政府的頭目從一個變成三個,權力就更弱了。漢光武帝把權力集中在皇帝的秘書處——尚書檯,尚書令直接為皇帝服務,地位尊崇的三公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擺設,皇權之強大更創新高。
皇權變強的壞處就是掌權的人誰也不能退出。
因為集權實質上是侵蝕他人的權力,將之集中到自己手上,並藉此逼迫他人就範的一種權力分配形式,所以掌權的人一旦失去權力人身安全就不能保證,而且集權程度越強,掌權者越危險。
漢末亂世,曹操掌控尚書檯,相權就完全取代了以前皇權的位置,權力集中之至,而因為宰相身份的合法性、神聖性不如皇帝,所以覬覦的人更多,更加危險。如果不取得名義上的合法地位,既有可能被其他高官奪權,也有可能讓合法性強悍的漢朝皇帝找到機會奪回大權,而那時失權的宰相就會比失權的皇帝更加危險。
所以曹操可能還能憑藉蓋世功勞,從容的當一世宰相(畢竟要篡奪四百年的漢朝,思想上的障礙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站在曹丕的角度,他無功無位,比曹操還不安全,似乎只能篡漢,別無其他選擇。
-
5 # 清風知水
有一個栗子,隔壁的日本,日本王已經傳了1000多年了,不論是平家當權還是幕府時代,日本王室一直不死不活的留著(明治維新前日本王其實沒什麼意義)
-
6 # 王重陽56
想多了,權力鬥爭從來是你死我活,再者說來,劉氏世代為皇,曹氏世代為王,孫家呢?世代為侯?那秦始皇一統六國幹嘛?春秋時期不就天子代代為天子,國君世世為國君。
-
7 # 孤獨志士
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曹操家族被皇帝滅門。因為正常來說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會心甘情願的當吉祥物。除非你曹家人每一代都遠強於劉氏子孫,否則除了被滅門沒有其他任何結果
-
8 # 金山萬丈
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直不肯當皇帝,他的兒子曹丕一上來就搶著當皇帝,父子兩人的行為完全相反。按實力論:我說曹操的實力比曹丕大,曹操的能力比曹丕強,曹操的手段比曹丕毒!曹操的心腸比曹丕狠!總之,曹操比曹丕厲害。 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吧。 按說,曹操比曹丕更有條件當皇帝,可為什麼他們父子兩人的行為選擇恰恰相反呢?今天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曹操在朝廷(公家)擔任的職務是丞相。他這個丞相行使的權利是原先三公九卿加皇帝的權利,這和漢武帝是一個級別的。不過他行使權利的範圍就遜色多了,僅僅只限於中國的北方地區。 曹操一生的事業,都是打著“幫皇帝打倒分裂份子、剷除割據勢力”這個旗號進行的。幫皇帝做事,皇帝必須支付給他一定的報酬,應該的。所以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 這裡面可能有曹操敲詐的成分,也有漢獻帝根據曹操的業績論功行賞的成分。總之,是皇帝簽字蓋章後在公共場合正式授予的,這在程式上是合法的。 那麼,魏國領土就是曹操的私人財產,並且可以世襲,傳位於子子孫孫。他在這裡行使的權利就是這一塊地盤上真正皇帝的權利。但這個時候的魏國,只是屬於漢朝下面的一個附屬國。 曹操一生的功過是非,眾說紛紜。總的來說,曹操的行為,客觀上是在促成國家統一,這是有貢獻的。只是後來遇到了兩個異常頑固的對手,最終成功地阻礙他沒能把事情做完。但他平定北方,依然功不可沒。 不過,他不尊重領導,欺凌漢獻帝,還是要受人指責的。說他“對得起大漢帝國,對不起漢家皇室。”這樣評價,大概還是比較準確的。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原因有多種,我們單從最重要的利益角度來分析: 1. 曹操在朝廷行使的權利,是“皇權 + 相權”。比歷史上多數真正皇帝的權利還要大。僅僅就是他個人的稱呼還不夠尊貴。(而曹操並不是好虛名之徒。)單從利益而言,曹操稱不稱帝,其實都是一樣的。 2. 跟隨曹操一起打江山的許多(外姓)人,是因為看到曹操是在為皇帝賣命才過來的,大家是看的皇帝的面子。如果曹操突然反叛皇帝,這部分人就會馬上失去信心,或許就會反叛曹操,有可能導致分裂。 因此,曹操選擇“不稱帝”,實際上就是等於已經稱帝了。