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淅爸育兒記
-
2 # 丁三月
這個問題就問的比較奇妙了。按照那邊問答的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為什麼現在自己身邊的家長都要求孩子必須考高分,然後上重點的學校?讀不起的怎麼辦?
一、讀不起
九年義務教育內,不存在讀不起的說法;
中考,各地政策可能有差異,但普遍都是成績優異,重點任選,學校酌情給予獎學金/助學金;成績一般,去差一等的學校,也能有經濟補助;成績很差,學校無法挑選,重點學校差分交錢才能讀。
高考,一般學校越好,學費越低;一本學校的學費低於二本學校,本科學校的學費低於專科學校;還有一些重點大學學費很低,基本都有補貼,985、211一般在5000——5500元,而且獎學金助學金越多。
結論:越好的成績上越好的學校,越好的學校學費越便宜。
二、讀不起的怎麼辦
高考,成績優異,考試高分,這可能是這輩子最賺錢的投資,而你在這裡考慮讀不起???
人生是一場賭局的話,別的行業是1賠1,1賠10,高考是可以等你贏了之後去坐莊家的。考高分孩子,勢力點來說,何止一本萬利。
我們鎮上之前考清北的,村鎮領導都要過來放鞭炮,順道發獎金。一是獎勵,二是等著以後飛黃騰達再回來回饋鄉里。
結論:對於家裡是在困難讀不起書,而孩子願意學習的話,想盡辦法也要供孩子讀書。
所以要考高分,上重點學校。這裡不是說只有讀書才是出路,而是說“讀書是出路”這個說法絕沒有錯,讀好書更是成功逆襲的不二法門。
路漫漫其修遠兮,祝各位學子,學業有成,考試大吉!
因為他們深刻體會到社會競爭的激烈,好學歷就是一塊沉重有力的敲門磚。
實際上,現在早就過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時期,而是知識是生存基礎的時期,簡單捋一捋就能理解這一點了:
在古代,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接受教育,透過知識讓自己進入考試,讀書是小部分人的事情,是奢侈品;
在近代,即便國家有意推動教育,但資源設施不足、專業人才不足、人們對於知識重要性的意識並不高、人們生活水平同樣不高的情況下,受教育對大部分家庭仍是奢侈品。
到了現在,九年義務教育乃至12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再到一個磚頭能砸倒一堆大學生的情況下,教育就已經是一個人人有之的普及品,如果你要具備社會競爭力,最起碼能生存在社會中層階級,你就必須要讀完書;如果你要具備進入上層階級的競爭力,考高分、上重點學校就是一塊最容易拿到手的敲門磚,但也僅僅是一塊敲門磚。
那麼,我們應該唯高學歷論嗎?如上所述,高學歷是一塊最容易拿到手的敲門磚,也僅僅是一塊敲門磚。為什麼這樣說呢?
人的8種智慧--高學歷是最容易拿到手的敲門磚
一個人的成功,或者說具備一定的社會競爭力,不僅僅依靠高學歷就可以達到,根據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慧理論來解釋,從人的智慧來說,一個正常人與生俱來擁有8種智慧:
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自我認知智慧、自然認知智慧。
【培養高學歷孩子“價效比”更高】
一個高學歷者,更側重於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的發展;當然也有部分專業學校、名校是側重於空間智慧(建築師)、身體運動智慧(體育生)、音樂智慧(歌唱家)、自然認知智慧(生物學家)。
可問題在於,要培養一個普通本科生所要付出的代價以及難度,要遠低於培養其他智慧的本科生。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要培養一名藝術生、體育生,還需要其自身具備優越的生理條件(諸如聲線、身體素質、創造力想象力),並且要從小就開始訓練(例如培養一個籃、足球運動員),經濟支出也更大(例如高中培養繪畫生、舞蹈生)
一旦培養失敗,那也不是家庭所能承受的,但培養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即普通本科生)則顯得簡單得多,價效比高很多。
反觀美國,他們很多孩子從小就會打籃球,進入NBA殿堂或者進入低一級別的聯賽,都能實現人生逆襲,因為歐美人在身體運動智慧中更具備優勢,也就是上述的“價效比”。
【家長自身的認知受限】
另一個層面在於,受限於家長自身的認知,培養其他智慧特長的孩子,最終所走出社會時的社會競爭力是不被認同的--例如普遍認為靠體校就是當體育老師,即便是清北出來的體育生,那也僅僅是體育生。
但培養一個英語專業八級的孩子,一個擁有高階會計師資格的孩子,其社會競爭力被普遍放大--當一名翻譯的工資要比體育老師高多了;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在收入水平一致的情況下,讓孩子當一個老闆和讓孩子當一名運動員,你覺得更希望孩子成為哪一個?
