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遍南寧
-
2 # 控制臂
鵝肉才是最好的肉。 最接近橄欖油的脂肪結構。
上大學時期,克拉瑪依同學帶來的風乾馬肉腸。羶味是我吃過的第一猛。 可能是涼著吃的。
-
3 # 迷迷糊糊看世界
實話實說,馬肉還不錯的,很好吃的先。有一年在老家的一個縣城吃過一回,當時是當驢肉買的,後來家人告訴是是馬肉,說自己上當了。可感覺味道挺不錯的,口感粗一點,有嚼頭,味道也不錯。再想吃,沒機會啦。
燻馬肉是哈薩克族美食中的一絕
最有名的燻馬肉
燻馬腸
燻馬肉、燻馬腸是哈薩克族美食中的一絕,也屬於新疆的小吃特產。
很多內地朋友聽到新疆人吃馬肉,會非常驚奇:馬肉?那不是酸的嗎?
事實上馬肉非但不酸,卻還有一種獨特的香味。那種說馬肉是酸的云云純粹是信口開河。而且更牛的是,馬肉的脂肪在所有動物脂肪中,最接近植物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因而遠佳於其他動物脂肪。
放眼整個世界人民,其實馬肉在很多地方是上食譜的,比如歐洲的法國、比利時等國,馬肉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肉食,甚至日本也有著名的馬肉刺身,稱之為櫻花肉,原因是新鮮馬肉顏色鮮豔,宛如盛開的櫻花。
但是世界上主要吃馬肉的地方,還是中亞地區,這個地理位置剛好輻射到了中國新疆。因為中亞這一片地方生活的基本都是馬背上的民族,馬不僅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征戰坐騎,還能為遊牧者提供補充能量的肉。因此,馬肉,就是中亞諸多民族,尤其是哈薩克人最為重要的一種食品。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哈薩克的燻馬肉和燻馬腸子。
正宗的馬腸子肥瘦相間
我最初接觸到真正的哈薩克馬腸子(即燻馬腸)時,也就二十來歲。
我之所以說接觸到“真正的馬腸子”,是因為在此之前,烏魯木齊賣的那些馬腸子不僅數量少,而且大都不正宗――據說都是什麼碎肉馬腸子――頗似哈爾濱紅腸的構造,除了口感粗糙之外,再也吃不出什麼感覺。
但事實上,真正的馬腸子不僅外觀粗壯有力,而且一定要肥瘦相間。灌在腸子中的肉和脂肪是成塊的,即塊肉馬腸子,這樣的馬腸子吃起來首先是氣勢上就有了捨我其誰的豪邁。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馬腸子,就是在烏魯木齊市南門附近的一家哈薩克馬肉館裡。館子裡的生意很好,馬腸子斜著切片,每片都有雞蛋大小,每片也都多少帶些脂肪。這些切片的馬腸子用大盤盛著,堆成一堆,入口一吃,濃郁的鮮香撲面而來,瞬間便壓倒了所有的味覺,且越嚼越香,回味無窮。
最初的時候,我還對那些脂肪不敢嘗試,但是後來我知道吃馬腸子而不吃油,那是多麼大的一種損失啊。甚至可以說,馬腸子的精妙,至少一半都在那些泛黃的脂肪、也就是馬油上。
馬的脂肪最近似於植物油,據說是動物脂肪中最健康的一種脂肪。但這不是關鍵,關鍵是,馬的脂肪和其他動物的脂肪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它能夠入味。換句話說,醃製、熏製的時候,那種鮮香的味道是完全滲入到馬油中去的,而且,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脂肪,才使得肌理略粗的馬肉口感不柴不硬,且增加了肉的香味,從而使得口感和味道相得益彰。
曾有一位職業食客張栓給我說,現在的馬腸子有機器灌的和手工灌的,真正懂的人都要手工灌的。
我問,手工灌的和機器灌的有什麼不同?
