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網推薦

    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絕望中自縊殉國,大明王朝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同年五月,以史可法、馬士英為首的明朝遺臣們在留都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是為弘光皇帝,歷史上將這個明朝在南方組建的政權稱為“南明”。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擁兵百萬的南明弘光政權僅維持了一年時間就被南下的清軍所攻滅。之後,南明還經歷多個由流亡宗室組建的小政權,但都未能改變頹勢。1662年,隨著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在昆明被絞死,南明在大陸的抵抗徹底宣告終結。

    南明政權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幾任皇帝的身份存在爭議,由此導致了南明內部不同派別的法統之爭,結果造成大量內耗,嚴重削弱了抗清力量。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初崇禎皇帝跑往南方,明朝有沒有可能延續國祚呢?

    首先,崇禎是大明王朝名正言順的天子,而且當了十七年皇帝,是全體明朝人公認的君父。所以即便他落難逃往南京,其絕對權威依舊毋庸置疑,這對保持南明內部團結穩定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崇禎皇帝一生的諸多決策雖飽受後世爭議,但無論如何,其個人能力總比弘光皇帝朱由榔要強上百倍。如果他能吸取明朝在北方的失敗經驗,以他的政治閱歷,至少不會讓南明在最初階段就變成一團亂局。

    再次,當時北方遭遇連年戰亂,早已民生凋敝,入不敷出,整個國家的經濟重心都在南方。崇禎若是及時放棄北方,相當於拋棄不良資產,保留下優質資產。這對一個想要重整山河的王朝來說非常重要。此外,明朝退守半壁江山還可以避開最頭疼的兩線作戰之苦,坐看李自成和清軍在北方“互毆”。

    最後,清軍入關後之所以能迅速站穩腳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藉口就是打著消滅“闖賊”,為崇禎皇帝復仇的旗號。可是崇禎皇帝還活著,這個藉口自然不成立,滿清想一口吞下北方就沒有那麼容易,甚至要不要入關都成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上面說了那麼多崇禎跑往南方的好處,接下來再說說存在哪些問題。其實明朝晚期一直飽受一個大難題的困擾,那就是:沒錢。在李自成率軍圍攻北京前夕,朝廷甚至窮到無法給參與守城官兵發餉銀的程度。結果導致守城的明軍根本無心戀戰,李自成還沒正式發起攻擊,他們就主動開啟城門投降了。

    那麼假如崇禎跑往南方,沒錢的問題能得到徹底解決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弘光朝廷也保守財政拮据的困擾。無論是明朝還是南明,都是作為國家正統存在,不可能像李自成的軍隊那樣直接拿刀去“吃大戶”。

    不過話又說回來,南明的財政狀況雖然不理想,但比明朝末期還是強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需要再向北方無限額的“輸血”了。因此,假如崇禎皇帝退守南方,財政方面的問題依然嚴峻,但卻不至於陷入空空如也的尷尬境地。

    真正困擾南明的問題並不是錢,而是人。無論在軍事還是在內政方面,南明最初階段都急缺治國安邦的大才。很多人都知道南明有個史可法,然而史可法雖錚錚鐵骨,但其個人能力確實很一般,揚州城僅僅一日即被清軍攻破就是最好證明。與之對應的是後來小小的江陰城在當地士紳的組織下卻抵住了清軍長達八十一天的進攻。

    因此,即便崇禎皇帝跑往南方,他也同樣會面臨無人可用的處境。而且從崇禎以往的表現來看,他也不是那種能慧眼識人的帝王。不過,崇禎的優點在於他是無可爭議的當朝天子,其權威毋庸置疑,而且明朝大臣無人不知崇禎皇帝動不動就會把大臣拉出去砍了,這一點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極具威懾力的。所以如果是由崇禎皇帝主持大局,最起碼南明不會像弘光朝廷那樣徹底失去對將領的控制。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崇禎如果跑往南方,明朝有很大的可能會延續國祚,但不會是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存在,而是作為留守半壁江山的南明存在。中國會再次進入一個大分裂時期,南明、滿清、李自成,誰將重新一統天下,那就只能是個未知數了。

    參考文獻:《南明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上網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