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各種碎片化的資訊又容易誘惑和干擾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選擇閱讀方向,又應該用什麼策略去閱讀一篇文章乃至一部書?
20
回覆列表
  • 1 # 小李子講電影

    這樣的題目,更應當由作家或者其他有豐富創作經驗的人來寫,會更有說服力。但我認為本來讀書與寫文都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每個人的經驗和體會都會有很大不同。相對於文字水平和知名度比較高的寫作者,我這種初學者的經驗可能會更接地氣。無知者無畏。即便說錯了,大家也會包容,也不至於會產生什麼不良後果。

    讀書豐富,學養深厚的人可能會列出很多的讀書方法。但我覺得關鍵是要抓住一條有用的可行的,先把這一條做起來用熟了再說。

    1

    首先是讀書內容的選擇,建議多讀經典。

    讀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明確的目的性。有簡友說選擇要讀的書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我覺得讀書可以先依自己的愛好與專業,或成長需求進行選擇。或進行主題閱讀,如個人成長類。但是,為了提高寫作水平,更根本的是去讀一些經典作品。

    有人會說,我是學某專業的,我要多讀專業書籍才有用。其實,專業書籍只能使你成為某種人,而經典則使你成為人。經典的作品,傳承數百上千年而不衰,自有它不朽的價值在裡面。經典反映人類共同的情感經驗,對人的生存狀態和人性有著深刻的悲憫和同情。所以不論在哪一時代都能引起共鳴。

    我們如果能用十幾部經典作品為自己打好精神的底子,在文脈氣象上就已是擇高處立,那我們寫出的文章,不管是在立意上還是在文采上,都必然會氣宇不凡,卓爾不群,氣韻生動,又別具風采。

    正因為很多人不願意花功夫放在哪怕是十幾部經典上(實際上我也沒做到),所以我們寫文是總會感覺到意鈍筆澀,搜尋枯腸,苦思冥想也難以成篇。想想古人文思泉湧,下筆千言是怎麼來的?不就是每天在經典中含英咀華,潛移默化地給薰陶出來的嗎?如果我們能用半年或一年的時間熟讀幾部經典,落筆成文的時候應當會有很大的改觀吧,說不定也能寫得詞采華茂,古意蔥蘢呢(我說的不是乾貨)。

    有人說,經典往往難讀,尤其是古代經典。那我們可以先從熟悉的經典開始,一點點往外拓展。比如《論語》《老子》《史記》《古文觀止》等肯定是要熟讀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原典構成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基因,我們應當好好繼承。其他優秀文學作品,一文一詩,若瓊枝照眼,我們也可以好好吸收。

    至於方法,掌握古代經典除了讀背抄,似別無他法(現在還可以聽音訊)。前文曾引述胡適先生的話,來說明讀經典的方法問題:“老實說來,國學在今日還沒有門徑可說;那些國學有成績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幹出來的。” 大師都用這種笨功夫,我們普通人還能有什麼捷徑呢?

    我們現在當然不可能像他那樣再對這些古籍熟讀深研,但博觀約取,厚積薄發,自古以來就是為文之道。正如簡友“我叫湯圓”所說,“書讀的多了,有些東西在下筆的時候就會變成你的(不是抄襲),你的積累足夠多,你本身就是一種技巧”。

    書讀的多了,就會越讀越快。因為根基厚實了,且書籍之間的很多內容相互貫通,領悟力吸收力自然提高,速度就會不知不覺的加快。民國時期的大師為什麼能讀那麼多的書?就是因為小時候,傳統國學的根底紮實。原典其實就是那幾本,其他的都是對它的註釋或者演化。

    當然,從閱讀內容上來講,讀書要精也要博。對現當代的優秀作品以及一些暢銷書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做出選擇。經典書籍要精讀,深度閱讀,其他書籍可以泛讀,淺閱讀。這也是為了拓寬視野,瞭解寫作所具有的無限豐富的多樣性與可能性。

    2

    其次是讀書方法,要做讀書筆記。

    讀書的方法非常多。為了實現不同的閱讀目的,就會有不同的讀書方法。這裡主要圍繞如何提高寫作水平,來談讀書方法。

    有簡友問,“我讀完就忘,是不是白讀了? 讀完就忘記了,該怎麼辦?”其實讀書哪能不忘?但並不是真忘了。它留在了潛意識中。遇到相似場景,還會重新被激發出來。你還記得自己十年前某一天吃的那三頓飯嗎?不記得了吧?但你能說那三頓飯是沒有用的嗎?它已經化作了你自身的營養啊。

    當然,為了使我們讀過的書能夠在寫作需要的時候能幫到我們,還是需要講究一些方法。“提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先記錄下來”。這種方法主要有如下三步:

    第一步:要錨定閱讀內容,深研細讀,並勾畫出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一段時間內,專心致志,只讀一本書,這本書不讀完,不開始第二本書。這樣是為了保持對同一本書理解的連續性。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國藩就是這樣讀書的:

    “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

    著名學者梁實秋曾也有這樣一句名言:桌上永遠只放一本書!這種讀書方法,有助於練好基本功,打下紮實的文字功底。

    第二步:把勾畫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整理,做出讀書筆記。美學大家朱光潛先生特別推崇寫讀書筆記:“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可以先摘抄,然後在思考的基礎上再歸納整合。要注重其內在邏輯。