張栓說,手工灌的,講究的是一側是肉,一側是油,也就是保證切出來每一片上都是肥瘦相間,而機器灌的,就是隨機的了。
我問,那麼一定是要手工灌的人多了?
張栓搖搖頭,說,反而是要機器灌的人多,因為現在的人都害怕肥油,機器灌的,看起來沒那麼多肥的――其實,真正馬腸子裡的肥油才是精華,吃起來就跟骨髓一樣。
高階的馬腸子骨肉相連
哈薩克人的燻馬肉和馬腸子,其實主要是為了過冬而儲備食物,每到冬季來臨,從天山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哈薩克牧民便挑選合適的馬匹進行宰殺,灌製馬腸,這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兒,是哈薩克人冬宰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實真正高階的馬腸子還不是純肉的,而是所謂的卡子腸,亦即用一整根帶肉的馬肋骨穿進腸中,再配以脂肪,吃的時候,啃著骨頭,據說才能吃得真味,越啃越香。有種說法是,一匹馬的肉剛好能全部灌進自己的腸子中,其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一匹馬的腸子剛好能裝完所有的肋骨。
而對馬肉和馬腸子的熏製,其實最初主要也是為了便於儲存,所以比較原始的做法,必定是熏製的比較重。熏製馬肉用的是果木和松枝等,目的也是使熏製的肉中有果木味,重點是有松枝的清香。
但是現在對城裡人來說,儲存的問題並不困難,因此這一點就沒有太大的必要。如今市面上的燻馬肉和馬腸子就有意減輕了一點菸燻味,以更適合城裡人的口味了。
當然,在選擇馬匹上,也有講究。比如選四五歲的馬,而且要選肉質好的馬,這些馬大都是選自阿勒泰的哈巴河和青河等地自然放養,未經育肥。
張栓現在就專門賣馬腸子,有一家專門的店面。我到他的店裡時,張栓專門為我切了一盤他所熏製的馬肉,每片肉上基本要帶一點馬油。加熱後的馬油色澤黃潤,入口香滑,毫無油膩的感覺,而瘦肉部分則纖維鬆軟,口感香嫩。
張栓說,無論是煮燻馬肉還是馬腸子,只有火候對了才能口感對,不能用大火一直煮,而是先大火煮開,再用文火煮兩個小時,這樣的肉才會嫩,不塞牙,味道也剛好。
馬腸子的典型吃法長刀切肉
其實馬腸子的典型吃法是不切片裝盤的,而應該是一手持著粗壯的馬腸,一手持刀,邊吃邊削,完全是充滿了在草原上長刀割肉、肆意馳騁的大氣。古代的草原騎士們,肯定就是這樣的吃法,一大截馬腸子下肚,再來兩口奶酒,立馬便渾身通泰,策馬揚鞭,就可以又馳騁戰場了。
這樣的吃法,我在戶外的時候倒也有過。有一次出行,為了趕路,大家在車上午餐。其中一位驢友便翻出了他帶的馬腸子,於是大夥一路削著吃,厚厚的大片,你一片我一片地分著吃,竟然越吃越想吃,讓人有了想一口氣吃到飽的慾望。後來有人高喊:再這樣吃下去,晚上喝酒沒肉了,才好歹停止了這一場饕餮。
或許正是因為燻馬肉和馬腸子來自於高山峻嶺,來自於茫茫草原,來自於馬背上馳騁的人們,這種食品才具有了豪爽與磅礴的氣質,適合於長刀割肉地吃。然而它又不僅是豪爽和磅礴的,就像天山和阿爾泰山一樣,在大氣磅礴中還有著柔美而嫵媚的一面。
因此燻馬肉、馬腸子基本是對這些山水草原的再現――雖然形式粗獷,但滋味細膩,看似簡單,卻回味悠長,這些元素神奇地統一在一起,才構成了燻馬肉、燻馬腸的獨特風味,成為天山、阿爾泰山這些雄奇山水草原的一個食物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