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彬小女人

    強制不讓玩也不合適,想想我們小時候也是喜歡玩土的,所以我會陪著她玩,什麼弄髒了都不是問題,也還給她買了小鏟子推車什麼的,鼓勵她自己動手

  • 2 # 一夕一晨

    玩啊,盡情地玩唄。小時候我們不也玩稀泥巴嗎?還能做出各種各樣的造型玩過家家,比如小汽車、大客車、爸爸、媽媽、小人兒等等。

    為了讓孩子玩的更歡快,可以給孩子準備鏟子、桶、挖挖機、翻斗車等輔助工具。當然,為了避免熊孩子變成泥娃娃,可以在衣服外面套一件罩衣。並給孩子說明,回家一定要記得先洗手。

  • 3 # 水亦田

    你問:“孩子喜歡玩土怎麼辦?”

    我想反問:“你有比玩土更好的替換選項嗎?”

    我家小寶特別喜歡挖土,路過小區的花池總會忍不住“動手動腳”………

    路過的家長總會批評我:別讓孩子玩土,不乾淨!去兒童樂園玩兒決明子,乾淨還對身體好!

    真的是這樣嗎?

    1、玩土比決明子沙池更加安全。

    我也曾經這樣以為:直到有一天小寶去兒童樂園玩兒決明子回家,五天時間都不停摳鼻孔,流鼻涕,第六天清晨醒來找不到媽媽號啕大哭,用力過猛,鼻涕帶出一顆決明子,我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孩子根本不是受寒感冒,而是決明子吸入鼻腔險釀大禍!!!

    很多城市裡穿戴整潔的父母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玩土,甚至言辭激烈地批評渾身是土髒兮兮的孩子。其實孩子玩土比決明子沙池更加安全。從網上隨意搜尋一下就可知,決明子入耳、入鼻出現意外傷害的事件比比皆是,更何況商家也無法對決明子沙池一顆一粒悉心消毒,決明子沙池內細菌滋生並不比自然界中的土壤少。

    2、孩子在玩土的過程中可以透過挖、抓、刨、撒等動作可以大大的開發孩子的大腦和協作能力。

    3、比較容易清洗。如果土弄髒了衣服,只要稍微一打或者一洗就會很乾淨。

    4、玩土可以讓孩子們享受本能的快樂,有利於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但是要注意,玩土也有危害,需要家長細心陪伴,不要讓幼兒自己玩耍。

    1、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卵都生活於潮溼的環境,比如溼潤的土壤中。如果孩子經常玩土,有可能接觸到蟲卵,不及時洗手洗臉,很有可能導致常見的蛔蟲或蟯蟲病。

    因此家長不要讓孩子邊玩兒邊吃,回家吃東西之前一定帶孩子用香皂或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

    2、避免揚塵汙染眼耳鼻咽,如果汙染請用清水清洗乾淨。

    3、不要迷信土壤中有很多的礦物質,孩子在玩土的時候可以吸收到很多土裡面的礦物質。

    事實上,只有活著的植物才能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無機礦物質,而只有經過植物轉換了的有機化合物,才能被人體和動物們吸收利用。眾所周知,土壤中雖有營養,但人類只能透過糧食來間接攝取那些土壤中的營養。

  • 4 # 叨客豐

    讓孩子盡情的玩吧,只要沒有什麼危險物品。孩子需要用觸覺來感知世界,這很重要。如果一味阻止,孩子慢慢也就沒興趣了,他探索世界的興趣也就減低了。玩兒完了要好好洗手。

  • 5 # 喵嗚做輔食

    看到這問題我想到了我家寶寶。之前窗臺上我有放幾盆花在上面的,可有一天一不小心孩子踩著沙發就爬窗臺上了(還好按了防盜窗),兩隻小手把花盆裡的花抓的亂七八糟,手還一把土一把土的捏著玩著,玩得不亦樂乎。後來我把花搬到了樓頂平臺上,怕風大吹落花盆就放地板上了,結果孩子現在一樣會去玩裡面的土,為了她不破壞我種的花草也讓她玩的更開心,我裝了兩大泡沫箱的土放在那。

