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虎哥呀

    這只是統計方法的不同,並不僅僅是流感病毒造成死亡,連同流感引起的併發症而死亡的一併統計。年紀大的人由於發燒感冒本身身體有其他疾病引起併發症死亡也統計在內,所以感覺人數特別大,國內並不統計在內!

    所以一定不要小看流感!

  • 2 # 使用者9163717891362

    美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軍事實力是世界第一毋庸置疑。為什麼在疫情發生時就顯得蒼白無力呢?首先是社會制度不同,以私有制統領國家對於和平時期,沒有任何動亂疫情時看來民主自由,國傢什麼事也不插手,任由企業社會發展只管收稅,政府省心,企業隨便自主經營。但是在有特殊情況發生時,例如疫情來臨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刻,私營醫院就顯露出破綻百出,醫療規模小,器械裝置投資不足,沒有長遠發展眼光人才儲備短缺,更重要的是沒有凝聚力。這次香港疫情期間為躲避傳染風險醫護人員大量辭職,沒有愛國情懷為戰勝疫情獻身精神。武漢的疫情擴散嚴峻危急關頭,解放軍,各省市大醫院第一時間奔赴前線,全國各地盡最大努力支援,有的大醫院不考慮金錢關門,14億人響應政府號召居家隔離,沒有發生任何聚眾鬧事等情況。而美國去醫院檢查就得花很多錢,住院治療費用的天文數字,更是大多數人承擔不起的,國會的大老們沒有真心為百姓著想,資本家也是先算經濟帳,更不願割肉獻血救助窮人。從這次疫情就讓世界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政府為百姓著想辦事,萬眾一心齊上陣打贏疫情保衛戰。

  • 3 # 翼昂揚185

    中國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醫藥,中醫藥在幾千年與溫疫等疾病鬥爭中積累了豐富且行之有效的臨床經驗,以歷代眾多的中醫藥學家著作形式流傳至今,護佑中華民族子孫,只要一提到疫病,全國上下必會高度重視,有警報效應。今年初的新冠肺炎,初起症狀也有類似感冒症狀,並且發病迅速,符合春秋戰國時代《黃帝內經》所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中國醫學界(疾控)快速流調認為是”新冠肺炎”疫病,屬乙類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中央政府積極應對統一部署,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迅速打響全國聯防聯控疫情阻擊戰、總體戰,成千上萬醫務人員響應號召,奮勇弛援武漢,中西醫結合全力救治患者,取得收治率高、治癒率高,死亡率極低的良好效果。美國是西方最發達的國家,擁有世界上一流的現代醫學知識、人才、裝置優勢,如果當初在防控“流感(有可能隱瞞新冠肺炎)”疫情中,借鑑中國的疫情防控做法,能在全國實行聯防聯控並迅速應對,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採取中西醫結合),那一定會出現死亡率低的良好結果!

  • 4 # 大耳朵看世界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流感和感冒是完全不同的。

    流感的全程是流行性感冒,它和感冒是有區別的。用張文宏教授打的比方,流感是老虎,感冒可能就是小爬蟲。流感可能會得非常非常嚴重的臨床型疾病。它是一種病毒。根據張文宏教授在演講中使用的資料,中國疾控中心2019一月份的資料,上報的流感病例有80幾萬,死亡率為9%,那這死亡人數也就約八萬人了。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資料,美國從2010年以來每年都有幾千萬人感染流感,,美國流感目前的死亡率是0.5%左右,低於新型冠狀病毒的2.7%。與流感相關的死亡案例都在一萬人以上。

    那麼大家為什麼會震驚美國的流感人數,因為很多國家的流感資料不易找到。這也是有人震驚明明美國醫療那麼發達,怎麼會有這麼的感染人數。實際上正是因為美國是發達國家,我們才能獲得這些資料。每年,流感都會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大多數國家並沒有這樣的而資源每年對流感疫情進行統計,美國是發達國家,在傳染病預防方面投入資金充足,裝置和流程比較完善,有豐富的資源去統計和研究,所以在官方資料上反而是發達國家感染的人數較多。

