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道家,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簡單的說就是無為而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國十大思想家之一,有"百世師表"之稱,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讀shēn,一讀cā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週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後世尊為“宗聖”,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於“復聖”顏淵。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道家,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簡單的說就是無為而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國十大思想家之一,有"百世師表"之稱,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讀shēn,一讀cā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週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後世尊為“宗聖”,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於“復聖”顏淵。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