如果曹操選擇了“稱帝”,那實際上就等於是在“自找麻煩”。曹操當然要選前者。 當孫權襲殺關羽奪了荊州之後,寫信勸曹操當皇帝。曹操就說,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 曹操不稱帝,留著漢獻帝,其實還有更大的用處。因為他的事業還沒有做完,他還不想就此收手,他仍想繼續做下去。 那就是:還有兩個最頑固的分裂份子沒有消滅,他們合夥割據了整個南方。他們割的是皇帝的地盤,不是割的曹操的。曹操是在幫皇帝搶回地盤,如果把皇帝廢了,就失去了打孫劉的藉口。 所以,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直沒有稱帝,因為不稱帝的利大於弊。 曹**了,兒子曹丕繼位。曹丕一上臺就把漢獻帝廢了,他自己當皇帝。 演義中描寫:一班文武,入見獻帝,說漢朝天數已盡,叫他學堯舜禹,把皇帝位禪讓給曹丕。帝大驚,半晌無言,然後大哭,入後殿去了。百官皆哂笑而退。 曹丕又派人恐嚇獻帝:“天下之人,皆知陛下無福,以致四方大亂!若非魏王,敢殺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不知恩報德,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 獻帝無奈,下詔書把皇位白送給曹丕,曹丕還不要,三請四邀,硬是求著他當皇帝。最後曹丕說:“我今天才搞懂了,堯舜禹禪讓是怎麼回事。” 那麼,曹丕為什麼要稱帝呢?原因也有多種,我們還是單從最重要的利益角度來分析: 1. 曹丕是曹操的兒子,他只對世襲的“魏王”有繼承權,因為魏國是曹操的私有財產。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若有爭議,也只是他弟兄間的爭議,和外人無關。 2. 魏國有多大呢?只冀州一個州多一點。這個是他的,他完全可以在這塊地盤上生活的象皇帝一樣。 3. 曹操生前擔任的丞相一職,是朝廷的,也就是公家的職務。公家的“丞相”一職並不存在繼承權,曹**了,這個職務就和曹操、曹丕都沒有關係了。 4. 當然,曹丕也可以透過競爭上崗擔任丞相,曹丕在朝廷公家擔任的職務是中郎將,肯定是有落選的風險的。最重要的是:曹操一死,漢獻帝就準備廢除丞相制。如果丞相被廢除了,曹丕就沒有辦法象他父親那樣得到北方的另外8個州。 5. 因此,曹丕就要搶先把漢獻帝廢除!施用技術手段逼迫漢獻帝把大漢江山的所有權全部轉讓給他,叫皇帝簽字蓋章後在公共場合正式授予,這在“程式”上就畢竟還是合法得到的。 6. 朝廷官員中,為曹家效力的是多數,為漢獻帝效力的是少數。曹丕如果當皇帝,受益的將是多數派。 這樣,曹丕的所得:賬單上可得全國13州。實際上可得北方9州。假如北方有人不答應,發生分裂叛亂,曹丕有條件鎮壓。少說可以得到四五個州,怎麼都比只得1個冀州強。 即使冒著北方發生分裂叛亂的風險,也要稱帝。這樣做,最小收益是大於1個州。否則,他只能繼承老爹的固定遺產,最大收益只是1個州。 所以,曹丕稱帝,還是因為利大於弊。 還好,曹丕篡位,並沒有引起較大的動盪,他成功得到了整個北方9州,實現了最好預期。說明還是有民心的。 曹丕上臺後,很重視文教,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和當時的局面是吻合的。儘管他在位只有短短的6年時間,不怎麼出彩,但這確實是正招,戰略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棋:發展自己的實力,等待孫劉兩家鬥。 其實呢,曹操讓他接班,就已經為他鋪好了路。他上臺,只套的。 當不當皇帝,都不是為了虛名,而是為了需要。
-
9 # 杜少說歷史
最近很火的網劇《海上牧雲記》中,牧雲家世代當皇帝,穆如家世代大將軍掌握軍權的模式,在中國古代簡直就是幻想。自東周列國以後,中華大地上在正常情況下已經沒有世襲官職這種貴族制度了。連官職都無法世襲,那麼,皇帝(王)無實權、權臣世襲,二者相安無事的模式,已經不可能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也就是說,自從禮樂崩壞後,以下犯上已經是常態。世上不可能也不會再需要一個“周天子”來世世代代名義統治天下了。除非一個家族還沒有完全的實力在朝堂上一家獨大,否則,像曹家這種已經在東漢朝廷上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出三代,是必然篡位的。