  • 5 # LEXUS005雨田小兵

    首先如果是一般的流感的話,它每年是可以預估計有多少併發症患者的。

    其次,流感也分成很多種不同型別的感冒,每年都會有新的病毒出現,所以統計起來肯定是比較麻煩。

    最後一個主要還是,美國這個國家對於這次流感的防控統籌規劃,沒有一個核心的部門進行決策部署。以為僅僅是一種平時的發燒感冒而產生的季節性流感,沒有十分的重視會有這麼多人,同一時間感染了病毒。

    我們國家所以能取得防控的有效性,主要還是有強力部門統籌規劃,統一部署,強有力的各個部門的支援和人民的理解才完成了此次防控的部署。並且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人們也高度的配合,這樣才能夠有效的防止流行感冒的擴散,從而得到有效的歇致控制。

    俗話說得好一帥無能,累死三軍。我們除了有能帥,還有各部門包括人民都十分的支援與配合,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防治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成果。

    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 6 # 豬扒界娛樂

    我有個同學在波士頓留學後就留在那邊工作了,他說波士頓是美國醫療重鎮,聚集了全美頂尖的醫院。

    前年他父親查出肺癌,本來想接去美國治療,但考慮到高昂的治療費用,最後還是選擇在國內做的手術。去年複查的時候CT檢查發現肺部有小結節,他有點著急,對國內的醫療結果有點不放心,於是就把父親接到美國去再做個檢查,聽聽美國頂級醫生的意見。

    他首先聯絡了兩家醫院:麻省總醫院(MGH)和丹娜法伯腫瘤醫院(DFCI),他說這兩家都很權威,經過分析考量最後約診了DFCI,以下是他約診看病的過程:

    首先準備好所需材料:英文病例,病理切片和影像資料,這些都是從國內醫院帶過來翻譯成英文。資料備齊後就打電話預約,通常需要一週時間。他預約的是專攻肺部腫瘤的A醫生。

    先在一個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填了一些表格,拿到了病號卡,然後被引導到另外的辦公室繳費。

    之後又等了十分鐘左右,一名護士出來叫他父親單獨進去測體重血壓,然後在一個空的診室裡等待醫生。之後醫生進來很友好的與他們每個人握手,張羅他們坐下,開始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問診與答疑。

    他詢問了病人的基本資訊,然後根據病例上的內容確認從診斷出肺癌至今的整個治療過程。看到正在服用靶向藥物,還專門問到是否經歷了什麼副作用。

    接著,他讓病人詳細描述了近期身體的感受,是否有疼痛、咳嗽等症狀。然後讓病人躺下為他做體表檢查,摸摸是否有明顯的淋巴結腫大。然後又看了病人最近的CT片子。

    A醫生仔細看了CT片子後說幾乎看不見什麼小結節,是他們多慮了。建議定期複查即可。這個結論與國內醫生有點不一樣,國內醫生懷疑有復發跡象。

    後來他們又問了A醫生很多關於治療策略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看看國內的治療有什麼不足的地方。一個半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A醫生從始至終都面帶微笑,語調平和,態度非常好讓他們感覺特別心安沒有焦慮了。

    之後他們還交換了電子郵箱方便後期跟蹤。(之後他們確實也郵件聯絡過,醫生也很快就回復了他的郵件做了詳細答疑。)

    我問他費用問題,他說雖然沒做什麼檢查,主要是醫生的門診費相當於國內的掛號費,估算下來大概700多美金。(國際病人需預付估算費用的75%才能看診。)病理切片費用沒有包含在內,後期會把賬單寄到家裡。

    他幫我分析了一下中美醫療水平的差異,主要就以下八點:

    一、醫療科研差異

    現在國內也很流行“研究型”醫院,但和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一般來講,“研究型醫院”的判斷標準首先要看醫院的收入有多少用於科研經費。

    以世界權威醫院之一的麻省總醫院為例,作為哈佛大學醫學院較早建立和大規模的教學醫院,每年科研經費高達4~5億美元,科研支出約要佔醫院總支出的四分之一。

    這個數字在中國是法比的,目前國內所謂的研究型醫院一般只是在國內橫向比較,看誰的課題更多、獲獎更多。 這並非是國內醫院實力不夠,而是中美的科研資源支撐體系的巨大差別。