    我家人也反對孩子玩土,但我的意見不大。只要她在玩的時候我在旁邊看著就好,別吃到嘴巴去弄到眼睛耳朵裡去就行,玩的前提要安全。

    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一切東西都感到好奇,在他們眼裡沒有髒不髒什麼只有好玩不好玩。玩土也算是滿足孩子對土的一個好奇心了,給他們一個探索新事物的機會,玩的過程中還能鍛鍊孩子手的抓、刨、挖、撒等能力。

    我小時候也是玩著土泥巴過來的,其中的快樂現在想來都是一種幸福的快樂。所以我現在也是不怎麼反對孩子玩土,玩土能讓孩子享受到那種孩童很純真很本能的快樂,就是我們大人看著他們玩的那樣開心快樂心裡也感覺到快樂。

    除了土,我家孩子還對沙子、小石子等感興趣,這些東西她還希望最好有水一起,土跟水混合攪拌起來玩,把它們扔入水裡有聲音有水紋,這些想象總是能讓她開心很久。我想既然能讓孩子感到開心那就讓她盡情玩耍吧,大人看著注意安全就好。

  • 6 # cnBeta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你小時候吃過的一些泥土中可能含有一種增強免疫系統的細菌。研究表明,母牛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vaccae)能產生一種獨特的抗炎脂肪酸,它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資料圖

    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一位英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假設,其認為現代西方社會過敏症和哮喘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的原因可以歸結到對衛生的不斷痴迷。這個假設被稱為“衛生假說”並在許多不同的圈子裡流行起來。這意味著,接觸某些感染因子對免疫系統是有好處的。

    然而對這一假設的批評很快就出現了,一些科學家稱這一觀點具有誤導性,並稱沒有證據表明良好的衛生習慣會干擾人體免疫系統的發育。這個想法後來演變成了一些人口中的“老朋友”假說。這表明過度的衛生習慣會減少有益細菌的接觸,而有益細菌最終會損害免疫系統。

    多年來,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hristopher Lowry一直在研究這個“老朋友”假說,特別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暴露在特定細菌下如何獲得改善以及降低罹患與壓力有關的精神疾病的風險。

    Lowry表示:“我們的想法是,隨著人類離開農場以及以農業或狩獵採集為生的生活方式進入城市,我們已經失去了與調節我們免疫系統和抑制不適炎症的有機體的聯絡。這讓我們更容易患上炎症性疾病和與壓力有關的精神疾病。”

    Lowry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重點之一是一種名為母牛分枝桿菌的細菌。上世紀90年代,這種細菌首次在烏干達Kyoga湖岸邊的土壤中發現,最初是由於它令人印象深刻的免疫系統調節特性而成為了研究物件。隨後針對動物的研究發現,它擁有超強的抗抑鬱作用。

    據瞭解,Lowry在2016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細菌不僅在小鼠實驗中似乎可以防止焦慮或類似恐懼行為的發生,而且在應激事件發生前,它還可能起到保護作用。當老鼠在遭受創傷前被注射了這種細菌,這種動物就不太可能發展成PTSD等症狀。

    然而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則仍然是個謎。Lowry和他的團隊在去年的研究中發現,這種細菌可以在大腦中誘發一種抗炎狀態。他們假設,正是這種抗炎作用賦予了有益的心理健康保護,但是直到現在仍不清楚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這一新突破揭示了該種細菌如何產生一種叫做10(Z)-10(Z)-十六碳烯酸的脂質,這種脂質可以直接降低免疫細胞的炎症活性。研究人員透過化學方法合成了這種化合物,並發現其如何直接抑制免疫細胞中驅動炎症的關鍵通道。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它為未來的研究開闢了許多新的途徑。除了表明母牛分枝桿菌本身可能是一種有效的益生菌,這種特殊的脂肪分子還可能會被作為一種新的抗炎藥物被進一步研究。Lowry的最終目標是開發出一種“壓力疫苗”,這種疫苗將可以為那些從事高壓力工作的人所用,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預防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報告已發表在《Psychopharmacology》上。

    看了上面這項研究不知道你是否覺得玩土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脾氣怎麼慢慢調成慢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