中國歷史上,三代權臣還沒有完成篡位的世襲權臣家族,恐怕也只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三桓了。其他諸如戰國的“田氏代齊”、漢末“曹丕篡漢”、晉末“劉裕篡晉”,還是北齊高氏代東魏,北周宇文時代西魏,權臣世襲都超不過二代就篡位了。這些都說明,霸府權臣政治,在中國是沒有土壤的。但是,歷史上,天朝的“鄰居們”卻有這種“權臣世襲不篡位”的政治模式。如果強行設定曹丕不篡位,曹家世襲魏王和丞相會是什麼樣呢?從下面的故事中,也許可以窺見一二。
一.日本幕府政治最著名的權臣世襲政治,就是日本的幕府政治了,日本歷史上有三次世代架空天皇的幕府政治時期:
鎌倉幕府(1192年-1333年),創立者源賴朝。但是源賴朝死後,幕府實權就由北條義時總轄幕府,稱執權。此後,北條氏世襲幕府執權,也就是說,徵夷大將軍源氏架空天皇,幕府執權北條氏架空幕府將軍。1324年,後醍醐天皇舉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足利尊氏響應,5月上野豪族新田義貞攻入鎌倉,鎌倉幕府滅亡。鎌倉幕府共世襲九代將軍。
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創立者足利尊氏。1573年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滅亡室町幕府,共歷十五代將軍。
德川幕府(1603年-1867年),創立者德川家康。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建立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1867年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佈廢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幕府政治時代徹底結束。
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歷來就是貴族政治。公家的官職也是世襲的,所以,將軍幕府世襲權臣政治在日本出現也是合情合理的,日本有產生這種政治體制的文化土壤。這也是這種模式能夠在世界史上不多見的、持續在三個家族上演,經久不衰的原因。
二.越南的世襲權臣:鄭氏和阮氏明朝永樂年間,越南內亂。身為宗主國,明朝平亂後,由於找不到越南王室陳氏後人,而越南又為中華舊疆,於是改古名交趾,設立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直接統治。隨後,清化藍山豪族黎利自稱"平定王",起事反明。明宣德三年,黎利稱帝,是為後黎太祖,國號"大越",建立“後黎朝”。傳至嘉靖六年,莫登庸逼黎朝恭皇退位,登基為帝,建立莫朝,開啟了越南的亂世。
明嘉靖十二年,明朝有意扶持黎朝復辟,立黎維寧為帝。嘉靖二十二年,黎氏攻取越南西都清化。從此,統治清化以南的黎朝稱為南朝,以北的莫朝廷稱為北朝,這就是越南歷史上的南北朝。南朝,阮淦,擁立黎維寧有功,並掌握軍政大權,為越南廣南阮氏初代領袖。阮淦死後,他的地位被其女婿鄭檢取代。鄭檢,出自中華,先祖為中原著名郡望,滎陽鄭氏,春秋時期姬姓鄭國的後代。鄭檢受封為"都將、節制各處水步諸營、兼總內外平章軍國重事、太師、諒國公",為初代鄭氏領袖,開啟越南歷史上,鄭氏權臣世襲時代。鄭檢死後,其子鄭松襲爵,率軍攻破北朝首都升龍(即今天的越南河內),北方莫朝終結。由於明朝分而治之的戰略,明朝轉而支援北朝莫朝,莫氏僅在越南北部高平一地苟延殘喘。此時鄭松權勢炙手可熱,自任"都元帥總國政尚父平安王",實際掌控政權,地位世襲,人稱"鄭主"。皇室稱為“朝廷”,鄭主的幕府稱為“府僚”。黎皇只負責臨朝聽政及接見使節,所有事務,不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事務,皆由府僚管理。後世史家以"黎氏為皇,鄭氏執政"來形容這一局面。
而早在黎莫南北對峙期間,廣南阮氏阮淦之子阮潢因見鄭檢猜忌自己,便自請出鎮南方順化,從此,阮氏實際控制南方。雖然,阮潢又將女兒嫁給鄭松之子鄭梉,親上加親(鄭檢是阮氏女婿),尋求和好,但鄭氏和阮氏對峙的局面已經形成,從此,阮氏又被稱為阮主,雄踞南方,形成黎朝內部的“權臣版南北朝”。此後五十餘年,歷代鄭主、阮主七次相互攻伐,互有勝負,鄭主甚至多次挾持傀儡黎皇親征,但仍舊沒有滅掉阮氏。最終,雙方劃定䅷江(即今爭江)為界,"南北弭兵"。黎朝越南最終形成了鄭主、阮主各自世襲、各管一方的雙權臣模式。清朝入關後,越南與清朝再次建立宗藩關係,順治皇帝冊封黎皇為"安南國王",實際朝政仍由鄭主掌控,黎皇仍為傀儡。阮主也試圖徹底割據,請求清朝冊封,但清朝認為阮主也在黎皇的統治之下,並未理睬。