    第三步:對濃縮了全書精華的讀書筆記,進行細心揣摩領悟,並寫出讀後感。如果你看完書自己一點想法都沒有,那就說明沒有好好看,沒有入心入腦,自然腦中空空。這樣就既做不好讀書筆記,也寫不出像樣的讀後感。

    3

    第三,讀書的動力,在於堅持寫。

    輸入是路徑,輸出才是目的和動力。刻意練習才是精進的王道。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兩者結合,進步更快。

    讀是被動吸收,寫是主動表達。讀會帶動寫,寫又促進讀。既不要只讀不寫,也不要只寫不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肯定走不好。

    秋葉大叔在《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中,有這樣幾段話,說明了寫的重要性:

    讀書要先消化,再內化,然後輸出。動筆就是主動消化的過程,內化的開始。如何內化成功?就是要輸出,可以寫書評,可以做分享,可以做讀書PPT。 讀書這件事,看來的東西不是自已的,寫下來也未必是你的,只有反覆想、反覆講,把這些東西變成潛意識,成為方法論,成為習慣,那或許才是你的。 第一層境界是你看得懂別人的道理,第二層境界是自己能照著講出來,第三層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識的去運用,第四層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

    本文主要講了“一條線三環節”,可歸納為九個字:讀經典,做筆記,堅持寫。至於具體的方法,那就是“讀經典,讀背抄聽;做筆記,概括整理;堅持寫,讀寫互促”。

    古文大家韓愈曾說:“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很多東西都是在慢慢積累中形成的。所謂功到自然成。讓我們注重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分一寸的成長。進一寸便有一寸的歡喜,便有一分的圓滿。

    春天到了,百卉昭蘇,萬物萌發。讓我們花點時間,種花種草種春風,也讓我們的精神世界,因讀書而綠意蓬勃,生機盎然。

  • 2 # 桂海拾貝

    謝邀請。多讀多寫肯定會對寫作有提高。但書海茫茫,何處著手?應該分門別類,根據自己的愛好及主攻方向,有針對性地讀一些極權威,有參考價值的經典著作。還應寫點讀後感,作一些重點摘錄,古人不動筆墨不讀書,自有他的道理的。偉人毛澤東主席是寫作大師,據說凡他閱讀過的著作,詩文滿篇都是本人批註。這值得我們學習。我在閱讀與寫作方面確實是個門外漢,只是出於禮貌,回答以上文字,獻醜了。

  • 3 # 阿七的東南西北上下中

    讀閱基礎由淺入深,對寫作文章水平的提高是縱合書本與現實生活的感發,作文無滿分是眾人的觀感。

    首先學習成語的故事是條捷徑,包含典故,再則結合博覽群書(各種體裁主體都是記敘文,〈詩詞、散文、雜文、論述文、小說閒書誌異類〉、歷史、地理、天文、政治、經濟、數理,宗教,哲學等等)。

    提高寫作水平由記事試手,再以記敘(順敘、倒敘、插敘)練習,其過程包括上述體裁分習創作,可能某項裁體是有特長,但總以生活感發而作。描寫由心所見真實亦可虛擬,不要作句以華麗的詞彙表現,要樸素自然應景時況境物用字句組詞表達。作各到位的修辭(是突出重要也是委碗的應用)。

    好的作家都是心感而作文?書中自有黃金屋,都代表作者的寓意(有影射、有直指的怒罵、有幽默諷刺、有淫癔的蠱惑誘使、有感召呼喚、有歌功頌德的、有戲調的等等)世觀的故作文章!由此都是直觀而為的作文使閱者心動的人不敢,作者敢為的著名之作留傳,經典!

    能以此作文者,必心感生活有評書抒素材!

    如此寫作,這水平集精神而寫,境界到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高水平。

  • 4 # 契茶書舍

    關於讀書的方法,世界名人大家總結了很多,現列舉一、二,希望有助於你!

    詳文請閱“世界名家談讀書,句句精闢!「值得收藏」”https://www.toutiao.com/i6481315130997998094/

    △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朱熹

    △處理現實生活是目的,讀書只是達到這個目的許多手段之一。要使書為你自己用,不要讓你自己去做書的奴隸。——葉聖陶《讀書的態度》

    △不讀書者,不一定就不能獨立思考;然而,讀死書,死讀書,只讀一面的書而不讀反面的其他多方面的書,卻往往會養成思考時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後弄到獨立思考能力的萎縮。——茅盾《談獨立思考》

    △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魯迅

    △對於書本知識,無論古人今人或某個權威的學說,要深入鑽研,過細咀嚼,獨立思考,切忌囫圇吞棗,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粗枝大葉、淺嘗輒止。——馬寅初

    △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英)培根

    △閱讀的方式不一,有些書必須淺嘗即止,有些書必須囫圇吞棗,少數的書必須咀嚼再三,徹底消化。——(英)培根

    △我興奮地驚異地閱讀了許多書,但這些並沒有使我脫離現實,反而加強了我對於現實的興趣,提高了觀察、比較的能力,燃起我對生活知識的渴望。——(蘇聯)高爾基

    △讀書不在多而在精;有選擇地讀幾本書效果反而好;讀書太濫只能滿足消遣而已。——(英)布林沃·利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註冊會計師好找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