    美國教學醫院科研經費的來源大致分為三部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基金會的捐贈基金、企業的投入支援。而中國基本上只有國家投入,很少有企業會投資科研,僅從投入這一項上看,中美的差距就巨大。

    二、醫療技能差異

    美國高度發達的醫療產業帶動醫療技能創新——美國醫學界不斷湧現治療新技能和新手段,尤其是在藥品研發和診療裝置研發上全球權威。

    但是這些先進的治療技能和手段,由於進入中國醫院需要透過相當複雜的審批機制,因此時間上會比美國晚很多年,並主要集中在大醫院。這方面中國的醫院很難做到與國外同步。

    三、醫療裝置差異

    中國現在大醫院的先進裝置,如CT,呼吸機,內窺鏡等,無一不是進口的,很多新儀器,新裝置,往往國外新開發出來後國外比我們先用,比我們更早積累經驗,我們只能去學習他們的技能,然後引進裝置。這跟中國的工業水平有關。國內沒有這麼先進的儀器裝置廠家。

    四、醫生培訓水平差異

    醫學教育水平是國家醫療體制的基礎,醫生教育是醫療保健體系的核心。中國的醫生教育理念和美國的完全不同。

    在中國,高中畢業就能進醫學院,醫學院學習5年,畢業就可以做醫生。在美國,只有滿意的大學生才能報考醫學院,而所有報考者中大約只有15%可以被錄取。

    所有醫生都必須取得博士學位。大學4年畢業後考入醫學院,4年醫學博士畢業後還當了醫生,必須在指定的一些基地醫院繼續進行住院醫師培訓。

    只有具備訓練經歷,才有資格參加醫生從業資格考試。如果要進一步成為專科醫生,比如心、胸外科醫生,5年的普通外科培訓後之後還要到指定專科醫院(如德州心臟中心,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2至3年的fellow。這樣透過考核後才能成為擁有專科行醫執照的專科醫生。

    加起來,一個專科醫生的培養,從中學畢業開始,至少需要13至15年才可以成為主治醫生,可以開始獨立診治病人。

    五、醫院分層與質量差異

    中國醫院分層是很明確的,不僅僅有三甲,三甲裡再細分為鄉鎮級、縣級、地級、省會市屬、省級,還有部級三甲醫院,共六個層次。美國對於醫院的分級,只分醫學中心和普通醫院。

    分級多並不會在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上佔有優勢,反而導致患者就醫導向混亂,因此患者就往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大醫院走。中國的醫院,層級之間的差距遠遠大於美國。中國較vip的醫院醫療技能水平跟美國vip別醫院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基層醫院之間的差別就是天壤之別了。

    六、醫院門診量的差異

    在醫療業務上,中美較鮮明的差別是門診量。以兒童醫院為例,一般來說,美國兒童醫院的年門診量大約是10萬人次,而上海市兒童醫院去年的門診量達到200萬。

    門診量的懸殊除了與醫院服務人口數量有關,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分級診療”。在美國,患兒的常見病會直接去找家庭醫生,兒童專科醫院主要解決疑難重症。儘管門診量差距巨大,但國內兒童醫院的工作人員反而比美國少得多。舉了個例子:以床位數同為500張的兒童醫院為例,美國的兒童醫院工作人員能達到5000多人,國內大概只有1500。

    5000人處理十萬門診量,和1500人處理上百萬的門診人次,醫療服務質量的差距可想而知。

    七、醫療服務的差異

    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美國醫生一天只看幾個最多十幾個病人,自然會有極大的耐心來主動病人的感受和心理需求。

    而中國的醫生只注重把病人病癒,因為太忙顧忌不了太多,很多醫患糾紛其實並非是技能問題,而往往是感情問題。病人在感情上沒有得到尊重和滿足而產生了矛盾。

    八、醫生收入差異

    國內掛號費太低,幾塊到幾十塊。在國外,看一次病,醫生輕易就能獲得300多塊錢報酬,國外醫生的醫生收費不會像國內那麼便宜。

    如果醫生是專家的話,都按時長收費。醫生跟病人交流多長時間,病歷都有記錄,專家和患者談話,談1小時和談30分鐘,收費是不一樣的。美國醫生積極性更容易被調動。

    如此看來,我們的醫療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者,除了鹽,“3菜4果”最好少吃,指的是什麼?