【家長自身學歷水平受限】
家長自身的學歷水平是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假設現在讓我們重新做一次孩子們高考的題目,有多少家長能自信考上好學校?
這就要求家長自身對要孩子發展的方向的知識有所掌握,否則就會難度劇增,語言、數學邏輯智慧(綜合起來就是智商)是大多數人都相差不大的智慧,要教會孩子說話和教會孩子畫畫是不能同日而語的。例如郎朗的父親,本就是一名音樂從業者。
換言之,家長們自身的學歷水平、專業技能會左右他們在發展孩子相應智慧的難度係數以及教育成本。而普遍差距不大的語言、數學邏輯智慧顯然培養難度係數更小一些。
高學歷僅僅是一塊敲門磚
毫無疑問的,高學歷最終也僅僅是一塊敲門磚,因為真正決定孩子未來高度的,是人際智慧、自我認知智慧,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對外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內的內自省、內在發展動力。
低學歷者站在高學歷者的上端,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例如一些公司,老闆的學歷水平並不高,但手底下卻有著一批研究生、博士生為其工作,再具體一點,例如馬雲的團隊裡、公司裡,喬布斯的團隊裡、公司裡,就不乏比他們學歷高得多的人士。
這就是因為這些低學歷者的人際智慧、自我認知智慧更為出眾一些。
高學歷讓能孩子進入更好的公司,一開始獲得更高的薪酬,但不代表高學歷能讓孩子一直待在這個公司,取得更高的薪酬。
所以,唯高學歷論是不科學的
這種偏激的教育絕對論,最終只會帶來另一個方面的嚴重缺陷。
讀不起的怎麼辦呢?對於“讀不起”這個問題,是存在兩種含義的:
1. 家庭支撐不起孩子的學費
對於高等學府的學費問題,是一個家庭的大支出,由兩個部分構成。
第一、學雜費
以農村為例,在18年提供的農民人均收入中的資料顯示,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預計超過14600元。
這份收入意味著什麼?在公辦學校中,以清華大學學費收費標準為例:
美術學類、設計學類專業10000元人民幣/學年,其他專業5000元人民幣/學年;
住宿費:750-900元人民幣/學年;
換言之,一個農村家庭要支撐一個公辦學校的大學生一年的學費,意味著整個家庭純收入的支出,還不能有特殊狀況(例如疾病)。更遑論一些私立學校普遍上萬的學費。
第二、生活費
生活費用包括了吃喝的費用,還包括了生活用品的採購,人際交往的費用,出行的費用。這些林林種種加起來,一個月1000元的生活費是少不了的。
除去寒暑假學生回家之外,一年至少有9個月時間在校,也就是至少9000元的支出,這對於一些家庭來說確實是一份沉重的支出。
但是!這筆費用真的需要由家庭來進行承擔嗎?--這也是我們教育理念中普遍認同的一點。
實際上,從18歲開始孩子就已經步入獨立,同時也有助學貸款這樣的合法程式可走,孩子理應自己承擔自己的學費、生活費用,他們也有這份能力,更應該有這份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心。
這一點歐美國家顯得比我們完善得多,很多孩子在邁入大學之後,是自己申請貸款或者是獎學金來為自己提供經濟支撐。
2. 孩子的成績邁不進高階學府
孩子的成績邁不進高階學府(在生理水準處於正常情況下),這牽扯到了孩子的自我認知智慧,更直白點來說,就是孩子有無心學習的問題,對待學習的態度的問題。
有一句調侃的話就是在說明這一個問題:“同九義,何汝秀?”,這是在說,都是同等的學校教育環境中出來的,為什麼你可以那麼精彩?
作為家長,我們理應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為他提供學習的條件,但我們不能替代他學習,而是應該培養他對學習的熱愛,即對學習的態度,至於學得怎麼樣,那是孩子自身的責任。
即便孩子往後沒有出息,我們所應該為他提供的,是一個港灣,任外面風雨再大,也能有一容身、容心之所。
總而言之,孩子需要為他自己的選擇、決定、對生活對學習的態度負責,而不是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