清乾隆三十六年,由於阮主政權的腐敗,歸仁西山邑發生阮嶽、阮惠、阮侶三兄弟起事(此乃西山阮氏,非阮主的廣南阮氏,廣南阮氏也稱舊阮),打擊阮主政權。西山阮氏聯合北方黎朝鄭主,擊殺末代阮主阮福暘,顛覆阮主政權。阮侶後稱帝,為越南歷史上的西山朝。此時,北方鄭主政權亦實力衰退。西山朝阮惠北征滅鄭,鄭主鄭楷自殺。隨後,鄭槰繼位為末代鄭主,但與末代黎朝昭統帝內訌,在位僅一年餘便出逃,鄭主政權終結。黎朝昭統帝企圖恢復權力不遂,於是逃入中國,後黎朝滅亡。
然而,西山朝立國不久便內訌,舊阮主勢力阮福映乘機發難,滅了建國僅30餘年的西山朝,建立了越南的阮朝。越南的“鄭主、阮主雙權臣世襲政治模式”最終以阮主後人建立新的阮朝而結束。
三.大理國的世襲權臣:高氏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建立段氏大理國。
百餘年後,傳至段思廉。大理大姓楊氏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大理另一大姓,高氏嶽侯高智升出兵平叛。高智升趁機獲得大理國實權,佔領大理要地繕闡。段思廉後禪位出家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楊氏領袖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段廉義而自立,號"廣安皇帝"。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任布燮(執政),以兒子高升泰為繕闡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段壽輝及他的繼任段正明先後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
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擁立段正明繼位。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權臣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國號大中。兩年後,高升泰病逝。由於雲南少民諸部的反對,高升泰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於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面的那位風流王爺)為大理皇帝,但其後大理國柄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高氏正式開啟了權臣世襲政治模式。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大理執政宰輔,代代皆出高氏。
直到南宋寶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滅大理。段氏末帝段興智與實際執政的末代高國主高泰祥大敗逃散。被逮捕的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反而認為高氏是忠臣,高氏子孫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直至清朝的改土歸流。1254年,末帝段興智被擒後,蒙哥汗封段氏為雲南總管。高氏權臣世襲伴隨著大理的滅亡,徹底終結。諷刺的是,大理國傀儡段氏在亡國後,反而獲得了高於高氏的地方實權。
回覆列表
這叫做想得美。曹操一生都在征戰,流別人的血或者自己的血。不及施恩佈德。用刀子打下的基業只能用刀子鞏固。指望皇帝恩惠是不可能的。漢獻帝追思魏王,只會怨恨曹操昔日的威勢哪裡會感激曹操的匡扶之功呢?司馬懿死前搞定了最大敵對勢力曹爽。魏主徹底弱勢。而曹操死前有漢中之敗和關羽北伐的打擊,這些都給了政敵以口實。曹丕不進一步是守不住基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